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精品教学设计
展开“海陆的变迁”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七年级地理上册的第二章第二节,在第一节“大洲和大洋”认识地球海陆地貌的基础上,进一步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原因,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用动态运动的理念阐述了地球上海陆分布的形成,是区域地理中有关地理分布、火山地震等内容教学和学习的理论基础。
教材内容包括沧海桑田、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板块的运动三部分。针对课标要求对教材作如下处理。从生活中有趣的地理现象出发,让学生认识到海陆变迁的本质及原因。再向学生介绍具有前后联系的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从现象到理论,再到知识体系,帮助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学习和总结地理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和想像能力、推理能力。
2.运用板块运动理论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学习魏格纳为大陆漂移学说献身的事迹,对学生进行情感和价值观教育。
2.通过学习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教学重点
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海陆变迁的原因。
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教学方法
讨论法、谈话法、模拟演示法、读图分析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对重难点把握到位,用观察实验和动手操作实验对重难点进行了突破。设计了丰富的学生活动,有助于锻炼学生多方面的学习能力。但是,对学生活动的组织不够恰当,使部分学生活动没有充分的展开,部分设问的方向还不够明确。这些教学技能上的弱点还有待攻克。阶段目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
入
在茫茫的洋面上有一种岛屿被称为“幽灵岛”,请同学们来想象一下在这座岛上有什么神秘的现象?
教师讲述:
幽灵岛时而出现,时而消失,正是由于他行踪诡秘而得名的。在幽灵岛出现的地方,由海洋变成陆地,又由陆地变成海洋,说明海陆之间可以相互变迁。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海陆的变迁》。
学生积极想象,并回答问题。
海
陆
变
迁
的
实
证
和
原
因
我们通过三个案例的学习来探索海陆变迁的原因。
在喜马拉雅山区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
在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了古河道以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
欧洲的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地国”,通过围海造陆工程增加了国土面积。
教师小结:
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自然方面的原因包括了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人为方面的原因主要是指人类活动。由于人类的力量在大自然面前是很渺小的,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不大。所以,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学生思考并回答:
喜马拉雅山区原本是一片海洋,因为地壳抬升变成了陆地。
东海海域原本是陆地,因为地壳下沉或者海平面上升而变成了海洋。
人类活动使荷兰周围的海洋变成了陆地。
转承
我们生活的陆地如此坚固,都会慢慢发生变化。那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会不会发生变化?
从
世
界
地
图
上
得
到
的
启
示
请同学们自学P39-P40部分知识思考下列问题:
1.世界地图上有什么有趣现象?
2.为此,魏格纳提出了什么学说?请描述该学说的主要内容。
3.你认为哪些证据可以支持该学说?
教师小结:
魏格纳在病床上一个偶然的发现,让他开始研究大陆漂移说。为此他从轮廓、动物、地层构造等方面收集了证据。魏格纳的一身为大陆漂移学说付出了很多,甚至在他50岁生日那天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科学家们这种勇于为科学研究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继承和发扬。
学生自学思考并回答问题。
观察世界地图发现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凹凸部分非常吻合。
魏格纳逐渐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
证据一:非洲和南美洲的轮廓可以拼合;证据二:动物的相似性;证据三:非洲和南美洲大陆的古地层可以拼合。
转承
时至今日,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已经被世人所接受,那么大陆为什么会漂移?
板
块
的
运
动
板块构造学说
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所以科学们在大陆漂移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拼合而成。各个板块在不断的运动着。现在就让我们深入学习一下六大板块。
慧眼识图
请读“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完成以下三个问题:
(1)中国位于 板块,澳大利亚和印度则位于 。
(2)几乎全部由大洋的是 板块。
(3)以大洲和大洋命名的板块分别有哪些?
过渡:通过读图我们还知道图中红色的箭头表示板块的运动方向,那么板块运动会在地表上形成哪些变化?请同学们以同桌为小组一起来一探究竟。
学生独立读图并填空:
(1)中国位于太平洋板块,澳大利亚和印度则位于印度洋板块。
(2)几乎全部由大洋的是太平洋板块。
(3)以大洲命名的板块有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以大洋命名的板块有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
一探究竟
读“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结合P43第一段完成表格:
1、图中板块不同的运动方向分别代表什么运动形式?
2、不同的运动形式会在地表上造成哪些变化?请模拟演示
板块运动方向
运动形式
地表变化(陆地)
地表变化(海洋)
教师小结:
两个板块发生张裂,在陆地上会形成裂谷或海洋;两个版块发生碰撞,在陆地上常常形成山脉。
观察刚刚的实验过程发现山脉、裂谷这些变化都发生板块的交界处。所以我们可以得出板块构造学说的第三点内容: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用书本作为道具模拟演示板块的运动过程。
小组一演示:相对的箭头代表两个板块在相互碰撞,这时一侧地壳会慢慢隆起,在陆地上形成山脉。如果在海洋上,随着两个板块慢慢靠近,海洋的面积会逐渐变小。
小组二演示:两个相背的箭头表示板块在发生张裂。在陆地上会先形成一个裂谷,如果有海水进入,就会慢慢变成海洋。如果两个板块在海洋上张裂,海洋的面积会增大。
学以致用
1.读图观察山系以及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的分布有什么关系?
2.请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学生读图并回答;
山系和火山地震带主要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地带。因为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容易引发火山地震。如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而在板块交界处的碰撞地带就会形成连绵的山脉。如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科迪勒拉山系。
防震知识竞赛
中国有部分地区也位于火山地震带上,所以我们也应该掌握一些防震知识。现在我们分两组进行PK大赛,比赛哪一组能在一分钟之内说出更多的防震常识。
小组抢答,向同学们普及防震知识。
课
堂
小
结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海陆一直在变化,未来还会怎么有待同学们进行探索。而到这里我们这节课快接近尾声了。请同学来总结一下,通过这节课你掌握了哪些知识点。
学生复习新课内容并总结:
初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优秀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优秀教学设计,共1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新课讲授,课堂练习,板书设计,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及反思,共5页。
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教案,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