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5 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知识梳理+典题精讲)- 2022年中考语文记叙文考点精讲精练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210413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05 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知识梳理+典题精讲)- 2022年中考语文记叙文考点精讲精练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210413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05 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知识梳理+典题精讲)- 2022年中考语文记叙文考点精讲精练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2104133/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2年中考语文记叙文考点精讲精练
专题05 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知识梳理+典题精讲)- 2022年中考语文记叙文考点精讲精练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05 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知识梳理+典题精讲)- 2022年中考语文记叙文考点精讲精练,共37页。主要包含了例题精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常见的考题形式:
1.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语句。
3.自选角度赏析文中的画线句子。
◆那么,如何理解常见的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作用呢?
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首先要能判别修辞手法的类型,掌握其基本特点与表达作用;
其次是能结合上下文语境来理解该修辞手法所表达的内容和表达效果。
【例题精讲】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金色的飘落
毛时安
①初冬的雨,淅淅沥沥地下了整整一夜。开始,轻轻拍着窗子。夜色中,圆圆的,一点一点,趴在窗玻璃上,被屋里的灯光照着,闪着黑黑的幽光。渐渐变成了无声的催眠,在玻璃上画出纵横交错的图案,打湿了你一夜的睡梦。冬雨,就像家人围着红泥小火炉的闲话,伴着你,没有目的,漫长而亲切,带着些许的无聊和冗长。
②没想到,一夜的冬雨,竟像最伟大的艺术家,以大地为画板创作了一幅夺人心魄的作品。铺天盖地的金黄的落叶,在晨曦湿漉漉的微光中,层层叠叠,一直铺到了长街的尽头,铺到了很远很远高楼和大地交界的地方。是这条街特色的行道树--银杏树的落叶。银杏的落叶,不像白杨、梧桐、香樟的落叶,踩上去没有那种枯萎沙沙的碎裂声。它的落叶很厚实,仍然带着刚离开树干母体的生命汁液。童车推过去,就像踱步在一片委婉抒情的黄地毯上。它落叶的黄也是同样的耀眼夺目,同样的感人肺腑;但它的金黄,不是凡•高笔下向日葵燃烧得令你疯狂的金黄,而是一种比白重一些的淡金、淡黄,有种若有似无,丝丝缕缕,沁入你心灵,让你的灵魂为之轻轻颤动的情调。宝宝睁大了新生儿才有的雪山海子般清澈明亮的眸子,眸子里也倒映着诗一般的金黄。
③宝宝来到这世界不久,他从来没有看到过天光下有这么多树叶在眼前这么灵动而壮观地飞扬舞蹈。他没法理解落叶的意义,但出于本能,他和所有的孩子一样,能听懂自然、生命和季节的语言。两只鼓鼓囊囊的小手像枝丫伸向蓝天,不断地比画着、挥舞着,小嘴不停地“吼吼”地叫着……这是大自然慷慨馈赠给新生儿的无言的童话。
④还依稀记得,初春我们搬来不久,嫩嫩的新绿在和煦的春风和清脆的鸟鸣声中,与晨雾一起欢欣地爬上枝头的动人情景。一片片染着新生嫩绿的银杏叶儿,沿着细细的枝条争先恐后地向天空涌去,把青春的梦想涂满湛蓝湛蓝的天空。还清晰记得,盛夏银杏叶儿浓得化也化不开的深绿,一路高歌,沉甸甸地压满整条大街。每到入夜时分,它们伴着温馨的街灯和飘浮在空气中的咖啡茶香的气息,彼此依偎,彼此摩挲。在月色星光下,用我们听不懂的语言,倾诉着夏日浪漫的情怀。没想到时间这么快地就让它们走完了一次生命的轮回。更让我惊愕的是,这生命的凋零竟会充满着如此恢宏壮观的诗意。
⑤风,时大时小。就在金黄落叶纷飞的瞬间,我闻到了不远处传来的熟悉的黄浦江的气息,听到了它粗狂而亲切的涛声。在这种冬日生命凋零的博大中,杜工部苍凉浑茫的吟诵“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穿越时空向我涌来。想到不久一场冬天的白雪将会彻底埋葬这一声声金色的叹息,一次次金色的飞舞和凋零,一阵忧伤袭上心来。
⑥不懂事的宝宝似乎并不认同我对生命的忧伤。他蹙着小鼻子,一只眼眯缝着,一只眼圆瞪着,做着让你忍俊不禁的鬼脸。两只小手各握着一片妻递给他的银杏落叶。落叶就像两把精致的泥金折扇,熠熠闪亮。他不停地扇着晃着,一路上,就像两只快乐的金蝴蝶在飞翔,似乎在和空中飘洒的落叶比试着什么。小苹果般红扑扑的脸蛋上,写满了兴奋。
⑦这时,不知谁家窗口飘来婉转的程韵:去时陌上花如锦,今日楼头柳又新。再过两三个月,满眼的新绿会重新像放学的孩子拥出校门那样,争先恐后跃上蓝天。到那时,我们的宝宝也两岁多了,会满街蹒跚地走路了。
⑧我和妻推着宝宝,相视一笑,一路穿过随风飘下的落叶,还有孩子手中两只快乐的金蝴蝶……
(选自《新民晚报》,有删改)
第②段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银杏叶飘落的景象的?这样描写的目的是什么?
本文用不少笔墨写宝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第④段运用了什么叙述方法?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②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第④段中画线句子进行赏析。
请联系全文,探究文中蕴含了作者对“生命”的哪几层感悟。
【答案】
(1)本段从视觉、听觉、触觉(或“内心感受”)多方面来描写银杏叶飘落的景象.这样描写,突出了落叶飞舞的灵动壮美,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为下文抒写对生命的感悟做铺垫.
(2)①宝宝是作者感悟生命的重要依托,描写宝宝的言行,显示出全文由落叶及生命(由物及人)的行文思路;②描写宝宝欢快的舞动和兴奋的表情,既衬托了金色飘落的美丽,表现了新生儿的活力和朝气,又引发并深化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3)①运用了插叙的方法.虚实结合,将眼前落叶凋零的场景与对春夏时节银杏叶生长的动人情景的回忆交织起来,突出了生命轮回的短促,充实了文章的内容(丰富了文章的主题).
②第④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争先恐后”“涌”“青春的梦想”“涂满”等词语,赋予初春的银杏叶人格化的特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嫩绿的银杏叶在和煦的春风中的蓬勃生机.
(4)①从金色落叶的飞舞和凋零中,感悟出对生命消逝的忧伤.②从树叶由萌芽到凋零时间的飞快,感悟出对生命短暂的遗憾.③从落叶飞舞的恢宏壮观的景象中,感悟出对生命博大的惊叹(敬畏).④从宝宝的欢快活泼和银杏叶春夏的蓬勃生机中,感悟出对生命美好的喜欢和礼赞.⑤从“程韵”(去时陌上花如锦,今日楼头柳又新)中,感悟出对光阴流转、生命生生不息的坦然(达观).(能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结构的基本能力.题干表述为“第②段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银杏叶飘落的景象的?这样描写的目的是什么”.从第②段描写的语句中找出关键性的语句,如“铺天盖地的金黄的落叶,在晨曦湿漉漉的微光中”是从视觉角度,“踩上去没有那种枯萎沙沙的碎裂声”是从触觉、听觉角度,“若有似无,丝丝缕缕,沁入你心灵”是心理上的感受等.对这种描写的作用可结合散文“景”与“情”的关系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结构的基本能力.此题注意结合内容上的需要和结构层次上的安排需要,联系文本及写作主旨,同时结合文中特设人物的需求写作目的,等加以分析即可.在文中,景物与宝宝都是作者描写的对象,落叶是一种消亡,宝宝是一种新生.二者都是作者抒发情感的依托.据此分析即可.文章用不少笔墨写外孙“宝宝“,应该从文章结构和思想内容两个方面去思考.由“落叶“写到“宝宝“,体现了由物及人的行文思路;写“宝宝“也有利于深化文章主题.
(3)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①叙述方法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第④段运用了插叙的方法,“没想到时间这么快地就让它们走完了一次生命的轮回.更让我惊愕的是,这生命的凋零竟会充满着如此恢宏壮观的诗意”突出了生命轮回的变化,写出具体的内心感受.
②画线句“嫩嫩的新绿在和煦的春风和清脆的鸟鸣声中”“与晨雾一起欢欣地爬上枝头的动人情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银杏叶的蓬勃朝气.
(4)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意蕴的能力.内容散见在文中,回答时要将内容与感悟对应起来.第④段写对生命短暂的遗憾、对生命博大的惊叹,第⑤段写对生命消失的忧伤,第⑥段写对生命美好的喜悦和礼赞,末两段写对光阴流转、生生不息的规律的坦然.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支金色的钢笔
①这是我第五次在她的作业本上愤然留言:“请用钢笔写字!”
②她没有一次照做,一如既往地用铅笔打发着我布置的作业。我不明白,为何在她文静纯真的背后,深藏着那么让人不可捉摸的倔强。
③当我在她的作文本上再次写下那句老生常谈的话时,我决定对她进行点名批评。于是,那个阳光明媚的午后,便有了这样的场景--我一面踱着步子解析优秀作文的词句,一面时不时地用余光安抚在角落默默流泪的她。
④她开始躲我,面色仓皇,情狼狈,像春花躲着秋风一般,硬生生地要隔一个夏季。。我并未从她的躲藏中找到一种老师该有的威严。相反,我内心有了一股悲戚的洪流。
⑤下午放学后的校园,多了几分静谧与冷清。我独自在窗明几净的走廓上散步,猜想到底该如何化解她心中的惊恐与不安。
⑥透过窗帘间的缝隙,我能看到,她和她的同桌正在喃喃地说些什么。那是一个皮肤黝黑的小男孩,家境十分拮据,经学校减免过的学费都得拖上几个月才能勉强缴清。
⑦我心怀期待地看着他们在空旷的教室里窃窃私语。真怕他们的嬉笑里,有我的名字。正当我准备推门而入时,一幅永生难忘的画面瞬间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⑧她满目感激地收起手中的钢笔,微笑着说了声谢谢。他把书包摊开,接过那支破旧的钢笔,轻轻地将它搁到里面,那神色,如同手捧至宝一般。临行前,他略带豪情地说了一句:“放心吧,这次你是用钢笔写的,老师不会再批评你了!”
⑨夕阳的余晖透过愈渐宽大的窗帘缝隙,丝丝缕缕地照射在他们脸上。在那一场充满童真的友谊里,我无法找到自己介入的借口,只得暗自逃离。第二天,在宽大的办公桌上,我看到他俩紧紧挨在一起的作业本。同样的本子,同样的笔色,同样的日期。
⑩市里举行长跑比赛的时候,他不顾一切地报了名。接着,他毫无悬念成了代表学校参赛的选手。
⑪5000米的距离,对于台下这帮稚气未脱的孩子来说,的确是一场艰苦的耐力战。他在人群中穿梭、奔跑,坚持不懈。我和看台上的老师们一起,情不自禁地为他加油并鼓掌欢呼。他如一支离弦的箭,在临近终点的时刻,依然冲劲十足。
⑫惊人的一幕出现了:他愣愣地站在终点附近的跑道上,看着后来的选手们牙关紧咬、奋力冲刺。人群中一片哗然。没有人明白,在冠军唾手可得的紧要关头,他为何选择了止步。
⑬当有两人陆续冲过终点后,他才狂喜高呼着奔向终点。毫无疑问,他受到了严厉的批评。要知道,他代表的是整个学校,而不仅仅是他个人。他的无人理解的行为,已然辜负了所有随行老师的希望。
⑭那是我第一次对他怒吼斥责,我以为,他是想用特立独行的方式来博得众人关注的目光。
⑮“你明明能跑第一,为什么要在终点前停下来?你知不知道这关乎整个学校的荣誉?”我一遍遍地责问,他则顷刻间泪流满面。
⑯“老师……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奖品都不是钢笔!我……我只要钢笔。这样,我的同桌就不会再烦恼,也不会因为用铅笔写作业而受到批评了……”他呜呜地悲鸣,诉尽了他在一路奔跑中所受的委屈。
⑰我恍然觉察到自己的渺小与狼狈……
⑱校门口的喜报栏上,赫然写着他的名字和获得的奖品。我见过,那是一支精致却又恸哭不止的金色钢笔!面对这样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我内心充满了愧疚。
1.请结合文本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和“我”的情感脉络,并将①②③④处内容填入答题卡相应位置。(4分)
2.小说题为“一支金色的钢笔”,请问“钢笔”在小说结构上有什么作用?你认为“金色”有哪几层含义?(3分)
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划线部分的句子。(3分)
她开始躲我,面色仓皇、神情狼狈,像春花躲着秋风一般,硬生生地要隔一个夏季。
4.你认为“我”和“小男孩”谁是小说的主人公?请简述理由。(4分)
【答案】
(1)情节:①“她”第五次没用钢笔写字(作业);②他站在终点附近的跑道,等两人冲过终点后,他才奔向终点.对此,我对“他”怒吼斥责.
情感:③愤然;④愧疚.
(2)结构上的作用:“钢笔”是全文的线索.
含义:①颜色是金色的;②童真的友谊是珍贵的.
(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我”比作“秋风”,将“小女孩”比作“春花”,形象生动.娇嫩的“春花”害怕无情地“秋风”的摧残,漫长的夏季比作“我”和“小女孩”之间的距离.作用:形象地表现了“我”与“她”之间的距离很长,暗示了“我”的情感变化,进而深化主题.
(4)①“我”是主人公.小说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思为线索组织材料,表现了“我”对自身心态的愧疚和对“小男孩”的行为的赞赏.
②“小男孩”是主人公.小说通过“小男孩”的行为,充分表现了童真友谊的珍贵.
③“我”和“小男孩”都是主人公、小说通过“我”与“小男孩”的行为对比,既表现了“我”的愧疚,也表现了“我”对“小男孩”,以及“小男孩”与“小女孩”珍贵的童真友谊的赞赏.
【解析】
本题考查对故事情节发展的理解与运用能力.解答时,需看清题干要求,依据故事情节填空.
文章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展开.文章开头第(1)段写“她”第五次没有用钢笔写作业,“我”愤怒地决定点名批评.(2)-(9)段是故事的发展,“她”继续用铅笔写作业,也开始躲着“我”.但是“她”的同桌,一个家庭拮据的小男孩把自己的旧钢笔借给“她”,“她”非常感动.(10)-(17)段是故事的高潮,小男孩报名了市里的长跑比赛,临到终点时,“他”站在附近的跑道上,等两个人冲过终点后,“他”才奔向终点,为此,“我”十分不解,并且责问训斥“他”.最后一段是故事的结局,“我”看到喜报栏里“他”的名字感到愧疚.
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对小说标题和结构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根据文章内容,结合题干要求进行分析阐述.
文章中的“钢笔”贯穿了全文,是文章内容展开的线索.标题为“金色的钢笔”,“金色”的表面含义是指钢笔的颜色是金色的;深层含义是,小男孩为了得到这根钢笔,故意在长跑比赛中取得第三名,为的就是让小女孩不再受老师的批评,“金色”是指小男孩和小女孩的友谊如金子一般闪闪发光,珍贵而美好.
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3)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解答时,结合修辞手法,分析句子说明表达效果即可.
比喻:利用不同事物之间某些相似之处,借一种事物来说明另外一种事物.作用:对事物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
划线句子“我”比作“秋风”,将“小女孩”比作“春花”,将“我”和“小女孩”之间的距离比作漫长的夏季,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女孩对“我”害怕的程度就如同春花害怕秋风的摧残一般.“硬生生地要隔一个夏季”表达出了小女孩想要躲避“我”的心理.
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4)本题考查对小说故事情节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说明你认为的小说的主人公,并结合文章内容说出相关理由即可.
文章前半段讲述“我”因为小男孩的同桌没有用钢笔写作业而批评“她”,后来无意中发现家庭拮据的小男孩为了让“我”不再批评“她”而把自己的旧钢笔借给了同桌,这一场充满童真的友谊让我十分感动;后半段讲述了小男孩报名了市里的长跑比赛,却在临到终点时放弃了第一名,“我”为此感到十分不解,并责问训斥他,却了解到小男孩这样做是为了不让同桌因为用铅笔写作业而受到批评,“我”内心充满了愧疚.文章通过“我”和“小男孩”之间的故事进行展开,表达了“我”对小男孩天真善良的赞美,作答时,可以从“我”是主人公,“小男孩”是主人公,“我”和“小男孩”都是主人公这三个角度进行分析阐述.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
顾晓蕊
①故乡的家是一个四合小院,院里有棵粗壮挺拔的洋槐树。阳春四月,巨大的树冠华荫如盖,素淡的花苞次第开放,满院流溢着醉人的清香。
②槐花盛开的时节,团团簇簇洁白的花朵,像迎风舞动的风铃,摇出阵阵欢快的笑声。最开心的,要数采摘槐花。弟弟爬上高高的树杈,用带钩的竹竿把槐枝扭断,我拾起落到地上的枝条,沿着细茎轻轻一捋,一嘟噜花朵落进筐里。
③在那贫寒的年代,槐花无疑是一道美食。或蒸或炒,皆唇齿留香。然而,苍翠遒劲的老槐树,在一个电闪雷鸣的夜晚,如巨人般轰然倒下。翌日清晨,发现槐树被拦腰截断,细碎的花瓣飘落一地,生命的华美与脆弱瞬间交替,让人久久地怅然无语。
④此后不久,我们便搬家了。十余年时光缓缓淌过,日子过得平淡而适意。三年前的一天,宁静的生活被突如其来的电话打破。妈妈放下电话,脸色煞白,双手颤抖,对爸爸说:“儿子在工地上出事了!”
⑤那是怎样惊心的一幕,现场发生爆管事故,弟弟身上多处烫伤,从八米平台跌落下来。他在重症病里,度过了生命中最难捱的两个月。出院后,他不愿照镜子,也不愿出门见人,每天把自己锁在房间里,独自舔舐着心底的伤痛。
⑥妈妈说:“这样会闷出病来,出去走一走吧。”我想了又想,决定陪弟弟回故乡。踏上魂牵梦萦的热土,我的心里充满期待与忐忑,不知这一趟旧地重游,将给弟弟带来怎样的影响。
⑦走进童年的小院,一阵阵清香扑面而来,浓烈而又执着。抬头望去,记忆里被风雨摧毁的洋槐树,竟奇迹般出现在眼前,变得更加枝繁叶茂。弟弟径直向前,缓缓走到槐树下,把身体贴近树干,紧紧地拥抱那棵树。
⑧那一刻,安静极了。忽一阵清风拂过,雪白柔软的槐花,落在他的衣襟上。他捏起几朵放进嘴里,细细地嚼,两行清泪落了下来。自从弟弟受伤以来,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我唯一的一次,看到他流泪。
⑨泪痕很快被风吻干。他侧过身来,说:“姐姐,给我照张相吧。”我掏出数码相机,紧张得按了三次快门,才拍下这美好的瞬间。弟弟倚着老槐树,感叹地说:“槐花虽小,却有阳光的味道。”他笑了,目光变得坚强,从灵魂深处射出来。
⑩半个月后,我们回到家。照片洗了出来,弟弟把它摆在床头,背面写着一行蓝色小楷:树是大自然的智者与强者,人应该像树一样活着。至此,我那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很快,弟弟又回到工作岗位,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⑪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那枝叶是信念,那树干是平和,那深入地底的根须,就是默默地承受。人这一生,有这么一棵树,不管经历多少风雨,依然能凭借一缕心香,从容抵达幸福的彼岸。
1.联系全文,说说作者以“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为题有何妙处。
联系语境,说说第②自然段划线句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第⑧段“两行清泪落了下来”一句中加点字“泪”蕴含了哪些丰富的情感?
根据全文内容,谈谈你对第⑩段中“树是大自然的智者与强者,人应该像树一样活着”一句的理解。
【答案】
(1)①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心比作会开花的树,更加生动形象;②暗示了(揭示)文章的中心,③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富有诗意;④以“树”为线索行文,思路清晰.(4分)
(2)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槐花盛开时的美丽,(1分)我和弟弟少年时代的快乐生活,(1分)表达了对槐花的喜爱之情.(1分)
(3)①对槐树经受磨难重获生机的敬佩(或感动)之情;②对自己因伤痛一蹶不振的羞愧(或自责)之情;③受槐树的启迪幡然醒悟的振奋(或喜悦)之 情.(3分)
(4)人应该像树一样,在遭受灾难时,保持平和的心态,默默承受,做一个智者;(2分)同时,有着坚定的信念,坚强乐观,做一个强者.(2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题目的作用,我们先从语言本身来分析,说明运用比喻的作用,再联系全文,理解此标题与文章内容的关系,可以从表达情感、表现主题、充当线索等方面考虑.本文的题目用了比喻的修辞,把心比喻成树,提示了文章的主旨,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并且点明了本文的线索.
(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品味文中的词语的表达效果,解答此类题需要分别分析词语运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感情,整理解答即可.这句话中有两个修辞,比喻和拟人,写出了槐花的美丽,表达了作者对槐花的喜爱之情.
(3)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文中关键语句的理解,找出文中所写事例和对槐树的描写,多角度地体会作者对“树”对“人”对“自己”复杂的情感.
(4)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与掌握.“树是大自然的智者与强者,人应该像树一样活着”本身所说的道理就很明白,把人比成“树”,从如何做“智者”“强者”去拓展一下即可.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父亲的田园
①故乡的老宅东边,是我父亲的田园。园中央麦草屋顶的小土屋,是小麻雀的跳跳床。屋后的大杏树枝叶婆娑,蓄满绿荫和鸟鸣。屋东,两棵大桃树粗可合抱,彼此枝叶相接、耳鬓厮磨……每当春风乍暖,花儿们粉墨登场,我的梦也缤纷起来。花瓣飞走,留守枝头的果子一天一个成色,已经秀色可餐了。除了一饱口福,还能换来香喷喷的糖橡皮、好看的花衣裳。靠近篱笆的小杏树,年龄与我相仿,结的杏子又大又圆,染着红晕。摘一颗掰开细品,绵绵软软的,一直甜到心里去…
②果树散居于小屋身边,像一群孩子簇拥着母亲。稍远,是大片的菜地。打记事起,父亲就带着我在园子里忙碌。他刨地前总是先往手心里吐两口唾沫,搓搓两只大手掌,将锄柄高高举起,像是挥舞着一支灵动的画笔,在空中画出一道美丽的彩虹,将锄头深深地锲入那散发着清香的土地……汗水从父亲花白的两鬓间流下来,经过沟壑纵横的脸庞,砸进他脚下新刨起来的土地。他的脚印又大又深,至今仍清晰地印在我的心田。一片地刨完,父亲回到地头,在锄柄上坐下来。我将水壶递过去,他猛喝几口,然后装上一锅烟,用火石打着,边吸边笑呵呵地看着我玩。我的玩具通常是父亲刚刨出来的豆虫或蛹子。蛹子头上有一个弯弯的类似钢笔卡子的东西,我们叫它钢笔蛹。它的尾巴会摇,我说东它就指东,我说西它就指西,通灵似的,非常有趣。逗逗玩玩间,父亲已将地平整,整出崭新的菜畦,开始精心地播种……
③侍弄园子是父亲驾轻就熟的事情。我喜欢看父亲辛勤劳作的身影。如火骄阳下,他裸着的腰背呈古铜色,搭在肩上的巾常常汗湿得能撑出水来。当嫩绿的蔬菜破土而出,一天一个样地往上窜;当叶子间探头探脑的西瓜长成一颗颗甜蜜的地雷……他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了。
④园子里的甜水井,是我童年最神秘的所在。父亲不让我到井边去,只有浇园时,我才可以在他的看护下,俯瞰幽深的井水,从中照见自己天真的模样。父亲用力摇着水车,粗粗的拴着许多圆橡胶片的铁链子在齿轮上滚动,一节节潜入水中,再携带着水,从长长的桶子里升上来。喷涌的水,在水车槽子里小流片刻,便欢呼地扑进水道。我光着脚丫和前赴后继的水赛跑,看它欢快地流遍每一个干涸的角落。甜甜的井水,在流淌中一点点交出了自己……甜水井充盈着半个村子大大小小的水缸。每当乡亲们担着吱呀唱歌的水桶来挑水,父亲总是放下手里的活儿,和来人拉一会儿家常。要是有小孩跟着来,父亲便格外高兴,除了摘果子招待,还会让我们在园子里玩个够。
⑤夏日的夜晚,是农民最休闲的时候;吃完晚饭父亲将草席搬出来,在门口铺开。我躺在上面,用手指数着天上的星星。父亲一边抽旱烟,一边摇着芭蕉扇为我赶蚊子。他是我的风扇和故事篓子,是我的《十万个为什么》。牛郎织女的故事,善恶报应的故事……如清风,飘进我的耳朵。夜深露水下来,好戏才刚刚开场——傍晚抓回来的知了猴,早已各自占据有利位置,倒挂在蚊帐上,开始金蝉脱壳,勇敢地、义无反顾地将这场脱衣秀持续到黎明时分。获得新生的蝉,呈淡绿色,显得那么娇嫩脆弱。它们喘息着,慢慢张开水袖,如闪亮登场的青衣……
⑥时至今日,田园中的一草一木,父亲劳作的身影,开心的笑容,依然在我的脑海中循环上映。
——选自《文苑》2019年第四期,有删改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
2.文章首段着力渲染园子的环境,有什么作用?
3.品读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从描写或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他刨地前总是先往手心里吐两口唾沫,握搓两只大手掌,将锄柄高高举起,像是挥舞着一支灵动的画笔,在空中画出一道美丽的彩虹,将锄头深深地锲入那散发着清香的土地……
4.第④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刻画了父亲怎样的性格特征?
5.在横线上写几句话,将文章的结尾补充完整。要呼应前文,表达情感,点明主旨。
【答案】
1.回忆并描绘了父亲的田园以及父亲在田园中劳作的情景,抒写了我童年的快乐生活,表达了我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父亲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2.示例:父亲的园子,像一只美丽的摇篮,盛放着我无忧无虑的童年,继放着我对父亲的怀念,更盛放着我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
3.文章首段对田园的环境进行浓墨重笔的描写,是为了渲染田园的幽静和美丽,为下文写父亲的田园劳作及我对田园生活的热爱铺垫感情基调。
4.示例:⑴用动作描写的方法,通过连贯的动作,细腻地刻画出父亲动作的姻熟和流畅,突出了劳动的美感,表达了对父亲的敬佩之情。⑵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父亲的锄柄比作画笔,挥锄的动作比作画彩虹,突出了劳动的美感,表达了对父亲的热爱和崇敬之情。
5.刻画了父亲热情、好客、善良、豁达、热爱邻里乡亲的性格特征。
【解析】
1.通篇阅读,梳理情节,全盘把握,根据题干要求找出事件的中心内容和要表达的情感,用自己的语言简洁概括。
2.补写语段或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文章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此题要注意补写的语句在结尾,应当有如下作用:使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点明中心。从表达方式上,应该使用抒情句子,以表达“我”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父亲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3.考查语段的作用,要考虑到语段在文章位置上的意义。语段正好是文章的开头,内容是写景,所以在结构上就有引出下文的作用,为下文写父亲的田园劳作及我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做铺垫。在内容上,渲染田园的幽静和美丽,确定全文的情感基调。
4.题干已经给出了分析方向。答题时首先要点明描写人物的方法,然后在文中找到语句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情节内容,体会语句所表现的人物对父亲的情感。
5.结合对文句的分析,即可归纳父亲的性格特征。画线句子的内容刻画出父亲热情好客、善良豁达、与人为善、和蔼可亲的性格特征。
修辞
手法
基本特点
作用
赏析思路
比喻
比喻,就是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的地方,借一事物来说明另一事物的方法。比喻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
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xx比作xx,生动形象地写出了xx物的xx特点,表达了作者的xx感情。
拟人
拟人就是把物当做人来写,赋予人的思想感情,和人一样会说话、有感情。
可以使文章生动、有趣、使人觉得亲切;
有利于作者抒发感情。
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xx当做人来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xx物的xx特点,表达了作者的xx感情。
夸张
夸张是把要描写的事物有意地夸大或缩小,夸张可分为: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
1.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
这句话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xx的xx特点,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xx之情。
排比
排比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语句排列在一起。
条理清晰,节奏鲜明,能够增强文章的气势;
强调内容,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
这句话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了xx物的xx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语言气势,表达了作者的xx之情。
反复
反复是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反复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
强调、突出重点;
抒发强烈的感情;
承上启下,划分段落。
这句话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xx内容,增强了表达效果。
反问
反问是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它常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
1.态度鲜明,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
这句话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发人深思。
设问
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回答的一种修辞。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
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或思考;
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句话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xx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
情节
情感
开端
①
③
发展
“她”不改,“我”批评“她”,“她”躲“我”,“小男孩”帮“她”,“她”借钢笔字写字
悲戚、真怕、逃离(后悔)
高潮
②
欢呼,怒吼,渺小,狼狈
结局
校门口喜报栏上,写着他的名字和获得的奖品
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