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3 精卫填海 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3 精卫填海 教案第1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3 精卫填海 教案第2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3 精卫填海 教案第3页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13 精卫填海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13 精卫填海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课时,教学过程,设计意图,板书设计,作业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认识“帝、曰”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少”,会写“帝、曰”等5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述精卫填海的故事。
    4.能和同学交流精卫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述精卫填海的故事。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复习揭题。
    (1)教师提问: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三年级时学过的课文《司马光》《守株待兔》吗?谁来背一背?
    (2)提示课题:今天我们不读历史人物故事和寓言故事,一起来读一篇神话故事《精卫填海》。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认识文体。
    (1)出示课文《司马光》《守株待兔》《精卫填海》。
    课件出示:
    司马光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精卫填海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2)引导:你们发现这三篇课文有什么共同特点?(都是文言文,小古文;短小,语言精练,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3)提问:阅读文言文,你有什么好方法?
    【设计意图】联系旧知,学习新知,归类阅读,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感受,减少学生对文言文语言的陌生感。
    板块二 初读课文,读准读通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导读准字音。
    (1)指导读准多音字“少”。
    课件出示:
    少女 少年 年少 少将 少爷 少数 很少 多少 少量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2)指导识记“溺”。
    ①提示:“溺”读nì,是鼻音。
    ②怎么记住这个字?
    用加一加的方法记:氵+弱=溺;
    引导:“溺” 是什么意思?可以组哪些词?(意思是“溺水,淹没”。组词:沉溺、溺爱)
    (3)比较“曰”和“日”。“曰”读yuē,不要读成rì;“曰”比“日”的字形扁一些。
    3.指导读好停顿。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
    (2)提问:除了根据标点形成自然停顿,句子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作适当的停顿?
    例如:溺/而不返。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3)学生练习朗读:指名读,小组比赛读,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朗读文言文,除了根据标点形成的自然停顿,对句子内部进行适当的停顿,学生把握比较困难,因此采取教师范读的形式,让学生逐步感受语调的抑扬、句式的整散等。再在自己的朗读中逐步去琢磨,去领会。
    板块三 理解内容,明白大意
    1.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课文。
    (1)引导:请自由读课文,结合注释,想想课文的意思。
    (2)自读检测。
    课件出示: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①提问:“炎帝”“少女”分别是谁?“之”“曰”是什么意思?
    ②引导交流:谁能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
    课件出示: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③提问:“溺”“故”“精卫”“堙”分别是什么意思?
    ④引导:你明白这一句话的意思吗?同桌之间先交流。
    ⑤指名学生交流。
    ⑥指导理解:
    观察插图:精卫鸟在干什么?(精卫鸟振翅高飞,衔着西山的树枝和石子去填塞东海,想把东海填平)
    想象情景:“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这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
    学生表演:你能把自己当成精卫,演一演吗?
    2.指名连起来说说课文大意。
    预设: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女娃到东海去游泳,不幸在海里溺水而亡,再也回不来了,于是她化作了一只名叫“精卫”的小鸟。精卫常常衔着西山的树枝和石子来填塞东海,想把东海填平。
    【设计意图】巩固借助注释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通过观察插图、表演精卫衔木石填海的情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把语言凝练的文言文变成学生熟知的生活化情景,拉近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板块四 发挥想象,讲述故事
    1.想象精卫填海的情景。
    (1)引导:精卫最让你感动的地方是什么?相机出示: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2)引导学生想象:从“常”字中,你能想象到怎样的情景?
    (3)教师创设情境,学生读句子。
    当刮起狂风,海面上波浪滔天的时候,精卫——(学生读: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当暴雨倾盆,四周一片漆黑的时候,精卫——(学生读句子)
    当大雪纷飞,大地上寒风刺骨的时候,精卫——(学生读句子)
    (4)引导学生想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精卫在浩瀚无边的大海上飞翔着,她不断地用树枝和石子填塞东海。虽然遇到了重重困难,但阻挡不了精卫填海的行为!
    (5)小组交流:说说精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想对它说点什么。
    预设:你坚毅而执着,毫不畏惧!
    (6)教师小结:坚毅、执着的精卫永远印在每一个读者的脑海里,想起她就能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战胜大海的强烈愿望。
    2.借助注释讲述故事。
    (1)默看注释,思考:你从注释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哪些可以用来帮助自己讲述故事?
    (2)尝试把注释变成自己的语言。
    预设:传说中上古时期的部落首领炎帝,他有一个小女儿,叫女娃。精卫长得像乌鸦,不过比乌鸦漂亮多了,红色的脚,白色的嘴,头上还有好看的花纹。
    3.借助插图,讲述故事。
    (1)出示插图,观察:大海是什么样子?大海会变化吗?精卫的动作是怎样的?她飞翔的姿态又是怎样的?想象:女娃不幸被东海吞噬,她会怎么想?精卫把树枝、石子投进东海后,海面有什么变化?
    (2)把自己观察到的、想象到的说一说。
    4.同桌互相讲故事,听后评一评:故事的内容讲清楚了吗?
    【设计意图】神话故事主要的流传方式是口耳相传,学生阅读课文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是最大的收获。依托文本情境,指导学生讲故事的方法,一是借助注释丰富语言,二是借助插图展开想象,把故事讲得声情并茂。
    板块五 梳理故事,背诵课文
    1.再读课文,梳理脉络。
    (1)课文中的哪些语句直接写了“精卫填海”?相机板书“衔”“堙”。
    (2)其他语句写了什么?相机板书“曰”“游”“溺”“为”。
    (3)师生共同梳理故事脉络。相机板书:介绍女娃——化身精卫——衔木石填海。
    2.依托支架,背诵课文。
    (1)学生根据上一个环节梳理出的关键词和故事脉络,尝试背诵课文。
    (2)小组竞赛背课文。四人为一组,比一比谁背得正确又流利。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梳理故事的脉络,呈现关键词语,使其成为学生背诵课文的支架。多背诵文言文优秀篇章,能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形成独特的审美能力。
    板块六 指导书写,指导积累
    1.指导写字。
    (1)认真观察“溺、衔”两个字,说一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教师范写“溺”,提示:“弱小”的“弱”加上偏旁三点水就是“溺水”的“溺”;注意写好右边的“弱”。
    教师范写“衔”字,提示:左中右三个部件所占的位置基本相等,互相依傍,写紧凑一些。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2)认真观察“帝、曰、返”3个字,说一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教师范写,提示书写要点:“曰”,写得扁一点。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3)投影展示学生的书写,评价反馈。
    2.课后作业:把神话故事《精卫填海》讲给家长听,再请家长说说精卫给他(她)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设计意图】教师依据生字的结构特点,分层指导,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写字的能力。开展语言实践活动,通过课后作业的形式,进一步落实“讲故事”这一核心教学目标。
    【板书设计】
    13 精卫填海
    【作业设计】
    见《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
    《精卫填海》讲述了炎帝的小女儿女娃去东海游玩时不幸溺水,化为精卫鸟,衔来西山木石填塞东海的故事,是统编教材的第三篇文言文。“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述精卫填海的故事”是本课的要求之一,本课如何指导学生讲故事呢?
    一是结合注释。教师让学生对照原文,阅读注释,说一说从注释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再以“哪些可以用来帮助自己讲述故事”这一问题,打开学生的思路。在互动交流中,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信息可以用到讲故事中,那么如何把这些注释变成自己的语言呢?这个过程中,教师既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又要注意规范学生的口头表达,引导把注释中的信息恰当地用在口头表达中,丰富语言,丰富故事内容。
    二是想象情境。“堙”的意思是“填塞”,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精卫鸟填塞东海的情境,再聚焦一个“常”字,让学生的思维发散开去:从“常”字中,你能想象到怎样的情境?然后在教师创设的语言情境中反复朗读句子“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使学生感受精卫鸟填塞大海时遭遇的艰难困苦,为学生讲述这个情节提供表达的借鉴。这样,学生在讲故事的时候,通过给原文添枝加叶,所讲的故事更能让别人感受到精卫鸟的坚毅与执着。

    相关教案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课时安排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语文精卫填海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精卫填海教案,共7页。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13 精卫填海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13 精卫填海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自读课文正字音,辨识体裁,忆方法,学习交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