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中考化学--科学探究题专练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中考化学--科学探究题专练第1页
    中考化学--科学探究题专练第2页
    中考化学--科学探究题专练第3页
    还剩1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中考化学--科学探究题专练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化学--科学探究题专练,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已知,【答案】实验1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猜想与假设】有同学提出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可能是猜想一:SO2猜想二:CO2猜想三:酸(C2H4O2)
    【讨论与结论】同学们讨论后发表看法:小吴认为猜想一不正确,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小周认为猜想二也不正确,判断的依据是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施认为猜想三有可能正确,原因是醋酸具有挥发性,并有刺激性气味。
    【探究活动二】
    小施同学设计实验验证后,发现猜想三也不正确,请补充完成小施的实验操作和现象:取少量A溶液加入试管中,然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讨论与结论】老师提示这种刺激性气味气体来源于易挥发的B物质,其相对分子质量为44,且含有C、H、O三种元素(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不超过20%),由此可推知物质B的分子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活动】同学们再取少量A溶液加入试管中,加少量无水硫酸铜固体,变蓝色(已知:乙醇、B物质遇无水硫酸铜均不显蓝色),说明乙醇在一定条件下与氧气的反应有___________________生成。
    2.氮化镁是一种应用范围非常广泛的无机化合物,它可用于制备高硬度、高热导、抗腐蚀、抗磨损和耐高温的其它元素的氮化物,制备特殊的陶瓷材料等.某校化学研究小组用镁与氮气反应制备氮化镁(Mg3N2),并用实验方法测定氮化镁的纯度.
    Ⅰ:制备氮化镁
    【查阅资料】
    ①(NH4)2SO4+2NaNO2 eq \(\s\up6(加热),══,\s\d4())2N2↑+Na2SO4+4H2O,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②饱和硫酸亚铁溶液能吸收氧气;稀硫酸能吸收氨气.
    ③在常温下或温度不高的条件下镁几乎与水不反应.
    【实验】
    制备氮化镁的装置示意图如图甲(A﹣G):
    (1)D装置的作用是 ,G装置的作用是 .
    (2)E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实验时先进行 (选填“A”或“E”)处加热,理由是 .
    Ⅱ:测定氮化镁的含量
    氮化镁是浅黄色粉末,极易与水反应生成Mg(OH)2沉淀和NH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氮化镁(Mg3N2)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 .
    【定性分析】
    步骤一:取少量氮化镁样品于试管中,加足量蒸馏水,试管底部有沉淀生成,试管口闻到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
    步骤二:弃去上层清液,加入稀盐酸,观察到沉淀全溶且冒气泡.该步骤中产生气泡的化学方程式为 .
    【定量测定】
    按图乙(H﹣I)实验装置进行实验:
    3. 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法。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以酸为专题,对酸的五种化学性质进行探究、总结及应用,请回答有关问题:
    酸的化学性质①﹣﹣酸与酸碱指示剂的作用。
    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
    酸的化学性质②
    图1中M所代表的物质类别是 。黄金是一种常见饰品,现实生活中,少数商贩用黄铜冒充黄金出售,可以用化学的方法加以鉴别。某同学为了测定黄铜(铜锌合金)样品的成分,将60g稀HCl分三次加入到盛有10g该样品的烧杯中,所得数据如下表,则该黄铜样品中含锌的质量分数为 。
    酸的化学性质③﹣﹣酸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盐酸可用于金属制品表面除锈等。
    酸的化学性质④﹣﹣酸碱中和反应。
    该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重点以“酸碱中和反应”为课题进行探究。小宇同学向烧杯中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硫酸,一会儿后发现忘了滴加酸碱指示剂,于是他停止滴加稀硫酸。同学们纷纷对实验烧杯溶液中含有哪些溶质展开了讨论。
    【提出问题】实验的烧杯中溶质含有哪些物质?
    【提出猜想】猜想一:溶质中只有Na2SO4
    猜想二:溶质中可能是Na2SO4和NaOH
    猜想三:溶质中可能是 。
    【查阅资料】Na2SO4溶液呈中性
    【实验探究】小宇同学设计如下的实验方案
    【方案评价】同学们对小宇上述的方案讨论后认为:
    ①方案一存在缺陷,该方案不能证明猜想一是正确的,其原因是 。
    ②方案二也不能证明猜想三是正确的,理由是 。
    ③同学们经过讨论,一致认为方案三能够证明猜想三是正确的,并讨论除此方案外,还可以向烧杯的溶液中加入活泼金属、碳酸盐等物质进行证明。
    【实验反思】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成分时,还需考虑反应物的用量。
    【学科渗透】如图2所示,小宇同学在进行溶液导电性的实验时,将电极两端插入稀H2SO4溶液中,闭合开关,小灯泡正常发光,然后逐滴向稀H2SO4中加入Ba(OH)2溶液至过量,请推测小灯泡的发光情况为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酸的化学性质⑤﹣﹣酸与盐的反应
    利用图3所示装置来验证CO2气体的性质,要证明CO2与NaOH溶液能够发生反应,可先加氢氧化钠溶液,再加盐酸,气球的变化是 。
    【方法感悟】在化学实验中,可通过验证反应后生成物的存在,来验证某化学反应的发生。
    4. 无论在化学世界里,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酸是广泛存在而又非常重要的物质。下面对常见的酸——硫酸的部分性质进行探究。
    (1)浓硫酸的特性
    ①向一个烧杯中加入一定质量的浓硫酸,总质量为m1;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总质量为m2,那么m1 (填“>”“=”或“<”) m2。
    ②如图1所示,将水滴入装有浓硫酸的锥形瓶中(锥形瓶和木板用熔化的石蜡粘在一起),观察到液滴四溅。据图1分析,下列关于浓硫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将浓硫酸缓慢注入水中
    B.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将水缓慢注入浓硫酸中
    C.浓硫酸充分溶于水后,可以将锥形瓶从木板上轻轻提离
    (2)与金属反应
    向装有镁、铁、铜的A、B、C三支试管中(如图2),分别加入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不能观察到明显现象的是 (填序号);请写出反应最剧烈的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与非金属反应
    将冷的浓硫酸加入装有碳粉的圆底烧瓶中,无明显现象;加热该混合物,有大量气泡产生,现对导出的气体成分进行验证。
    【查阅资料】
    ①碳与浓硫酸在加热时,除了生成水之外,还生成二氧化硫和碳的一种氧化物;
    ②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都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其中,二氧化硫还能使紫红色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实验验证】某化学兴趣小组在老师指导下设计了如图3实验装置进行验证。
    温馨提示:丁装置的A、B、C中均装有紫红色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①为了完成对导出气体的验证.请将上述装置进行正确的连接:甲→ →
    →丙 (填序号)
    ②请完成如表中的相关内容:
    【获得结论】碳与浓硫酸加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知识拓展】化学反应的进行与反应物的溶质质量分数、反应条件都有一定关系。酸不仅仅能与某些金属反应,还能与某些非金属单质在一定条件下反应。
    5. 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法。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做实验,向盛有少量NaOH溶液的试管中通入CO2,未看到明显的实验现象。同学们对NaOH与CO2能否反应进行验证,并对废液的成分进行探究。
    活动一
    同学们经过讨论,设计了甲装置并进行实验,请你把实验现象补充完整。
    活动二
    兴趣小组的同学对猜测②进行如下探究实验
    (1)取软塑料瓶中的液体于三支试管中,三位同学分别完成如图所示实验。
    (2)同学们观察到A试管中有气泡冒出,B、C试管中均有白色沉淀生成。请你写出A试管中生成气体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3)以上三个实验均能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请写出甲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活动三
    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三支试管中反应后的剩余物倒入一个洁净的大烧杯中(如图),充分搅拌、静置,观察到烧杯内上层是无色溶液,下层有白色沉淀。请你分析烧杯上层溶液中一定不含有的离子是 (填离子符号)。小组同学对烧杯内上层溶液中可能含有的离子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烧杯内上层溶液中可能含有哪些离子?
    【猜想与假设】上层溶液中可能含有OH﹣、CO32﹣、Ca2+中的一种或几种。
    【进行实验】
    【反思评价】
    (1)经过综合分析,最终确定烧杯内上层溶液中一定存在的离子有 (填离子符号)。
    (2)将烧杯内的物质过滤,滤渣回收,向滤液中加入适量的 (填名称)进行处理后再排放,可以有效防止水体污染。
    6. 小杨往NaOH溶液中滴加稀硫酸,溶液无明显变化,他和小组同学以“酸与碱能否发生反应”为课题进行了科学探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一】
    (1)向NaOH溶液中先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振荡,再滴入稀硫酸,观察到溶液由 色变为无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继续往上述试管逐滴滴入NaOH溶液,不断振荡,如果观察到 现象,证明了滴加的稀硫酸过量。
    【实验二】按照“证明反应后NaOH消失了”这个角度,同学们又设计了实验二,利用NaOH溶液、CuSO4溶液、稀盐酸同样证明了酸和碱能发生反应,其中试剂丙是 。
    【拓展延伸】CO2通入NaOH溶液中也无明显现象,CO2与NaOH溶液能否发生化学反应呢?小组同学对此继续探究。
    【查阅资料】常温下NaOH、Na2CO3在水、乙醇中的溶解性如下表所示:
    【实验三】
    小组同学设计了多角度验证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实验,如实验三图所示(装置已连接好,气密性良好,止水夹a和b已关闭,部分仪器已略去)。
    【温馨提示】CO2与乙醇不反应,本实验条件下CO2在乙醇中的溶解忽略不计。
    (1)把注射器Ⅰ中氢氧化钠的乙醇溶液注入充满CO2的三口烧瓶中,轻轻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 。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把导管d移出石灰水,打开止水夹a、b,再从导管C端往三口烧瓶中鼓入N2,目的是 。过了一段时间后,先把导管d放入澄清石灰水中,接着关闭止水夹a,再把注射器Ⅱ中的稀盐酸注入三口烧瓶内,观察到三口烧瓶中产生气泡,烧杯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此实验从 角度证明了C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
    【总结归纳】对于无明显现象的反应,可以通过改变实验装置,创设新的情境,观察到明显的反应现象,从而判断反应的发生。
    7.过氧化钙(CaO2)是一种环境友好型供氧剂,可用于鱼类养殖、农作物栽培等,实验室有一瓶放置一段时间的过氧化钙样品,某兴趣小组对其成分展开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CaO2能与水反应最终生成Ca(OH)2和O2也能与CO2反应得到 CaCO3和O2.过氧化氢溶液具有漂白性。
    [提出问题]该固体样品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假设]可能是CaO2、Ca(OH)2、CaCO3中的一种或几种。
    [实验探究]
    [得出结论]
    (1)由实验1、2可知,白色固体中肯定有 ;
    (2)实验2中所加试剂X可以是 (填字母序号)。
    A.稀硫酸 B.稀盐酸 C.稀硝酸 D.水
    (3)根据实验3 (填“能”或者“不能”)判断原固体样品中含有Ca(OH)2理由是 。
    [反思交流]
    (4)过氧化钙敞口放置在空气中,最终会变质为 (填化学式),原因是 。
    (5)该兴趣小组在老师指导下,用装置甲进行少量过氧化钙样品与足量水反应的实验,实验时加入过氧化钙样品与足量水,迅速密闭装置,开始测氧气浓度。滴入几滴酚酞试液,观察到三颈烧瓶中溶液先变红后慢慢褪色。620秒时,将气球内二氧化锰加入三颈烧瓶中,瓶内氧气浓度随反应时间变化如图乙。
    ①AB段氧气浓度几乎不变的原因可能是 ;
    ②滴入酚酞试液后,三颈烧瓶中溶液变红后会慢慢褪色的原因可能是 ;
    ③写出BC段可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8.碘化钾(KI)是一种白色固体,常用于预防和治疗地方性甲状腺肿,放置在空气中很容易变质(出现泛黄现象),为了探究碘化钾变质的原因,某化学小组开展以下实验:
    【提出猜想】对于碘化钾变质的原理,有两种不同的猜想:
    猜想Ⅰ:4KI+O2+2CO2═2K2CO3+2I2
    猜想Ⅱ:4KI+O2+2H2O═4KOH+2I2
    【查阅资料】KOH能与CO2反应生成K2CO3,K2CO3的化学性质与CaCO3类似
    【实验过程】实验1:取适量碘化钾固体暴露于空气中一段时间,观察到固体泛黄,往泛黄的固体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①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化学方程式是
    ②据此现象, (填“能”或“不能”)得出“猜想Ⅰ是造成碘化钾变质的原因”的结论。
    实验2:按如图1、图2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数日后,观察到图1中碘化钾固体无泛黄现象,据此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猜想 不成立,图2中碘化钾固体也无泛黄现象,据此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猜想 不成立。
    实验3:查阅文献可知,常温下某些气体和固体的反应须在潮湿环境中进行,化学小组据此改进实验,化学小组得出结论:碘化钾固体泛黄变质是碘化钾与水、 和 共同作用的结果。
    【继续探究】影响碘化钾变质快慢的因素有哪些(只要求提出假设和实验方案)?
    假设 。实验方案: 。
    9. 某无色溶液甲,可能含有硫酸钠、氢氧化钠、碳酸钠、氯化钠;某白色固体乙中可能含有硝酸钡、氯化钠。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其成分做了以下实验:
    Ⅰ.取少量溶液甲于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观察到溶液呈红色;
    Ⅱ.取一定量白色固体乙于烧杯中,逐渐加入溶液甲并不断搅拌,烧杯内固体的质量随加入溶液甲的质量的变化如图中折线ABC所示;
    Ⅲ.继续向烧杯中滴加过量的稀硝酸并不断搅拌,烧杯内固体的质量随加入稀硝酸的质量的变化如图中CD所示;
    Ⅳ.再继续向烧杯中滴加硝酸银溶液,烧杯内固体的质量随加入硝酸银溶液的质量的变化如图中DE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溶液甲的pH (填“小于”或“等于”、“大于”)7;
    (2)溶液甲中一定含有 ,固体乙中一定含有 。
    (3)D点时,烧杯中溶液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
    (4)根据步骤IV不能确定溶液甲中某种物质一定存在,理由是 。要证明甲中该物质的存在,需要补充的实验操作是 。
    10.已知:2Na2O2+2CO2=2Na2CO3+O2;2Na2O2+2H2O=4NaOH+O2↑。为了证明过氧化钠(Na2O2)固体可在呼吸面具和潜水艇中作供氧剂,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如下图所示实验装置进行探究活动(铁架台等已略去)。
    (1)A装置中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请将如下图方框中A装置的长颈漏斗和玻璃导管补画完整。
    (3)D装置的作用是 ;E装置中可能发生的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为了达到实验的目的,以上装置导管接口正确的连接顺序为a接 、 接 、接 、 接b。
    (5)氧气可采用B装置收集并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这是利用了氧气的哪些性质? 。
    (6)实验结束后,取C装置中固体溶于水,无气泡产生。请设计实验,检验C装置中固体的成分:
    (简要写出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
    参考答案
    1.【答案】【探究活动一】
    氧化铜(或CuO)氧化(氧化铜提供氧)
    【讨论与结论】
    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改变,反应物中不含硫元素; CO2是无气味的气体与刺激性气味不相符
    【探究活动二】
    加入适量紫色石蕊试液,液体不变红
    【讨论与结论】C2H4O
    【拓展活动】水(或H2O) C2H5OH+ O2 eq \(\s\up6(醋酸菌),──→\s\d4()) CH3COOH +H2O
    【解析】【探究活动一】铜和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铜,所以铜丝灼烧后生成的黑色物质是氧化铜,铜丝很快变为红色,并闻到刺激性气味,重复上述操作多次,得到A溶液;经称量,实验前后铜丝质量不变,所以铜丝除了给反应加热外,还起到氧化作用;
    【讨论与结论】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所以猜想一不正确,判断的依据是: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改变,反应物中不含硫元素;小周认为猜想二也不正确,判断的依据是:二氧化碳是无气味的气体与刺激性气味不相符;
    【探究活动二】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所以猜想三也不正确的实验操作和现象:取少量A溶液加入试管中,然后加入适量紫色石蕊试液,液体不变红;
    【讨论与结论】B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4,且含有C、H、O三种元素,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不超过20%,所以物质B的分子式为:C2H4O;
    【拓展活动】
    (1)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色,所以加少量无水硫酸铜固体,变蓝色,说明乙醇在一定条件下与氧气的反应有水生成;
    (2)乙醇和氧气在醋酸菌的催化作用下反应生成乙酸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2H5OH+ O2 eq \(\s\up6(醋酸菌),──→\s\d4()) CH3COOH +H2O。
    2.【答案】(1)吸收水蒸气(或干燥氮气);防止空气中氧气进入E装置
    (2)3Mg+N2 eq \(\s\up6(高温),══,\s\d4())Mg3N2
    (3)A ;排尽装置内的空气 ;Mg3N2+6H2O═3Mg(OH)2↓+2NH3↑ ;﹣3;Mg+2HCl═MgCl2+H2↑
    【解析】(1)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能够吸收水蒸气(干燥氮气);G装置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氧气进入E装置;D干燥氮气,除去水蒸气,防止对E装置反应的影响.故填:吸收水蒸气(或干燥氮气);防止空气中氧气进入E装置;
    (2)装置E中氮气与镁反应生成二氮化三镁,反应方程式为:3Mg+N2 eq \(\s\up6(高温),══,\s\d4())Mg3N2;故填:3Mg+N2 eq \(\s\up6(高温),══,\s\d4())Mg3N2;
    (3)进行实验时先进行A加热,理由是排尽空气;氮化镁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氨气,反应方程式为:Mg3N2+6H2O═3Mg(OH)2↓+2NH3↑,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则氮化镁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2)×3+x×2=0,则x=﹣3,弃去上清液,加入盐酸,若观察到有气泡产生,则证明产物中含有未反应的镁,反应的方程式:Mg+2HCl═MgCl2+H2↑。
    3.【答案】金属单质; 36%。
    【提出猜想】Na2SO4和H2SO4。
    【实验探究】黑色粉末溶解,溶液由无色变蓝色
    【方案评价】
    ①溶液中含有H2SO4也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②Na2SO4也能与BaCl2反应产生白色沉淀。
    【学科渗透】
    小灯泡逐渐变暗至熄灭,再逐渐变亮;H2SO4+Ba(OH)2=BaSO4↓+2H2O
    (5)先变大再变小直到恢复原状
    【解析】图1中M所代表的物质类别是金属单质,金属单质能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由表中数据可知,第1次和第2次每加入20g稀盐酸,黄铜要减少1.3,而第3次再加入20g稀盐酸时,固体只减少了1g,这说明黄铜中的锌已完全反应,即黄铜中铜质量是6.4g,则该黄铜样品中含锌的质量分数为:×100%=36%;
    【提出猜想】猜想一:恰好完全反应时溶质中只有Na2SO4
    猜想二:氢氧化钠过量时溶质中可能是Na2SO4和NaOH
    猜想三:硫酸过量时溶质中可能是Na2SO4和H2SO4。
    【实验探究】
    实验过程如下所示:
    【方案评价】
    ①方案一存在缺陷,该方案不能证明猜想一是正确的,其原因是溶液中含有H2SO4也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②方案二也不能证明猜想三是正确的,理由是Na2SO4也能与BaCl2反应产生白色沉淀。
    【学科渗透】
    如图2所示,小宇同学在进行溶液导电性的实验时,将电极两端插入稀H2SO4溶液中,闭合开关,小灯泡正常发光,然后逐滴向稀H2SO4中加入Ba(OH)2溶液至过量,过程中稀硫酸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逐渐减少直至减小到0,继续加入氢氧化钡溶液时,自由移动的离子逐渐增多,小灯泡的发光情况为小灯泡逐渐变暗至熄灭,再逐渐变亮;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H2SO4+Ba(OH)2=BaSO4↓+2H2O。
    (5)先加氢氧化钠溶液时,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瓶内气压减小,气球膨胀,再加盐酸时,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球缩小,因此气球的变化是先变大再变小直到恢复原状。
    故填:先变大再变小直到恢复原状。
    4.【答案】(1)① < ②AC
    (2)C Mg+H2SO4=MgSO4+H2↑
    (3)【实验验证】
    ①戊 丁 乙
    ②氧化铁粉末不变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二氧化硫 证明二氧化硫被除净
    【获得结论】C+2H2SO4 eq \(\s\up6(△),==,\s\d4()) CO2↑+2SO2↑+2H2O
    ②稀释浓硫酸时,要将浓硫酸慢慢的注入水中,故A正确,B错误,浓硫酸溶于水是强放热过程,故锥形瓶底部的石蜡融化,故C正确。故选AC;
    (2)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铜在氢的后面,故C试管中无明显现象;镁比铁活泼,故装有镁的试管反应最剧烈,反应方程式为Mg+H2SO4=MgSO4+H2↑;
    (3)①为了验证反应中有水生成,后面的装置中都有水带出,故要先检验水的生成,需要先经过戊装置,检验有水生成,然后经过丁装置检验并除尽二氧化硫,最后剩余的气体中可能有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通入乙装置;②如不是一氧化碳,则乙中红色粉末不变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丁装置A中溶液褪色,说明溶液中一定有二氧化硫气体;丁装置C中溶液不褪色,说明二氧化硫被完全吸收;碳与浓硫酸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水,反应方程式为C+2H2SO4 eq \(\s\up6(△),==,\s\d4()) CO2↑+2SO2↑+2H2O。
    5.【答案】活动一
    塑料瓶变瘪;
    活动二
    (2)Na2CO3+2HCl=2NaCl+H2O+CO2↑;
    (3)2NaOH+CO2=Na2CO3+H2O;
    活动三
    H+;
    【进行实验】
    ①滴加过量的氯化钙溶液(或氯化钡溶液);
    ②硫酸铜溶液;蓝色沉淀生成;
    【反思评价】
    (1)Na+、Cl﹣、CO32﹣和OH﹣;
    (2)盐酸。
    【解析】活动一
    如图甲,向集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中滴加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振荡,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使瓶内压强降低,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塑料瓶变瘪;
    活动二
    (2)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
    (3)在甲装置中,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活动三
    由于碳酸钙和盐酸不能共存,所以烧杯上层溶液中一定不含有的离子是H+;
    【进行实验】
    ①因为溶液中含有CO32﹣,要检验CO32﹣、可用氯化钙或氯化钡溶液进行检验,为了不干扰氢氧根离子的检验,要把CO32﹣完全除去;所以取烧杯内无色溶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的氯化钙溶液(或氯化钡溶液);
    ②因为有溶液中OH﹣,可用硫酸铜溶液检验。取①中反应后的上层清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几滴硫酸铜溶液,观察到溶液变浑浊,有蓝色沉淀生成;
    【反思评价】
    (1)经过综合分析,最终确定烧杯内上层溶液中一定存在的离子有:Na+、Cl﹣、CO32﹣和OH﹣;
    (2)排放的污水要大致呈中性,否则会污染水源,将烧杯内的物质过滤,滤渣回收,向滤液中加入适量的盐酸中和掉过量的氢氧化钠。
    6.【答案】【实验一】(1)无色变红色,又由红;2NaOH+H2SO4═Na2SO4+2H2O;
    (2)过一会儿后溶液才变成红色;
    【实验二】CuSO4溶液;
    【实验三】(1)生成白色沉淀、气球逐渐变大;CO2+2NaOH=Na2CO3↓+H2O;
    (2)排出装置内的二氧化碳;生成物;
    【解析】【实验一】(1)向NaOH溶液中先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振荡,再滴入稀硫酸,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因为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配平即可;故答案为:无色变红色,又由红;2NaOH+H2SO4═Na2SO4+2H2O;
    (2)继续往上述试管逐滴滴入NaOH溶液,不断振荡,如果观察到过一会儿后溶液才变成红色的现象,证明了滴加的稀硫酸过量;故答案为:过一会儿后溶液才变成红色;
    【实验二】把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混合在一起,然后滴加CuSO4溶液,没有蓝色沉淀生成,说明氢氧化钠和盐酸发生了反应,因此丙是CuSO4溶液;故答案为:CuSO4溶液;
    【实验三】(1)把注射器Ⅰ中氢氧化钠的乙醇溶液注入充满CO2的三口烧瓶中,轻轻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生成白色沉淀、气球逐渐变大;因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在酒精中微溶;故答案为:生成白色沉淀、气球逐渐变大;CO2+2NaOH=Na2CO3↓+H2O;
    (2)把导管d移出石灰水,打开止水夹a、b,再从导管C端往三口烧瓶中鼓入N2,目的是排出装置内的二氧化碳;此实验从生成物角度证明了C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故答案为:排出装置内的二氧化碳;生成物;
    7.【答案】(1)过氧化钙、碳酸钙;
    (2)BC;
    (3)不能;原固体样品中含有的过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
    (4)CaCO3;过氧化钙能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过氧化钙均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
    (5)①过氧化钙与水接触时,首先生成够氧化氢和氢氧化钙,没有生成氧气;
    ②过氧化氢溶液具有漂白性;
    ③2H2O2=2H2O+O2↑。
    【解析】(1)由实验1的现象可知,该白色固体中含有过氧化钙;由实验2的现象可知,该固体中含有碳酸钙;故填:过氧化钙、碳酸钙;
    (2)因为碳酸钙与硫酸反应生成的硫酸钙是一种微溶于水的物质,会覆盖在碳酸钙饿表面而阻止反应的进一步发生,所以试剂X不能用稀硫酸,也不能用水;可以用稀盐酸或稀硝酸;故填:BC;
    (3)室温下,取①中上层清液,用试纸测定溶液的pH,测得溶液的pH大于7,溶液显碱性,但是不能证明原固体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钙,因为过氧化钙与水反应会生成氢氧化钙,故填:不能;原固体样品中含有的过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
    (4)CaO2能与水反应最终生成Ca(OH)2和O2,也能与CO2反应得到 CaCO3和O2.氢氧化钙能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所以过氧化钙敞口放置在空气中,最终会变质为碳酸钙,故填:CaCO3;过氧化钙能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过氧化钙均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
    (5)①过氧化钙与水接触时,首先生成够氧化氢和氢氧化钙,没有生成氧气,所以AB段氧气浓度几乎不变,故填:过氧化钙与水接触时,首先生成够氧化氢和氢氧化钙,没有生成氧气;
    ②氢氧化钙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色,但过氧化氢溶液具有漂白性,所以实验中观察到滴入酚酞试液后,三颈烧瓶中溶液变红后会慢慢褪色;故填:过氧化氢溶液具有漂白性;
    ③在没有加入催化剂时,过氧化氢也会慢慢分解产生水和氧气,所以BC端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故填:2H2O2=2H2O+O2↑。
    8.【答案】实验1:①CO2+Ca(OH)2=CaCO3↓+H2O;
    ②不能;
    实验2:Ⅱ;Ⅰ;
    实验3:氧气;二氧化碳;
    【继续探究】温度;取两份相同质量的碘化钾,分别按图3装置进行实验,一瓶放置在阴凉处,另一瓶放置在阳光下,记录碘化钾泛黄变质的时间。
    【解析】实验1:①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故填:CO2+Ca(OH)2=CaCO3↓+H2O;
    ②碘化钾直接变质可以生成碳酸钾,碘化钾变质生成的氢氧化钾,吸收二氧化碳也会生成碳酸钾,通过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不能判断碳酸钾是如何转化成的,故填:不能;
    实验2:按如图1、图2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数日后,观察到图1中碘化钾固体无泛黄现象,说明变黄不是与水和氧气有关,猜想Ⅱ不成立;图2中碘化钾固体也无泛黄现象,说明不与二氧化碳有关,故猜想Ⅰ不成立,故填:Ⅱ;Ⅰ;
    实验3:由实验 2 推知,KI“泛黄”变质的条件是与水、二氧化碳和氧气同时存在,故填:氧气;二氧化碳;
    【继续探究】影响碘化钾变质快慢的因素可能与温度有关,可以设计实验取两份相同质量的碘化钾,分别按图3装置进行实验,一瓶放置在阴凉处,另一瓶放置在阳光下,记录碘化钾泛黄变质的时间,故填:温度;取两份相同质量的碘化钾,分别按图3装置进行实验,一瓶放置在阴凉处,另一瓶放置在阳光下,记录碘化钾泛黄变质的时间。
    9.【答案】(1)大于;
    (2)Na2SO4、NaOH;Ba(NO3)2。
    (3)HNO3、NaNO3、NaCl、Na2SO4;
    (4)固体乙中也可能含有氯化钠;另取少量溶液甲,加入过量硝酸钡和稀硝酸,过滤,往滤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
    【解析】Ⅰ.取少量溶液甲于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观察到溶液呈红色,说明溶液显碱性,则含有氢氧化钠、碳酸钠中至少一种;
    Ⅱ.取一定量白色固体乙于烧杯中,逐渐加入溶液甲并不断搅拌,加入乙溶液时有沉淀生成,说明乙中含有硝酸钡,
    Ⅲ.如果甲中含有碳酸钠时,碳酸钠和硝酸钡反应生成的碳酸钡能够溶于稀硝酸中,因为沉淀不溶解,说明甲中不含有碳酸钠,则一定含有氢氧化钠和硫酸钠,因为沉淀是硫酸钠和硝酸钡反应生成的硫酸钡;
    Ⅳ.再继续向烧杯中滴加硝酸银溶液,有沉淀生成,说明其中D点时含有氯化钠;但无法判断来自无色溶液甲还是白色固体乙。
    (1)取少量溶液甲于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观察到溶液呈红色,说明溶液显碱性,pH大于7;
    (2)由推理可知,溶液甲中一定含有Na2SO4、NaOH,固体乙中一定含有Ba(NO3)2。
    (3)D点时,烧杯中溶液一定含有的溶质有过量的HNO3、Na2SO4,生成的NaNO3,剩余的NaCl;
    (4)由于固体乙中也可能含有氯化钠,根据步骤IV不能确定溶液甲中某种物质一定存在,要证明甲中氯化钠的存在,应另取少量溶液甲,加入过量硝酸钡和稀硝酸,除去硫酸钠,过滤,往滤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验证是否有氯化钠。
    10.【答案】(1)CaCO3+2HCl═CaCl2+H2O+CO2↑。
    (2);
    (3)除去HCl气体。 Ca(OH)2+CO2=CaCO3↓+H2O。
    (4)e;f; c;d; h;g。
    (5)不易溶解于水且支持燃烧。
    (6)取所得溶液,加入足量的氯化钙溶液,后沉淀生成,取上层清液,滴入酚酞试液,酚酞试液变红,说明C装置中固体的成分为碳酸钠和氢氧化钠。
    【解析】实验为了证明过氧化钠(Na2O2)固体可在呼吸面具和潜水艇中做供氧剂,是制取二氧化碳然后与过氧化钠反应,证明过程中生成了氧气而消耗了二氧化碳,从而结合这个流程分析过程。
    (1)A装置中是制取二氧化碳,所以是石灰石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以及二氧化碳,对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
    (2)由于长颈漏斗需要插入到液面以下,而导气管露出少许即可,所以图F方框中A装置的长颈漏斗和玻璃导管补画完整为:
    (3)由于生成的气体中混有HCl,所以D装置的作用是 除去HCl气体。E装置中是检验二氧化碳是否还有,也就是证明消耗了二氧化碳而生成了氧气,所以可能发生的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OH)2+CO2=CaCO3↓+H2O。
    (4)为了达到实验的目的,需要制备二氧化碳且除去杂质后让二氧化碳和过氧化钠反应,进而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有剩余和检验是否生成了氧气,所以以上装置导管接口正确的连接顺序为a接 e、f接 c、d接 h、g接b。
    (5)氧气可采用B装置收集说明氧气不易溶解于水,并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说明氧气支持燃烧,这是利用了氧气的不易溶解于水且支持燃烧的性质。
    (6)实验结束后,取C装置中固体溶于水,无气泡产生。根据给出的信息可能生成了碳酸钠和氢氧化钠,也就是确定固体有碳酸钠和氢氧化钠。不能直接借助碱性进行确定,因为两者均为碱性。应该先检验碳酸钠后检验氢氧化钠,过程中注意不要对氢氧化钠的检验造成干扰。具体实验过程为:取所得溶液,加入足量的氯化钙溶液,后沉淀生成,取上层清液,滴入酚酞试液,酚酞试液变红,说明C装置中固体的成分为碳酸钠和氢氧化钠。实验次数物质质量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加入稀盐酸质量/g
    20
    20
    20
    充分反应后剩余固体质量/g
    8.7
    7.4
    6.4
    方法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案一
    取少量烧杯中的溶液于洁净的试管中,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
    酚酞不变红色
    猜想一正确猜想二不正确
    方案二
    取少量烧杯中的溶液于洁净的试管中,滴加BaCl2溶液
    出现白色沉淀
    猜想三正确
    方案三
    取少量烧杯中的溶液于洁净的试管中,加入少量的黑色CuO粉末,振荡


    猜想三正确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猜测
    如图甲,向集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中滴加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振荡

    ①CO2溶于NaOH溶液中
    ②CO2与NaOH反应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烧杯内无色溶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 ,静置
    有白色沉淀生成
    有CO32﹣、无Ca2+
    ②取①中反应后的上层清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 (指示剂除外)

    有OH﹣
    溶质
    溶解性
    溶剂
    氢氧化钠
    碳酸钠

    极易溶
    易溶
    乙醇
    易溶
    微溶
    实验编号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水,一段时间后,在试管口插入带火星的木条
    得到浊液,有气泡产生,木条复燃

    另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滴加适量的试剂X,并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得到澄清溶液有气泡产生,生成的气体使石灰水变浑浊

    室温下,取①中上层清液,用试纸测定
    溶液的pH
    pH约为12
    方法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案一
    取少量烧杯中的溶液于洁净的试管中,
    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
    酚酞不变红色
    猜想一正确
    猜想二不正确
    方案二
    取少量烧杯中的溶液于洁净的试管中,
    滴加BaCl2溶液
    出现白色沉淀
    猜想三正确
    方案三
    取少量烧杯中的溶液于洁净的试管中,加入少量的黑色CuO粉末,振荡
    黑色粉末溶解,溶液由无色变蓝色
    猜想三正确

    相关试卷

    专练06 科学探究之物质组成成分及其性质探究专题-备战中考化学压轴题提分专练(深圳专用):

    这是一份专练06 科学探究之物质组成成分及其性质探究专题-备战中考化学压轴题提分专练(深圳专用),文件包含专练06科学探究之物质组成成分及其性质探究专题解析版-备战中考化学压轴题提分专练深圳专用docx、专练06科学探究之物质组成成分及其性质探究专题原卷版-备战中考化学压轴题提分专练深圳专用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3页, 欢迎下载使用。

    (5)标签受损类探究——2022届中考化学科学探究题型专练:

    这是一份(5)标签受损类探究——2022届中考化学科学探究题型专练,共12页。

    (4)变质类探究——2022届中考化学科学探究题型专练:

    这是一份(4)变质类探究——2022届中考化学科学探究题型专练,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0g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