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1 观潮 教案 教案 23 次下载
-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2 走月亮 教案 教案 26 次下载
-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4 繁星 教案 教案 23 次下载
-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 教案 教案 22 次下载
-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 教案 教案 22 次下载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3 现代诗二首秋晚的江上教案
展开1.认识“巢、苇”等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景物和画面,感受秋晚江上的美景、花牛的悠闲。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景物和画面,感受秋晚江上的美景、花牛的悠闲。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激趣导入,了解作者
1.导入课题。
(1)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3课《现代诗二首》。(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2)引导:请打开书,看看两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板书:秋晚的江上 花牛歌)
2.简介作者。
(1)提问:这两首诗的作者分别是谁?
(2)课件出示作者的资料。
课件出示:
刘大白(1880—1932)浙江绍兴人,现代诗人、文学史家。他的诗以描写民众疾苦之作影响最大,感情浓烈,语言明快有力,通俗易懂。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他的诗想象丰富,意境优美。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引导学生关注诗题,了解作者,激发学生对现代诗的阅读兴趣。
板块二 初读诗文,读好诗句
1.初读诗句,读准字音。
(1)自读课文。要求:边读边圈画本课的生字新词,把字音读准确,把诗句读通顺。
(2)认读字词。
课件出示:
归巢 芦苇 剪秋罗 霸占 眠
①指名认读。提示:“巢”是翘舌音,“眠”不能读成了“民”。
②识记生字。
课件出示“巢”的小篆字形,引导:你怎么记住它?
点拨:“巢”是象形字,下边是树木,木上是三只鸟和鸟窝。合起来表示鸟筑巢于树上。
出示“眠”:你用什么方法识记?引导组词:安眠、睡眠、失眠、冬眠、不眠之夜。
③看图理解词语。
出示“芦苇”“剪秋罗”图片,请学生指图读词语。
(3)练读诗歌。个人自读——同伴互读——指名朗读。
2.再读诗句,读出节奏。
(1)教师范读,指导停顿。
课件出示:
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
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花牛∕在草地里∕坐,压扁了∕一穗∕剪秋罗。……花牛∕在草地里∕做梦,太阳∕偷渡了∕西山的∕青峰。
(2)学生练读: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这一板块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诗味,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美,感受诗歌的情感基调。
板块三 指导自读,想象画面
1.默读阅读提示。
课件出示:
阅读提示:反复朗读,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2.学生自读《秋晚的江上》,用横线画出诗中的景物。
学生交流。教师板书:鸟儿、斜阳、江上、芦苇。
3.阅读第一小节。
语文要素
(1)指名读,说说你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预设:倦鸟归巢,斜阳夕照。
(2)引导看图:归巢的鸟儿是怎样飞的?倦了的鸟儿是怎样驮着斜阳的?(课件出示课文第一幅插图)
(3)品“驮着”:诗中哪个词语让这幅画面充满了动感和诗意?(“驮着”,把“倦鸟”和“斜阳”联系在一起)
(4)齐读第一小节。
4.阅读第二小节。
(1)指名读,说一说你脑海中又浮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2)学生描述画面。
预设:鸟儿翻飞,斜阳一瞬间把江面染红了,把头白的芦苇染红了。
(3)引导:谁来演一演鸟儿“双翅一翻”的动作?
(4)看图:鸟儿把斜阳掉到江上,是怎样的画面?(指名交流)
课件出示:
播放夕阳映照江面,把白色芦苇染红的视频。
5.想象画面,齐读全诗。
【设计意图】本课是略读课文,但学生对现代诗还是比较陌生。这一板块指导学生阅读《秋晚的江上》,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借助插图,边读边想象画面,读懂诗歌,领会阅读现代诗的基本方法。这是“授之以渔”,很有必要,也为后面的自主阅读做好铺垫。
板块四 自主阅读,想象画面
语文要素
1.总结学法:抓关键词,借助插图,边读边想象画面。
2.自读《花牛歌》,想一想:花牛在草地上有哪些不同的活动?
学生交流,相机板书:坐、眠、走、做梦。
3.小组合作学习,出示学习提示。
课件出示:
学习提示:
●读一读:小组4人轮读诗歌。
●找一找: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想一想: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你看到了一头怎样的花牛?
●说一说:看文中插图,描述想象的画面。
●读一读: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
4.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预设1:诗中描绘的景物有哪些?(草地、花牛、剪秋罗、白云、太阳、青峰)
预设2:第一节,想象画面——花牛坐在草地上,压扁了一穗剪秋罗。
点拨:出示花牛和剪秋罗的配图,借助图片展开想象。
预设3:第二节,想象画面——花牛在草地里睡觉,天上白云悠悠。
点拨:抓住“眠”“霸占”两个动作展开想象。“霸占”通过拆字组词来理解。
预设4:第三节,想象画面——花牛甩动小尾巴在草地里散步。
点拨:“甩得滴溜溜”是什么样的?可以看到什么样的花牛呢?小尾巴摆得欢快的样子凸显了花牛的可爱,读着充满童趣。
预设5:第四节,想象画面——花牛在草地里做梦,夕阳偷偷落到了西山的青峰之上。
点拨:“偷渡”一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太阳慢慢落山的样子,可以联系诗句来理解,表明时间悄悄地溜走,花牛玩累了,又进入了梦乡,营造出静谧、安逸的氛围。
5.朗读全诗。
(1)男女生分小节轮流读。引导:边听边想象画面,你发现画面有什么变化吗?(自由发言)
(2)小结:第一、三小节的画面充满动感,花牛显得顽皮可爱;第二、四小节的画面变得静谧,花牛又是那么悠闲、自在。(板书:顽皮可爱、悠闲自在)
(3)指导朗读。“压扁了一穗剪秋罗”可读得稍重些、慢些,表现花牛的沉重,对被压扁的剪秋罗的些许惋惜;“小尾巴甩得滴溜溜”可读得轻快、俏皮些,表现出花牛的顽皮、悠闲。
(4)齐读全诗,读出动静交替的变化。
6.拓展练笔:花牛在草地上还可能做什么?试着说一说,也可以仿照着写一节(两行)诗。
【设计意图】这一板块紧扣学习提示进行教学。学生在边朗读诗句边想象画面中读懂诗意,走入诗境,体悟诗情。学生在反复地朗读诗歌和描述画面中锻炼了想象力、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体会诗中画面的动静交替。
【板书设计】
3* 现代诗二首
秋晚的江上
花牛歌
【作业设计】
见《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时应给学生较多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自主阅读。在教学时我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1.以朗读为根本,体现诗歌教学特色。
诗歌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情趣。本文选的两首现代诗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中不必进行过多的分析讲解,重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领悟诗意,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本课教学以“读”贯穿始终,引导学生读通诗句,读出节奏、读出画面,利用自由读、分组读、男女生轮流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朗读诗歌,感知诗歌的音韵美、节奏美,加深对现代诗歌的感受。
2.以想象为翅膀,落实单元教学重点。
诗歌的美不仅仅在于它的韵律,还在于它的意境。因此,仅读得熟练,读得流畅,读得朗朗上口还不行,还得读出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本课教学中我不仅注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而且注意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展开想象,在脑海中浮现出诗歌描绘的美丽画面。这样边读边想象,边读边体会,体会之后再读,与作者一道沉浸在自然的美景中,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阅读诗歌的乐趣。我还注重读写结合,引导学生拓展想象花牛在草地上还可能做什么,并仿照课文的语言形式写一写,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小学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秋晚的江上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秋晚的江上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作者介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秋晚的江上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秋晚的江上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课时,课时目标,教具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3 现代诗二首综合与测试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3 现代诗二首综合与测试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激趣导入,揭示课题,初读课文,检测预习,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研读课文,重点探究,课堂回顾,交流收获,背诵积累,作业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