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3 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知识梳理+典题精讲)- 2022年中考语文记叙文考点精讲精练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210413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03 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知识梳理+典题精讲)- 2022年中考语文记叙文考点精讲精练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2104132/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03 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知识梳理+典题精讲)- 2022年中考语文记叙文考点精讲精练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2104132/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2年中考语文记叙文考点精讲精练
专题03 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知识梳理+典题精讲)- 2022年中考语文记叙文考点精讲精练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03 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知识梳理+典题精讲)- 2022年中考语文记叙文考点精讲精练,共37页。主要包含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常见的考题形式:
用简洁的语言或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要素串联法
写人、写事的文章通常都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六个要素,抓住这些要素,就可以提取一些关键信息。因此,概括这些文章的主要内容时,我们只要把这几个要素弄清楚了,并合理组织它们,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这就是“要素串联法”。有的文章会写不止一件事,但它一定是围绕一个主线写的,那么我们把每件事分开,分别找要素,最后紧紧围绕主线串联即可。
★备注:如果时间、地点不重要可以省略,但是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必须要有。答题格式: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摘句法
◆有的文章结构上有总起句、总结句或过渡句,这些句子往往提示了全文的主要内容。
摘录这些概括性的语句,稍加改动,就可以成为全文大意。
总起句
在一篇文章中,可以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一般出现在文章的开头。
在一篇文章中,可以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一般出现在文章的中间。
在一篇文章中,可以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一般出现在文章的结尾。
过渡句
总结句
文题扩充法
段意串联法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最暖心的事
美 鲍勃·布劳顿
①十年前,我从得克萨斯州的乡村来到纽约开出租车谋生。开的士会碰到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幽默诙谐,有的人失意忧郁,还有的人自命不凡。但让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一个老太太。
②那是今年5月份第2个星期日的深夜,我接到城郊的一个要车的电话。我想,也许是一些参加完晚会的人,或是某个刚赶到这个城市过母亲节的人。
③我到达目的地时是3点30分。一个破败的公寓楼黑黢黢地立在我的眼前,只有一楼有一个房间透出一点灯光。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司机顶多只会按一两声喇叭,稍等片刻,然后开车走人。因为这个时间和地点时常会出现治安问题。然而,我也知道这个时间在这样的地方打车不易,再说也许这个客人有点困难需要我帮一把手呢。于是,我走到亮灯的那户人家敲了敲门。
④“等一会儿。”回答我的是一个苍老虚弱的声音。我听到屋内有什么东西在地上拖动。隔了好久,门开了,一个80多岁的瘦小的老太太吃力地拖着一个萨斯包走了出来。她身穿一件印第安大花布上衣,头戴一顶圆桶形帽子,帽子上还罩了一条面纱,活脱脱是一个上世纪四十年代好莱坞电影里走出的人物。
⑤“你能帮我拎一下包吗?”她说。我先将她的包拎上车子,然后又回头搀扶着她。她走得很慢,边走边对我感谢不尽。
⑥“这没什么。”我说,“我这是为我的客人服务。再说,我希望我的妈妈在外面也能得到同样的服务。”
⑦“你真是一个好人。”她说。进了车子,她给了我一个地址,问:“能不能从城里走?我很想再看看这座城市……”
⑧“能,不过这就不是最近的路了。”我答道。
⑨“这不要紧。”她说,“我不着急。我是菲奥娜小姐,不过人们都叫我菲奥娜太太,是去圣洛安敬老院。”
⑩我从后视镜中看了她一眼。菲奥娜太太的眼窝里有一滴亮晶晶的东西。“我孤寡一人。”她继续说道,“医生说,我剩下的时间不多了。不然我不会去的。”
⑪我悄悄地伸手关掉了计程表。经过城里的路程一刻钟就能走完,然而我们却花了足足有两个多小时,因为她一会儿让我慢行,一会儿让我停车,还不时地讲着话。菲奥娜太太指着一座大楼,告诉我她曾在这儿干过电梯操作员的工作。在经过一个居民区时,她说她和丈夫结婚的新房就是在这里。她要我将车子在一个商场前停了一会儿。她说这里曾是个舞厅,年轻时她在舞厅当过舞蹈指导老师。有时,她会让我在某一个地方放慢速度,然后默默凝视前方,一句话也不说。
⑫当第一缕阳光露出地平线的时候,菲奥娜太太这才说:“我累了。走吧。”
⑬车子来到了她要去的圣洛安敬老院前。敬老院的两个工作人员正在等着我们,工作人员说:“这位老太太一直不肯来敬老院,现在她患了肺癌,才同意来敬老院,而且必须在今年的母亲节来敬老院。”工作人员说着给她推来了轮椅。
⑭“我应该付给你多少钱?”菲奥娜太太取出钱包问我。
⑮“不要钱。”我答道。
⑯“你也要养家。”菲奥娜说。
⑰“还有其他客人呢。”我说,接着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弯下腰拥抱了她。她紧紧地抱住我。“你给了一个老太太一小会儿快乐的时光。”她说,“谢谢你。”
⑱我最后握了一握她的手,然后走向暗淡的晨曦。我的身后响起了关门的声音。这是一个即将结束的生命发出的声音。一路上,我在想,如果今天带菲奥娜太太的是一个脾气急躁没有耐心的司机,如果我在公寓楼前按一二声喇叭后就把车开走,又会是怎样一种情形呢?
⑲我做的这件事情似乎微不足道,但是现在想起来,却是我一生中最暖心的一件事情。(选自《青年文摘》2014年第11期,有改动)
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请抓住关键要素,用一两句话概括故事内容。(3分)
阅读第⑪段,仔细揣摩并分析菲奥娜太太经过城里这两个多小时的心理感受。(4分)
本文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方法,请从文中找出关于“我”的两处细节描写,简要分析这些细节的丰富内涵。(4分)
文章题目为“最暖心的事”,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暖心”的理解。(4分)
5. 读罢此文,你在为人处世或者对人生的认识方面产生了哪些感悟?请用凝练的语言写出来。(3分)
【答案】
1. “我”在母亲节深夜送一个即将告别生命的老人到敬老院时,老人要求“我”送她再看看这个城市,最后到达目的地,不收她的出租车费,还给了她一个拥抱,她感到很快乐,“我”也很温暖。
2. 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对现实生活的留恋,对自己现在身患重病,所剩时光不多的悲伤。
3. 示例:
第一处:文章第⑧段,“能,不过这就不是最近的路了”。通过对“我”语言的描写,写出了“我”不想欺骗老太太,而是如实相告,表现出“我”是个诚实的人。
第二处:文章第⑪段,“我悄悄地伸手关掉了计程表”。通过对”我“动作的描写,悄悄地关掉计程表,不想引起老太太的注意,表现出“我”是一个善良、体贴和爱心的人。
4. 菲奥娜太太在生命结束前得到了一个出租车司机的关怀和帮助,她感到快乐和温暖;“我”帮助了一个生命即将结束的老太太,“我”感到温暖。
5. 示例:我们不需要刻意地去做温暖他人的事,在生活中我们做好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许自己毫无察觉,却给了别人最大的帮助,也带去了温暖。
【解析】
1. 本题考查对文章的概括和总结能力。解答时,需要总体上把握整篇文章,抓住关键要素,用一两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概括一件事情可以从起因、经过、结果三个方面进行总结。事件的起因是“我”送一个即将告别人生的孤寡老人到敬老院;经过是老人要求“我”载着她再看看这个城市,经过了很多的地方;结果是老人到达了敬老院,“我”没有收老人的出租费用,并温暖地拥抱了她。
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2. 本题考查对文章段落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时,在把握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具体段落和句子概括人物的心理感受即可。
第⑪段对菲奥娜太太进行了动作描写“指着”,神态描写“默默凝视”,语言描写“在舞厅当过舞蹈指导老师”等,表现了菲奥娜太太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对现实生活的留恋,又因为自己孤寡一人,现在又得了重病,剩下的时光不多了,十分伤心和痛苦。
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3. 本题考查对文章细节的把握能力和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需要在从文章中找出对人物的细节描写,根据上下文以及整篇文章的感情概括细节的丰富内涵,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
第一处:文章第⑧段,“能,不过这就不是最近的路了”。通过对“我”语言的描写,写出了“我”不想欺骗老太太,而是如实相告,表现出“我”是个诚实的人。
第二处:文章第⑪段,“我悄悄地伸手关掉了计程表”。通过对”我“动作的描写,悄悄地关掉计程表,不想引起老太太的注意,表现出“我”是一个善良、体贴和爱心的人。
4. 本题考查对题目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时,把握全文主要内容,分析文章的内容情感与题目的连接点,概括表达即可。
题目中的“暖心”应该从菲奥娜太太和“我”两个方面加以理解,菲奥娜太太的“暖心”是因为她在生命结束前得到了一个出租车司机的关怀和帮助,实现了他的心愿,因此她感到快乐和温暖;“我”感受到暖心是因为“我”帮助了一个生命即将结束的老太太,“我”的内心收获了感动,“我”感到温暖。
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5.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时,从整体上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人物性格和形象,把握“暖心”“微不足道”等关键词对文章的主旨进行概括,并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体会回答即可。
示例:我们不需要刻意地去做温暖他人的事,在生活中我们做好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许自己毫无察觉,却给了别人最大的帮助,也带去了温暖。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糖果的味道
周莹
去超市购物,儿子挑选了三四种糖果,都是价格不菲的。比如金丝猴奶糖,他天天吃不腻,还没吃完,就吵着要再买,说不能断炊了。
我告诉儿子,你妈小时候是在那个偏僻的山村度过的,那里“很少”有什么糖果吃。儿子回答,你小时候也太 苦了,连糖果都没吃过。我说吃过的。每年学校举行优秀作文展、猜谜语、拔河、跳远、跳高、踢毽子、抓石子的游 戏,我非常激动地盼望着,希望自己的表演最精彩,目的是为了挣到奖励的糖果。
作文比赛的前几天,我总是很晚才睡觉,独自队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构思细节。在班上,我的作文成绩一直名 列前茅。老师经常把前三名的作文贴到墙报上,还专门用毛笔画一些相关的画,贴在作文纸的上方。老师的奖励 是:凡是作文上墙报获得一等奖的,学校奖励三颗糖果,二等奖两颗,三等奖一颗,我每次揣着“那”三颗糖果,高兴 得走路都在蹦。
还有竞猜“谜语”的活动,我也是不甘落后的。猜对一个谜语,老师就会当场奖励一颗水果糖。老师每月一次 的“谜语”会,大部分都是我猜对的。“满屋的娃娃,乌黑的脑瓜,出门一滑,开朵红花。”老师最后一个谜语,总是最 难猜。看到同学们都作了放弃的打算,我暗自高兴。可是我也猜不出来啊!老师问是不是没人猜了,我立刻把手 举得高高的,生怕老师看不见呢。“我要猜的!”老师笑着说给你最后三分钟。我低下头,苦思冥想,时间一分一秒 地溜走了,我急得满头大汗。老师说猜不到算了,这颗糖仍然给你。“不!”我从座位上站了起来:“我猜到了说 吧!“火柴。”老师走过来,摸摸我的头,郑重地把糖果放到我的手掌里:“奖励你的。”糖果的香味和老师手掌的温 暖,一起融化在我的心里。瞬间,我的眼泪就流了出来。
猜这个谜语的时候,我读四年级,妹妹读一年级,一到四年级是复式班,都在一个教室里 。妹妹不会猜,就眼 巴巴地望着我。我把从老师那里得来的战利品——十颗金灿灿的水果糖,统统放到妹妹小小的衣兜里。妹妹双 手捧着衣兜,仿佛捧着十个金灿灿的太阳,一脸灿烂的憨笑。
至于拔河、跳远、跳高、踢毽子、抓石子这些游戏,除了跳高和跳远,我拿不到第一 •踢毽子和抓石子,没有人可 以赛过我的。“第二次赢来的糖果”,我都装自己兜里了,我的心里痒痒的,怪难受的。我想吃一颗糖。但是,我又 想把糖果给爹妈带回家,让他们也尝尝糖果的甜味,更多的是希望爹妈分享我的成绩。
下午的时候,我终于忍不住,躲到操场的墙角背后。糖果在我的手里紧紧地握着,手心沁出丝丝的汗。我把 糖果放到鼻子前闻了又闻。吃!不吃!我的思想就像两个打架的野猫,激烈地斗争着。
最后,我无力地靠着墙根慢慢蹲到地上,吃吧!我撕开糖纸,伸出舌头,贪婪地吸吮着糖果那清爽的甘甜味。 用舌头舔了个够,才把整颗糖放到嘴巴里,让它慢慢融化。吃完一颗糖果,我开心的眼泪都掉了出来。其余的糖 果,决定都带回家,让爹妈也因为我而骄傲一回。
听了这些,儿子想了想,郑重地说:“你的童年是苦的,那个时候是苦的,物质贫乏;我的童年是甜的,这个时代 是甜的,物质发达。”
我和儿子两代人,对糖果的体会,完全是截然相反的两种味道。
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 请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我撕开糖纸,伸出舌头,贪婪地吸吮着糖果那清爽的甘甜味。
3. 赏析下面的句子。
妹妹双手捧着衣兜,仿佛捧着十个金灿灿的太阳,一脸灿烂的憨笑。
4. “我的眼泪就流了出来。”试分析文中这个画线句子饱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 “吃!不吃!我的思想就像两个打架的野猫,激烈地斗争着。”我自己获得的糖果为什么舍不得吃呢?
6. “儿子想了想,郑重地说:‘你的童年是苦的,那个时候是苦的,物质贫乏;我的童年是甜的,这个时代是甜的,物 质发达。’”结合文意,说说你如何看待这句话中的“苦”与“甜”?
【答案】
1. “我”和儿子去超市购物,看见儿子挑选糖果的不珍视态 度,告诉儿子自己小时候得到糖果的故事并对糖果味道 的独特体会。
2. “贪婪”本指贪得无厌,多含贬义,在本句中是贬词褒用, 表现了“我”对糖果的渴望和吸吮糖果甘甜时的满足。
3.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妹妹对糖果的 珍爱和喜悦心情。
4.“我”猜出了最难猜的谜语,得到了想要的糖果,心里充满 自豪;老师的鼓励和奖励,让“我”感到莫大的欣喜和激动。
5. —方面是“我”想把糖果带回家.给爹妈尝尝,另一方面是 希望爹妈能分享“我”的成果,让他们为“我”高兴。
6. 示例:“我”的童年物质匮乏,生活艰苦,但“我”通过各种 比赛获得糖果,这种努力得来的成功比糖果本身还要甜; 儿子的童年物质充足,生活安逸,得到糖果容易且品种多 样,这种“不劳而获”的享受似甜实苦,令人担忧。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解答本 题,要通读全文,梳理文章的情节,然后提炼关键词句进 行简洁的概括。
2.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 分析“贪婪”的表达效果,注意从本义和语境义两个方面 来回答。
3.本题考查对文中句子的赏析。这一句中,把“糖 果”比作“太阳”,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妹妹对糖果的 珍爱和喜悦之情。
4.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 解。分析“我的眼泪就流了出来”这句话表达的思想感 情,要联系本段前面的内容来思考。
5.本题考查对句子信息的分析能力。解答本题,注 意结合本文第六段的有关内容来回答。
6.本题考查对文中句子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既 要根据全文内容来理解句子的含义,又要结合文章的主 旨来思考。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洗脚
放寒假前,老师布置了一个寒假作业,每一个同学都要在寒假中给自己的父亲洗一次脚。
二十多年来,他与父亲之间的交流仅仅在于父亲问他成绩,在学校的生活的情况,学费、生活费用的多少。简单的一问一答,除此而外,似乎没有多少。
有的时候,他也希望父亲的一个拥抱,像电影上的那样,可是那毕竟是在电影里。但是,终于,他还是开口了,家里没有其他人的时候,装着轻松地对父亲说了,然后急急地补充道:“这是我们老师布置的一道作业。”
父亲的脸上先是诧异,然后笑了。他看出儿子的窘迫,便说:“好啊,好啊,你先去打一盆水来。”
一切似乎都轻松了,他去井边打水,兑上热水,调好水温,然后端到父亲的身边,父亲已经脱好自己的鞋袜,像一个孩子一样坐在椅子上,看着他过来。他忙把水送到父亲的脚边,父亲的脚放在水里。水溢了一些出来,他没有想到父亲的脚这么大。
“温度怎么样?”他问。“蛮好蛮好!”父亲说。然后,再怎么办呢?他问自己。那双脚就在面前,他想用手去触摸它,可是心里却有些犹豫。不由自主地想:
【甲】若干年前,自己的一双小脚在这样的盆里,是怎样的情景?白嫩、柔软,活泼得像一条小鱼。在父母的手里仍不妥帖,将水溅了一地,得意的地嬉笑,直到他们生气。
【乙】而眼前的这双脚,是父亲的,宽大、粗糙、棱角分明,在水里却安静地有些害羞。
(A)自己心里有微微的酸 。
“帮我把毛巾拿来。”父亲说。忙去取下衣架上的毛巾,递给了父亲。突然,他又扯过了毛巾,他说:“不,还是让我给你擦擦脚吧。”
于是,父亲的脚就在自己的手里,他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看自己的父亲。触目惊心的是,脚板的前掌和后跟上那硬邦邦的厚茧,有的地方都裂开了一道细小的口子,里面有黑色的泥,让人想象起那无尽岁月的万里风尘,它走过来,像一件活着的文物。 (B)心里的那股酸,冲到了鼻腔。 这时,父亲将脚缩了回去。“好了好了,洗好了。”他开始往脚上套袜子。
那双破袜子,似曾相识,哦,是自己穿破了扔在家里的,却被父亲穿在了自己的脚上。脚趾上的那个洞用粗线绞了几针,像一个写错的字上面被乱画了几笔以示涂改过。
“我倒水去了。”他说。然后,急急地向屋外走去,一路上,洒了好多水。他不知道,屋子里的父亲,一边往自己的脚上穿着袜子,一边想着他自己的父亲。自己这一生还没有给父亲洗过脚,自己是不是也应该,像儿子今天这样,给自己的父亲也洗一洗脚。
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文中划横线的AB两句一再写到“他”感到“心酸”,他为什么感到“心酸”呢?
3.文中划线的【甲】【乙】两段文字,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你说出对比的内容是什么?
4.对文章最后小节中描写父亲的心理活动的划线句,有读者认为写得很好,有读者认为是多余的.请你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作一点探究,说出你的看法和理由.
【答案】
(1)儿子第一次为父亲洗脚
(2)为父亲的苍老、一生劳苦;为自己从未关心过父亲而难过、自责;为父亲对儿子给自己洗脚感到“羞怯”而难过.
(3)第一处孩子小时侯脚得“白嫩、柔软”和父亲脚得“宽大、粗糙”形成对比.第二处给孩子洗脚时孩子的活泼、调皮与给父亲洗脚时父亲的“安静”“羞怯”形成对比.
(4)不多余.这一段文字拓宽了文章的内容,由原来儿子为父亲洗脚,引申到了父亲也应该为自己的老父亲洗脚,以尽孝心.这样写升华了文章的主题,揭示出敬老应当是每一个人应尽的责任,也使得文章意味深长
【解析】
本题是对内容概括的考查.方法:一、段意合并法.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最常用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二:要素串连法.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必须先认真阅读课文,筛选出关键信息.阅读文章,运用方法二概括出人物:儿子;事件:第一次为父亲洗脚;结果:为自己从未关心过父亲而难过.
(2)本题是对内容理解的考查,根据问题,找到相应的段落,逐条总结即可,在总结的时候寻找每段的中心句和文章的中心句.或者找到重点词语,用自己的语言将词语整理组合也可.从上文“他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看自己的父亲.触目惊心的是,脚板的前掌和后跟上那硬邦邦的厚茧,有的地方都裂开了一道细小的口子,里面有黑色的泥,让人想象起那无尽岁月的万里风尘”看出他为为父亲的苍老、一生劳苦而心酸;从“父亲的脚就在自己的手里,他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看自己的父亲”可以看出他为自己从未关心过父亲而难过、自责;从“眼前的这双脚,是父亲的,宽大、粗糙、棱角分明,在水里却安静地有些害羞”看出为父亲对儿子给自己洗脚感到“羞怯”而难过.
(3)本题是对表现手法的考查.常见表现手法有:衬托、象征、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欲扬先抑、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等.对比手法的作用:通过对比、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文中“白嫩、柔软,活泼得像一条小鱼.在父母的手里仍不妥帖,将水溅了一地,得意的地嬉笑,直到他们生气”和“眼前的这双脚,是父亲的,宽大、粗糙、棱角分明,在水里却安静地有些害羞”形成鲜明对比,从形状和态度上对比即可.
(4)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理解(作用).思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语言组织:这句话写出了(内容),结构上起到了(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为下文写什么作铺垫、.总结上文突出中心等)的作用.有利于突出.父亲想自己也应该给自己的父亲去洗一次脚了,在文中不属于多余之笔.由原来儿子为父亲洗脚,引申到了父亲也应该为自己的老父亲洗脚,以尽孝心.这样写升华了文章的主题,揭示出敬老应当是每一个人应尽的责任,深化了主旨.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给母亲梳头发
①这一把用了多年的旧梳子,滑润无比,上面还浸染着属于母亲的独特发香。我用它给母亲梳头,小心谨慎,尽量少让头发掉落。母亲背对我坐着,花白的发根清晰可见。唉,曾经多么乌黑浓密的长发,如今却变得如此稀薄,只余小小一握在我的左手掌心。
②小时候,最喜欢每天早晨睁眼时看到母亲梳理头发。那一头从未修剪过的头发,几乎长可及地,所以她总是站着梳理。一把梳子从头顶往下缓缓地梳,还得用左手分段抓着才能梳通。全部梳通之后,就在后脑勺用一条黑丝线来回地扎,扎得牢牢的;再将一根比毛线针稍细的钢针穿过,然后便把垂在背后的一头乌亮的长发在那钢针上左右盘缠,梳出一个均衡而标致的髻子;接着套上一个黑色的细网,再用四只长夹子从上下左右固定形状;最后拔去钢针,戴上有翠饰的簪子。对于母亲梳头的动作,我真是百看不厌,心里好羡慕那一头长发,觉得她那熟练的一举一动很动人。
③母亲曾受过良好的教育,可是自我记事以来,她似乎是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家事上了。她照顾父亲的生活起居,无微不至。她对子女们也照顾得十分用心,向来是亲自上市场选购食物。她还要在周末给我们洗晒球鞋,那些大大小小、黑黑白白的球鞋经常被整齐地放在阳台的栏杆上。
④母亲也很关心子女的读书情况。她不一定指导每一个人的功课,只是尽量替我们处理好课业外的琐事。我们房间里有一个专放文具的五斗柜,最上面的两个抽屉里,左边放着削尖的铅笔,右边则是用过的磨钝的铅笔。兄弟姐妹放学后,每个人只需放入写钝的,取走削好的,便可各自去做功课了。每一支铅笔都是母亲用小刀削好的。现在回想起来,母亲未免太过宠爱我们了,然而我们当时却视此为理所当然而不知感激。有一回,削尖的铅笔已被拿光,我竟为此与母亲斗过气。家中琐碎事那么多,我真想象不出,母亲是在什么时间做这些额外的事情的。
⑤岁月流逝,子女们都先后长大成人,而母亲却在我们忙于成长的喜悦中不知不觉地衰老。她的一头秀发也逐渐变得花白而稀薄。这些年来,我忙着养育自己的儿女,更能体会往日母亲的爱心。我不再能天天与母亲相处,也看不到她在晨曦中梳理头发的样子,只是惊觉那发髻已明显变小。她仍然梳着相同样式的髻子,但是,从前堆满后颈的乌发,如今所余已不及原来的四分之一。
⑥近年来,母亲的身体已大不如前。由于心脏机能衰退,不得不施行外科手术。她十分害怕,幸而一切顺利,经过一夜安眠之后,母亲终于渡过难关。数日后,医生准许母亲下床活动,以促进伤口愈合。可是,母亲忽然变得十分软弱,不再是从前翼护着我们的那位大无畏的妇人了。每隔一日,我便为她擦洗身体。起初,我们两个人都有些忸怩。母亲一直嘀咕着:“怎么好意思让女儿给我洗澡呢!”我用不太熟练的手法,小心地为她擦拭身子。没想到,她竟然逐渐放松,终于柔顺地任由我照料。我的手指遂不自觉地带着一种母性的慈祥和温柔,爱怜地为母亲洗澡。我相信,我幼小的时候,母亲也一定是这样慈祥温柔地替我沐浴的。我突然分辨不出亲情的方向,仿佛眼前这位衰老的母亲是我娇宠的婴儿。
⑦洗完澡,换一身干净的衣服,母亲觉得舒畅无比,更要求我为她梳理因久卧病床而蓬乱的头发。我们拉了一把椅子到窗边,闲聊着,不久,就变成我一个人的轻声絮聒。母亲背对我坐着,我看不见她的脸。许是困了吧?我想她大概舒服地睡着了,像婴儿沐浴后那样……嘘,轻一点。我轻轻柔柔地替她梳理头发,依照幼时记忆中的那一套过程。不要惊动她,不要惊动她,让她就这样坐着,舒舒服服地打一个盹儿吧。
(作者:林文月。有删改)
1.本文由“我”给母亲梳理头发写起,主要回顾了母亲哪几方面的事情?请从母亲的角度简要概括。
2.第②段为什么用大量笔墨描写母亲在晨曦中梳理头发的场景?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3.从词语运用、修辞方法中任选一个方面,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
嘘,轻一点。我轻轻柔柔地替她梳理头发,依照幼时记忆中的那一套过程。不要惊动她,不要惊动她,让她就这样坐着,舒舒服服地打一个盹儿吧。
4.本文的主旨,有人认为是抒写家庭亲情,有人认为是对老年人生活状态的关注。你赞同哪种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
【答案】
1.①母亲总喜欢在清晨梳理头发。②母亲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家事上。③母亲关心子女的读书情况。④母亲手术后接受“我”的照料。
2.①突出母亲长发的包围浓密,表现了母亲年轻时的优雅、美丽。②表达了“我”对母亲长发的羡慕,对母亲梳理头发动作的喜欢。③与母亲后来头发的花白、稀薄形成鲜明对比。④为母亲手术后要“我”为她梳理乱发做铺垫。
3.“词语运用”示例:“轻轻柔柔”,运用叠词,强调了“我”为母亲梳理头发时的小心翼翼,体现了“我”照料母亲时的细心。
“修辞方法”示例:“不要惊动她,不要惊动她”,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突出了“我”不愿打扰母亲休息的心理,表现了“我”对母亲的呵护关爱。
4.示例一:赞同“抒写家庭亲情”的看法。“选购食物”“洗晒球鞋”“削铅笔”等事情,表现了母亲对子女的呵护;为手术后的母亲洗澡、梳头等事情,表现了女儿对母亲的孝心。全文洋溢着浓浓亲情。
示例二:赞同“对老年人生活状态的关注”的看法。母亲头发从“乌黑浓密”到“苍白而稀薄”,母亲从以前的“大无畏”到手术后的“十分软弱”,“母亲却在我们忙于成长的喜悦中不知不觉地衰老”等内容,都表达了“我”对年迈母亲的爱怜、对母亲衰老的无奈。文章流露出对老年人生活状态的深切关注。
【解析】
1.本题考查文中事件的概括。解答此题在了解全文在意的基础上,用简洁的语句概括事物即可。本文由“我”给母亲梳理头发写起,主要回顾了母亲做的四件事,第一件事是②段,主要叙述了母亲清晨梳头发,姿态优美;第二件事是③段,写母亲操持家务;第三件事是④段讲述母亲为子女准备削尖的铅笔,关心子女读书;第四件事是⑤段写母亲手术后头发逐渐变得花白稀疏。
2.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的理解与分析。对比,就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文章第②段用大量笔墨描写母亲在晨曦中梳理头发的场景,然后再写“她的一头秀发也逐渐变得花白而稀薄”,就是为了让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母亲为了家人无私的付出,表达了“我”对母亲的爱与感激。
3.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语句赏析,首先要确定赏析的角度,本题题干已经界定了赏析的角度,这样就可以从提示的角度联系文章内容加以解答。如文中画线的语句“不要惊动她”“不要惊动她”连用,属于反复的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地刻画出作者唯恐惊动母亲的情态,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关爱。
4.本题考查主旨的探究。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分析。本文的主旨可以从家庭亲情、对老年人生活状态的关注几个方面分析。作答的过程中尽量作到创意解读。比如:我赞同主旨是表现家庭亲情。文章用较多的笔墨细致地描写了母亲年轻时梳头发,姿态优美;母亲操持家务;母亲为子女准备削尖的铅笔;母亲头发逐渐变得花白稀疏。表现了母亲对子女无微不至的照顾,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爱和感激。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