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年广东省佛山市七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教研联盟测试含答案解析
展开这是一份2020-2021年广东省佛山市七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教研联盟测试含答案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根底知识,文段阅读,作文〔50分〕,附加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七年级上学期语文 〔12月〕教研联盟测试
一、根底知识
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
〔1〕________,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2〕遥怜故园菊,________。〔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3〕?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写大漠似雪,月华如霜,边城夜色,凄神寒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4〕?<论语>十二章?一文中强调学习与思考不可偏废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论语>十二章?〕
〔5〕请默写?峨眉山月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下对古诗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诗人处于军旅之中,又遭遇战乱,“强欲登高〞,感慨“无人送酒〞,其中的惆怅、凄凉,难以言表。
B. ?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在凄清的夜晚,笛声在扩散,愁思在蔓延,集体的失眠是不会发生的。
C. ?江南逢李龟年?中“落花〞寓意甚多,既有个人身世之悲,也有对一个繁华时代落幕的慨叹。
D. ?峨眉山月歌?中作者连用五个地名,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3.根据拼音写词语。
〔1〕这就是我们的国际主义,这就是我们用以反对xiá ài〔________〕民族主义和xiá ài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
〔2〕如果他kāng kǎi〔________〕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3〕她想让我懂得“杯〞是“杯〞,“水〞是“水〞,而我却把两者hùn wéi yī tán〔________ 〕。
〔4〕研究动物行为的科学家实验的方法guài dàn bù jīng〔________〕。
4.以下句子加下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
A. 老人拄着拐杖走在山路上,背上的柴火使她步履蹒跚。
B. 一生气我打了她的屁股,本就瘦弱的她也没吃好饭,抽噎着上学去了,现在想想多少有些歉疚。
C. 一年一度的四川甘孜山地旅游节拉开了帷幕。远远望去,大渡河畔人声鼎沸。
D. “工匠精神〞要求我们,把追求极致的精神和精益求精的态度贯穿于工作的始终。
5.以下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 通过近几年“双11〞期间的消费盛况,使我们认识到中国内地不可限量的内需潜力。〔去掉“通过〞或“使〞〕
B. 由于经济不景气,乌克兰2021年进口猪肉、牛肉等肉类产品的数量将会减少1倍,即进口量将仅为10万吨。〔“减少1倍〞应该为减少50%〕
C. 建立健全互联网平安监管体制不仅有利于全世界各国人民,而且也有利于中国人民。〔“不仅〞改为“不但〞〕
D. 受此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影响,仅我国广东地区就约有3万左右大大小小的工厂倒闭。〔删掉“约〞或“左右〞〕
6.参考划线句形式,仿写两组句子
拿起七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我常常思绪飞扬:我梦想:来到朱自清笔下的春天 , 在旖旎春光中感受“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温柔;我梦想:来到鲁迅笔下的三味书屋 , 在朗朗书声中感受“历览千载书〞的惬意;
我梦想: ________ ,________;
我梦想:________ ,________。
二、文段阅读
7.课内文言文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那么不能励精,险躁那么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面划线词。
①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
②淫慢那么不能励精〔________〕
③险躁那么不能治性〔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下面对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本文是诸葛亮写给侄子,旨在劝诫、劝勉的信。文章虽缺乏百字,却把修身治学的大道理谈得透彻深刻,许多语句垂诸久远。
B.作者开篇即以“君子之行〞这种高标准的道德标准来要求其子,并以此告诫,人生在世首先要修身养德,这是为人的根本、做事的根底。
C.“静〞就是淡泊、宁静,是一种摒除杂念和干扰而安宁专一的精神状态。
D.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言文,主要论述修身治学,强调淡泊宁静的价值。
8.文学类文本阅读
当你自卑时,一定要自己看得起自己
邓为
①16岁那年,我考上了全县城最好的高中。听人说,考上这所学校就等于一只脚迈进了大学。父亲欣喜不已,千叮咛万嘱咐,希望我将来能考上大学,将来坐办公室就不用下地种田了。
②恰巧这时我家在县城的一个亲戚要搬到省城去住,他们想让我父亲去帮助照看一下房子,还给父亲建议说在县城养猪是条致富路子,因为县城人多,消费水平也高,肯定比农村卖的价钱好。父亲欣然容许,一来这确实是个好法子,二来在县城还可顺便照顾一下我。
③等我在高中读了一个学期后,父亲在县城也垒好了猪圈,买来了猪崽。我平时在学校住宿,星期六的时候就去父亲那儿过夜,帮父亲照料一下小猪,好让父亲腾出时间回家去推饲料。
④猪渐渐长得大起来,家里的饲料早已吃了个精光,亲戚送给我们家的饲料也日趋减少。买饲料吧,又拿不出钱来,父亲整日显得忧心忡忡。
⑤我愁在眉上、急在心里,但也一筹莫展。有天我去食堂打饭时,发现许多同学常常扔馒头、倒饭菜。我突然想到,把这些东西拾起来喂猪不是挺好吗。
⑥我回去跟父亲一说,父亲快乐得直拍大腿,说真是个好主意,第二天他就去拾馒头剩饭。
⑦我为自己给父亲解决了一个难题而窃喜不已,却未发现这给我带来了无尽的烦恼。父亲那黑乎乎的头巾,脏兮兮的衣服,粗糙的手时常成为许多同学取笑的对象。他们把诸如“丐帮帮主〞、“黑橡胶〞等侮辱性的绰号都加在了父亲头上。
⑧我是一个山村里走出来的孩子,我不怕条件艰苦,不怕跌倒疼痛,却害怕别人的歧视。好在同学们都还不知道那是我的父亲,我也尽量躲避着父亲,每到他来时,我就离得远远的。
⑨但我内心害怕被别人识破和歧视的恐惧却日复一日地剧增。终于有天我对父亲说:“爹,你就别去了,叫人家都知道了,会嘲笑我……〞
⑩父亲脸上的喜悦一下子消失了。在漆黑的夜里,只有父亲的烟锅一红一红的,良久父亲才说:“我还是去吧!不和你打招呼就是了。这些日子,正是猪长膘的时候,不能断了粮。〞
⑪我的泪就落下来。对不起了父亲,我是真心爱你的,可你偏偏是在学校里拾馒头,我怕被别人看不起呀!
⑫接下来的日子,父亲继续拾他的馒头,我默默地读书,相安无事。我常常看见父亲对着张贴成绩的布告栏发愣,好在我的成绩名列前茅,“这可以宽慰父亲的〞,我想。
⑬1996年的冬天,我期末考的成绩排在了年级前三名,而且还发表了许多文章,一下子名声鹊起。班里要开家长会,老师说,让你父亲来一趟。
⑭我的心一下子就凉了,我不知别人知道那拾馒头人就是我父亲时会怎样嘲笑我。伴着满天风雪回到家,我对父亲说:“爹,你就别去了,我对老师说你有病……〞
⑮父亲的脸色很难看,但终究没说什么。
⑯第二天,我挟着风雪冲到了学校,坐在了教室。家长会开始了,鼓掌声和欢笑声不断,我却一直焉焉呆呆,心里冰凉得厉害。父亲啊,你为何偏偏是一个农民,偏偏在我们学校拾馒头呢!
⑰我无心听老师和家长的谈话,随意将目光投向窗外。天哪!父亲,我拾馒头的父亲正站在教室外面一丝不苟地聆听老师和家长们的谈话,他的黑棉袄上落满了厚厚的积雪。
⑱我的眼泪就哗哗地流了下来。我冲出教室,将父亲拉进来,对老师说:“这是我爹。掌声一下子如潮雷动……〞
⑲回去的路上,父亲仍挑着他捡来的两桶馒头和饭菜。父亲说:“你其实没必要自卑,别人的歧视都是暂时的。男子汉,只要努力,别人有的,咱们自己也会有。〞
⑳以后,同学们再也没有取笑过父亲,而且都自觉地将剩饭菜倒进父亲的大铁桶里。
㉑1997年的金秋九月,父亲送我来省城读大学。我们的打扮在绚丽缤纷的校园里显得那么扎眼,但我却心静如水,没有一丝怕被人嘲笑的忧虑。
㉒我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歧视总是难免的,关键是自己要看得起自己。正如父亲说的那样:“别人的歧视都是暂时的,男子汉,只要努力,别人有的,咱们自己也会有。〞
〔1〕根据文中“我〞的心理变化,完成下表〔4分〕
情节
心情
饲料即将用完
① ________
帮父亲解决难题
② ________
阻止父亲捡拾
③ ________
拉父亲进来开会
④ ________
〔2〕简要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特点
〔3〕品味以下划线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每当他来时,我就离得远远的。
②我拾馒头的父亲正站在教室外面一丝不苟地聆听老师和家长们的谈话,她的黑棉袄上落满了厚厚的积雪。
〔4〕有人认为本文标题改为“辞别自卑〞更好,你的意见呢?请简述理由。
9.文学类文本阅读
木 鱼
周海亮
①冬子小时候,家里穷。不仅他家穷,全村都穷。不是吃不到米闻不到肉的那种穷,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的那种穷。贫穷与饥饿贯穿了冬子的童年,即使现在想起,冬子的记忆深处,仍然是望不到尽头的饥饿。
②冬子九岁那年,村里有亲戚嫁女,娘带冬子去吃喜宴。临行前娘嘱咐冬子说,饭桌上一定要放开了吃,吃慢了,东西就没了。又说,千万别动桌上那条鱼,否那么会被别人笑话。冬子问为什么,娘说那是条假鱼。鱼是木头雕刻而成,上面浇了汤汁,撒了葱花,盛在盘子里,端上桌,与真鱼别无二致。娘还说木鱼是栓叔的手艺,栓叔一晚上就能将一截木疙瘩变成一条活灵活现的鲤鱼。娘带冬子来到亲戚家门口,再次嘱咐冬子不仅要吃得快,还要尽量多吃。吃饱了,咱家晚上那顿就省了。她说。
③六个菜,一个汤,满桌人吃得像猪。普通的蔬菜,加几片肉,味道就完全变了。冬子听了娘的,快吃,使劲吃,却总是吃不饱。那条鱼摆在桌子中间,假设娘事先不说,冬子绝不会当它是一条木鱼。鱼浇了汤汁,撒了葱花和香菜,那是一条红烧口味的木头鲤鱼。亲戚家虽穷,但厨艺高超,据说能把一条鱼烹成七八种不同的味道。木鱼也能。不过仅仅是味道的样子。
④满桌人心照不宣。他们的筷子和汤匙伸向不同的盘子和汤碗,却绝没人去碰那条鱼。桌上很快只剩残羹冷炙,唯有那条鱼,仍然闪烁出诱人的光泽,散发出美妙的酱香。满桌人仍不散去,他们蘸着盘子里剩下的汤汤水水,啃着手里的黑面馒头,那也是平常时日难得的吃食。
⑤冬子有将筷子伸向木鱼的冲动。冲动那样强烈,有那么几个瞬间,他几乎无法自控。他强迫自己不去看那条鱼,可是鱼却顽强地游进他的眼睛,挠着他的喉咙。终于冬子做出令他和他的家人从此蒙羞的举动——他动了那条鱼。他甚至夹起撒在木鱼上的葱花,他甚至将那些葱花,直接填进嘴巴。
⑥他挨了娘的一顿巴掌。他受到村人的嘲笑。以后很多年,他在村里都抬不起头。他不仅仅是动了一条木鱼,更是动了乡村的规矩,动了主人的尊严。一条木鱼,没有人动,它便是一条色香味俱全的真正的鱼,便是富足和希望;动了,它便成为一个木头疙瘩,成为欺骗,成为乡间岁月的颓败与贫穷。
⑦那条木鱼挂在冬子的胸前,顶在冬子的头上,刻在冬子的脑门上,挤在冬子的心里,很多年挥之不去。
⑧后来冬子进城,吃了很多苦,终于成为一家水产公司的老总。这些年他几乎吃遍世界上所有的鱼,但童年里的那条木鱼,仍然时常游进他的心里,即使在梦里,也香气四溢,令人垂涎。然后让他在醒来以后,充满羞愧。
⑨常跟娘说起这件事,娘说,是那时太穷了。冬子说,或许是。娘说,是你太无礼了。冬子说,或许是。不过一个孩子动了一条木鱼,有什么大不了呢?冬子觉得一条木鱼,绝不该让他背负这么多年的沉重。
⑩ 一次冬子去民俗博物馆,突然觉得那里面似乎缺少一条可以摆上餐桌的木鱼。他想为博物馆捐赠一条,馆长当然乐意。为这事冬子专程回了一趟乡下,他找到亲戚,问那条木鱼还在不在,亲戚找了很久,终从一堆破铜烂铁里翻出来。木鱼上布满虫眼,却依然活灵活现。——一条木头雕刻而成的鱼远比一条河水里的真正的鱼,有着更为长久和顽强的生命。
⑪冬子带木鱼返回城里,突然改变了主意。他找一位匠人雕刻了一条鱼。他把新雕的木鱼送到博物馆,将真正的老木鱼拿回家,刷干净,加了底座,摆上桌子。他想或许一件老物件能让他与乡村之间、与逝去的乡间岁月之间多出一点点联系,而之前,他一直试图远离乡村、试图彻底抹去那些贫穷并且羞愧的童年记忆。他想这一切或许是因他这么多年终又回到乡下,终又再一次见到那条多年不见却一直留在脑海、压在心头的木鱼。
⑫生日那天,冬子调好汤汁,切好葱花,然后将那条木鱼,恭恭敬敬地端上餐桌。
⑬冬子对儿子说,吃鱼。
〔1〕以下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小说写村民嫁女,在喜宴上摆一道红烧木鱼,只看不吃,不仅表现了当地的风俗习惯,更表达出当时物质的匮乏,生活的贫困。
B.第③段“六个菜,一个汤,满桌人吃得像猪〞,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在喜宴上人们狼吞虎咽的情形。
C.第⑤段“冬子有将筷子伸向木鱼的冲动〞,是因为栓叔高超的手艺,使木鱼像一条色香味俱全的真正的鱼。
D.小说的结构简洁中见精细,表达风格沉稳老练,语言质朴冷静,却张力十足,不造作矫情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2〕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选项是〔 〕
A.文章两处划线的“顽强〞,第一处使用拟人手法,从木鱼的角度写出了木鱼的诱人和冬子饥饿难耐的感受;第二处木鱼虽被虫子蛀食,但仍然像原来一样活灵活现,镌刻着冬子童年的记忆。
B.文章开头一段交代了故事发生在贫穷年代的特定生活背景,为下文冬子忍不住动了木鱼、被娘打、受歧视、发奋有为等情节做铺垫。
比照手法,比方喜宴上,满桌的人绝不碰那条木鱼和冬子忍不住动了木鱼形成比照,突出木鱼的诱人和冬子的饥饿难耐,表现了冬子天真、率直的个性。
D.小说情节曲折有趣,按照顺序依次写了冬子忍不住饥饿动了木鱼、时常回忆起木鱼、请儿子吃木鱼、向亲戚要木鱼这几件事。
〔3〕试从“今〞“昔〞两个角度,分别说说“木鱼〞的含义。
阅读以下名著选段,完成练习。
唐三藏路阻火焰山,
行者上前叫:“牛大哥,开门,开门!〞呀的一声,洞门开了,里边走出一个毛儿女,手中提着花篮,肩上担着锄子,真个是一身蓝缕无妆饰,满面精神有道心。行者上前迎着,合掌道:“女童,累你转报公主一声。我本是取经的和尚,在西方路上,难过火焰山,特来拜借芭蕉扇一用。〞那毛女道:“你是那寺里和尚?叫甚名字?我好与你通报。〞行者道:“我是东土来的,叫做孙悟空和尚。〞
那毛女即便回身,转于洞内,对罗刹跪下道:“奶奶,洞门外有个东土来的孙悟空和尚,要见奶奶,拜求芭蕉扇,过火焰山一用。〞那罗刹听见孙悟空三字,便似撮盐入火,火上浇油。骨都都红生脸上,恶狠狠怒发心头。口中骂道:“这泼猴!今日来了!〞叫:“丫鬟,取披挂,拿兵器来!〞随即取了披挂,拿两口青锋宝剑,整束出来。行者在洞外闪过,偷看怎生打扮,只见他:
头裹团花手帕,身穿纳锦云袍。腰间双束虎筋绦,微露绣裙偏绡。凤嘴弓鞋三寸,龙须膝裤金销。手提宝剑怒声高,凶比月婆容貌。
那罗刹出门,高叫道:“孙悟空何在?〞行者上前,躬身施礼道:“嫂嫂,老孙在此奉揖。〞罗刹咄的一声道:“谁是你的嫂嫂!那个要你奉揖!〞
〔1〕请将选段章回题目补充完整。
〔2〕结合整部名著,请分析孙悟空为什么叫罗刹“嫂嫂〞?为什么罗刹一听说“孙悟空〞会“恶狠狠、骂〞?
〔3〕唐僧师徒四人,你最喜欢谁,写一篇短文介绍这个人物。要求:概括介绍人物的身世;简要勾勒他的性格,并引用一些故事来印证。
三、作文〔50分〕
11.在我们的人生路上总伴着一声声提醒:出门前,家人总会提醒注意平安;得意时,老师总会提醒戒骄戒躁;失落时,朋友总会提醒重整旗鼓……正是这些提醒让我们常常处于温暖之中。
①请以“温馨的提醒〞为题,写一篇文章。
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否那么扣分;
③不得抄袭;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④不少于500字。
四、附加题
12.以下各选项中全部都是褒义词的一组是〔 〕
A. 精益求精、渊博 B. 拈轻怕重、热忱 C. 麻木不仁、突兀 D. 花团锦簇、虐待
13.2021年4月23日,是第24个“世界读书日〞,学校为此举行了“好读书,读好书〞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宣传读书活动】
下面是本次活动的宣传标语,请你补充完整。
好读书,读书让生活变得充实;
读好书, ________
〔2〕【调查读书现状】
读书现状调查表
调查工程学段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每日可供自由阅读的时间
经典书籍在阅读中所占比重
27.8%
35.8%
45.6%
分析上表,你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3〕常言道:开卷有益。这是自古以来人们的共识。也有人提出不同的观点,认为开卷未必有益。就上述两种不同的观点,你赞同哪一种,为什么?
答案解析局部
一、根底知识
1.【解析】【分析】根据平时对古诗文的积累答题,注意“岐、峰、罔,、殆、羌、州〞的书写。
故答案为:⑴ 岐王宅里寻常见
⑵ 应傍战场开
⑶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⑷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
⑸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点评】题考查古诗文的背诵和默写。答题时应注意,记忆型默写题,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理解性默写那么要求考生通过反复诵读,在理解句意的根底上理解文意,难度要大一些。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
2.【解析】【分析】ACD理解正确。B项从原诗句“一夜征人尽望乡〞可看出“集体的失眠是不可防止的〞这句话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了赏析诗歌的能力.赏析诗歌要注意熟读全诗,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懂得用心去感悟,有时需结合写作背景进行赏析。
3.【解析】【分析】跟据平时对汉字字形的积累答题,注意“隘〞不要写成“溢〞,“慷慨〞都是竖心旁,“混〞不要写成“浑〞,“诞〞不要写成“涎〞。
故答案为:⑴ 狭隘;⑵ 慷慨;⑶ 混为一谈;⑷ 怪诞不经
【点评】此题考查积累汉字字形的能力。根据拼音写汉字,要读准拼音,结合语境来选择汉字,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防止混淆。这就要求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对于形似字、同音字、易错字等,要勤于积累,加强记忆。
4.【解析】【分析】A.蹒跚: 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这里使用恰当。
B.歉疚: 觉得对不起人而惭愧不安。这里使用正确。
C.人声鼎沸: 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像煮开了锅一样。这里使用不恰当,应使用“人山人海〞 。
D.精益求精: 好了还求更好这里使用恰当。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正确运用词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准确理解词语的意思,切忌望文生义;②辨清词语的感情色彩;③注意词语运用的范围;④注意防止意思重复和矛盾;⑤注意区分近义义词语;⑥注意某些词语只能用于肯定句或否认句中。答题时,还要根据语言环境判断词语使用是否恰当。
5.【解析】【分析】ABD修改正确。C.语序不当,应改为:建立健全互联网平安监管体制不仅有利于中国人民,而且也有利于全世界各国人民。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筋脉梳理法。所谓筋脉梳理法,就是划分句子成份法,即运用语法手段,先理出句子的主干,审查句子主干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或残缺等错误,再清理句子枝叶,仔细审查修饰成分内部是否有毛病以及与中心语的搭配是否得当。句子的病因大概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逻辑错误、结构混乱、表意不明、成分多余或残缺。修改方法是补法,删法和换法,运用这些方法进行修改即可。
6.【解析】【分析】此题要求仿写句子,首先要明确所给例句的特点,然后再仿写。例句“我梦想:来到朱自清笔下的春天,在旖旎春光中感受“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温柔;我梦想:来到鲁迅笔下的三味书屋,在朗朗书声中感受“历览千载书〞的惬意〞,这几句话的内容都出自课文中,形式是:我梦想:来到+作家笔下的某个地方,在什么样的情景下感受什么。答题时要从所写的课文中选择内容,要符合形式要求。
故答案为:来到王湾笔下的北固山下|在粼粼波光中感受“潮平两岸阔〞的壮美|来到老舍笔下的济南|在飞舞雪花中感受“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温情。
【点评】此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仿写要注意三点,一是注意句式,二是注意修辞,三是注意字数,语意连贯。如果给出的例如字数都相同,那么就要在字数保持相同的情况下做严格的仿写。注意例句中的句式,我们写出来的句子字数要与例句一样多,结构也要一致。
二、文段阅读
7.【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广〞,属于词类活用,这里是增长的意思,“治〞这里是修养的意思。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标准翻译。①夫: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养德:培养品德。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②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明志:说明自己崇高的志向。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实现远大目标。故此句可以翻译为: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到达远大目标。
〔3〕A 本文是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信,不是写给侄子的。BCD正确。
故答案为:⑴增长;振奋;修养
⑵ ①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②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到达远大目标。
⑶A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⑵此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⑶此题属于综合考查题。答这样的题,首先要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此根底上分析文章写作手法,最后再辨析每个选项并作出选择。
8.【解析】【分析】〔1〕结合语境体会我的心情,结合语境分析,文章第④段写到,猪渐渐长得大起来,家里的饲料早已吃了个精光,亲戚送给我们家的饲料也日趋减少。买饲料吧,又拿不出钱来,父亲整日显得忧心忡忡。看到这种情况,我愁在眉上、急在心里,但也一筹莫展;当我发现许多同学常常扔馒头、倒饭菜。我突然想到,把这些东西拾起来喂猪不是挺好吗。我回去跟父亲一说,父亲快乐得直拍大腿,说真是个好主意,第二天他就去拾馒头剩饭。此时我为自己给父亲解决了一个难题而窃喜不已。但父亲那黑乎乎的头巾,脏兮兮的衣服,粗糙的手时常成为许多同学取笑的对象。好在同学们都还不知道那是我的父亲,我也尽量躲避着父亲,每到他来时,我就离得远远的。但我内心害怕被别人识破和歧视的恐惧却日复一日地剧增。开家长会时, 父亲冒雪站在教室外面一丝不苟地聆听老师和家长们的谈话,看到这种情景,我非常的悔恨和感动,于是把父亲拉进教室里并向所有人介绍他。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2〕结合父亲的外貌、动作、语言、动作等分析父亲的形象,父亲在城里养猪,没有饲料时,就到学校食堂拾剩饭剩菜,他由此看出父亲是一个勤劳的人,从父亲的穿着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朴实的人;他按照儿子的要求不进教室参加家长会,却冒雪站在教室外面听,这说明父亲是一个疼爱儿子的人;文章第⑲段父亲说的话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教子有方、自尊自强的人。
〔3〕结合语境分析,父亲在学校食堂拾剩饭剩菜,他那黑乎乎的头巾,脏兮兮的衣服,粗糙的手时常成为许多同学取笑的对象。好在同学们都还不知道那是我的父亲,我也尽量躲避着父亲,每到他来时,我就离得远远的,生怕同学看出我们之间的关系。因此“远远〞形象地写出了“我〞有意疏远父亲的情形,传神地表现了“我〞为空同学们发现这个捡馒头和生发的农民竟然是“我〞的父亲的心理,表现了“我〞的虚荣、自卑。②结合语境分析,由于我的虚荣、自卑,我要求父亲不要在家长会上出现,父亲为了保护儿子自尊,就冒雪站在教室外面认真地听家长会。因此,“一丝不苟〞是神态描写,说明父亲听家长会的态度之认真仔细,“厚厚的〞是形容雪的,说明雪下的多,下的事件长,也说明父亲站在外面时间之长,两个词表达了父亲对“我〞的关心与重视。
〔4〕 此题只要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分析,同意换或不同意换皆可,言之有理即可。如:我认为“辞别自卑〞好。因为它言简意赅地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了做人要自尊自强的主旨,为全文奠定了励志、自信的情感基调,总领全文。或:我认为原文标题更好,因为它引用了主人公的一句关键话语,而且与文中两次重复的语句遥遥相应,有力地突出了做人要自尊自信的主题。充满哲理,发人深省。
故答案为:⑴①忧虑、焦急;②窃喜不已;③烦恼、恐惧;④悔恨、感动
⑵ 自尊自强、疼爱儿子、教子有方、勤劳朴实
⑶ ①“远远〞这一形容词,形象地写出了“我〞有意疏远父亲的情形,传神地表现了“我〞为空同学们发现这个捡馒头和生发的农民竟然是“我〞的父亲的心理,表现了“我〞的虚荣、自卑②“一丝不苟〞是神态描写,说明父亲听家长会的态度之认真仔细,“厚厚的〞说明他站在外面时间之长,两个词表达了父亲对“我〞的关心与重视。
⑷ 例如一:我认为“辞别自卑〞好。因为它言简意赅地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了做人要自尊自强的主旨,为全文奠定了励志、自信的情感基调,总领全文。例如二:我认为原文标题更好,因为它引用了主人公的一句关键话语,而且与文中两次重复的语句遥遥相应,有力地突出了做人要自尊自信的主题。充满哲理,发人深省。
【点评】⑴此题考查分析人物心理变化的能力。答题时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根底上再结合语境分析揣摩人物心理的心理的变化。
⑵此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答这样的题,一定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根底上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分析概括人物的形象。
⑶此题考查从词语运用角度赏析语言的能力。“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解答此题,要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根底上,联系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赏析的答题模式:该句运用了……〔修辞、词语、写作手法、句式等〕,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的特点,突出了……品质,表达了作者……情感。
⑷此题考查理解文章标题作用的能力。文章标题的作用有: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②作文章线索;③作者感情的出发点;④具有象征意义;⑤语带双关;⑥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⑦吸引读者兴趣。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9.【解析】【分析】〔1〕ABD赏析正确。C不正确。第⑤段“冬子有将筷子伸向木鱼的冲动〞,并不仅仅是因为栓叔高超的手艺,使木鱼像一条色香味俱全的真正的鱼,还因为当时太穷,吃了上顿没下顿,他太饿了。
〔2〕ABC理解正确。D 理解有误,这句话把“请儿子吃木鱼〞和“向亲戚要木鱼〞弄反了。应该是“向亲戚要木鱼〞在前,“请儿子吃木鱼〞在后。
〔3〕 结合文章相关内容分析,第⑥段写冬子因为动了那条木鱼而挨了娘的一顿巴掌,受到村人的嘲笑。以后很多年,他在村里都抬不起头。一条木鱼,没有人动,它便是一条色香味俱全的真正的鱼,便是富足和希望;动了,它便成为一个木头疙瘩,成为欺骗,成为乡间岁月的颓败与贫穷。由此可以看出,昔日的“木鱼〞是一条承载着人们富足和希望寄托的鱼,代表人们希望“顿顿有余〞的美好愿望;后来冬子长大了,生活也富裕了, 一次冬子去民俗博物馆,突然觉得那里面似乎缺少一条可以摆上餐桌的木鱼。他就回村找到那条木鱼并找一位匠人雕刻了一条鱼。他把新雕的木鱼送到博物馆,将真正的老木鱼拿回家自己留着,看到这条鱼,就想起自己的童年,想起乡村那段艰辛的岁月。据此可知,今日的“木鱼〞是一条展示民俗文化的鱼,成为城里人与乡村、与过去联系的载体。
故答案为:⑴ C;⑵ D
⑶ 昔日:“木鱼〞是一条承载着人们富足和希望寄托的鱼,代表人们希望“顿顿有余〞的美好愿望;今日:“木鱼〞是一条展示民俗文化的鱼,成为城里人与乡村、与过去联系的载体。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写作手法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一是要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二是要理解重点语句表达的意思,三是要分析文章语言特点,四是要分析文章表现手法。答题时,要把题目中各个选项与文章进行仔细比对,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⑵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根底上,对文章的语言、表现手法等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理解。
⑶此题考查理解标题含义的能力。理解标题的含义,要联系文章的内容、中心思想、作者感情等来分析其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10.【解析】【分析】〔1〕选文节选自?西游记?第五十九回:唐三藏路阻火焰山 孙行者一调芭蕉扇。
〔2〕根据对?西游记?情节内容的积累可知,悟空叫罗刹“嫂嫂〞是因为:罗刹是牛魔王的妻子,而悟空曾经与牛魔王结拜兄弟。而在在小说第四十二回: 大圣殷勤拜南海 观音慈善缚红孩,观音带走了罗刹女的儿子红孩儿,但罗刹女却认为孙悟空害了红孩儿,把他送到观音那里去,让他们母子不能再见,因此罗刹一听说“孙悟空〞会“恶狠狠、骂〞他。
〔3〕解答此题,需要对?西游记?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非常的熟悉,还要注意把相关人物的内容进行整理分析。如悟空的身世、经历、故事等,再结合这些内容分析其性格特点。
故答案为:⑴ 孙行者一调芭蕉扇
⑵ 悟空叫罗刹“嫂嫂〞是因为:罗刹是牛魔王的妻子,而悟空曾经与牛魔王结拜兄弟。罗刹“恶狠狠、骂〞是因为:因为她认为孙悟空害了红孩儿,把他送到观音那里去,让他们母子不能再见。
⑶ 略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西游记?故事情节的熟悉程度,平时阅读这部小说时,要积累其中比拟重要的章节内容,这样就能轻而易举地答此类的题了。
⑵这道题考查对名著根本内容的把握,只要平时阅读这部小说时稍微注意一点,就能很顺利地答出来。
⑶此题考查对名著人物的把握及概括能力。阅读名著时要对名著中的人物、内容等都要认真阅读,并积累下来,到达学以致用。
三、作文〔50分〕
11.【解析】【分析】这是一个命题作文,命题作文的关键在于审题,审题的过程就是确定立意和选材的过程,这个题目有两个关键词,“温馨〞和“提醒〞,“温馨〞,温暖,指亲切体贴的气氛。“提醒〞,从旁指点,促使注意。正如题前的提示:出门前,家人总会提醒注意平安;得意时,老师总会提醒戒骄戒躁;失落时,朋友总会提醒重整旗鼓。因此写作时要选择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件来写,要把这件事的前因后果交代清楚,要突出提醒的话,可在结尾再次强调这句话,强调这句话对自己的影响,从而突出作文的主旨。
【点评】此题考查写作命题作文的能力。写好命题作文要注意以下几点:一:精细审题。一般情况下,审题应做到“瞻前顾后、一字不漏〞,明确题目的范围及重点,找准“题眼〞。一旦破译了命题作文的“题眼〞,就等于找到了翻开作文之门的钥匙。二:精深立意。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思想。中心犹如文章的灵魂,必须正确、集中、深刻。三:精心选材。在保证符合命题要求的前提下,要有意识地选择写作的最正确突破口,力争用与众不同的材料,写出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四:精彩表达。表达包括结构和语言两个方面。
四、附加题
12.【解析】【分析】A.都是褒义词,
B.“拈轻怕重〞,接受工作时挑选轻松的,害怕繁重的。这是一个贬义词。
C.“麻木不仁〞,比喻对外界事物反响迟钝或漠不关心。这是一个贬义词。“突兀〞, 猝然;突然;高耸,上下起伏的样子;突然发生,出乎意料。这是一个中性词。
D.“虐待〞。用狠毒残忍的手段对待人。这是一个贬义词。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从感情色彩的角度辨析词义的能力。感情色彩,指词义中所反映的主体对客观对象的情感倾向、态度、评价等内容。感情色彩除传统所认定的褒义、贬义等类型之外,还应有恐怖、喜悦、痛苦、悲凉等情感类型。
13.【解析】【分析】〔1〕此题要求补充宣传标语,上句“好读书,读书让生活变得充实〞写的是读书的益处。而且“读书〞上下句承接着;下句已经给出了“读好书〞,接着也应该写读书的好处,第一个词应该是“好书〞,比方:好书让思想变得深刻/好书让心灵变得缜密。注意语言精练。
〔2〕从横向和纵向对读书现状调查表进行比照,通过这三个年级每日可供自由阅读的时间的比拟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初中生随着年级的增长,每日可供自由阅读的时间逐渐减少;通过这三个年级经典书籍在阅读中所占比重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经典书籍在阅读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3〕此题要求表达观点,赞同哪一个观点皆可,关键是要结合现实情况阐述令人信服的理由。
故答案为:⑴ 例如: 好书让思想变得深刻/好书让心灵变得缜密
⑵ 初中生随着年级的增长,每日可供自由阅读的时间逐渐减少,但经典书籍在阅读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⑶ 认为“开卷有益〞: 读书养性,读书可以陶冶自己的性情,使我们变的有修养,具有书卷气;读书可以提高理解能力,只要熟读深思,你就可以知道其中的道理了;读书可以使自己的知识得到积累,可以使我们增长见识,不出门,便可知天下事。认为“开卷未必有益〞: 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可能会把你戕害。如果片面理解“开卷有益〞任为一切书皆读,而不取舍,不问内容,读了就有益,其实不对!开卷是未必有好处的,因为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也没有一本书的内容是全部正确的。
【点评】⑴此题要求拟写一那么宣传标语,这样的题虽然没有统一答案,但也要注意所拟写的宣传标语①内容要符合本次活动主题;②要易于传播;③最后使用对偶的修辞手法,要能吸引人。
⑵此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题目要求审清题意,重视结合标题理解内涵,再是要结合有关数字、关键词等提取有价值的信息,表达图意要力争做到语言的简明、连贯。
⑶此题考查表达观点的能力,其实也是考查语言表达能力,答题时首先要理解这两种观点,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其中一种观点并阐述理由。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广东省韶关市翁源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三校教研期末测试(含答案),共10页。
这是一份广东省佛山市2020-2021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七年级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阅读,作文,附加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0-2021年广东省佛山市佛山市初一(下)开学测试语文试卷部编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默写题,填空题,名著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