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一预言教案
展开这是一份语文必修一预言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课时安排,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预言
【教学目标】
1.领略现代诗歌的魅力。
2.体味诗人高尚的精神力量。
【教学重难点】
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
2.把握本诗的感情线索,理清结构层次。
3.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知人论“诗”法。
3.提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诗歌需要年轻,大家有没有注意过,一些著名的诗歌往往是诗人年轻时创作的,比如说海子的所有诗歌、陈敬容的《窗》……同样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诗是作者19岁时创作的,这首诗就是何其芳的《预言》。
二、初步感知。
1.何其芳简介:
何其芳(1912年—1977年)中国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红学”理论家。四川万县(现重庆万州)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是“汉园三十人”之一。著作主要有:散文集《画梦录》(成名作),诗集《预言》,红楼梦的研究也颇有建树。他的诗集《预言》是中国现代融合传统诗词与西方诗词、诗艺最完美的抒情诗集。
2.《预言》的写作背景:
《预言》写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体现了诗人30年代初到抗战前的创作风貌,是远离现实苦于找不到出路的诗人青春心理戏剧的记录,是诗人在梦的轻波里徘徊飘忽而微妙的心灵语言。
3.教师示范朗读,请同学们仔细听,回答这篇诗歌写了什么或表达了什么?
学生基本上不懂,于是教师讲述诗歌里隐含的故事。
(此篇诗歌采用了希腊神话中美少年纳克索斯和回声女神埃科的故事原型,并且是以埃科的口吻来写一种热烈、痛苦而无望的爱情的浪漫主义诗歌)。
4.要求全班同学在此前提下,齐声朗读全诗。
5.具体分析:本诗写的是一个令人心跳的约会,足音“渐近”到足音“消失”,人的情感也经历了一个大的起伏,全诗构思的焦点在听觉的产生和消失上。
全诗据此可分为三层:
①足音渐近。1
②由足音而生发的猜测、请求、哀告、倾诉的心灵体验过程。2~5
③足音消失。6
6.请同学按小节朗读,分析各小节。
三、整体感知。
1.读课文第二节,通过日子这个意象说明了什么?“心跳的日子”到来时将是怎样的畅怀?
明确:诗人常日里守望的孤独,憧憬的寂寥。
2.第三节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比喻,渲染,情景交融。这一节写我对“你”的热情诉说。第一句说明爱恋的时间长,情感蓄积之久。火光映衬我的低低的自己的歌,我们看到了青春热情中的深沉;歌声以火光来比拟,主要突出了沉郁又高扬的特征。交织着喜悦与沉郁,这正是爱神附身的真实表现。
此为,“落叶”这一意象在此特别抢眼,让人不禁联想起了现实生活中常常遭遇的孤伶与落魄。
3.第四节用了什么手法?
比喻,对比,以景衬情。最后一节的这几句,表达的是失落之绪。这又是一处对比——我的热情和激动,你“不听”,两个“竟”字流露了作者极度的失落与惆怅。后两句,甚至,你的足音消失,都上如此的静穆!黄昏的背景,更增添了“我”的失落的强度和悲情的色彩。
4.第五节,根据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再联系材料,你觉得诗中“年轻的神”是什么的化身与象征?诗人在这里赋予“预言”怎样的特殊意义?
问1:诗人赋予“预言”怎样特殊的意义?
明确:“预言”出现在首节“你是不是预言中的年轻的神?”和末节“啊,你终于如预言中所说的无语而来,无语而去了吗,年轻的神?”通过问句质疑的方式,使“预言”传达了诗歌更为深刻、更具哲学意味的主题。那就是对人生的“得与失”“取与舍”“蛊惑与抗拒”之间的抉择。在“留下的悲哀”与“失悔的美丽”之间对时间和生命做出的思考。这种抽象的哲思被表现为一个幻美的神话故事的外在形式。
问2:“年轻的神”是什么的化身与象征?
明确:《预言》运用了女性特征的象征性意象,描绘了一位来自“温郁的南方”,有着“银铃的歌声”的“年轻的神”。《预言》中把爱情拟为“年轻的神”,“我”热切地盼望她来临表露爱恋,可她却“无语而来”又“无语而去”,消失了骄傲的足音,空留下“我”之感叹与失望。这种爱尽管略显飘渺,却也是一首真挚炽热的向往的梦之歌。
这首诗要表达的显然不仅仅是对爱情的留恋,更深一层说,诗人说是在通过这一与爱情失之交臂、得而复失的故事,传达一种对于流逝的青春与时间的惆怅和思考。在这个意义上,“年轻的神”又象征着必将到来又定会离去的青春。终于,青春的足音走近又消失,时间的脚步“竟不为我的颤抖暂停”。只给他人留下一点点“空寥的回声”。
(3)诗人说自己的创作追求:“我喜欢那种锤炼,那种色彩的配合,那种镜花水月。”(《梦中道路》)怎样理解这种“镜花水月”?在这首诗中有所体现吗?
这种“镜花水月”风格首先在题材内容的选择,以及意境意象的创造上,表现出鲜明的“非现实”特性。在情绪心态及感觉方式上,体现为强烈的梦幻冥想色彩。在诗歌传达方式与艺术效果上,形成极为独特的虚幻迷离的风格特征。
也就是说,凭借一个闪念去展开联想,把捉住记忆里的一个个印象,再把它们有机地组合起来。读完全诗,意念总不能明确起来,也许是诗人内心涌起一种灵感,也许是对人生的一种宝贵体验,得到神佑的一刹那的显像。诗人并无意于让“神”明确起来,只是真实传达了人与神灵相遇的那美好而易逝的瞬间。
比如,在这首诗中,“年轻的神”未谋面时,幻想“年轻的神”有着“叹息似的渐近的足音”,经过时的“疲劳的奔波”,将离开时“空寥的回声”。走时却是像“静穆的微风”一样飘过的“骄傲的足音”。通过对足音的具体化感觉来烘托成一个流动的意象世界。
三、诗歌的艺术特色
何其芳在《预言》中展露了其语言方面惊人的才华,何其芳也许是现代诗人中语言最精美的,这源于他天生的对汉语语言的高度敏感。
《预言》一诗细致地描写了各种感觉,主要是以听觉的产生和消失来构思的,把心中之“神”来得突然、去得匆匆之感表达出来。
1.用有声的“叹息似的渐近的足音”“夜风的私语”“麋鹿的蹄声”这样的音响强度不大的意象来赋予心中的意念以有声的特征。
2.用可视的意象去渲染“年轻的神”,把她和南方、月色、日光、春风、百花、燕子、绿杨的联想起来。
3.用鲜艳的色彩来点染这种意念的飘忽、短暂、不可挽留,伴之以明丽的光、绮丽的色,“虎皮的褥”“半生半死的藤”“夜的浓黑”等等,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爱情的甜蜜和苦涩都包容在朦胧的意象中。
4.《预言》用和谐和富于音乐性的语言抒情,使这朵小花具有鲜明的音乐美感的特质。全诗每节均为六行,大体上一、二、四、六行押韵,各节的韵脚又不完全相同,随抒情需要换韵。有时四、六行的韵又相同而与一、二相异。
5.为了增强音乐的美感,也加重抒情的色彩,作者还自然而巧妙地运用诗句语言的重复。
6.语言含蓄
何其芳很注意诗歌的含蓄性的追求。他说:“我喜欢那种锤炼,那种色彩的配合,那种镜花水月”。“我曾有过一段多么热心的时间虽说多么短促。我倾听着一些飘忽的心灵的语言。我捕捉着一些在刹那间闪出金光的意象。我最大的快乐或辛酸在于一个崭新的文字建筑的完成或失败。”(《梦中道路》)
四、课堂小结
本诗写的是一个令人心跳的约会,足音“渐近”到足音“消失”,人的情感也经历了一个大的起伏,全诗构思的焦点在听觉的产生和消失上。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一8 项脊轩志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课时安排,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必修一相信未来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课外延伸,教学思路,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必修一相信未来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思路,课时安排,背景简介,教学过程,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