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家的意味教案
展开7.1家的意味
课题 | 家的意味 | 本课为1课时 | |||||
课 型 | 新授 | 备课人 |
| 时间 |
| ||
课标要求 | 本课内容依据课程标准“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 “交往与沟通”部分编排。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体会 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能尽自己所能孝敬父母 和长辈。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 的关爱和教育,以及可能产生的矛盾,增强与家人共 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通过本课内容的教 学,旨在引导学生在深刻认识到父母无私关爱的基础 上,培养学生孝敬父母长辈的感恩之情,增进与父母 长辈的感情,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孝敬父母长辈。 | ||||||
教材分析 | 《家的意味》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家庭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活领域,与家长的交往,不仅是学生现实生活中必须面对的实际问题,也是学习与其他人交往的基础,可以说,与父母的交往是学生学习交往的主战场。 | ||||||
学情分析 |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普遍存在责任感不强,不知道把孝敬父母落实到实处。他们中的很多人会认为父母对他们好是应该的,针对这一问题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正视现实、爱自己父母的教育。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心灵的港湾。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正是因为太熟悉,不去珍惜家庭的温暖和亲情。因此,需要通过对家庭温暖和亲情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对家庭的责任意识。 |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家的含义和作用,知道尽孝应在当下。 2、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继承与发扬良好的家风和传统能力目标 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情境创设,培养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学习讨论探究知道家庭的含义,中国浓浓的家庭情,做到孝亲敬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自己的家庭、热爱父母的情感 ,初步形成为家庭作贡献、为父母分忧的人生态 度。 | ||||||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认识家庭对成长的意义,热爱自己的家庭。 教学难点:孝亲敬长的意义与做法 | ||||||
提炼的课题 | 家是什么 | ||||||
教学过程 | |||||||
目标和任务 | 师生活动 | 设计意图 (为什么这样设计) | 媒体作用 | ||||
导入新课
| 出示:关于“春运”的图片──他们在路上要经历什么,他们的方向指向哪里? | 通过图片将学生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思考家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
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 | ||||
新课讲授 | 出示资料: 我家在北京市西城区……(这里的“家”指的是住址) 那座房子就是我家……(这里的“家”指的是住所、建筑物) 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怀容纳天地……(这里的“家”指的是国家) 初二(5)班是我家,环境卫生靠大家……(这里的“家”指的是班集体) 这些句子中,“家”分别指什么呢? 教师提问:以上的两个例子中,“家”又指的是什么呢? 家里有我们的父母,我们和他们是血缘关系,而爸爸妈妈之间又是婚姻关系,当然,也有的家庭父母和孩子是收养关系,这些都能够组成家庭。 家庭虽然看起来千差万别,但是我们对家的感受和期待又很相似。在这个醉汉的心中,在这位“父亲”的心中,在你的心中,觉得“家”是什么呢? 学生发言: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 是的,不论我们的家庭里有哪些家庭成员,有什么样的结构,我们对“家”的期待是类似的。古人对家也有自己的期待,他们是怎么看待家的呢? 出示图片,解读家的写法。 出示资料:“家”字是会意字,它的外部像房子的形状,中间的部分像“豕”形,“豕”就是猪。上古时代生产力低下,打猎捕食的偶然性很大,生活没有保障。因此人们多在屋子里养猪备食,以防饥荒,房子里有猪就成了家的标志。猪也是很早被驯化的动物之一,在古人看来,光有栖身之处还不算真正有家,还要加上猪才行。有猪的家,即有一些财富可以满足家人的衣食住行的基本生活,才算富足安定。这就是古人造“家”这个字的现实依据。 教师总结:随着物质资料不断地丰富,精神需求不断地增加,显然现代社会的“家”早已不能满足“房子+猪”的简单模式。“物”的因素被淡化,“人”的因素才是家的核心。 教师:下面我们通过“小明的家庭”来看看,现代的“家”与古代相比有什么变化呢? 出示资料:《小明的家庭》 今年暑假,小明过得非常充实,老师布置的作业已按时完成了,虽然碰到过几道难题,但在他妈妈的帮助下,也顺利地解决了。在家里,早上跟爸爸一起打羽毛球,晚上,偶尔与爸爸下几盘中国象棋。小明的爸爸经营一个小店铺,收入稳定。上个星期的双休日,全家一起去普陀岛玩了两天。后来又去奶奶家住了几天,正好赶上叔叔的小孩满月,于是欢天喜地地喝了喜酒。暑假快结束了,小明打算和同学一起分享他的快乐。 思考:家庭有哪些功能呢? 通过学生的发言,总结出:教育、休闲娱乐、消费、情感抚慰…… 中国人的“家”:在中华文化中,家有着深厚的意味、丰富的内涵。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是甜蜜、温暖、轻松的避风港。 学生活动:在课上,请你静下心来,想一想,和父母之间发生的最难忘的一件事儿并写下来。 教师:早在古代《诗经》里就有了这样的诗句: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生育之恩──传统道德的要求。 教师:我们要报答父母的生育之恩,这是我们传统道德的要求,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逐渐完善,这已经成为法律的要求。《婚姻法》第21条规定: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时,无劳动能力或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给赡养费的权利。 《宪法》第49条规定: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 教师:那么到底该怎么孝敬父母? 出示案例:樊师贝卖身尽孝。 川师大21岁女生樊师贝发帖称,希望有人借她200万,为父母在城里买房15年还清,至于利息“可以用后半生来陪伴你”。樊师贝于1993年出生于四川宜宾的农村,父亲67岁,母亲务农。家中还有两个哥哥,都已30多岁。樊师贝说,她14岁时跟着家人迁居到泸州市区,母亲身体不好,一直没工作,父亲租了一个铺面做生意养家。铺面的后面被隔成卧室、厨房、卫生间等,一家5口人就住在这里。 提问:你怎样评价樊师贝的行为?到底如何尽孝? 有人认为孝敬父母是长大后的事儿,现在与我们无关 总结:古人孝敬父母的三个层次: 尊亲──尊重父母,顺乎其心; 弗辱──不使父母感到屈辱; 能养──让父母得到衣食的温饱 |
通过身边的例子,总结出一般意义上家的意味——生命的居所
通过小明家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家的功能的多样化,为理解家的意味提供支撑
迁移到学生的亲身感受,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讲“为何尽孝”做准备
通过真实的案例,让学生思考如何是真正地孝敬父母 请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说明我们现在是否需要孝敬父母
| A. 提供事实,建立经验;
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
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
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
K.其它。
| ||||
练习与检测 | 课后延展: 从以下两个方面,讨论中华文化中“家”的意义。 查一查“家”在中国古代文字中有哪些写法,探讨文字背后的意义。 选择自己熟悉的一门外语,从中找出与汉语的“家”相对应的一些词语,通过分析比较这些词语,探讨中华文化中的“家”有哪些意义。 |
板书设计 |
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
- 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其它。
初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家的意味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家的意味教案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生活动,教师小结,教师活动,教师引导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政治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家的意味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政治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家的意味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家的意味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家的意味教案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生命的居所,中国人的“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