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测量物质的密度 同步测试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6/1212884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6.3 测量物质的密度 同步测试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6/1212884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6.3 测量物质的密度 同步测试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6/12128849/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单元测试 试卷 10 次下载
- 6.1 质量 同步测试 试卷 2 次下载
- 6.2 密度 同步测试 试卷 3 次下载
- 6.4 密度与社会生活 同步测试 试卷 2 次下载
- 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 单元测试 试卷 10 次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3节 测量物质的密度课时练习
展开6.3 测量物质的密度 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1.如图是380mL装的小瓶农夫山泉,小新想检验瓶里的实际装水量,他选用量筒时,最合适的量程是( )
A.1000mL B.500mL C.380mL D.250mL
2.“全碳气凝胶”固体材料是我国科学家研制的迄今为止世界上最“轻”的材料,其坚固耐用程度不亚于高强度的合金材料,能承受1400℃的高温,而密度只有3kg/m3。已知某飞机采用密度为6×103kg/m3的高强度合金材料制造,需要合金1.2×105kg若采用“全碳气凝胶”代替合金材料,需要“全碳气凝胶”的质量为( )
A.6kg B.60kg C.600kg D.6000kg
3.为了测量牛奶的密度,某同学利用天平和量筒测量了下面的物理量,你认为其中不需要测量的是( )
A.用天平测量空烧杯的质量
B.将牛奶倒人烧杯中,用天平测量烧杯和牛奶的总质量
C.将烧杯中的牛奶倒人量筒中一部分,测出量筒中牛奶的体积
D.用天平测量烧杯和剩余牛奶的总质量
4.下列关于“错误的操作”导致结果的偏差中,判断正确的是( )
选项 | 错误的操作 | 结果 |
A | 用皮卷尺紧贴沙坑表面测量某同学的跳远成绩 | 偏大 |
B | 用温度计测沸水温度时,将温度计移出沸水读数 | 偏大 |
C | 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俯视读数 | 偏小 |
D | 测量铜丝的直径时,铜丝绕在铅笔上时没有缠绕紧 | 偏小 |
A.A B.B C.C D.D
5.在测量金属块密度的实验中,小明先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放到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小明将金属块放在调节好的天平左盘内,改变右盘中砝码的个数和游码的位置,使天平横梁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右盘中所放砝码及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甲所示;然后,小明将系好细线的金属块放入盛有50mL水的量筒中,量筒中的水面升高到如图乙所示的位置。根据实验过程及现象,下列四个选项中,判断不正确的是( )
A.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刻线处静止时,表明天平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了
B.金属块的质量为74g
C.金属块的体积为60 cm3
D.金属块的密度为7.4×103 kg/m3
6.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甲图,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 B.乙图,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
C.丙图,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 D.丁图,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
7.芳菲四月,春满沂河!临沂青河实验学校小王同学远足春游时,带回一杯临沂河水。下面是他整理的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河水密度的步骤,你认为最合理的顺序是( )
①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②将适量河水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河水的总质量m2;③将烧杯中的河水倒入量筒中,测出河水的体积V;④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河水的总质量m3。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③④①
8.小江进行了如下测量:
①用天平测石片的m质量;
②往烧杯中甲适量水浸没石片,在水面位置作上标记,取出石片,用量筒取水缓慢倒入烧杯,让水面升至标记处,如图所示。量筒内倒出水的体积V即为矿石的体积;
③计算出石片的密度ρ。根据以上步骤,测出的密度值会( )
加水到标记 取出石片 再加水至标记
A.偏大 B.偏小 C.无偏差 D.无法确定
9.小亮利用细钢针、量筒和适量的水测量一个形状不规则的小蜡块的密度.小亮正确的测量过程如图甲、乙、丙所示,图中 V0、V1、V2分别是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示数.已知水的密度为ρ水,则下列四个选项中,小蜡块密度ρ蜡的表达式正确的是( )
A. B. C. D.
二、填空题
10.小军用天平和量筒测量一块石子的密度,测质量时所用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位置及测体积时的情景如图所示,则石块的质量是______,石块的体积是______,石块的密度是______。
11.如图所示,用天平测量空瓶质量后,再将它装满酱油,由图乙可知,装满酱油的瓶子的总质量为___________g,空瓶容积为30cm3,酱油密度为___________g/m3
12.在测量液体密度的实验中,小华同学测得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与液体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则液体的密度为___________,空烧杯的质量是___________g。
13.如图所示,小明买了一满杯不加冰可乐,随手放在电子秤上测得整杯质量250g,喝掉可乐后测得空杯质量为50g,然后再灌满水测得质量为300g,则这杯子能装可乐______ml,由此可知可乐的密度为______g/cm3。
14.在“测定物质的密度”的实验中,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_____时,物体应放入_____盘(选填“左”或“右”).对比“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和“测定物质的密度”两个实验,需要测量的物理量_____,多次实验的意义_____.(均选填“相同”或“不同”)
三、实验题
15.小明为了测量液体A的密度,进行了如下实验。
(1)将天平放在___________桌面上,将标尺上的游码移到零刻度线处,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左侧,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_____(选填“左”或“右”)端调节,直到指针静止时指向分度盘的中央。
(2)小明用天平测量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当天平平衡时,放在右盘中的砝码大小和游码的位置如图所示,则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为___________g。
(3)小明将烧杯中的液体全部倒入量筒中,液面达到的位置如图所示,液体的体积为___________。尽管体积测量方法正确,但大家在对实验过程及结果进行评估时,发现测出液体的密度比实际密度要___________(选填“偏大”或“偏小”)。
(4)他们对测量方法进行修正后,测出了几组实验数据,并根据测量结果作出了如图所示的图象,由丙图可知:烧杯的质量为___________g,该液体的密度为___________。
16.小明取来天平、量筒和小烧杯,测量烧杯中盐水的密度。他将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如图甲,此时应先 ______,再向 ______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的刻度线,天平调节好后,测量步骤如下:
步骤一:如图乙,在小烧杯中倒入适量盐水,用天平测出小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为m1=______g;
步骤二:如图丙,把小烧杯中一部分盐水倒入量筒,测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为V=______cm³;
步骤三:测出小烧杯和杯中剩余盐水的质量m2=38.8g;
则小明所测盐水的密度ρ盐水=______kg/m³。若小明没有对图甲的天平进行调节就直接按上述步骤测量,并按常规方法直接读出m1、m2,则测得的盐水密度 ______(偏大/不变/偏小)。
四、计算题
17.在测定某液体密度时,小缘同学测出了液体的体积、容器和液体的总质量。实验做了三次,记录如下:试求:
(1)液体的密度;
(2)容器的质量;
(3)表中的的值。
液体的体积V/cm3 | 5.8 | 7.8 | 10 |
容积和液体的总质量m/g | 10.8 | 13.0 |
18.2020年的哈尔滨冰雕节正如火如茶地开展,小含带回了一只迷你的冰雕小熊,她发现小熊的鼻子是用一块嵌在冰表面的石头做的。小含刚学了密度的知识,她利用电子秤、溢水杯、量杯等做了相关探究。如图是她做的部分探究记录:装满水的溢水杯的总质量是600g;将迷你小熊冰雕非常迅速地浸没在装满水的溢水杯中,用量杯测出溢出水的体积是300mL。放入足够长时间后,待冰块熔化完,溢水杯中液面下降,小含称量出此时溢水杯的质量为600g。为了算出石块的密度,小含又将量杯中的水再次倒入溢水杯中,使溢水杯的液面刚好与溢水口相平,此时量杯中的水还剩271mL。请你帮她计算:(ρ水=1.0×103kg/m3,ρ冰=0.9×103kg/m3)
(1)冰雕小熊的总质量是多少g?
(2)冰雕小熊的密度是多少?
(3)石块的密度是多少g/cm3?如果石头吸水,小含测量的石块的密度(偏大、偏小、不变)?
五、综合题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爱迪生是著名的发明家,有一次,他在繁忙的工作过程中,要求他的助手帮助他测量一只灯泡的容积。可是,半天过去了,他的助手还是没能完成任务。于是,他亲自跑到助手的实验室,发现他的助手忙着研究灯泡的形状,进行着各种复杂的计算,桌上一张图纸:将灯泡分割成了各种形状,记录着各种已经测量过的数据。“我就快完成任务了”,助手自豪地对爱迪生说,“只要测量完这一组最后的数据!”
爱迪生微笑的看着助手:“我想能有比较简单的办法可以测量它的容积。”说完,爱迪生用量筒和水很快地就测出了灯泡的容积。
如图所示,有一个外壁厚度可以忽略的、带有盖子的透明薄酒瓶,要求同学们用两种方法测量酒瓶的体积。请根据题目要求给出的水和所用测量工具,写出你的设计方法。
方法一:使用量筒和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二:使用刻度尺和水
①小明用刻度尺测出酒瓶底部的直径,算出半径为r,则瓶子的底面积为S=πr2;
②小红在酒瓶中倒入适量的水,用刻度尺测出水的高度为h1;
请你完成余下的实验步骤: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酒瓶的体积V=________________。
20.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逆温现象
在寒冷的冬天,当一股寒流袭击之后,风小天晴,气温缓升,这时人们会渐渐感到空气越来越污浊,如果地面层空气湿度较大,则浓雾遮天蔽日,空气污染更加严重,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所有这些,多是由于大气结构出现“逆温”现象的结果。
一般情况下,大气温度随着高度增加而下降,每上升100米,温度降低0.6℃左右。即是说在数千来以下,总是低层大气温度高、密度大,高层大气温度低、密度小,显得“脚重头轻”。这种大气层结构容易发生上下翻滚即“对流”运动,可将近地面层的污染物向高空乃至远方疏散,从而使城市上空污染程度减轻。因而在通常情况下,城市上空为轻度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不大。可是在某些天气条件下,地面上空的大气结构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反常现象,从而导致大气层结“头重脚轻”,气象学家称之为“逆温”,发生逆温现象的大气层称为“逆温层”。它像一层厚厚的被子罩在我们城市上空,上下层空气减少了流动,近地面层大气污染物“无路可走”,只好原地不动,越积越多,空气污染势必加重。可以说,逆温现象是雾霾形成的帮凶。
历史上因为逆温天气而造成的灾害有很多。比如1952年12月5日至8日发生的伦敦烟雾事件,罪魁祸首就是伦敦上空出现的异常的逆温层,它就像一个大锅盖一样,盖着这座西方文化名城。整个城市笼罩在一片浓烟之中,酿成了10000多人死亡的“世纪悲剧”。它所造成的巨大灾难,也使伦敦烟雾事件成为20世纪十大环境公害事件之一。
导致“逆温”现象的原因有多种。对于我国冬季来说,主要是地面辐射冷却作用而导致近地面层气温迅速下降。当寒流袭击过后,地面受冷气团控制,地面热量大量地向高空散发(辐射),使近地面气温迅速下降,而上层大气温度下降较慢,从而出现上暖下冷的所谓“逆温现象”。有时,白天日照不足,地面增温缓慢,还会使“逆温”长期维持,大气污染日趋加剧。
(1)逆温现象是雾霾天气的帮凶,是因为较冷空气在______(选填“低空”或“高空”),空气不流动或流动缓慢,造成空气中的污染物聚集。
(2)飞机飞行过程中,遇有大气对流时就会产生大的颠簸,飞行安全受到影响。当逆温出现在高空时,对飞机的安全飞行______(选填“有利”或“不利”)。
(3)在我国冬季的白天,______(选填“晴天”或“阴天”)更容易形成逆温层。
参考答案
1.B
解析:500mL的量筒能一次测量380mL 的水,小新想检验380mL装的小瓶农夫山泉的实际装水量,选择500mL的量筒是比较合适的,1000mL太大,250mL太小,380mL量筒没有,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2.B
解析:因采用“全碳气凝胶”代替合金材料时,所需“全碳气凝胶”的体积和合金材料的体积相等,所以,由公式可得
V==
故选B。
3.A
解析:测牛奶密度的过程:①将牛奶倒人烧杯中,用天平测量烧杯和牛奶的总质量m1;②将烧杯中的牛奶倒人量筒中一部分,测出量筒中牛奶的体积V;③用天平测量烧杯和剩余牛奶的总质量m2;则牛奶的密度
所以不需要测量的是空烧杯的质量。
故选A。
4.A
解析:A.沙坑表面并非是平直的,应该是在沙坑的旁边拉直皮尺,在从落地点向皮尺作垂线,可得对应的刻度,若用皮卷尺紧贴沙坑表面测量某同学的跳远成绩,所测值偏大,故A正确;
B.温度计读数时,如果从液体中取出,其示数会受到外界温度的影响,测量的沸水温度偏小,故B错误;
C.用量筒量液体体积时读数时视线要与液体的凹液面底部相平,如果俯视读数大于实际数值,所以所量液体体积比实际体积偏大,故C错误;
D.测量铜丝的直径时,把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n圈,测出铜丝圈长度L,则铜丝直径d=,如果把铜丝绕在铅笔上时没有排列紧密,会造成测出铜丝圈长度 L偏大,计算出的铜丝的直径偏大,故D错误。
故选A。
5.C
解析:A.天平的使用首先要对天平调平衡,当天平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位置时表示天平已处于平衡,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图甲中,天平游码标尺的分度值为0.2g,示数为4g,则金属块的质量为
50g+20g+4g=74g
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量筒的分度值为2mL,读数是60mL,此读数是液体体积与金属块体积之和,故金属块体积为为
60mL-50mL=10mL=10cm3
故C错误,符合题意;
D.故金属块密度为
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C
解析:A.如图甲所示,刻度尺的刻度线与被测物没有紧贴,故A操作是错误的;
B.如图乙所示,温度计的玻璃泡与容器底部接触了,故B操作是错误的;
C.如图丙所示,视线与液柱的凹液面相平,故C操作是正确的;
D.如图D所示,天平在使用前,游码没有归零,物体放在右盘,砝码放在左盘,并且用手取砝码,故D操作是错误的。
故选C。
7.B
解析:由液体密度的测量步骤可知,首先把河水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河水的总质量m2,再把烧杯中的部分河水倒入量筒中,测出量筒中河水的体积V,最后再测烧杯和剩余河水的总质量m3;由于可以把这两个总质量相减,烧杯的质量减去,剩下的就是在量筒中这部分河水的质量,那么便可求出河水的密度,那么就不需要步骤一,不需要测出空烧杯的质量,所以最合理的顺序是②③④。
故选B。
8.B
解析:采用“补水法”测石片的体积,取出石片时,石片是哪个会沾有水,因此加入的水的体积大于石片的体积,因此体积偏大,由公式可知,测出的密度会偏小。
故选B。
9.B
解析:当小蜡块漂浮在水面上时,受到的重力等于排开水的重力,所以由图甲和乙可知,小蜡块的质量等于它排开水的质量,即:
,
由甲和丙可知,小蜡块的体积为,
所以小蜡块的密度:
.
故选B.
10.52 20 2.6
解析:[1]天平读数是砝码质量加游码所对刻度值,为52g。
[2]利用排法水测体积,前后体积相减为20cm3。
[3]密度为质量与体积之比
11.47 1.1
解析:[1]由图知道,酱油和瓶子的总质量为
m2=20g+20g+5g+2g=47g
[2]酱油的质量为
m=m2﹣m1=47g﹣14g=33g
酱油的密度
12. 150
解析:[1][2]由图可知,当液体体积为V1=20cm3时,液体和烧杯总质量为m1=168g,则
①
当液体体积为V1=120cm3时,液体和烧杯总质量为m2=258g
②
联立①②可得,液体密度为
烧杯质量为
13.250 0.8
解析:[1][2]杯子装满水后水的质量为
则杯子的容积为
杯子装满可乐后可乐的质量为
则可乐的密度为
14.质量 左 相同 不相同
解析:(1)在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的实验中,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使用天平前,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天平测量时,左盘放物体、右盘放砝码;
(2)“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实验目的是:在物质一定时,探究物体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需要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为了探究规律应多测量几组实验数据,并且应测量不同种类的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多次实验的意义是为了更具有普遍性;
“测定物质的密度”实验目的是:测量物体的密度;需要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根据密度公式求出物体的密度,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所以两个实验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相同的,多次实验的意义是不同的;
15.水平 右 49 30 偏大 25
解析:(1)[1][2]使用托盘天平时,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由图知道,指针偏左,应向右移动平衡力螺母,直到横梁平衡。
(2)[3]由图知道,烧杯和液体的质量为
m'=20g+20g+5g+4g=49g
(3)[4]由图知道,液体的体积为V=30mL。
[5]由于烧杯中的液体不能全部倒入量筒中,液体的体积会偏小,质量不变,所以,液体的密度会偏大。
(4)[6][7]由图象知道,烧杯的质量为25g,当烧杯和液体的质量为45g时,液体的体积为25cm3,液体的质量为
m=m2-m1=45g-25g=20g
液体的密度为
16.将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右 80.4 40 1.04×103 不变
解析:[1][2]如图甲,先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天平的左端会下沉,右端上翘,故平衡螺母向上翘的右端调节,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的刻度线。
[3]由图乙可知,做盘中砝码有50g,20g,10g,游码的质量为0.4g,则小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为
[4]由图丙可知,量筒中盐水的体积为
[5]小烧杯和杯中剩余盐水的质量m2=38.8g;量筒中盐水的质量
盐水的密度
[6]若小明没有对图甲的天平进行调节就直接按上述步骤测量,由于m1、m2都增加了相等的值,两者的差是准确的,故量筒中盐水的质量测量值是准确的,体积是准确的,故盐水的密度测量值是准确的。
17.(1)1.1g/cm3;(2)4.42g;(3)15.42g
解析:解:(1)由表中数据可知,第一次和第二次测量的过程中,液体的体积增加了
液体的质量增加
液体的密度
(2)第一次测量过程中液体的质量
容器的质量
(3)第三次测量过程中液体的质量
所以此时容器和液体的总质量
答:(1)液体的密度1.1g/cm3;
(2)容器的质量4.42g;
(3)表中的的值为15.42g。
18.(1)300g;(2);(3)3.9g/cm3;偏大。
解析:解:(1)溢出的水的质量
将冰雕小熊浸没在溢水杯中,假设杯中水不溢出,则此时杯中总质量
所以冰雕小熊的质量
(2)冰雕小熊的体积
冰雕小熊的密度
(3)假设小熊冰雕中冰的体积为V冰,则冰的质量
冰熔化成水水后质量不变,所以冰熔化成水后水的质量
熔化成水后水的体积
冰熔化成水后体积变化
故
即
带入数据
解得冰的体积,所以冰的质量
石块的质量
石块的体积
石块的密度
如果石头吸水,则倒入补充时需倒入溢水杯的水偏多,量杯中剩余的水的体积偏少,导致计算得出的冰块的体积偏大,石块的体积偏小,最终导致石块的密度偏大。
答:(1)冰雕小熊的总质量是300g;
(2)冰雕小熊的密度是;
(3)石块的密度是3.9g/cm3?如果石头吸水,小含测量的石块的密度偏大。
19.①用水装满透明薄酒瓶;②把透明薄酒瓶的水全部倒入量筒中,观察量筒的示数,这就是透明薄酒瓶的体积 把透明薄酒瓶倒过来,测量水上方空气柱的高度h2
解析:[1]①用水装满透明薄酒瓶;②把透明薄酒瓶的水全部倒入量筒中,观察量筒的示数,这就是透明薄酒瓶的体积;
[2][3]由题意可知,在酒瓶中水的体积是
把透明薄酒瓶倒过来,测量水上方的体积,即测量它空气柱的高度为h2,那么空气柱的体积是
酒瓶的体积是
20.低空 有利 阴天
解析:(1)[1]根据题意:在冬季,当寒流袭击过后,地面受冷气团控制,即较冷空气在地面附近,空气不流动或流动缓慢,造成空气中的污染物聚集,所以逆温现象是雾霾天气的帮凶,是因为较冷空气在低空;
(2)[2]发生逆温现象时,上下层空气减少了流动,即减少了大气对流,所以有利于飞机平稳飞行;
(3)[3]在我国冬季的自天,阴天时,地面升温慢,冷空气聚集,不容易对流,所以更容易形成逆温层。
初中物理第3节 测量物质的密度当堂检测题: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第3节 测量物质的密度当堂检测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3节 测量物质的密度课堂检测: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3节 测量物质的密度课堂检测,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3 测量物质的密度》同步练习,WP0101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章 质量和密度第3节 测量物质的密度精练: 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章 质量和密度第3节 测量物质的密度精练,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3 测量物质的密度》同步练习,端调节,小明做“测量色拉油密度”的实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