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考化学复习10:化学社会发展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化学复习10:化学社会发展学案,共20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人体六大营养素,灭火,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能源的利用与开发,有机合成材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知识元
六大营养素
知识讲解
一、人体六大营养素
1、人体健康的六大基本营养素包括: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水。
2、六种营养素的作用及食物来源
3、有损人体健康的一些物质
(1)CO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易与人体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造成人体组织和器官缺氧。
(2)甲醛与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反应,使蛋白质分子结构发生变化,失去生理活性而凝固,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3)黄曲霉毒素存在于霉变食品中,误食会使人中毒。
(4)亚硝酸盐:损害人体神经系统,有时被当作食盐误食而中毒。
(5)重金属盐:易与人体蛋白质反应,使之变性而中毒。
例题精讲
六大营养素
例1.下列关于人体营养与健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答案】D
【解析】
题干解析:A.鱼类、豆类食物富都富含蛋白质,故A说法正确;
B.糖类是人体生命活动最主要的能量来源,故B说法正确;
C.人体内的脂肪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备用能源,故C说法正确;
D.人体需要的维生素不能在人体内合成,主要从外界摄入,故D说法错误.故选D.
例2.青少年正是长身体的时期,饮食既要均衡、适量,又要注意卫生、安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答案】A
【解析】
题干解析:A.青少年要注意膳食中的营养平衡,要养成不偏食不挑食的好习惯,故A正确;
B.甲醛有毒,能破坏人体蛋白质的结构,使它失去生理功能,故B错误;
C.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主要元素,缺乏会患甲状腺肿大,用加碘食盐做调味剂防止甲状腺肿大,故C错误;
D.霉变的食物中含有有毒的物质,不能食用,故D错误.故选:A.
例3.健康的身体离不开合理的饮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答案】D
【解析】
题干解析:A.人体一旦缺乏维生素,就会影响正常的生长和发育,还会引起疾病,所以多吃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故A说法正确;
B.提倡绿色出行,减少机动车废气排放,减少对空气的污染,故B说法正确;
C.烟和毒品有害健康,所以要不吸烟,不沾染毒品,故C说法正确;
D.要适量摄入碘元素,碘元素的摄入量多了也会的甲状腺肿大,故D说法错误.
故选D.
例4.人们冬天常穿着羽绒服保暖.用来加工羽绒的鸭毛主要含有( )
【答案】B
【解析】
题干解析:动物的肌肉、皮肤、毛发、蹄、角等的主要成分都是蛋白质,所以,鸭毛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故选B.
例5.酸奶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食品,下表是某酸奶外包装上标识的营养成分表。
请填写下列空格:
(1)酸奶中的______________在消化道内会逐渐被分解成可被人体吸收的多种氨基酸。
(2)脂肪在人体内分解、氧化释放出能量的过程,是将__________能转化为热能。
(3)蔗糖(C12H22O11)是酸奶中的一种糖类物质,蔗糖的组成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最简整数比)__________________。
(4)在选择制作酸奶包装盒的材料时,从化学性质的角度分析该材料应具备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填写一条即可)。
【答案】
蛋白质
化学
72:11
无毒
【解析】
题干解析:(1)蛋白质在消化道内会逐渐被分解成可被人体吸收的多种氨基酸。
(2)脂肪在人体内分解、氧化属于化学变化,故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3)蔗糖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12:1×22=72:11。
(4)包装食物的包装盒材料首先应该是无毒。
常见的常量和微量元素
知识讲解
一、人体的常量和微量元素
1、人体的组成元素
组成人体的元素共50多种,其中常量元素有11种;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钙元素。
2、常量元素与微量元素
(1)常量元素:在人体内含量超过0.01%。
(2)微量元素:在人体内含量低于0.01%,其中铁、锌、碘、硒、氟为必需元素,汞、铅等为有害元素。
3、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例题精讲
常见的常量和微量元素
例1.为了防止骨质疏松,人体必须摄入的元素是( )
【答案】A
【解析】
题干解析:A、钙主要存在于骨胳和牙齿中,使骨和牙齿具有坚硬的结构支架,缺乏幼儿 和青少年会患佝偻病,老年人会患骨质疏松,为了防止骨质疏松,人体应摄入足够 量的钙,故A正确;
B、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主要元素,缺乏会患贫血,故B错误;
C、锌影响人体发育,缺锌会引起食欲不振,生长迟缓,发育不良,故C错误;
D、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主要元素,缺乏会患甲状腺肿大和呆小症,故D错误.
例2.下列人体所缺元素与引起的健康问题关系不正确的是( )
【答案】C
【解析】
题干解析:A.钙主要存在于骨胳和牙齿中,使骨和牙齿具有坚硬的结构支架,缺乏幼儿和青少年会患佝偻病,老年人会患骨质疏松,故选项正确。B.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主要元素,缺乏会患甲状腺肿大,故选项正确。C.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主要元素,缺乏会患贫血,故选项错误。D.锌影响人体发育,缺锌会引起食欲不振,生长迟缓,发育不良,故选项正确。故选C。
例3.某小孩食欲不振,生长迟缓,发育不良。该小孩可能缺少的元素是( )
【答案】D
【解析】
题干解析:A.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主要元素,缺乏会患贫血,故选项错误。B.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主要元素,缺乏会患甲状腺肿大,故选项错误。C.钙主要存在于骨胳和牙齿中,使骨和牙齿具有坚硬的结构支架,缺乏幼儿和青少年会患佝偻病,老年人会患骨质疏松,故选项错误。D.锌影响人体发育,缺锌会引起食欲不振,生长迟缓,发育不良,故选项正确。故选D
例4.糖醋鱼是我国老百姓喜爱的家常菜,它肉质鲜美,酸甜可口, 外焦里嫩.制作糖醋鱼的主料是草鱼,所用配料包括白糖、食醋、淀粉、植物油等.
(1)下列主、配料中,富含蛋白质的是 (填字母序号).
A.草鱼 B.白糖 C.淀粉 D.植物油
(2)白糖的主要成分是蔗糖(C12H22O11).求算蔗糖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式为 .
【答案】
A
×100%
【解析】
题干解析:(1)A、草鱼中富含蛋白质,故选项正确.
B、白糖中富含糖类,故选项错误.
C、淀粉属于糖类,故选项错误.
D、植物油中富含油脂,故选项错误.
(2)白糖的主要成分是蔗糖,其化学式为C12H22O11,蔗糖中的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为:×100%.
燃烧的条件和灭火
知识讲解
一、燃烧的条件
1、燃烧的定义
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的条件
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
①可燃物;
②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③温度达到着火点。
注意:绝大多数燃烧都是可燃物与氧气在点燃或加热的条件下发生的。但有些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参加,如金属镁可以在氮气和二氧化碳中燃烧,钠可以在氯气中燃烧等。
二、灭火
1、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1)灭火的原理
①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②隔绝氧气(或空气);
③使温度降低至着火点以下。
(2)灭火的方法
①用水扑灭火灾是最常见的灭火方法;
②清除可燃物,设防火隔离带;
③隔绝氧气(或空气);
④使用灭火器材灭火。
(3)灭火器:
①原理:Na2CO3+2HCl===2NaCl+H2O+CO2↑;
②常用的灭火器有: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泡沫灭火器。居民住宅区一般放置泡沫灭火器,加油站一般放置干粉灭火器。
注意:灭火时只能通过降低温度使可燃物的温度低于其着火点来灭火,而不是降低可燃物着火点,不能说明用降低着火点的方法来灭火。
2、燃烧、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燃的比较
注意: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不同的原因:①和氧气的接触面积、氧气的浓度有关,和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氧气的浓度越大,燃烧越充分、越剧烈;②与可燃物本身的性质有关。
3、认识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
例题精讲
燃烧的条件和灭火
例1.下列有关燃烧、灭火的分析正确的是( )
【答案】B
【解析】
题干解析:A.“火上浇油”的化学意思是向燃烧的物质中增加可燃物--油,可以使燃烧更旺,故错误.
B.钻木取火的过程是钻木时要克服摩擦力做功,物质的内能增加,从而使得温度升高,当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而燃烧,故正确;
C.用嘴吹灭蜡烛的火焰,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达到灭火的目的,而不是降低着火点,故错误;
D.向着火的电器上浇水,可能会因水的导电性而使扑火者触电,或引发电路短路布引起更大面积的燃烧,故错误.故选:B.
例2.“防火胜于救火”,科学认识燃烧,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是每个公民应具备的安全素养之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答案】B
【解析】
题干解析:A.身上着火如果乱跑则会加速空气的流动,提供更充足的氧气,而使火势更旺,所以身上着火不可乱跑,要就地打滚使火熄灭,故正确;
B.水能灭火,是因为水能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着火点不能降低,故错误;
C.对于不明原因引起的失火,我们不能贸然采取灭火措施,比如有些物质燃烧,浇水会会发生反应,燃烧更大或爆炸。故不能让其自生自灭,可能会引起更大损失,正确;
D.油库、面粉厂、纺织厂、轮穀厂、橡胶厂和煤矿的坑道内等场所都含有易燃的微粒,所以应该严禁烟火,否则容易发生火灾或爆炸,故正确。
例3.关于燃烧和灭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答案】C
【解析】
题干解析:A.电器着火,首先应切断电源,为防止触电,不能用水扑灭,故选项说法错误.
B.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后点燃可能发生爆炸,天然气具有可燃性,打开油烟机会产生电火花,可能发生爆炸,故选项说法错误.
C.燃着的酒精灯不慎碰倒而着火,应立刻用湿抹布扑盖,隔绝空气而灭火,故选项说法正确;
D.面粉在有限的空间内遇到明火会急剧燃烧,可能会发生爆炸,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例4.某化学小组围绕燃烧与灭火的主题开展了相关活动.请你参与完成:
(1)图一实验中水下白磷没有燃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将充满氧气的大试管口朝下垂直插入水中,使试管罩住白磷(如图三所示),可观察到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改进后的装置(如图二)与图一相比,其优点是______________;图二中红磷没有燃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欲使图二中的红磷着火,可将试管从水中取出并_________________后才能对试管加热;
(3)大型建筑发生火灾时,消防官兵通常用于灭火的物质是____________;
(4)在实验室里熄灭酒精灯火焰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白磷燃烧,产生浓烟
减少污染(环保);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擦干
水
用灯帽盖灭
【解析】
题干解析:(1)图一实验中水下白磷没有燃烧的原因是没有与氧气(空气)接触.将充满氧气的大试管口朝下垂直插入水中,使试管罩住白磷,白磷具备了燃烧的条件,结果观察白磷燃烧,产生浓烟;故填:白磷燃烧,产生浓烟;
(2)图二中磷放入密闭的试管中,可以防止燃烧后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污染环境,而图一的燃烧产物直接排入空气会造成空气的污染;图二中红磷没有燃烧的原因是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欲使图二中的红磷着火,可将试管从水中取出并擦干后给试管加热;故填:减少污染(环保);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擦干;
(3)大型建筑发生火灾时,消防官兵通常用于灭火的物质是使用高压水枪,起到降温的作用;故填:水;
(4)由于酒精具有挥发性,为防止失火,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故填:用灯帽盖灭.
化石燃料和新能源
知识讲解
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1)放热现象:物质的燃烧,金属与酸的反应等过程中都伴随着放热的现象。
(2)吸热现象:高锰酸钾分解,碳和二氧化碳的反应等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的现象。
2、人类生活对化学能的利用:
(1)生活燃料的利用:如取暖、做饭等。
(2)利用燃料燃烧产生的能量:如火力发电、烧制陶瓷、冶金、发射火箭等。
(3)利用爆炸产生的能量:如开山炸石、拆除违章建筑等。
(4)利用食物在体内发生化学反应放出的能量,可维持体温和日常活动所需的能量。
3、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
(1)燃烧时要有足够的空气或氧气;
(2)燃料与空气(或氧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二、化石燃料
1、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它们是不可再生能源,属于混合物。
2、煤和石油
注意:为了使煤得到充分利用,将煤隔绝空气加热,可以使煤分解成很多有用的物质,如焦炭、煤焦油、煤气等,此过程是化学变化。石油的炼制是根据石油各成分的沸点不同,通过分馏使之分离,此过程是物理变化。
3、天然气
(1)天然气是由碳和氢组成的气态碳氢化合物,主要成分是甲烷,是一种最简单的有机物。有石油的地方就有天然气。甲烷也叫沼气、坑气,化学式为CH4。
(2)甲烷的性质
注意:瓦斯气体是甲烷与空气的混合气体,点燃(或遇明火)时可能发生爆炸,这种爆炸就是瓦斯爆炸,所以使用天然气之前,一定要检验气体的纯度。
三、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1、化石燃料燃烧造成的空气污染
(1)煤燃烧时会排放出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等污染物。这些气体溶于雨水,会形成“酸雨”,“酸雨”的pH小于5.6。
(2)汽车使用的燃料是汽油和柴油,它们燃烧的尾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有一氧化碳、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等。
2、酸雨的防治措施
减少SO2、NO2等气体向空气中的排放;使用脱硫的燃料;开发新能源。
3、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主要采取的措施
(1)改进发动机的燃烧方式,使汽油能够充分燃烧。
(2)使用催化净化装置,使有害气体转化为无害物质。
(3)加大尾气监测力度,禁止没达到环保标准的汽车上路。
(4)使用无铅汽油,禁止含铅物质的排放。
(5)改用压缩天然气(CNG)或液化石油气(LPG)作燃料。
四、能源的利用与开发
1、化石燃料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能源。随着全球能源使用的增长,化石燃料等不可再生能源将日趋枯竭。世界各国人民的节能意识日趋增强,科学家也在开发新能源,例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氢能等,这些能源也称为“绿色能源”。
2、乙醇,俗名为酒精,化学式为C2H5OH。
(1)物理性质:无色透明、易溶于水、有特殊气味的液体,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并能溶解多种有机物。
(2)化学性质:酒精易燃烧,其化学方程式为C2H5OH+3O22CO2+3H2O。
(3)制法:把小麦、玉米等含淀粉的粮食发酵,再经过蒸馏就得到酒精。
(4)用途:作有机溶剂、化工原料、消毒剂等。
注意:①工业酒精因含有甲醇(有毒),严禁兑酒饮用。
②医用消毒酒精是体积分数为70%~80%的乙醇水溶液。
3、氢气
(1)无毒,极易燃烧,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其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
(2)是最清洁的燃料。
(3)氢气作为燃料的三大优点:①来源广泛;②放出的热量多;③燃烧的产物无任何污染。
4、可燃冰
可燃冰是透明无色、外形似冰的晶体,学名叫做“天然气水合物”,是天然气被水分子包裹,在海底低温与高压作用下形成的。“可燃冰”作为燃料的优点突出,1 m3的“可燃冰”燃烧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164 m3的天然气燃烧放出的热量。
五、有机合成材料
1、有机化合物与无机化合物
(1)大多数组成中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叫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
(2)组成中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叫无机化合物,简称无机物;但是CO、CO2、碳酸钙等少数含碳的化合物,具有无机化合物的特点,因此把它们看作无机化合物。
(3)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
(4)相对分子质量大的,可以达几万至几十万,甚至达到几百万或更大,这些有机物通常称为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简称有机高分子。如淀粉、蛋白质等,都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2、有机高分子材料
(1)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分类
注意:常见的塑料有聚乙烯和聚氯乙烯,其中聚氯乙烯有毒,不能用作食品包装袋。
(2)塑料的结构和性质
链状结构具有热塑性,如聚乙烯塑料;网状结构具有热固性,如酚醛塑料(电木)、脲醛塑料(电玉)。
(3)鉴别羊毛线和合成纤维线
物理方法:用力拉,易断的为羊毛线,不易断的为合成纤维线。
化学方法:点燃,产生烧焦羽毛气味、不易结球的为羊毛线;无气味,易结球的为合成纤维线。
“白色污染”及环境保护
例题精讲
化石燃料和新能源
例1.下列能源属于不可再生能源的是( )
【答案】A
【解析】
题干解析:A.煤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正确;B.酒精能通过粮食发酵产生,属于可再生能源,错误;C.风能属于可再生能源,错误;D.沼气能通过动物粪便发酵产生,属于可再生能源,错误。
例2.我了解决化石能源面临耗尽的问题,科学家正在开发新能源,下列不属于新能源的是( )
【答案】A
【解析】
题干解析: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指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氢能和核能等.而电能、煤和石油、天然气、水能等人类早已大范围使用,且技术也十分成熟,不属于新能源.故选:A.
例3.2022年北京、张家口将联合举办冬奥会,为办成绿色奥运,下列措施不可行的是( )
【答案】C
【解析】
题干解析:C中加高燃煤锅炉烟囱,将废气排到高空不能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C错误。故选C
例4.下列物质中属于有机高分子合成材料的是( )
【答案】B
【解析】
题干解析:A.木材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故选项错误。B.塑料属于三大有机高分子合成材料之一,故选项正确。C.蚕丝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故选项错误。D.羊毛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故选项错误。故选:B。
例5.化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请回答下列问题:
(1)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消耗的化石燃料主要是指煤、_________和天然气。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2)天然降水中会溶解部分空气里的二氧化碳气体,因此正常雨水的pH____7(选填“>”或“=”或“<”)。
(3)端午节吃粽子是苏州地区的一项传统民俗,制作粽子的原料有:糯米、瘦肉、食盐等。上述原料的主要成分不属于有机化合物的是_____________。
(4)在蒸馒头和炸油条时,下列物质既可以除去发酵过程中产生的酸,又能起发泡作用的是______(填序号)。
①氢氧化钠 ②碳酸氢钠
【答案】
石油;CH4
<
氯化钠
②
【解析】
题干解析:(1)化石燃料主要是指煤、石油和天然气;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故填:石油;CH4;
(2)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溶于水后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从而使雨水的pH约为5.6;故填:<;
(3)糯米中富含糖类,糖类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瘦肉中富含蛋白质,蛋白质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而食盐的主要成分为氯化钠,其组成中无碳元素,为无机物;故填:氯化钠;
(4)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不能用于能除去面团中的酸;碳酸氢钠能与面团中的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能起到发泡作用;故填:②。
当堂练习
单选题
练习1.
(2019∙历城区一模)化学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答案】A
【解析】
题干解析:
A、遭遇森林火灾,应向逆风方向逃生,故A错误;
B、煤炭不完全燃烧的产物是有毒的一氧化碳气体,冬天室内用煤炉取暖要严防煤气中毒,注意通风顺畅,故B正确;
C、煤气泄露时,应立即关闭阀门,开窗通风,降低室内燃气的浓度,故C正确;
D、久未开启的菜窖,二氧化碳的浓度比较高,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还不能供给呼吸,因此不能冒然进入,故D选项正确。
练习2.
(2019∙房山区一模)图1为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俯视示意图。①处为木炭,②③处为火柴头(其中③处火柴头用细沙盖住)。用酒精灯从铜片下方对准中心④处进行加热(如图2,夹持仪器略去),一段时间后,只有②处火柴头燃烧。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答案】A
【解析】
题干解析:
A、对比①③,根据题意,一段时间后,只有②处火柴头燃烧,即①③均不能燃烧,不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故选项说法错误。
B、③处火柴头不燃烧,是因为③处火柴头用细沙盖住,没有与氧气接触,故选项说法正确。
C、用酒精灯从铜片下方对准中心④处进行加热,②处火柴头燃烧,说明铜具有导热性,故选项说法正确。
D、在④处加热,对比②③,说明了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对比①②,说明了燃烧温度要达到着火点;体现了控制变量思想,故选项说法正确。
练习3.
(2019∙渝中区二模)2019年3月30日,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县发生森林大火,火灾夺走了30位救火英雄的生命。下列关于森林火灾应急处理措施或原因不合理的是( )
【答案】C
【解析】
题干解析:
A、发生火灾时砍掉或清理掉大火前面的树枝等可燃物,可以使可燃物与火源隔离,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故正确;
B、覆土法,可达到隔绝空气的目的,故正确;
C、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不变,故错误。
D、紧急疏散火灾周围地区的人群及贵重物品,达到减少损失的目的,故正确;
练习4.
(2019∙鼓楼区一模)用化学知识解释成语“釜底抽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答案】B
【解析】
题干解析:
“釜底抽薪”,的意思是把柴火从锅底抽出,柴火在燃烧时是可燃物,因此釜底抽薪是清除可燃物以达到灭火目的;\
练习5.
(2019∙常州模拟)下列图标中属于中国环境标志的是( )
【答案】C
【解析】
题干解析:
A、图为节水标志,故选项说法错误。
B、图为回收标志,故选项说法错误。
C、图为环保标志,故选项说法正确。
D、图为中国节能标志,故选项说法错误。
练习6.
(2019∙安徽模拟)下列图标与燃烧和爆炸无关的是( )
【答案】D
【解析】
题干解析:
A、图中标志是易燃物,与燃烧有关,故A错。
B、图中标志是禁止携带火种,与燃烧有关,故B错。
C、图中标志是易燃氧化物,与燃烧有关,故C错。
D、图中标志是节约用水,与燃烧无关,故D正确。
练习7.
(2019∙集美区二模)下列有关化学学习模型正确的是( )
【答案】D
【解析】
题干解析:
A、在原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数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因此A错误。
B、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前五种元素依次为:氧、硅、铝、铁、钙,故B错误;
C、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氧气或空气,温度达到着火点,C错误;
D、空气中各气体的体积分数为: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杂质气体0.03%,D正确。
练习8.
(2019∙南京模拟)工厂储运白磷的容器上应贴的标识是( )
【答案】C
【解析】
题干解析:
A.警示标记是腐蚀品的标志,故A错;
B.白磷是固体,不是气体,故B错误;
C.白磷的着火点低,易自燃,故C正确;
D.白磷不是爆炸品,故D错误。
练习9.
(2019∙柳州模拟)生活中的一些图标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化学常识。下列常见图标与燃烧、爆炸无关的是( )
【答案】C
【解析】
题干解析:
A.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烟火标志,与燃烧和爆炸有关。
B.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燃放爆竹标志,与燃烧和爆炸有关。
C.图中所示标志是塑料制品回收标志,与燃烧和爆炸无关。
D.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放置易燃物标志,与燃烧和爆炸有关。
练习10.
(2019∙钦州模拟)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
【答案】B
【解析】
题干解析:
A.氢气燃烧后只生成水,没有二氧化碳生成,故错误;
B.用湿抹布盖住酒精,既可以降低温度,又可以使酒精与氧气隔绝,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故正确;
C.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同时达到自身的着火点才可以燃烧,故错误;
D.盖上锅盖可以使油与氧气隔绝,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不变,故错误。
生理功能
食物来源
蛋白质
是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机体生长是和修补受损组织的主要原料,其中血红蛋白是人体内氧气的传输者,酶是生命过程的催化剂。
主要来源:动物性食物如鱼、肉、蛋、奶;植物性食物如大豆、花生等
糖类
给机体活动提供能力,主要包括淀粉、葡萄糖、纤维素等
主要来源于米类、麦类、薯类等
油脂
提供能量,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备用能源
主要来源于动植物油脂以及乳制品等
维生素
调节新陈代谢,预防疾病,其中维生素A维持正常的视觉反应,缺乏时会患夜盲症,维生素C缺乏时会患坏血病。
主要来源于水果、蔬菜、动物肝脏等
无机盐
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身体健康
各种饮料和食物、营养补剂
水
具有调节体温、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排出废物等功能
各种饮料及食物
A.鱼类、豆类食物富含蛋白质
B.糖类是人体生命活动最主要的能量来源
C.人体内的脂肪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备用能源
D.人体需要的维生素可在人体内合成
A.日常饮食不要偏食
B.用甲醛浸泡海鲜
C.食盐加碘可防贫血
D.霉变食物洗净后食用
A.多吃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
B.提倡绿色出行,减少机动车废气排放
C.不吸烟,不沾染毒品
D.食盐中加碘,碘元素的摄入越多越好
A.糖类
B.蛋白质
C.油脂
D.维生素
项目
能量
蛋白质
脂肪
糖类
钠
每100g
329kJ
2.6g
3.1g
10.0g
60mg
元素名称
对人体的作用
缺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钙
主要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是人体必需元素
会患佝偻病、骨质疏松病
铁
是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能帮助氧气运输
会引起贫血
锌
影响人体发育
会引起食欲不振,生长迟缓,发育不良
硒
有防癌、抗癌作用
可能引起表皮角质化和癌症
碘
是甲状腺激素的重要成分
会引起甲状腺肿大,会影响幼儿的生长发育,造成思维迟钝
氟
能防治龋齿
易产生龋齿
A.钙
B.铁
C.锌
D.碘
A.缺钙会引起骨质疏松
B.缺碘会引起甲状腺疾病
C.缺铁会引起龋齿
D.缺锌会导致儿童智力低下
A.Fe
B.I
C.Ca
D.Zn
燃烧
爆炸
缓慢氧化
自燃
概念
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可燃物在短时间内急剧燃烧而引起爆炸
缓慢进行的氧化反应
由缓慢氧化引起的自发燃烧
能量
变化
放热明显
放热明显
放出的热量随时散失
放热明显
温度
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未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是否
发光
发光
发光
无明显现象
发光
联系
都属氧化于反应,都有热量放出,只是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
当心火灾—易燃物质
禁止放易燃物
当心爆炸—爆炸性标志
当心火灾—氧化物
禁止烟火
禁止带火种
禁止燃放鞭炮
禁止吸烟
A.火上浇油: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
B.钻木取火:提高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C.吹灭烛火:降低着火点
D.电器着火:用水浇灭
A.身上着火不可乱跑,要就地打滚使火熄灭
B.水能灭火,是因为水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对于不明原因引起的失火,我们宁可让其自生自灭,也不能贸然采取灭火措施
D.油库、面粉厂、纺织厂、轮穀厂、橡胶厂和煤矿的坑道内等场所要严禁烟火,以避免爆炸的发生
A.家用电器着火,应立即用水浇灭
B.厨房天然气泄漏,可打开脱排油烟机排气
C.燃着的酒精灯不慎碰倒而着火,应立刻用湿抹布扑盖
D.面粉在有限的空间内遇到明火会急剧燃烧,但不会发生爆炸
煤
石油
形成
古代植物的遗骸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形成的
古代动植物的遗骸在地壳中经过复杂变化形成的
元素组成
主要含C,少量H、N、O、S
主要含C.H,少量S、O、N
类型
混合物
混合物
状态
黑色固体,有光泽
黏稠液体,黑色或棕色,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无固定的熔点、沸点
物理
性质
纯净的甲烷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或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化学
性质
具有可燃性,燃烧时产生蓝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CH4+2O2CO2+2H2O
危害
解决途径
①破坏土壤,污染地下水;
②危害海洋生物的生存;
③如果焚烧含氯塑料会产生有毒的氯化氢气体,从而对空气造成污染
①减少使用不必要的塑料制品;
②重复使用某些塑料制品,如塑料袋、塑料盒等;
③使用一些新型的、可降解的塑料,如微生物降解塑料和光降解塑料等;
④回收各种废弃塑料。
A.煤
B.酒精
C.风能
D.沼气
A.天然气
B.太阳能
C.地热能
D.潮汐能
A.发展公共交通,提倡绿色出行
B.增加使用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
C.加高燃煤锅炉烟囱,将废气排到高空
D.改进燃煤技术,减少SO2与粉尘排放
A.木材
B.塑料
C.蚕丝
D.羊毛
A.遭遇森林火灾,应迅速顺风逃生
B.室内用煤炉取暖,应防止煤气中毒
C.家中煤气泄露,应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D.久未开启的菜窖,不可冒然进入
A.对比①③处现象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B.③处火柴头不燃烧是因为没有与氧气接触
C.②处火柴头燃烧说明铜具有导热性
D.在④处加热体现了控制变量思想
A.砍掉或清理大火面前的干枯树枝、树叶等可燃物,达到隔离可燃物的目的
B.火灾初期,可选用覆土法,达到隔绝空气的目的
C.飞机播撤干冰,达到降低可燃物着火点的目的
D.紧急疏散火灾周围地区的人群及贵重物品,达到减少损失的目的
A.隔绝氧气以达到灭火目的
B.清除可燃物以达到灭火目的
C.降低可燃物着火点以达到灭火目的
D.使温度降低至着火点以下以达到灭火目的
A.
B.
C.
D.
A.
B.
C.
D.
A.原子结构模型
B.地壳中元素含量模型
C.燃烧条件模型
D.空气组成模型
A.
B.
C.
D.
A.
B.
C.
D.
A.可燃物燃烧一定会生成二氧化碳
B.燃着的酒精灯不慎打翻起火,立即用湿抹布扑灭
C.可燃物只要与氧气接触就可以燃烧
D.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用锅盖盖灭,是为了降低可燃物的火点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中考化学复习五化学与生活学案,共4页。
这是一份中考化学复习三化学用语学案,共3页。
这是一份贵阳专版中考化学总复习模块4化学与社会发展课时14能源的利用和环境保护精讲习题学案,共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