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华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同步练习(含解析)
初中科学华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6章 变化的地形综合与测试精品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华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6章 变化的地形综合与测试精品练习,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
1.在人类历史时期长期熄灭,有时又突然喷发的火山称为( )
A.活火山B.休眠火山
C.死火山D.火山锥
2.甲地处于两个板块交界地带,乙地处于板块内部,对比甲乙两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地地壳运动比较活跃B.乙地地壳运动比较活跃
C.甲地不易发生火山地震D.乙地多火山地震分布
3.下列有关内、外力作用叙述正确的是( )
A.珠江三角洲的形成主要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B.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内力作用形成的,因为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
C.内力作用使高山削低、盆地填平,外力作用使地表高低起伏
D.干旱地区的外力因素是冰川,湿润地区的外力因素主要是流水
4.某班级开展“汶川十年,防震减灾知识宣讲活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地震发生时听从指挥有序撤离B.地震时应乘坐电梯迅速离开
C.地震时应撤离到相对空旷地带D.地震被困后躲在卫生间墙角
5.板块构造学说认为( )
A.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由七大板块拼合而成
B.板块内部稳定,不可能再分成小块
C.板块交界地带是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带
D.板块都处于静止状态
6.石灰岩地区峰林、溶洞、石林等独特地貌的主要形成原因是( )
A.流水溶蚀作用B.冰川侵蚀作用
C.岩层断裂D.风力侵蚀作用
7.下列现象与其形成原因对应的是( )
A.雅安地震——人类活动B.四季更替——地壳运动
C.海陆变迁——太阳活动D.地形变化——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
8.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几千万年后将消失的海洋是( )
A.地中海B.大西洋
C.红海D.印度洋
9.下列现象能证明地壳是在不断变动的是()
①长江三角洲河网密布
②喜马拉雅山上发现大量海洋生物化石
③考古学家在台湾海峡海底发现古河道的痕迹
④我国西北地区的沙漠面积每年都在扩大
A.① ②B.② ③C.② ④D.③ ④
10.地球内部有一个“液态区”,区内物质一旦冲出地表,就形成了火山,该“液态区”位于(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地核和地幔
二、填空题
11.浙江桐庐的瑶琳仙境主要是因__________(填“外力作用”或“内力作用”)而形成的;黑龙江的五大连池主要是因______(填“外力作用”或“内力作用”)而形成的。(注:五大连池是火山湖)
12.绝大多数的地震是由于地球________的力量使地壳产生变形、错动而造成的____。
13.地球的内力作用主要表现为________和________等,它们塑造了山岭和低地,使地球表面变得________。来自地球外部的力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它们把高山削低,将低谷填平,使高低不平的地表形态趋于__________。
14.连线:
15.2017年8月8日,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引发了人们对灾区的高度关注。
(1)地震是地壳变动的形式之一,板块的碰撞和_____________是引起地壳变动的最主要原因。板块的碰撞形成了_____________,如喜马拉雅山脉仍在不断升高;板块的张裂形成___________,如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不断加宽。
(2)灾区普降暴雨,局部引发山体滑坡。为预防泥石流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下列措施可行的是(__________)
A.修建水库、调蓄水流 B.退耕还林、封山育林 C.建立预测、预报、救灾体系
三、简答题
16.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图中数码所表示的板块名称:①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_____。
(2)澳大利亚所在的板块为________。
A.太平洋板块 B.亚欧板块
C.印度洋板块 D.南极洲板块
(3)基本被大洋覆盖的板块是________。(填序号)
(4)用板块知识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是因为它位于________板块与________板块的交界处。
17.下列是不同时期大陆分布示意图,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上哪一幅图表示的是现代大陆的分布状况(_______)
(2)下列事实中,可以作为大陆漂移说证据的是(_______)
(3)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的原因是(_______)
18.读六大板块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代表的板块名称是:A____________板块,B____________板块,C____________板块。
(2)读图,根据板块分布及板块运动方向,下列推断中正确的是(____)
A.地中海会逐渐扩大,红海会逐渐消失
B.位于①处和②处形成的山脉都有可能继续增高
C.欧洲西部沿海比亚洲东部沿海地壳运动活跃
D.马六甲海峡附近的岛屿地壳活动比较稳定
(3)在太平洋上有一个小岛,这个小岛白天出现,晚间又消失了,这个小岛的这种变化是地壳变动的结果吗?如果不是,那么可能的原因会是什么?______。
19.下面是某科学兴趣小组做的两个实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一:在模拟土坡上,堆放5~10厘米粗细不均的砂土,再在坡面上方浇注水流。
实验二:用玻璃制成箱体,在风的入口附近堆放大小不均的砂粒,用电动吹风机向里面吹风。
(1)实验一观察到的现象:如沿某条线方向浇注水流,会形成小沟谷,并不断加深。如在整个坡面上随意浇注,则会沟壑纵横,坡面破碎。该实验现象说明了_______是湿润地区地形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
(2)做实验二时,某同学想:风力不同所吹扬起的砂粒有何不同?当停止吹风时,沉积物分布有何规律?后来发现:风力越大,吹扬起的砂粒越大。当停止吹风时,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可见在干旱地区,______________是该地区的地形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
(3)这两个实验模拟了以___________(填“外力”或“内力”)为主形成的地貌。
(4)如图是一位同学外出考察时拍摄的照片,你认为图示地貌所属的类型是(_______)
A.海蚀地貌 B.冰蚀地貌 C.风蚀地貌 D.水蚀地貌
(5)下述地区地貌的形成不能通过上述两个实验说明的是____________(多选)。
A.东非大裂谷 B.喜马拉雅山脉 C.马里亚纳海沟 D.埃及的“狮身人面像” E. 阿尔卑斯山脉的角峰 F. 长江下游三角洲
参考答案
1.B
【详解】
活火山是指正在喷发和预期可能再次喷发的火山;休眠火山是在人类历史时期长期熄灭,有时又突然喷发的火山;死火山指史前曾发生过喷发,但在人类历史时期从来没有活动过与长期不喷发的火山。此类火山因长期不曾喷发已丧失了活动能力;火山锥是火山喷出物在喷出口周围堆积而形成的山丘。故选B。
2.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板块构造学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在地壳活跃的地带,容易发生地震和火山,甲地处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比较活跃,容易发生地震,故选A。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了板块构造学说。
3.A
【详解】
珠江三角洲的形成主要是外力作用的结果,故A正确。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外力作用形成,是夏季多暴雨,导致水土流失产生的,故B错误。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使高山削低、盆地填平,故C错误。干旱地区的外力因素是风力、太阳辐射等物理作用,湿润地区的外力因素主要是流水,故D错误,根据题意,选A。
4.B
【解析】
本题考查防震减灾的措施。地震往往引起楼房坍塌、漏电、火灾等,一旦停电,电梯将无法打开。电梯是“死门”,地震时不能乘坐电梯。
5.C
【解析】
试题分析:A.板块构造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故错误;
B.在板块中还可以分出若干次一级的小板块,如把美洲大板块分为南、北美洲两个板块,菲律宾、阿拉伯半岛、土耳其等也可作为独立的小板块,故错误;
C.一般说来,在板块内部,地壳相对比较稳定,而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则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这里火山、地震活动频繁发生,故正确;
D.板块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故错误.
故选:C.
6.A
【分析】
此题考查外力作用。
【详解】
石灰岩地区峰林、溶洞、石林等独特地貌主要岩石是石灰岩,容易受到流水溶蚀作用。故选A。
7.D
【详解】
雅安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地震频繁发生,不是人类活动的原因。故A错误。四季更替和地球公转有关,故B正确。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地壳运动。故C错误,D正确。
8.A
【解析】
【分析】
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是时刻都在变化着的,地中海位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之间,两大板块发生碰撞挤压,面积不断缩小。
【详解】
根据板块构造学说,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运动,两大板块发生碰撞挤压,面积不断缩小,因此有人预言,几千万年以后可能消失的海洋是位于这两个板块之间的地中海,因此本题选A,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
【点睛】
本题考查板块的运动与海陆的变迁,考查较为基础,难度不大。
9.B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海陆变迁。
【详解】
长江三角洲河网密布主要是外力作用的结果,所以①错误;喜马拉雅山发现化石是海底抬升地壳运动的结果,所以②正确;台湾海峡海底发现古河道的痕迹是陆地下沉,地壳运动的结果,所以③正确;我国西北地区的沙漠面积每年都在扩大是外力作用的结果,所以④错误。故选B
10.B
【解析】
【详解】
地球的地幔部分有一个液态层,区内存在着高温、高压下含气体挥发成份的熔融状岩浆,一旦从地壳薄弱的地方冲出,就形成了火山。
11.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
【详解】
浙江桐庐的瑶琳仙境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是华东沿海中部亚热带湿润区喀斯特洞穴的典型代表,主要是因外力作用而形成的;黑龙江的五大连池主要是因内力作用而形成的。
12.内部 断裂
【详解】
一般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绝大多数地震是由地球内部力量使地壳产生变形断裂、错动而造成的。
13.火山 地震 高低不平 流水 风力 冰川 海浪 生物 平坦
【分析】
此题考查地质作用。
【详解】
结合教材知识得知,地球的内力作用主要表现为火山和地震等,它们塑造了山岭和低地,使地球表面变得高低不平。来自地球外部的力主要有流水风力、冰川、海浪和生物等,它们把高山削低,将低谷填平,使高低不平的地表形态趋于平坦。
14.A—b;B—a;C—d;D—c
【详解】
在板块内部,地壳稳定,少地震,在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活跃,多地震,日本地震频繁是因为日本文娱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之间,板块出现了挤压运动,多地震;英国很少地震是因为英国位于板块内部,地壳稳定,少地震;红海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之间的张裂处,面积在不断的扩大,有可能会成为新的海洋;珠穆朗玛峰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的碰撞挤压处,在不断的升高。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板块运动的影响相关知识。
15.张裂 山脉 裂谷和海洋 ABC
【详解】
(1)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面的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地壳可划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引起地壳变动的最主要原因。板块的碰撞形成了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仍在不断升高;板块的张裂形成裂谷和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不断加宽。
(2)为预防泥石流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可采取的措施是修建水库,调蓄水流;退耕还林,封山育林,保持水土;建立泥石流的预测、预报、救灾体系。故选ABC。
【点睛】
本题考查板块的运动及其影响,应对地质灾害的措施。
16.太平洋板块 亚欧板块 印度洋板块 非洲板块 美洲板块 南极洲板块 C ① 太平洋板块 亚欧板块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板块构造学说,试题难度较易。
【详解】
(1)据所学知识可知,全球共划分为六大板块,读图可知,①为太平洋板块,②为亚欧板块,③为印度洋板块,④为非洲板块,⑤为美洲板块,⑥为南极洲板块。
(2)读图可知,澳大利亚所在的板块为③印度洋板块,故选C。
(3)读图可知,基本被大洋覆盖的板块是①太平洋板块。
(4)读图可知,日本位于①太平洋板块和②亚欧板块的交界处,火山地震多发。
17.① 大西洋两岸古老地层的相似性 岩石圈板块的运动
【分析】
此题考查板块运动。
【详解】
(1)根据世界地图,表示的是现代大陆的分布状况①图。
(2)结合教材知识得知,大陆漂移说证据是大西洋两岸古老地层的相似性。
(3)结合教材知识得知,大陆漂移的原因是岩石圈板块的运动。
18.太平洋 非洲 印度洋 B 不是;潮起潮落造成的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板块相关知识,需要识记的是六大板块的分布以及板块运动的影响。
【详解】
(1)读图可知:图中字母代表的板块名称是:A是几乎为海洋的太平洋板块,B是非洲板块,C是印度洋板块。
(2)读图可知: 地中海位于板块的碰撞挤压处,会逐渐缩小,红海位于板块的张裂处,会不断的扩大,有可能变成新的海洋;A错;
B. ①处和②处的山脉都位于板块的碰撞挤压处,都有可能继续增高,B对;
C. 欧洲西部沿海位于板块内部,地壳较稳定,亚洲东部沿海位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C错;
D. 马六甲海峡附近的岛屿位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活跃,D错,故选B。
(3)在太平洋上有一个小岛,这个小岛白天出现,晚间又消失了,这个小岛的这种变化不是地壳变动的结果,是因为潮起潮落造成的。
19.流水 风力 外力 C ABCE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外力作用,试题难度一般。
【详解】
(1)据实验一观察可知,“沿某条线方向浇注水流,会形成小沟谷,并不断加深。如在整个坡面上随意浇注,则会沟壑纵横,坡面破碎”,该实验现象说明了流水是湿润地区地形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
(2)据实验二观察可知,风力是干旱地区地形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
(3)据所学知识可知,流水和风力均是属于外力作用,所以这两个实验模拟了以外力为主形成的地貌。
(4)读图可知,该图为风蚀蘑菇,是在风力侵蚀作用下形成的风蚀地貌,故选B。
(5)据以上小题可知,两个实验说明了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地貌,而东非大裂谷、喜马拉雅山脉、马里亚纳海沟、阿尔卑斯山脉的角峰为内力作用下形成。故选ABCE。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华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6章 变化的地形综合与测试课时练习,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探究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华师大科学七年级上册 第6章 变化的地形 单元测试卷(含解析),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科学华师大版第6章 变化的地形1 火山与地震第1课时习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有关火山的说法中,错误的是,近年全球火山喷发和地震次数较多,下列不属于火山带来的灾害的是,下列关于火山的叙述中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