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综合训练题
展开A.垄作法B.稻麦复种制
C.套作制D.一年三熟制
2.宋代有大量农户脱离单纯的粮食生产,各地出现了许多以种植经济作物为生的菜园户、花户、药户、漆户、果农、蔗农等专业经营者。这些专业户部分或主要从事商品生产,更大程度上面向市场。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作物种植向专业化方向发展②广泛种植高产作物玉米和烟草③经济重心南移趋势基本完成④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得到提高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3.瓷器是中华民族经典的文化符号。下列有关制瓷业的表述,准确的是
A.西汉瓷器大量出口B.唐三彩是唐朝标志性瓷器
C.宋朝烧出了釉里红D.青花瓷是元朝制瓷业代表
4.宋是我国制瓷业全面发展的时期,当时全国各地出现了很多窑场,但后来只有定窑钧窑、磁州窑、耀州窑、龙泉窑和景德镇窑等被后人合称为宋代六大窑系。由此可以推断
A.宋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B.制瓷业行业竞争很激烈
C.南青瓷北白瓷格局确立D.海外贸易影响制瓷格局
5.北宋诗人苏轼在《石炭并引》记载:“彭城旧无石炭。元丰元年十二月,始遣人访获于州之西南白土镇之北,冶铁作兵,犀利胜常云。”据此推断北宋
A.已用煤作为燃料冶铁B.兵器制造业发达
C.彭城从外地输送用煤D.采矿业技术先进
6.西夏常以马匹和盐通过边境互市换取北宋的谷物和茶,并铸造有汉文“天授通宝”的钱币;金后期出现我国货币史上第一次铸造法定计数的银币。材料主要反映了
A.互通有无活跃商业市场B.经济交流缓和民族关系
C.汉文化在边境广泛传播D.少数民族商业发展面貌
7.宋金双方在边境设置榷场,进行贸易。榷场的措置官、提点官由当地知州、知军、通州、通判等地方官员担任;主管官负责榷场的具体事务,由朝廷派遣;押发官由主管官委任,负责榷场的治
安和缉查走私。这反映了
A.南宋边境贸易繁荣B.官府推崇重农抑商
C.官府控制榷场贸易D.南宋实行闭关政策
8.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为战争筹款,将四川铸造的大批铜钱调出,使得川蜀地区铜钱奇缺。民间交易多用铁钱,携带极其不便。这一现象
A.客观上推动了纸币“交子”的出现
B.促进了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
C.导致区域性商人群体“商帮”产生
D.推动了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
9.南宋继承了北宋发行纸币的制度,以杭州为中心流通的“会子”是南宋主要的纸币,“会子”与“交子”不同,“会子”可以兑换铜铁钱,“交子”主要兑换铁钱。真正发行纸币并流通全国始于元代,名曰“交钞”。这表明宋元时期
A.商品经济的发展B.纸币流通制度完善
C.经济重心的南移D.商人地位的提高
10.北宋真宗时期州16家富商鉴于金属货币的繁重,不利于携带,于是联合发行了交子。南宋绍兴三十年“命临安府印造会子,许于城内外与铜钱并行”。对该材料理解准确的是A.宋代纸币取代金属货币
B会子成为世界上最早发行的纸币
C.长途贩运贸易开始出现
D.纸币从信用凭证到官方法定的过程
11.货币称为“钞票”,源于宋代的“钞引”制度,说的就是商人向官府缴纳一定数量的钱物后换取的经营凭证,主要出现在暴利性的行业,如“盐引”“茶引”等,拿凭证到指定地点支取货物,再到指定地点销售。宋代“钞引”的出现表明
A.商业经济发展有制度性进步
B.民间商人开始控制重要产业
C.商业活动打破了政府的限制
D.在商品贸易中开始使用纸币
12.南宋临安城内同类商品的经营有了更多相对集中的区域,或一处,或数处,称之为“团”、行或“市”,如花团、青果团、布行、销金行、米市、珠子市等。这主要反映当时
A.商品交换活跃B.城市消费趋向奢华
C.工商业市镇兴起D.政府加强市场管制
13.据考古发现,南宋都城临安的城市规划异于前代。临安的城市中心为资本和商业集中地,皇宫反倒偏居一隅。这反映出当时
A.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B.商业发展削弱了专制皇权
C.工商业发展影响城市布局D.传统城市格局已经被打破
14.《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民间谚语“苏湖熟,天下足”。这两段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主要说明了
A.东南沿海地区农民赋税负担重
B.苏州和湖州成为人才汇集之处
C.江南广泛种植原产美洲的作物
D.江南地区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15.下表是某历史兴趣小组为开展某主题研究性学习而搜集材料整理制作的图表。
读表后,你认为该兴趣小组研究的主题是
A.人口大量南迁B.宋朝社会生活
C.经济重心南移D.苏杭生活富足
16.北宋后期,科举考试采取南北分卷的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分别考试,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地区间取士人数之大体均衡。其主要原因是
A.统治者重文轻武B.北方长期战乱
C.经济重心不断南移D.吏治腐败
17.宋朝的户籍制度规定,客户直接编入户籍,成为国家的正式编户,并承担某些国家赋役,而不再是地主的私属。地主与客户的关系主要是土地租佃关系,此外还有部分雇佣关系。在土地租佃关系下,佃户只需按契约向地主交纳地租,而不必承担其他方面的义务,地主也无权再向佃户提供任何形式的荫庇。由此可知,当时
A.土地租佃关系减轻农民赋税负担
B.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
C.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产生
D.宋朝进一步把佃户束缚在土地上
18.唐代上流社会家庭喜欢从世家旧族中选择儿媳。在宋代,富家之女是人们选择儿媳的首选,“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这反映出宋代
A.四民平等关系的确立B.门阀贵族势力的没落
C.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D.理学的社会影响势弱
19.据学者考订,宋代商人及其子嗣可通过与权贵联姻的方式取得政治地位,宋人婚姻论财风气十分普遍,甚至出现“自五季(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的现象。这说明宋代
A.婚姻习俗重视物质利益B.婚姻买卖现象较为普遍
C.传统婚姻观念受到冲击D.财富多寡决定家庭成败
20.唐代法律规定“奴婢贱人,律比畜产”“奴婢既同资财,即合由主处分”而到宋代中期以后法律上则将“奴婢”之名改为“人力”“女使”,佃户雇工、人力、女使等皆为国家“编户齐民”。这一变化是由于
A.国家户籍制度日益完善
B.儒家仁政思想得到提升
C.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D.封建等级秩序趋向瓦解
21.在某班的一堂历史课上,甲、乙两位同学分别扮演了唐、宋时期的两位商人,并对自己的经商经历作了简单的阐述。
甲(唐朝商人):我是一位来自西域的商人,到长安后,我发现长安城中“夜市”比较繁华,而且市场管理松弛,交易不受任何限制。我开了个店面,专门卖五大名窑的瓷器和融合了波斯织法的丝织品。我的生意非常红火,我把赚的钱-部分放在了柜坊里面。
乙(宋朝商人):我在汴河沿岸经营一家酒楼,生意红火,每天晚上打烊很迟,而且影响了隔壁住户的休息,他们几次将我告上衙门,但我都赢了官司,因为官府对商业的重视已经超过了农业,商人的地位也远远高于农民。
请找出上述甲、乙两位同学的阐述中四处不符合史实的地方,并说明理由。
22.从古至今,经济发展均推动城市化进程。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大内(宫城)和宁门(北门)外,新路南北,早间珠玉、珍异及花果、时新海鲜、野味、奇器,天下所无者悉集于此。摘自灌圃耐得翁在南宋端平二年(1235) 所著《都城纪胜》
宋人感叹曰:“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门市,此言末业贫者资也。”
摘自祝穆《古今事文类聚前集》卷三十六
材料二况且提到这一段史实,尚要顾虑到一种历史名词的问题。我们无法忽略赵宋王朝期间,中国开展了一种“商业革命”和“文艺复兴”的说法。这些名目由少数日本学者发起,渐有西方即中国历史家效尤。
摘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材料一反映出宋代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是什么?试结合史实说明这一特征。(8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宋代中国“开展了一种‘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12分)
23. 宋朝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朝代。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宋之科目,有进士,有诸科,有武举。常选之外,又有制科,有童子举,而进士得人为盛。……凡就试,唯词赋者许持《切韵》《玉篇》,其挟书为奸,及口相受授者,发觉即黜之。…乃御殿给纸笔,别试诗赋。命殿中侍御史李莹等为考官,得进士二十六人…殿试遂为常制。帝尝语近臣曰:“昔者,科名多为势家所取,朕亲临试,尽革其弊矣。”……又定令:凡试卷,封印院糊名送知举官考定高下,复令封之送覆考所,考毕然后参校得失,不合格者须至覆场方落。…试卷,内臣收之,付编排官,去其卷首乡贯状,别以字号第之;付封弥官誊写校勘,用御书院印,付考官定等毕,复封弥送覆考官再定等。
据《宋史•选举志》整理
材料二 宋代,买卖田宅必须经过“立契”的法定程序,凡加盖官印的称为“红契”,表示官府确认,不加官印的称为“白契”。宋朝法律规定,盗种公私田者,要受到笞刑或徒刑的处罚。租佃制更为普遍,租佃契约到期,租佃关系结束,农民可以另租土地,地主可以另佃。契约未到期,禁止佃户逃离,也不允许地主私自处置佃农,不得随意撤佃。佃户欠租,官府要以强力帮助地主索取。尽管当时佃户的法律地位很低,但与“部曲制”的部曲(唐以前地主豪强私家的部属、家仆,身份地位比奴婢略高)相比,地位和处境好一些。宋代,典卖土地、房屋成为普遍现象,为法律所承认并形成制度。
据《中国古代法制史话》整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科举制的发展,谈谈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社会经济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对其简要评价。
答案:1—5BCDBA 6—10 DCAAD 11—15AACDC 16---20CBBCC
21.甲(唐朝商人)
错误一:长安城中“夜市”比较繁华。理由唐朝时“夜市”还没有出现,“夜市”到宋朝才出现。
错误:市场管理松弛,交易不受任何限制。理由:唐朝“市”和“坊”有严格界限,界限被打破是在宋朝。
错误三:我开了个店面,专门卖五大名窑的瓷器。理由:五大名窑是宋朝的代表。
乙(宋朝商人)
错误:官府对商业的重视已经超过了农业,商人的地位也远远高于农民。理由:中国古代统治者实行的是重农抑商政策。
22.(1)特征: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发达。
说明:突破了市的时空限制;商业活动不受官吏直接监督;城郊和乡村出现了市;商业繁盛,夜市三更,晓市五更;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
(2)宋代的市打破坊市界限,形成繁华的商业街;草市已经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直接监管;夜市繁荣,营业时间延长;海外商运发达(海上丝绸之路),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使用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23.(1)发展:科目众多,方式多样;创立了殿试制度;强化考试纪律;程序更严密;确立了糊名、誊录制度。影响:满足了政府的人才需求,促进了文官政治的形成;有利于维护考试的公正、公平;推动了文化教育发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致使官僚队伍膨胀,出现冗官问题。
(2)特点:注重以法律规范经济行为;契约式租佃制普遍;佃农处境改善;田宅典卖制度化。评价:稳定了社会经济秩序;推动了农业发展;有利于商品经济繁荣;加剧了土地兼并。项目
北方
南方
宋初
人口100多万户
人口230多万户
北宋
贡献财政收入20%
贡献财政收入80%
南宋
谚曰:“天上天堂,地下苏杭。”又曰:“苏湖熟,天下足。”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精练: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精练,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练习: 这是一份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练习,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随堂练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随堂练习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