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同步训练题
展开一、单选题
1.(2021·常州)非洲典型传统民居对应的图片是( )
A. B.
C. D.
2.(2021·云南)读下面聚落景观图片,完成下列小题。
(1)图中聚落类型及判断理由正确的是( )
A.城市,这里人口密集
B.乡村,这里有河流
C.城市,这里建筑物高大密集
D.乡村,这里以农业生产为主
(2)该聚落地处( )
A.雪峰连绵的高原
B.地表崎岖的山区
C.干旱缺水的荒漠
D.一望无际的平原
3.下图为“意大利某聚落景观及当地居民照片”。读图,完成下面小题。下图聚落为( )
A. 乡村聚落,因为周边空气很清新 B. 城市聚落,因为景色美丽
C. 乡村聚落,因为周边有大面积农田 D. 城市聚落,因为房屋高大
4.(2021·长沙模拟)“一颗印”是云南昆明一种民居建筑形式(如左图),空间紧凑,方方正正,好似一颗印章。右图示意其四合院结构。云南高原地区,四季如春,无严寒,多风,故住房墙厚重。最常见的形式是毗连式三间四耳,即子房三间,耳房东西各两间。子房常为楼房(由于山区,地方小,潮湿),为节省用地,改善房间的气候,促成阴凉,采用了小天井。一颗印住宅高墙型小窗是为了挡风沙和防火,住宅地盘方整,外观方整,当地称“一颗印”。“一颗印”无论在山区、平坝、城镇、村寨都宜修建。随着城市的改扩建,“一颗印”古民居建筑,已经越来越少……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一颗印”的建筑特点体现了其对地理环境的适应性。下列相关描述错误的是( )
A.重檐屋顶—防雨
B.小天井—防严寒酷暑
C.高墙小窗—挡风
D.二层楼房—节省用地
(2)关于“一颗印”的去留问题,你的建议是( )
A.加强保护,延续历史,传承文化
B.拆掉“一颗印”,加快开发少民族旅游产品
C.拆掉后建设新城镇,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
D.在“一颗印”建商场以吸引游客提高收入
5.(2021八下·苍溪期中)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文化的整体性、综合性呈现,理念上表现出天人合一的境界,完美地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作为中国传统建筑代表之一--北京四合院,在北京市建设和发展中,适宜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A. 全部拆除 B. 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
C. 根据建设需要拆除 D. 有选择地保护和改造
6.(2021六下·广饶开学考)下列地区聚落分布密集的是( )
A. 非洲北部
B.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
C. 北美洲北部
D. 南美洲的赤道地区
7.(2021七下·沙河开学考)造成乡村与城市景观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 聚落所在的地形差异 B. 聚落所在的气候差异
C. 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 D. 聚落中人们的文化水平不同
8.(2021七下·江油开学考)下列传统聚落,与当地自然环境相协调的是( )
A. 北极地区﹣﹣平顶屋 B. 热带雨林区﹣﹣高架屋
C. 黄土高原﹣﹣冰屋 D. 撒哈拉沙漠﹣﹣斜顶屋
9.(2021七上·茌平期末)下面不属于聚落发展的有利自然条件的是( )
A. 交通便利 B. 水源充足 C. 地势平坦 D. 土壤肥沃
10.(2021七上·郓城期末)下图反映的是聚落的演变过程。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由村庄演变为一般城市的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③④②①
C.②③①④
D.①③②④
(2)演变到第④阶段时,可能出现的问题有( )
a交通拥堵 b住房紧张 c犯罪率上升
d空气质量好 e教育条件好 f对周围地区的发展带动作用降低
A.abce
B.cdef
C.abdf
D.abef
11.(2021七上·娄星期末)关于保护传统民居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保护传统民居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B. 传统民居又旧又小,不能满足人们住房的需要,都应拆掉改成楼房
C. 保护传统民居是保护一种优秀的文化传统
D. 世界各国都在大力保护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
12.(2021七上·长春期末)“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粱;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文中表现的聚落类型及判断理由是 ( )
A.乡村,这里有河流
B.乡村,这里以农业生产为主
C.城市,这里有田野
D.城市,这里以工业生产为主
(2)该聚落地处 ( )
A.地表崎岖的山区
B.冰天雪地的高原
C.干旱缺水的荒漠
D.灌溉便利的平原
13.(2021七上·罗湖期末)《世界遗产》是为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而创办的。云南已有三江并流、丽江古城、石林、哈尼梯田和澄江化石地被列人《世界遗产》名录。下列关于文化遗产描述错误的是( )
A. 文化遗产具有历史研究价值 B. 应正确处理好古城的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关系
C. 文化遗产具有文化审美价值 D. 古城类的遗产没有实用价值,应该拆旧建新
14.(2021七上·恩平期末)读聚落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四幅景观图片中,属于城市聚落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下列有关聚落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聚落地形平坦,呈团块状
B.丙聚落的人们一般从事捕鱼等生产活动
C.丁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等工作
D.乡村和城市的聚落规模没有差别
15.(2021七上·柳州期末)下图中四地,发展成为城市聚落的自然因素难度最大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二、综合题
16.(2021七上·桂林期末)读下面聚落图和民居图,回答问题。
(1)城市和乡村是两种基本的聚落类型,上面甲图表示________聚落,乙图表示________聚落。
(2)甲图和乙图在景观上的不同有________。
(3)根据丙图所示的民居建筑外貌分析,当地气候特点是________,说说你的理由________。
17.(2021八上·郏县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回答与图相关的地理问题:①A图所示房屋的屋顶是尖的,原因是________②B图为平顶屋,说明该地降水________,该民居主要布在我国的________地区。③C图民居的名称是________,该地区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是________④D图所示,该地区居民采用这种居住结构的原因是________
(2)选择上述四幅图的代号填入下面相应诗句后:
①“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________
②“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________③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________
18.(2021七上·渭滨期末)读下面三幅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反映了________聚落的特点,图二反映了________聚落的特点。
(2)图三A、B、C三处聚落都属于乡村聚落;三种聚落的选址从交通因素分析共同点是________。
(3)A,B,C三处最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的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
(4)C聚落附近森林资源丰富,如果C处建立一造纸厂是否合理?为什么?________。
19.(2021八上·河北期末)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将以上四幅图按聚落发展过程的先后顺序正确排列:________。(填序号)
(2)按照你的分析过程,将下列内容补充完整。①聚落的人口总数在不断地________;②聚落的占地规模在不断地________;③聚落的交通设施将越来越________;④聚落的工业水平将越来越________。
(3)聚落的两种基本类型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
(4)如果你去参观传统聚落,作为一名旅游者,你能为保护传统民居做些什么呢?(任写一点即可)________
20.(2021七上·路南期末)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下图中A、B、C三处聚落属于乡村聚落,三处聚落选址的共同点是________。
(2)A、B、C三地最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的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
(3)下图是B地近几十年的发展演变图∶
该图反映了B地由乡村演变为城市的过程。观察和分析地图可以看出,该聚落的人口总数不断________,占地规模不断________。
(4)有关聚落的保护和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
A.传统聚落和现代社会不相适应,应加以拆除
B.聚落的发展与人口的增长、社会发展无关
C.传统聚落记录了历史的发展,应加以保护
D.聚落的发展破坏了人们的居住环境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D
【考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茅草屋是非洲典型传统民居,非洲热带草原气候面积广大,气候炎热,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房屋多用树枝、木棍构架,房顶铺茅草,既可以就地取材又能隔热,D正确;A选项是傣族竹楼,B选项是北极雪屋,C选项是我国南方地区坡顶屋,ABC错误。故答案为:D。
【点评】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聚落的分布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公路分布.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答案】 (1)D
(2)B
【考点】聚落的比较,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点评】(1)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根据规模大小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乡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城市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
(2)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3.【答案】 C
【考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图中所示的是乡村聚落,其原因是该地周边有大面积农田,该地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聚落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城市聚落主要从事制造业和服务业;乡村聚落又分为农村、渔村、牧村,分别从事农业、渔业、牧业。聚落形成有共同的特征,如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等;聚落形成有团块状、条带状,还有点状分布。
4.【答案】 (1)B
(2)A
【考点】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解析】【点评】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特别是世界文化遗产,需要得到最好的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是一项由联合国发起、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负责执行的国际公约建制,以保存对全世界人类都具有杰出普遍性价值的自然或文化处所为目的。世界遗产分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自然遗产3类 。
5.【答案】 D
【考点】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对北京众多的古建筑、园林、特色街区,我们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些建筑要采用博物馆式的保存方式,有些建筑可以不改变使用性质继续利用,以便保护,有些则可以只保存外观,而对内部进行完全的改造.以上种种途径,都可以使古建筑在得到有效保护的同时被合理地利用,使其发挥自身的效用,与现代城市开发建设良好地协调配合.故答案为:D符合题意。
【点评】本题考查保护北京四合院的措施,理解解答即可。 世界文化遗产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精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民风民情、宗教习俗、经济和科技文化水平,因此要加以保护。
6.【答案】 B
【考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聚落密集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地形平坦、气候温暖湿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的地方。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自然条件最优越,所以是世界上聚落最密集的地区之一。故答案为:B。
【点评】聚落形成的条件包括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等,聚落通常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或河口,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
7.【答案】 C
【考点】聚落的比较
【解析】【分析】聚落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两种,两种聚落的差异在于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乡村聚落以农业活动为主,城市聚落以工商业活动为主,故答案为:C。
【点评】乡村聚落一般规模比较小,居民主要从事耕作、放牧和捕鱼等生产活动,而城市聚落一般规模很大,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例如工业和服务业等。
8.【答案】 B
【考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A、北极地区气候寒冷,房屋墙厚、门窗小、多雪地区屋顶高耸,A错误;
B、热带雨林区气候湿热,房屋门窗大、下层架空,高架屋,B正确;
C、黄土高原,典型的房屋是窑洞,当地气候无法建造冰屋,C错误;
D、撒哈拉沙漠气候炎热干燥,窗户小、平顶,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不同民居反应的环境特点:
1、寒冷地区民居:墙厚、门窗小、多雪地区屋顶高耸;气候严寒;
2、东南亚高脚屋:墙薄、门窗大、斜顶、下层架空;气候湿热;
3、北非的平顶屋:墙厚、窗小、平顶;气候干旱、日温差大、光照强、炎热。
9.【答案】 A
【考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往往是在水源充足、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交通便利的地区,在这些条件中,交通便利属于社会经济条件,其他三个属于自然条件。
故答案为:A
【点评】聚落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城市聚落主要从事制造业和服务业;乡村聚落又分为农村、渔村、牧村,分别从事农业、渔业、牧业。聚落形成有共同的特征,如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等;聚落形成有团块状、条带状,还有点状分布。
10.【答案】 (1)C
(2)A
【考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1)城市和乡村景观有明显的差别,城市自然景观变化快,道路纵横,网线密集,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较多;乡村与城市间演变的一般过程是村庄-集镇-城镇-城市;读图可得,②为村庄,③为集镇,①为城镇,④为城市,C符合题意。
(2)大量乡村人口迁移到城市,演变到第④阶段时,带来的问题是: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就业、入学、医疗紧张;垃圾、噪声污染、环境污染。故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C;(2)A;
【点评】聚落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城市聚落主要从事制造业和服务业;乡村聚落又分为农村、渔村、牧村,分别从事农业、渔业、牧业。聚落形成有共同的特征,如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等;聚落形成有团块状、条带状,还有点状分布。
11.【答案】 B
【考点】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保护传统民居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保护传统民居是保护一种优秀的文化传统,世界各国都在大力保护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选项B叙述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特别是世界文化遗产,需要得到最好的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是一项由联合国发起、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负责执行的国际公约建制,以保存对全世界人类都具有杰出普遍性价值的自然或文化处所为目的。世界遗产分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自然遗产3类 。
12.【答案】 (1)B
(2)D
【考点】聚落的比较,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分析可知, 文中表现的聚落类型有田野、小河、小麦、高粱等,以农业生产为主,因此是乡村。故B符合题意。
(2)根据材料分析可知, 文中表现的聚落类型有田野、小河、小麦、高粱等,以发展种植业为主,应该地处灌溉便利的平原。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B;(2)D。
【点评】(1)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根据规模大小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乡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城市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
(2)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聚落的分布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公路分布.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13.【答案】 D
【考点】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A.世界遗产分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文化遗产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因此 文化遗产具有历史研究价值 ,A不符合题意;
B. 保护与创新相结合,保护中创新,使历史文化古城既保持历史传统风格,又兼具现代文化发展特色, 应正确处理好古城的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关系 ,B不符合题意;
C. 文化遗产具有文化审美价值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中,都包含着该民族传统文化、生存状态、思维方式和审美方式等各种原生态的文化元素,是该民族独特历史文化发展踪迹和路途的忠实记录,展现出了鲜明的文化价值,C不符合题意;
D. 文化遗产具有历史研究价值、应正确处理好古城的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和文化遗产具有文化审美价值都是正确的,而古城类的遗产没有实用价值,应该拆旧建新是不科学的做法,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1)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文化遗产总部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成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其宗旨在于促进各国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合作,为合理保护和恢复全人类共同的遗产作出积极的贡献,世界遗产分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文化遗产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
(2)保护与创新相结合,保护中创新,使历史文化古城既保持历史传统风格,又兼具现代文化发展特色。历史古城的存在不只是当地文化发展的见证,也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见证,古代建筑体现着古代文化的特点,可以给现代建筑以启发。
(3)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是审美教育的基本内涵文化遗产是内涵丰富的文化载体,鲜活地记录了不同民族、种群和族群的智慧,是了解和认识这些民族文化史的标本和化石。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中,都包含着该民族传统文化、生存状态、思维方式和审美方式等各种原生态的文化元素,是该民族独特历史文化发展踪迹和路途的忠实记录,展现出了鲜明的文化价值。
(4)关于对待自然文化遗产的做法,文化遗产具有历史研究价值、应正确处理好古城的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和文化遗产具有文化审美价值都是正确的,而古城类的遗产没有实用价值,应该拆旧建新是不科学的做法。
14.【答案】 (1)D
(2)C
【考点】聚落的比较
【解析】【点评】(1)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根据规模大小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
(2) 乡村农业人口较多,人口密度小,以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第一产业为主,以自然景观、自然生态环境为主,社会生活单一;而城市非农业人口较多,人口密度大,以工业、服务业等第二、三产业为主是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人造景观、人工生态环境较多,社会生活丰富。
15.【答案】 A
【考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地形崎岖的山地,交通不便、气候干燥等的地区都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读图可知,图中①地地处丘陵山区,地形崎岖,距河较远,不易形成城市聚落,A符合题意;图中②、③、④三地邻近河流,地形平坦,自然条件优越,利于发展成为城市聚落,B、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点评】(1)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早期聚落大多选择在地形、气候、水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
(2)平原地区是聚落的最佳选址区位,中纬度沿海地区气候温和,聚落往往比较集中。交通便利的地区像交通路线交汇处、河流交汇处、沿海沿河等地区有利于聚落的形成。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二、综合题
16.【答案】 (1)城市;乡村
(2)甲图房屋高大密集,交通线密集,乙图房屋矮小稀疏,交通线稀疏
(3)气候湿热;屋脊坡度大,门窗比较大,有利于通风散热和排水
【考点】聚落的比较
【解析】【分析】(1)城市和乡村是两种基本的聚落类型,甲图表示城市聚落,这种聚落类型的房屋建筑特点是高大密集,居民主要从事非农业等工作;乙图表示的是乡村聚落,居民主要从事农业活动。
(2)甲图和乙图在景观上的不同点是:甲图房屋高大密集,交通线密集,交通便利;而乙图房屋矮小稀疏,交通线稀疏,交通不便。
(3)根据丙图所示的民居建筑外貌分析,当地气候特点是气候湿热,理由是屋脊坡度大,房屋高大、门窗比较大,有利于通风散热和排水,如我国南方地区的民居。
【点评】乡村聚落一般规模比较小,居民主要从事耕作、放牧和捕鱼等生产活动,而城市聚落一般规模很大,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例如工业和服务业等。当地的建筑风格大多是为了适应当地的地形和气候,例如北方地区的墙体大多厚实防风防寒,南方地区的墙体大多轻薄,通风透气。
17.【答案】 (1)当地降水多,屋顶是尖的,有利于泄水;少;西北;窑洞;水土流失严重;该地区居民过着游牧生活,经常搬家,蒙古包拆装方便
(2)B;D;A
【考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1)①读图可知,A图所示房屋是江南地区的民居,房屋的屋顶是尖的,主要原因是南方地区降水较多,夏季炎热、冬季气温比较温和,为了便于排水屋顶坡度较大,墙体较高,窗户较大,便于夏季通风散热,如浙江、福建一-带传统的民居。②读图可知,B图所示房屋是平顶屋,该民居主要是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的传统民居,主要是因为西北地区距海洋远,降水少,气候干燥。③读图可知,C图民居是窑洞,是我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黄土高原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原因是植被稀少,夏季多暴雨,土壤疏松,地表千沟万壑,坡面水土易流失。④读图可知,D图所示民居是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搭盖迅速,拆卸容易,装载搬迁轻便。
(2)①“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是对我国大西北沙漠地区气候特点的形象化写照,主要指新疆地区,主要表现在日温差大,早晚冷,中午热。B图所示民居符合诗句描述的内容。②由‘“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可见,该地形区地势平坦开阔,是草原牧场。我国四大高原中,内蒙古高原地势平坦开阔,东部和中部多肥美草原,是我国的四大牧区之一。D图所示民居符合诗句描述的内容。③“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描述的是我国江南地区的景象,江南水乡的水蓝得透明,花草繁盛,这首词以红花、绿水来描写江南的美景,色彩鲜明艳丽,情趣无限。A图的民居符合诗句描述的内容。
【点评】(1)传统民居的建筑形式往往受到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如架空支撑的房屋一般是在气候湿热的热带地区;白色墙壁的房屋常见于撒哈拉地区,可以更好地反射阳光,以便于隔热;平顶屋常见于气候干旱的地区,比如塔里木盆地深居内陆,降水稀少,当地多平顶房屋;蒙古包常见于草原牧区,这里生活的居民靠游牧为主,蒙古包呈圆形可减少风的阻力且方便拆卸。
(2)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四周多高山,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很少能够到达,降水少,形成了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也因而形成我国最干旱的地区。自东向西由于离海越来越远,降水量越来越少,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都很大。内蒙古自治区大部分属于地势坦荡的内蒙古高原,地域辽阔,地跨中国东北、 西北地区 ,是我国跨经度最大的省级行政区,也是我国著名的牧区。
18.【答案】 (1)城市;乡村
(2)沿河分布,交通便利
(3)B;B处在两条河流交汇处,交通便利,有利于人和物的集散
(4)不合理,因为C处在河流上游,造纸厂会造成水污染,影响下游城市乡村农田的用水及居民生活用水;此外,森林虽然可以为造纸厂提供原料,但是造纸厂会毁坏森林,会破坏生态环境
【考点】聚落的比较,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1)聚落是指人们的集中居住地,可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 结合图示得知:图一反映了城市聚落的特点;图二反映了乡村聚落的特点。
(2)聚落形成的条件是地形平坦、水源充足,气候适宜,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等,图三A、B、C三处聚落的选址从交通因素分析共同点是交通便利;。
(3)A、B、C三处最有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的是B,理由是B处位于两条河流的交汇处,交通便利,便于人和物的集散,有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
(4) 从图中看出,C处位于河流的上游,如果建造纸厂会造成水源的污染,因此在C地建一处造纸厂不合理。
【点评】聚落形成的条件包括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等,聚落通常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或河口,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
19.【答案】 (1)①③④②
(2)增加;扩大;完善;发达
(3)城市;乡村
(4)做文明游客,不在旅游区乱涂乱刻(合理即可)
【考点】聚落的比较,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1)聚落的发展过程是先小后大,规模越来越大,以上四个聚落过程中,先后顺序是①③④②。
(2)聚落的发展过程是:聚落的总人口在不断增加,占地规模在不断扩大,聚落的交通设施越来越完善;工业水平将越来越发达。
(3)聚落根据生产方式的不同,划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4)聚落是一种文化景观,应该学会保护,作为一名旅游者,应该做一名文明旅游者,不要在旅游区乱涂乱刻。
【点评】聚落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城市聚落主要从事制造业和服务业;乡村聚落又分为农村、渔村、牧村,分别从事农业、渔业、牧业。聚落形成有共同的特征,如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等;聚落形成有团块状、条带状,还有点状分布。
20.【答案】 (1)沿河分布或地势平坦
(2)B;B位于河流交汇处,交通(或水运)便利∶地形平坦开阔
(3)增多;扩大
(4)C
【考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1)聚落可以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由图可知, 图中A、B、C属于乡村聚落, 从交通上分析,三处聚落形成的共同因素是沿河分布、地势平坦。(2)由图可知,图中B地位于两河交汇处,地域开阔、交通便利,有利于人员和物资的集散,所以最有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3)该图反映了B地由乡村聚落演变成城市聚落的过程。通过分析地图可以看出,该聚落的人口总数不断增多,占地规模不断扩大。(4)传统聚落记录了历史的发展,应加以保护,加以拆除的做法错误,A项错误,C项正确。聚落的发展与人口的增长、社会发展密切相关,B项错误。聚落的发展可能会破坏人们的居住环境,也可能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D项错误。故答案为:C。
【点评】(1) 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按照聚落的规模大小,可以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城市聚落规模较大,占地广,以二三产业为主;乡村聚落规模较小,占地少,以第一产业为主。
(2)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聚落大多选择在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如平原地区是聚落的最佳选址区位,中纬度沿海地区气候温和,聚落往往比较集中。交通便利的地区像交通路线交汇处、沿海沿河等地区有利于聚落的形成。
(3)传统的聚落由于受地域、民族、文化等不同因素的影响,聚落民居建筑的形式也独具特色,其承载的文化记忆值得我们探讨和沉思。聚落随着社会变革,人流迁徙,文化交融等方面的变化发展,充分反映了一个时代的传统与文化。这是我们无形的文化财产,具有宝贵的价值,亟待保护。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4.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同步训练: 这是一份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4.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同步训练,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4.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同步测试: 这是一份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4.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同步测试,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综合题,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4.3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同步测试: 这是一份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4.3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同步测试,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