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初中化学人教版 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教案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212633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年初中化学人教版 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教案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2126332/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年初中化学人教版 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教案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2126332/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化学九年级上册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案
展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能从常见的现象入手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通过讨论分析能主动和他人进行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点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从宏观现象来想象微观现象,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
教学难点
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新课引入
人们常说:八月桂花遍地香,桂花飘香人团圆。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桂花为什么会“飘香”。
这一问题与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有关。现在,我就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第三单元课题1 分子和原子。
教学过程
1.分子的特点
[过渡]本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个问题:分子的特点。
[演示]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
[注意]品红的量一定要少。品红的扩散现象极易观察,但从放入水中到扩散均匀需较长时间。可以留一两份让学生在课外继续观察。用温水做这个实验,时间可缩短。
[现象]品红在水中迅速扩散,但较长时间后才扩散均匀。
[提问]为什么品红能在水中扩散呢?(提示学生用科学家提出的设想来解释)
[提问]我们用肉眼可以看见分子吗?
[回答]不可以。
[提问]用普通的显微镜能观察到分子吗?
[回答]也不可以。
[提问]那怎么样才能看见分子呢?
[回答]必须用非常先进的科学仪器。如扫描隧道显微镜。
[讲解]用肉眼和普通的显微镜都不能观察到分子,必须用比较先进的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可见分子是一种非常小的粒子。如果拿水分子跟乒乓球相比,就好像拿乒乓球跟地球相比一样。
分子尽管很小,也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例如: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为3×10-26 kg,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以20滴水为1 mL计算)。这个数字有多大呢?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可见分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质量很小,体积很小。
[过渡]你想知道更多的有关分子的知识吗?那么,就请大家按以下建议进行实验。
[活动与探究](可用多媒体打出探究内容和步骤)
已知酚酞和氨气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它们溶于水可分别得到酚酞溶液和氨水。
①向盛有约20 mL蒸馏水的小烧杯A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②从烧杯A中取少量溶液量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③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或少水槽罩住A、B两个小烧杯(如图3-1-1)。观察几分钟,有什么现象发生?你能解释这一现象吗?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实验①的结论]溶液为无色。
说明:酚酞本身是一种无色溶液。把酚酞加入蒸馏水中,只是对酚酞进行了稀释,所以溶液仍为无色。
[实验②的结论]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红色。
说明:酚酞是一种酸碱指示剂,遇酸不变色,遇碱显红色。浓氨水显碱性,所以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红色。
[实验③的结论]烧杯A中的酚酞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提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回答]分子的运动。B中的氨分子运动到了烧杯A中的酚酞分子中,所以A溶液变为红色。
[教师]这位同学的回答十分准确。其实利用他刚才所说的分子运动的观点也可以解释我们本节课开始提出的几个问题。请同学回答。
[总结]以上这些问题都说明了分子的同一个特点——处于永恒运动之中。这也是物理上讲过的“世界是运动的,运动是永恒的,而静止是相对的”。
[提问]我们知道,物质存在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
[学生讨论交流]
[过渡]为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下面的活动与探究。
[活动与探究]
请学生分别取100 mL水与100 mL的酒精,把它们相混合后,观察所得溶液体积是否等于200 mL。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总结、思考、讨论]
[请学生代表陈述结论]
把100 mL水和100 mL的酒精混合后,所得溶液体积不等于200 mL,而是小于200 mL。
[追问]原因呢(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分子之间有间隔,当把100 mL水和100 mL酒精混合后,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所以所得溶液的总体积会小于200 mL。
[过渡]知道了这一原因,请同学们利用这一观点来解释刚才我提出的两个问题(1)为什么物质存在固、液、气三种状态?(2)为什么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回答](1)分子之间有间隔,相同质量的同一种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时所占体积不同。就是因为它们分子间的间隔不同的缘故,气态间隔最大,固态间隔最小,液态时居中,所以物质一般存在固、液、气三种状态。
(2)物质存在热胀冷缩现象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与温度有关,受热时间隔胀大,遇冷时间隔缩小,所以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现象。
[补充]夏天自行车的气不应打得太足,铁路上的铁轨之间应稍留些空隙都是这个原因。
[总结]可见分子还具有一个特点,即分子之间有间隔。
[提问]很多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那么分子是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它能不能再进行分割呢?如果能分,那分子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回答]分子不是最小的粒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课件展示]投影展示水分子、氧气分子、氢气分子等的模型。
[总结]从以上模型可以看出,1个水分子是由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构成的,1个氢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构成的,1个氧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的,即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2.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过渡]前面我们学过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现在我们又认识了分子和原子,那么如何用我们现在学到的分子、原子的微观知识去解释宏观世界中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呢?
[课件展示] 展示“讨论”。
(1)从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2)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如图3-1-2所示)。试分析在氢气与氯气的反应、水的分解等化学变化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推断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
[学生分组讨论] ……
[选择学生代表陈述讨论结果]
(1)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本质区别。在水的蒸发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为物理变化,只是水的状态由液态变成了气态;水分子也没有发生变化,仍为原来的水分子,只是水分子之间的距离增大了;而在水的分解过程中生成了两种新物质——氢气和氧气,此变化是一个化学变化,在此变化中分子发生了变化,反应物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而生成物氢气和氧气分别是由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构成的。
(2)从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的反应示意图可见,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反应物氢气是由氢分子构成的,氯气是由氯分子构成的,而生成物氯化氢则是由氯化氢分子构成的。可见分子发生了变化,而氢气中的氢、氯化氢中的氢是同样的氢原子;氯气中的氯、氯化氢中的氯也是同样的氯原子。所以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而不是原子。
(3)由示意图可以看出,氢气分子和氯气分子在反应中被拆成氢原子和氯原子,而氢原子和氯原子又重新组合成了氯化氢分子。
[总结]从我们刚才分析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可知: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物质的化学性质也没有变化;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别的物质的分子,而这些变化后的新分子不再保持原物质的化学性质。由此可见,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课件展示]氧化汞分子分解示意图
[讲解]加热红色的氧化汞粉末时,氧化汞分子会分解成氧原子和汞原子,每2个氧原子结合成1个氧分子,许多汞原子聚集成金属汞。
[总结]可见,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原子没有发生变化。以上分析说明,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这也是原子的概念。
[思考]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那分子是不是一定比原子大呢?
学生讨论,并交流讨论结果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我们知道,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分子具有三个特点:①体积很小、质量很小;②处于永恒运动之中;③分子之间有间隔。利用分子具有的这三个特点可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并且学会从分子和原子的角度去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质。
板书设计
(1)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性质:①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②分子处于不断的运动中;
③分子之间有间隔。
2.原子
(1)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性质:与分子的性质相似,体积、质量小;不断运动;有间隔。
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化学反应的本质: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本教材中是对微观世界重要的探究点,在教材中占有一个很重要的地位。从本课题开始学生将了解微观世界。而微观世界是肉眼看不见的粒子。所以这节课的教学设计,首先是用日常生活最常见的问题实例引导学生探究,促使学生由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从宏观透析出微观变化,从现象到本质,使学生初步了解这些变化的微观实质。通过对宏观现象和微观本质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究欲望。21教
例题展示
类型一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例1下列各组物质中,都由分子构成的一组是( B )
A.金和水银 B.水和氨气
C.铜和氧气 D.二氧化碳和铁
解析:金和水银都由原子构成;水和氨气都是由分子构成的;铜由原子构成,氧气由分子构成;二氧化碳由分子构成,铁由原子构成。
类型二 分子的性质
例2图3-1-3所示实验主要说明( B )
A.分子很小 B.分子间有间隔
C.分子在不断运动 D.分子可以分成原子
解析:由图示可知,混合后液面下降了,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隔,酒精和水混合后,彼此进入到对方分子的间隔中,总体积减小。
类型三 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例3关于原子、分子叙述错误的是( C )
A.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B.分子和原子都在不停地运动
C.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都能够再分
D.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解析:分子在化学变化中能够再分,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够再分。
类型四 从微观角度认识化学变化
例4如图3-1-4所示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图,其中“”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a、b分别表示反应前和反应后的物质。请回答:
(1)a、b物质均属于混合物(填物质分类),从微观角度说明你的判断依据是它们都是由不同种(两种)分子构成的。
(2)该反应属于分解(填基本反应类型)反应。
课后作业
一、当堂反馈
1.下列物质中存在氧分子的是( B )
A.过氧化氢 B.液氧
C.二氧化硫 D.氧化汞
2.下列物质中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 D )
A.二氧化碳 B.氧气 C.水 D.铜片
3.下列现象的微观解释中,正确的是( B )
A.水沸腾时可掀起壶盖——水分子大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氢气可燃、氧气助燃——不同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C.河面上的水结成冰后不再流动——水分子停止运动
D.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水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4.下列有关构成物质粒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B.分子、原子都是保持物质性质的粒子
C.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D.物质状态发生变化,是因为粒子大小发生变化
5.图3-1-5是氧化汞分子分解示意图。从示意图中,你能够得出的规律或者结论有:(答出两条即可)
(1)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2)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答案合理即可)。
二、课后练习
1.下列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B )
A.氨水挥发——分子不断运动
B.将二氧化碳气体制成干冰,体积变小——分子体积变小
C.18 g水中大约有6.02×1023个水分子——分子的质量很小
D.50 mL酒精和50 mL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 mL——分子间有间隔
解析:将二氧化碳气体制成干冰,体积变小,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变小,而不是分子体积变小。
2.自然界里水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循环过程中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A )
A.水的化学性质
B.水分子之间的间隔
C.水的物理性质
D.水分子的运动速率
3.表示氢原子,表示氧原子,它们构成的分子发生了如图3-1-6所示的反应。关于该反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B.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没有改变
C.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
D.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没有改变
4.如图3-1-7是关于分子性质的实验:在滤纸上每隔1.5~2cm滴一滴酚酞溶液,并在试管口塞上脱脂棉花,用滴管吸取浓氨水,在试管口的脱脂棉花上滴10~15滴(已知氨水具有挥发性,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则试管中出现的现象是什么?此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滤纸条上的酚酞溶液在试管中由管口向里逐渐变红,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级上册<a href="/hx/tb_c76877_t8/?tag_id=27" target="_blank">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案</a>,共2页。
2020-2021学年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2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2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分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分子可以分为原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