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6*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展开学科 | 语文 | 年级/册 | 九年级下册 | 教材版本 | 人教部编版 | |
课题名称 | 第四单元16《驱遣我们的想象》 | |||||
教学目标 | 理清《驱遣我们的想象》作者的论证思路。 | |||||
重难点分析 | 重点分析 | 本文是较为典范的文艺论文。本单元语文要素的核心是阅读文艺论文,建构阅读此类文章的阅读策略。学生要想把握“读者”“作者”“文字”“想象”各要素间的逻辑关系,首先要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 ||||
难点分析 | 1.文章是文艺论文,学生第一次接触,对于其中概念的理解有一定难度。 2.作者对于各概念间的理论阐述对学生来说,不容易理解。 | |||||
教学方法 | 1.通过把握各观点之间关系以及观点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通过实例分析以及课堂练习,让学生体会如何一步步作想象的安排鉴赏文艺,再次感受作者严密的逻辑。 | |||||
教学环节 | 教学过程 | |||||
导入 | 1.由“想象”导入 我们欣赏文艺作品,先要认真阅读,再要训练语感,更要发挥我们的想象。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叶圣陶先生的《驱遣我们的想象》。 2.解释题目“驱遣我们的想象” 首先,看到题目,驱遣,是驱使;差遣的意思,“驱遣我们的想象”,就是说,鉴赏文艺作品要调动我们的想象力。 | |||||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
(1)划分文章结构。 (1-4段)文艺的发展 (5-7段)文字与作者、读者的关系 (8-9段)以王维诗句为例 (10-13段)以高尔基《海燕》为例 (14段)鉴赏文艺,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 (2)找出核心词语 作者的观点中多次提到了哪些词语?“读者”“作者”“文字”“文艺”,对,还有“想象”,其中,核心词语就是“想象”。 (3)归纳中心论点 (14段)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的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够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
(1)“读者”“文字”“作者”三者之间的关系。 从5-6段这部分可以看出,作者—作想象的安排—用文字传达所见所感;读者—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这样一来,文字就成为连接读者与作者的一道桥梁。 (2)材料证明观点(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1、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8—9段) 2、以高尔基的《海燕》为例(11—13段) 既然都能证明读者通过文字作想象的安排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作者为什么不只举一例呢?我们会发现,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在想象中睁开眼睛”产生画面,将文字内容想象成画面,更好的接触作者的意境;而高尔基的《海燕》则通过读者自我代入到动态的情景中,将自己想象成海燕或者海鸥、企鹅,产生共鸣,接触到作品的意境的方法。这一点,文章第10段,在第一个例子之后,作者已经告诉我们:并不是说所有文艺作品都要看做一幅画,才能够鉴赏。由此可见,作者的逻辑严密。 (3)文章题为《驱遣我们的想象》,却先从文艺的起源、发展谈起,这是为什么? 理论知识铺垫:先从文艺的起源、发展谈起是所做的理论铺垫:回顾文艺的起源。 3.总结论证思路。 作者首先提出文艺是文字的集合体,从而引出文字。文章承上文对文艺的基本理解提出:“文字是一道桥梁。”作者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感,而读者读取文字,作想象入意境,通过文字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最终得到审美体验。举了王维的诗句和高尔基的海燕,这两个例子都是先“单就字面解释”,再做想象的分析,通过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最终作者得出结论:我们鉴赏文艺,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作者首先做了知识的铺垫,理论的阐述,再加上实例分析最终得出了结论。
| |||||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 巩固学习所得,分析论证思路。 1. 试分析《敬业与乐业》选段的论证思路。 2.师生点评。 | |||||
小结 | 1.论证思路:知识铺垫—理论阐述—实例分析 2.思路清晰,理由充分,论据充实,说服力强。 | |||||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16*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16*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课时安排,教学过程,教学反思,预习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16*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16*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学设计,共3页。
2020-2021学年16 *驱遣我们的想象/叶圣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16 *驱遣我们的想象/叶圣陶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作者简介,整体感知,课文精读,写作特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