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版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中国石拱桥》同步测试 试卷 11 次下载
- 部编版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苏州园林》同步测试 试卷 9 次下载
- 部编版 八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昆虫记》同步试卷 试卷 13 次下载
- 部编版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三章》同步试卷 试卷 12 次下载
- 部编版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愚公移山》同步试卷 试卷 13 次下载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0* 梦回繁华课后复习题
展开一、单选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汴京(biàn) 绢本(juàn) 翰林(hàn) 题跋(bō)
B. 衣冠(guān) 遒劲(jìn) 摄取(shè) 桅杆(wéi)
C. 擅长(shàn) 料峭(qià) 踏青(tà) 簇拥(cù)
D. 枢纽(shū) 沉檀(tán) 纤夫(xiān) 岔道(chà)
【答案】 C
【考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
【解析】【分析】A.跋bá;B.劲jìng;C注音正确;D.纤qiàn。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汉字读音的能力。做此类题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辨析字音,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田筹 行旅 修面整容 疏林薄雾 B. 宏敞 摄取 内忧外患 逆水行驶
C. 城郭 酒肆 无遐一顾 无所不备 D. 御下 槽船 繁而不乱 结构严谨
【答案】 B
【考点】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筹→畴;C.遐→暇;D.御→卸。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字形的准确掌握能力。旨在考查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识记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同音字、形近字的差异。只有准确理解词意,把握偏旁部首才能做好这类题目,所以还是要常翻词典,多比较、多记忆、多积累。题目中的错别字,主要是因音同或形似而错,根据各项中成语的词义判断字义,注意易错字,仔细辨析。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一顿热气腾腾的年夜饭、几串噼里啪啦的鞭炮,窗外春寒料峭 , 屋内暖意融融,一整年打拼的疲惫能在这一瞬被治愈。
B. 主播小阿雷经常长途跋涉到偏远地区捐助,为孤贫老人、留守儿童送去温暖和关怀。
C. 一块巨型电子屏幕上缓缓铺陈开来的《清明上河图》受到了观众的交口称赞。
D. 汪曾祺的出版热潮至今络绎不绝 , 全集出版只是这个热潮的一部分。
【答案】 D
【考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
【解析】【分析】A.春寒料峭:形容初春的寒冷。B.长途跋涉:指远距离的翻山渡水。形容路途遥远,行路辛苦.C.交口称赞:异口同声地称赞。D.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用在这里属于用错对象,可将“络绎不绝”改为“源源不绝”。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梦回繁华》是介绍《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的。
B.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南宋风俗画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
C. 课文中大量的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且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
D. 本文对《清明上河图》介绍得条理分明、细腻具体,并且挖掘出画面背后的社会历史内涵,难能可贵。
【答案】 B
【考点】作家作品,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艺术特色
【解析】【分析】ACD说法正确。B.“南宋风俗画”有误,应为北宋。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积累。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及基本的介绍。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5.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中国画盛用线条,西洋画线条都不显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西洋画很像实物,而中国画一望而知其为画。盖中国书画同源,作画同写字一样,随意挥洒,披露胸怀。
①例如中国画中,描一条蛋形线表示人的脸孔,其实人脸孔的周围并无此线,此线是脸与背景的界线。
②绘画中的线条大都不是物象所原有的,是画家用以代表两个物象的界线的。
③又如画一曲尺形线表示人的鼻头,其实鼻头上也并无此线,此线是鼻与脸的界线。
④西洋画就不然,只有各物的界,界上并不描线。
⑤再如山水、花卉等,实物上都没有线,而画家盛用线条。
A. ②①④③⑤ B. ①③⑤④② C. ②①③⑤④ D. ①④③⑤②
【答案】 C
【考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通读句子可知,文段主要介绍了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由“例如”“又如”“再如”可知,此三句的顺序应为①③⑤。而这三句中的“脸与背景的界线”“鼻与脸的界线”等是②中“代表两个物象的界线”的具体体现,故①③⑤应在②后。由此即可判断答案为C。
故答案为:C。
【点评】解答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
二、填空题
6.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1)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5.5厘米,横525厘米。(________)
(2)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便是北宋风俗画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________)
(3)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________)
(4)画中的“孙羊店”“脚店”等,与《东京梦华录》中所记“曹婆婆肉饼”“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等,无有不符。(________)
【答案】 (1)列数字
(2)举例子、作比较
(3)打比方
(4)引资料
【考点】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引材料,打比方
【解析】【分析】⑴这句话列举了《清明上河图》的长、宽的数据,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⑵这句话举出了《清明上河图》这个例子,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这句话还把《清明上河图》和北宋众多的风俗画进行对比,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⑶这句话把拱桥比作是飞虹,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⑷这句话引用《东京梦华录》中的句子,运用了引资料的说明方法。
故答案为:⑴列数字;⑵举例子、作比较;⑶打比方;⑷引资料
【点评】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的理解、分析能力。说明文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资料等。使用说明方法是为了更准确、更具体、更生动地说明事物的特征或阐述事理。因此,解答此类试题,需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文章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或阐述的事理,抓住标志词语,确定说明方法。
7.根据注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指国内的变乱和外来的祸患;也指内部的纠纷和外部的压力。________
②形容初春的寒冷。________
③形容路途遥远,行路辛苦。________
④形容行人很多,往来不断。________
⑤肩并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________
【答案】 内忧外患;春寒料峭;长途跋涉;络绎不绝;摩肩接踵
【考点】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词义的把握。
①内忧外患:指国内的变乱和外来的祸患;也指内部的纠纷和外部的压力。
②春寒料峭:形容初春的寒冷。
③长途跋涉:形容路途遥远,行路辛苦。
④络绎不绝:形容行人很多,往来不断。
⑤摩肩接踵:肩并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故答案为:①内忧外患;②春寒料峭;③长途跋涉;④络绎不绝;⑤摩肩接踵。
【点评】做本题时注意根据词义揣摩涉及的词语。
三、语言表达
8.学校准备出一期以“走进博物馆,阅读文物的前世今生”为主题的校刊,为帮助同学们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校刊编辑部打算为文物创编迷你剧本。
请你参照示例,根据背景资料,发挥想象,为下面的文物设计一段内心独白,讲述它的“前世故事”。(100字左右)
示例:越王勾践剑
背景资料:公元前494年,吴越交战,越国败,越王勾践屈身侍吴。归国后勾践卧薪尝胆以图自强,经过漫长艰辛的准备,最终实现复仇强国之梦。
内心独白:我是一把君王剑。我的王,勾践,曾是世人眼中的失败者,而我也曾是一把属于失败者的剑。我的王,你与越国子民同在,励精图治,自强不息;我,与你同在,卧薪尝胆,一心雪耻。越地长歌不散,我翘首以盼!
【文物】《清明上河图》画卷
背景资料:《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存世精品。画面从郊区铺陈到集市,描绘了九百多年前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与汴河两岸自然风光的优美。画中人物众多,涉及各行各业,各色人物衣着不同,神情气质也各异;所绘景物大至原野、河流、城郭,小到摊贩上的陈设货物、招牌文字,丝毫不失。
【答案】 内心独白:我是为大宋盛世代言的精美画卷,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由我来向你描绘。看那汴河两岸,风光无限,热闹非凡;看那集市商贩,吆喝声仿佛还在耳畔。九百多年前张择端眼中的安居乐业,听我向你娓娓讲述。
【考点】微写作(片断写作)
【解析】【分析】内心独白应从《清明上河图》画卷的角度来写,可结合背景资料中的相关描述和画面内容等。
故答案为:内心独白:我是为大宋盛世代言的精美画卷,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由我来向你描绘。看那汴河两岸,风光无限,热闹非凡;看那集市商贩,吆喝声仿佛还在耳畔。九百多年前张择端眼中的安居乐业,听我向你娓娓讲述。
【点评】阅读示例,可见是以文物为第一人称,以独白的形式讲述自己的经历,并在结束部分适当抒情。然后从所给的两个材料中根据自己的喜好与写作能力,选择其中之一,进行仿写即可。
四、现代文阅读
9.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梦回繁华
毛宁
北宋时期,商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城市布局打破了坊与市的严格界限,出现空前的繁荣局面,北宋汴梁商业繁盛,除贵族聚集外,还住有大量的商人、手工业者和市民,城市的文化生活也十分活跃。由此,绘画的题材范围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从唐代以描绘重大历史事件和贵族生活为主,扩展到描绘城乡市井平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便是北宋风俗画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
张择端,主要活动于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生卒年不详,山东东武人,字正道,又字文友。幼读书游学于汴京,徽宗朝进入翰林,据张著题跋,“后习绘画”,擅长界画,工舟车、人物、市井、城郭,自成一家。除《清明上河图》外,还有《西湖争标图》相传为他所画。据后代文人考订,《清明上河图》可能作于正和至宣和年间(1111—1125)。那正是北宋统治者在覆灭之前大造盛世假象,以此掩盖内忧外患的时期。建炎之后,南渡的北宋遗民怀念故土,在他们眼中,这副图卷必有其特殊的意义,正是他们回首故土、梦回繁华的写照。透过此一观念来审视这副千古名作,我们会发觉那隐藏于繁华背后的心情。
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作品描绘了京城汴梁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驮队。在进入大道的岔道上,是众多仆从簇拥的轿乘队伍,从插满柳枝的轿顶可知是踏青扫墓归来的权贵。近处小路上骑驴而行的则是长途跋涉的行旅。树木新发的枝芽,调节了画面的色彩和疏密,表现出北国早春的气息。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汴河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孔道,也是北宋王朝国家漕运的枢纽。巨大的漕船,舳舻相接,忙碌的船工从停泊在河边的粮船上卸下沉重的粮包,纤夫们拖着船逆水行驶,一片繁忙景象。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桥的两端紧连着街市,车水马龙,热闹非凡。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的细节描绘,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而那些赶脚、推车、挑担的人们,却无暇一顾。这紧张的一幕,成为全画的一个高潮。后段描写汴梁市区的街道。在高大雄伟的城楼两侧,街道纵横,房屋林立,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寺观、公厕等,一应俱全。各类店铺经营着罗帛布匹、沉檀香料、香烛纸马。另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应有尽有。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
《清明上河图》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以移动的视点摄取对象。全图内容庞大,却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清晰,结构严谨。画中人物有五百多个,形态各异。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遒劲,笔法灵动,有别于一般的界画。《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画中所绘景物,与文献中有关汴梁的记载基本一致。《东京梦华录》中所记述的街巷、酒楼、饮食果子,以及“天晓诸人入市”“诸色杂卖”等,都能在这画面中找到生动的图释。画中的“孙羊店”“脚店”等,与《东京梦华录》中所记的“曹婆婆肉饼”“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等,无有不符。画面细节的刻画也十分真实,如桥梁的结构,车马的样式,人物的衣冠服饰,各行各业人员的活动,皆细致入微。它不是一般热闹场面的记录,而是通过对各阶层人物活动的生动描绘,深刻地揭示出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画中丰富的内容,有着文字无法取代的历史价值,在艺术表现的同时,也是为12世纪中国城市生活状况留下的重要形象资料。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作者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来介绍《清明上河图》的画面的?请找出相关语句进行说明。
(3)课文开头两段并没有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内容,是否多余?问什么?(提示:从结构、内容两方面来回答。)
(4)“除《清明上河图》外,还有《西湖争标图》相传为他所画”中的“相传”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5)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清明上河图》这幅画有什么价值?
(6)作者在描绘《清明上河图》的画面时,使用了大量的四字短语,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答案】 (1)《清明上河图》。
(2)作者是按照“开卷处——中段——后段”的顺序来介绍的。由“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后段描写汴梁市区的街道”可以看出。
(3)不多余。结构上,引出下文对《清明上河图》的介绍;内容上,介绍了这幅画的创作背景,加深了对这幅画创作意义的认识和理解。
(4)不能删去。“相传”是长期以来互相传说的意思,去掉以后,就成了“《西湖争标图》为他所画”,可能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5)绘画技艺高超;见证了北宋时期的繁荣景象,揭示了社会生活状况,极具历史价值。
(6)内容凝练、丰富,形式整齐,节奏鲜明,使文章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
【考点】把握说明对象,分析说明对象特征,概括说明内容,说明文语言分析
【解析】【分析】(1)作者是按照开卷--中段--后段的顺序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即可判断说明对象是《清明上河图》。
(2)本题考查说明顺序的分析。由“画面开圈出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后段描写汴京市区的街道”可以看出,作者是按照开卷--中段--后段的空间顺序来介绍的。
(3)本题考查文章开头段作用的分析。本文开头介绍了这幅画的创作背景,引出下文对《清明上河图》的介绍。
(4)不能删去;“相传”指长期以来相互传说,并不一定是事实,如果去掉变成了肯定的现实,与事实不符。“相传”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5)根据最后一段的介绍可知,《清明上河图》不仅绘画的技艺高超,而且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状况,也为12世纪中国城市生活状况留下的重要形象资料。
(6)本题考查赏析语言特点。细读文本可知,者在描绘《清明上河图》的画面时,使用了大量的四字短语。大量四字短语的使用,形式整齐,节奏鲜明,而内容精炼丰富,使文章的语言富有韵味。
故答案为:(1)《清明上河图》;
(2)作者是按照“开卷处--中段--后段”的顺序来介绍的。由“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后段描写汴梁市区的街道”可以看出;
(3)不多余。结构上,引出下文对《清明上河图》的介绍;内容上,介绍了这幅画的创作背景,加深了对这幅画创作意义的认识和理解;
(4)不能删去。“相传”是长期以来互相传说的意思,去掉以后,就成了“《西湖争标图》为他所画”,可能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5)绘画技艺高超;见证了北宋时期的繁荣景象,揭示了社会生活状况,极具历史价值;
(6)内容凝练、丰富,形式整齐,节奏鲜明,使文章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
【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说明对象的判断,找说明对象要注意:一看标题,二看首尾;
⑵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时间顺序:有表示时间的词语,空间顺序根据方位词判断,逻辑顺序由主而次、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由个别到一般(或由一般到个别)、由抽象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或由局部到具体)等;
⑶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语段作用的能力。说明文以事例开头,其作用一般可以从提出说明对象、激发阅读兴趣、引出说明内容、丰富文章内容等方面来概括;
⑷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文语言特点的能力。首先表明观点,然后加点词语句中意思,然后说明去掉后变化,最后表明“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⑸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信息的筛选、分析、提取这类题,做题时,应首先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有了明确的目的,就有了筛选的范围和标准;
⑹对说明文语段的作用的分析,需要从以下三个角度思考:(一)从结构方面考虑:①首段:引出说明对象,领起下文;②中间段:承上启下;③结尾段:总结全文或前文,呼应开头。(二)结合具体的说明内容来谈;(三)结合说明方法来谈。特别提示:说明文若在开头或中间叙述有关的故事,还可以使说明文更生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瓷板上的中国书画
李慧占
①古陶瓷上出现文字,早在三国时期就开始了。但直到六朝时期,陶瓷上的文字,仍以刻印或模印等表现形式存在,不能称之为陶瓷书法。直到唐代,随着长沙窑以书写的文字来装饰瓷器,陶瓷书法才算真正诞生。陶瓷书法有平面的“瓷板书法”与立体的“瓷器书法”之分。除书法外,用国画技法装饰陶瓷则推动了“瓷板画”的出现,从清中期开始,瓷板画的发展走向了兴盛。
②由土与火淬①炼而成的中国陶瓷,经由笔与墨的浸染,从文化维度上脱胎换骨,从技艺晋身成为艺术。而一贯被誉为“中国美学之灵魂”的中国书画,脱离纸面融入“冰肌玉骨”的瓷器、瓷板上,亦碰撞生发出新奇别致的情趣。
③瓷与纸有诸多类似,又大不相同。同样清白素净的基调,因为材质、料性、技法、成型的不同,书写者与欣赏者都得到不同的体验。陶瓷书画创作之前,书画家对胚料的调制和瓷坯的性状需有成竹在胸的了解,书写绘画时才能恰到好处地控制运笔的力度、速度和技巧,否则很容易流露粗糙、呆板之相。
④以瓷板作书画,纸可以吸墨,瓷板却不能;纸柔软而轻薄,瓷板光洁而厚重。纸上运笔,讲求力度、波势和意韵,故常有“力透纸背”之说;瓷板行书,由于温差导致的窑变,能够让料性发生变化,所有的力度,轻重徐疾,提按使转,所有的色相,浓淡枯涩,墨色变幻,赖火之功,会完全“现形”,因而更胜“力透纸背”,笔触如刀刻。酣畅淋漓处,纸不可及也,但若没有足够的好料和书写功力,也很容易“现丑”,釉中与釉下的书写,会让你笔行不畅,或浮或木,更遑论②韵味、趣味。
⑤好的瓷板书画作品,非手功精湛、经验丰富、悟性超凡又学养丰厚的书画家不能为。民国时期最负盛名的“珠山八友”瓷板画为藏家竞相追逐,绘出的各种山水人物花卉走兽无不光彩传神,栩栩如生,其笔法、墨韵、色彩和同时代的海上画派的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又带有浓重的传达个性面貌的文人画色彩。八人的题款,也都是书法精品,色釉交映,凝练浑厚,浸透金石,尽现风流。有藏家细赏之下赞叹,徐仲南手书洒脱秀逸,苍润俊朗;何许人行笔稳健,顿挫变化明显,转折圆浑,字与字之间少连笔,却有绵延直下、一气呵成之势;毕伯涛笔法俊逸秀挺,丰润灵活,有唐寅之气韵……晚清“浅绛彩瓷四大家”之一的王凤池,有传世瓷板画作品《昌江日对黄山图》,画得精致而文气十足,颇得文人山水画之神韵。瓷板上的题诗写得灵动而呈才情,书法自然俊逸,布局和结字,以及每一笔的书写,都做到了裹藏恰好、肥瘦适宜、疏密得当、简繁有度的程度,给人以一种沉着超逸的视觉美感。
⑥古诗有七绝咏青花瓷之美:“雨过天青云破开,鬼谷下山入梦来。远尘淡墨调烟雨,一见倾心镌画台。”在英文里,“中国”和“瓷器”是同一个单词——china。瓷,连接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延续这种优美的传统技艺,更需在其中糅入书心、文心。瓷板书画,将书画艺术、制瓷艺术及传统文学艺术融为一体,既拓宽了书画艺术的载体,又以不同书体、内容、章法之有机组合,为瓷器脱去“匠气”与“烟火气”,萃取出凝重质朴的魅力。
(有改动)
【注】①淬(cuì):铸造刀剑时,把刀剑烧红浸入水中,使之坚韧。②遑(huáng)论:不必谈及。
(1)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①瓷板上的中国书画经历了一个由“三国时期古陶瓷上的文字”“________”“________”到“清中期瓷板画的兴盛”的演变过程。
②文章介绍“珠山八友”瓷板画是从“画”与“________”两方面具体说明的,而介绍《昌江日对黄山图》则是从“画”“________”与“书法”三方面具体说明的。
③文中最能概括瓷板书画特点的语句是:________。
(2)文章第④段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请具体分析其作用。
(3)你认为瓷板书画对创作者有哪些要求?请概括。
【答案】 (1)六朝时以刻印或模印等表现形式存在于陶瓷上的文字;长沙窑以书写的文字装饰瓷器的陶瓷书法;书法;题诗;瓷板书画,将书画艺术、制瓷艺术及传统文学艺术融为一体,既拓宽了书画艺术的载体,又以不同书体、内容、章法之有机组合,为瓷器脱去“匠气”与“烟火气”,萃取出凝重质朴的魅力
(2)第④段将瓷板书画和纸上书画作比较,从吸墨程度、材料性质、书写技法三方面比较说明了瓷板书画和纸上书画的不同之处,更加突出了瓷板书画对料性和书写功力的更高要求。
(3)①创作者必须对胚料的调制和瓷坯的性状有成竹在胸的了解,书写绘画时才能恰到好处地控制运笔的力度、速度和技巧。②创作者必须有精湛的手功、丰富的经验、超凡的悟性和丰厚的学养。
【考点】分析说明对象特征,概括说明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作比较
【解析】【分析】(1)①文章第一段介绍了瓷板书画的产生与发展,最早“古陶瓷上出现文字,早在三国时期就开始了”,后来“到六朝时期,陶瓷上的文字,仍以刻印或模印等表现形式存在”,“直到唐代,随着长沙窑以书写的文字来装饰瓷器,陶瓷书法才算真正诞生”,“从清中期开始,瓷板画的发展走向了兴盛。”由这些句子中表现朝代的时间词,可以判断用的是时间顺序来说明的。
②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根据第⑤段的内容抓住关键词语“题诗”作答。
③本题考查说明对象及其特点。解答此题在通读全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可从文中筛选出原句作答。说明文的标题往往交代说明的对象或内容,本文的标题是:“瓷板上的中国书画”,再结合文章的内容可以确定,这就是本文的说明对象。全文集中表现瓷板书画特点的句子,作者在文末总结时点明:“瓷板书画,将书画艺术、制瓷艺术及传统文学艺术融为一体,既拓宽了书画艺术的载体,又以不同书体、内容、章法之有机组合,为瓷器脱去“匠气”与“烟火气”,萃取出凝重质朴的魅力。”词,可以判断用的是时间顺序来说明的。
(2)通读第四段,会发现作者主要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在瓷板上写字作画与在纸上作书画进行比较。突出瓷板书画的难度之大,对写作的技巧要求很高。
(3)文中相关的句子有:第③段“陶瓷书画创作之前,书家对胚料的调制和瓷坯的性状需有成竹在胸的了解,书写绘画时才能恰到好处地控制运笔的力度、速度和技巧”,第⑤段“好的瓷板书画作品,非手功精湛、经验丰富、悟性超凡又学养丰厚的书画家不能为。
故答案为:(1)六朝时以刻印模印等表现形式存在于陶瓷上的文字;长沙窑以书写的文字装饰瓷器的陶瓷书法;书法;题诗;瓷板书画,将书画艺术、制瓷艺术及传统文学艺术融为一体,既拓宽了书画艺术的载体,又以不同书体、内容、章法之有机组合,为瓷器脱去“匠气”与“烟火气”,萃取出凝重质朴的魅力;
(2)第④段将瓷板书画和纸上书画作比较,从吸墨程度、材料性质、书写技法三方面比较说明了瓷板书画和纸上书画的不同之处,更加突出了瓷板书画对料性和书写功力的更高要求;
(3)①创作者必须对胚料的调制和瓷坯的性状有成竹在胸的了解,书写绘画时才能恰到好处地控制运笔的力度、速度和技巧。②创作者必须有精湛的手功、丰富的经验、超凡的悟性和丰厚的学养。
【点评】⑴本题考查说明的顺序。解答此题首先在文中找到相对应的内容,再结合写作内容判断说明的顺序;
⑵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
⑶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解答此题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从各段中找出瓷板书画特点的句子,从中筛选出其对书画者特殊要求的内容分点作答
1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摩耶之艺魂
冯骥才
①摩耶精舍在台北的正北面,毗邻台北故宫博物院,面朝一条从山林深处潺潺而来的溪水。一边是儒雅的人文,一边是天然的山水。大千先生的故居貌不惊人,一座朴素的门楼静静地立在一条弯弯曲曲上坡的小道边,倘若门楣上不是悬挂着台静农题写的“摩耶精舍”的墨漆木匾,谁知这是一代大师的故居?
②摩耶精舍是大千先生为自己“创作”的作品。他把一座别出心裁的双层楼式四合院放在这块土地的中间。前后有花园,中间也有花园。前园很小,植松栽竹,引溪为池,大小锦鲤,游戏其间;房子中间还有小园,立石栽花,曲廊环绕,可边走边赏。至于后园与前边的园子就大不一样了。来到这里,视野与襟怀都好像突然敞开,满园绿色似与外边的山林相连。大千先生还在园中高处搭了两座小亭,以原木为柱,棕榈叶做顶,得以坐观山色溪光晨晖暮霭林木飞鸟。
③这后园一定是大千先生心灵徜徉之地。在园林的营造上,大千先生一任天然,稍加修整而已,好似他的泼墨山水。园内的地面依从天然高低,开辟小径蜿蜒其间;草木全凭野生野长,只选取少许怪木奇花栽种其中;水池则利用地上原有的石坑,凿沟渠引山泉注入其内。院中有一长条木椅,式样奇特,靠背球样地隆起,背靠上去很是舒服。他每作画时间长,便来院中坐在这椅子上,一边歇背一边赏树观山,吸纳天地之气。
④细细琢磨,大千先生这后花园构思真是极妙。矮矮的围墙外是一片自然的天地,园内园外大气贯通,合为一体。房子里边也一样融入了这天地的生气与自然的野趣,到处陈放他喜好的怪木奇石,一排挂在墙上的手杖全是山间的老枝、古藤、长荆、修竹,根根都带着大自然生命的情致和美感。这情致与美感到了他的画上,一定就是绝妙山水了。
⑤摩耶精舍是大千先生精神的巢和心灵的床。这里既没有鄙俗的器物与艳俗的色彩,也不见世俗的享乐和物欲的张扬,更不是名利的展厅与文化的秀场,而是无时无处不体现着——对大自然和艺术本身真率的崇拜与神往。这就更使我明白了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在中国画坛如日中天的大千先生,为什么会忽然远赴大西北的敦煌,举着油灯去临摹幽暗洞窟中那些被历史忘却的千年壁画了。
⑥现在,我们把敦煌的大千先生与这里的大千先生合在一起,就认识到了一位大师的精神之本,也就更深刻地认识到他的艺术之魂,这便是故居的意义。
——选自2011年《中国艺术报》
(1)作者在重点介绍后花园之前,为什么还要用简洁的笔墨介绍前园和中园?
(2)作者认为“这后园一定是大千先生心灵徜徉之地”,那么,请概要说说后花园“景”与“物”的构思理念是什么?
(3)细读第⑤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从原文中选4个字精要概括张大千先生上世纪四十年代初主要做了一项什么工作?
张大千________。
(4)你认为张大千先生的精神之本和艺术之魂究竟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5)积累链接:请默写出吴均《山中杂诗》的后两句。
【答案】 (1)因为文章的介绍对象是摩耶精舍,而不只是摩耶精舍的后花园,前中后园都介绍到才能给人以完整印象;另外介绍前园和中园的“小”与“一般”,是为了烘托后园的“大”与“特别”。
(2)融入了天地的生气与自然的野趣。
(3)临摹壁画
(4)对大自然和艺术本身真率的崇拜与神往。
(5)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考点】一般型默写,梦回繁华,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1)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文章整体布局谋篇中详略得当、烘托铺垫等写作手法的掌握情况。根据题中的提示,阅读文章有关内容,了解后花园之与前园、中园的关系,从烘托的角度来思考解答。
(2)此题旨在考查学生提取相关信息解读关键语句的能力。阅读文章,找到作者描写花园“景”与“物”的语句,从后园与自然的融合这个方面理解解答。(3)此题旨在考查学生从长句中提取句子主干的能力。根据题中所示,仔细分析句子的结构,根据提取句子主干的要求作答。
(4)此题旨在考查学生提炼和概括文章主题的能力。抓住题中提示的答点“精神之本和艺术之魂”梳理内容,按要求摘引原话作答。
(5)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古诗文背诵的掌握情况。注意题中的答点提示“吴均《山中杂诗》的后两句”,仔细回顾作品的内容,按要求默写即可,注意不要写错字。
故答案为:(1)因为文章的介绍对象是摩耶精舍,而不只是摩耶精舍的后花园,前中后园都介绍到才能给人以完整印象;另外介绍前园和中园的“小”与“一般”,是为了烘托后园的“大”与“特别”。
(2)融入了天地的生气与自然的野趣。
(3)临摹壁画。
(4)对大自然和艺术本身真率的崇拜与神往。
(5)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点评】(1)此题考查体会重要段落情节的作用的能力。做此类题时要仔细对文章、对相应段落的内容进行分析,甚至对相应语句进行关系分析,从而抓住关键语句,把握重要信息,进行准确提取和简练归纳。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全面把握文章内容,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抓住关键的语句,理解相关内容。
(3)此题考查筛选归纳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4)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5)此题考查学生古诗词的积累能力。
语文梦回繁华同步训练题: 这是一份语文梦回繁华同步训练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基础知识综合,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梦回繁华课时训练: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梦回繁华课时训练,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攻关,现代文阅读·拓展提升,语言运用·核心素养,古诗文训练·核心素养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梦回繁华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梦回繁华复习练习题,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