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考语文复习课件4.突破高频考点三:标题妙析,句段作用
展开
这是一份最新中考语文复习课件4.突破高频考点三:标题妙析,句段作用,共54页。
一、解题技巧高频考点5:标题妙析典型例题【典型例题1】(2019广东)文章以“灯如红豆”为题目,有什么妙处?(5分)
突破高频考点三:标题妙析,句段作用
【答案示例】①“灯如红豆”化用诗句,使题目富有诗意。(1分)②“灯”是文章的线索,全文围绕“灯”组织材料,结构清晰,叙事集中。(2分)③“红豆”寄托相思,“灯如红豆”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我”对往事的深深怀念之情。(2分)
【典型例题2】(2016广东)有人认为,小说的标题“平衡”独具匠心;也有人认为小说以“锁”作标题耐人寻味。请你选择其中一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5分) 【答案示例】示例一:认同“平衡”为标题。①揭示矛盾的根源,所有的矛盾都源于人物的心理失衡;
②以小见大,表面写反映邻里关系的生活琐事,实则揭示社会信任危机,深化主题。示例二:认同“锁”为标题。①“锁”是小说的线索,所有故事情节都围绕“锁”展开;②含义深刻,“锁”阻隔了人与人之间的友情与信任,含蓄地表现了主题。
突破方法1.标题的含义(1)解题思路:标题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2)参考示例:①《走一步,再走一步》:表层含义:父亲鼓励我一步步走下悬崖。深层含义 :大目标化解成小目标,一个个击破,取得最后成功。
解析:揣摩标题关键字“走”,联系文章内容看文题指的是:全文写“我”爬上悬崖却恐惧得不敢爬下来,后来是在父亲指点鼓励下“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结合文末主旨句分析,“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因此文题具有更深层的含义,暗含人生哲理。
②《爸爸的花儿落了》:表层含义:夹竹桃凋谢。深层含义:父亲去世,也预示我长大了。解析:揣摩标题关键词“花儿落了”。文题一语双关。“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方面实指夹竹桃的败落,一方面象征天性爱花的爸爸的辞世。结合文末主旨句揣摩标题深意,“走过院子,看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因此文题也暗含着另一层含义:我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
2.标题的作用(1)解题思路:大体可以从四方面入手:①品析修辞生动性;②点明主题,揭示文章中心主题;③设置悬念,引出下文,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④起线索的作用。
(2)参考示例:①《心灵是一棵会开花的树》标题作用: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心灵的含义,揭示出文章的中心,表达了作者奉献爱心的呼唤。②《父亲的秘密》标题作用:这个题目在文章中起到线索作用,并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③《“痞子”老师》标题作用:这个标题巧用了标点符号,有反语的意味,并设置悬念,吸引读者。④《我的麦子熟了》标题作用:这个题目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展示作品的主题,突出主人公优秀品质。对点训练四(4)、五(4)、六(4)、八(4)、十三(4)
典型例题【典型例题1】(2019广东)第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答案示例】①城市迷人的灯光与后文柔弱的小油灯形成鲜明的对比,(1分)突出了小油灯对“我”影响之大、启迪之深。(1分)②引出下文“我”对小油灯及往事的回忆,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2 分)
高频考点6:句段作用
【典型例题2】(2018广东)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答案示例】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1分)以春末盛开的紫藤萝与初冬凋零的紫藤萝对比,(1分)写出了时间对人的影响;(2分)反衬老太太“心未与年俱老”。(2分)【典型例题3】(2017广东)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答案示例】①内容上交代矛盾冲突的起因(或故事发生的背景):天大旱;邻居又不在家。(2分)②结构上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写浇地和母亲不理解父亲等情节作铺垫。(2分)(注意:句段作用近三年连续考查,是近几年考查最高频的考点,复习备考时要吃透此考点。)
突破方法句子或段落在文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容方面的作用;二是结构方面的作用。内容方面的作用:分析句子在内容方面的作用,要考虑文体特点。如在记叙类文章中,重点句段的作用有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揭示行文线索、突出人物特点、表现人物感情等;在散文中,重点句段的作用有表现人物感情、表达作者独特感悟、揭示文章中心思想等。
结构方面的作用:从结构方面分析句子的作用,要参考语句出现的位置。总起句:总领全文、开启下文、引出话题等作用。过渡句:承接上文、开启下文或承上启下的作用。结尾句:点明中心、总结全文、照应开头或题目以及深化主题等作用。线索句:多次出现,散布于全文,具有贯穿文章的作用。
哲理句:含义深刻,耐人寻味,具有启迪作用,有时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开头段:总领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埋下伏笔、作铺垫。过渡段:承上启下(过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结尾段:总结全文、点明主旨、首尾呼应、照应文章标题、深化主题、引人深思。
【答题方法】①判断段落在文章中的位置。②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③结合文章中心思考问题。【答题模板】内容(表现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感情)+结构。对点训练一(2)、三(2)、五(2)、六(2)、七(3)、九(2)、十一(3)
二、对点训练(下面题目前标有★的题目为对点训练题)五、等 待贾淑玲①看着父亲的背影,他轻轻叹了一口气。父亲还在整理母亲的遗物,佝偻的脊背越来越弯。花白的头发也变得稀疏了。
②印象中那个把他驼在肩上,一口气能走几公里的父亲,一去不回了。他鼻子一酸,悄悄退出了父亲的房间,把想说的话生生咽了回去。③母亲在的时候,他还不太担心,老两口相互能有个照应。父母的感情一直很好,在他的记忆里,从来没看到父母吵过架。母亲身体不好,这次母亲病危,他接到电话立刻赶了回来,可还是晚了,和母亲说一句话的机会都没有了。
④父亲还像每天一样,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特别是母亲的书桌,他总是细心地擦着,擦得一尘不染。仿佛他还能看到母亲坐在那张书桌前,批改作业的身影。父亲擦桌子不是做家务,是思念母亲的一种方式。⑤“爸,出来吃饭吧。”他轻声说,生怕惊扰了父亲。
⑥父亲擦桌子的手停了一下,又继续着缓慢的动作。“好好,马上来。”⑦他给父亲盛了饭,还夹了父亲爱吃的菜放在碗里。父亲说:“我自己来,你吃你的,多吃点,都瘦了。”说完,端起碗,用筷子大口大口地往嘴里扒拉着饭,没一会儿就吃完了。放下碗,擦擦嘴说:“你慢慢吃,都吃完啊,我吃饱了。”
⑧“爸……”他轻声叫着。⑨“我吃饱了,你吃,你吃。”父亲边说边起身,生怕儿子再拉他吃饭一样。⑩他收拾完厨房,走进房间。看到电视机开着,父亲坐在椅子上,手里拿着报纸,可是报纸拿反了,父亲也没有发觉,眼睛却一直盯着窗外发呆。
您看什么呢?爸。”他走过去坐在父亲身边。“儿子,你是不是像你妈一样,也很担心我啊?”父亲回过头看着他说。他没有说话,只轻轻地点了点头。 父亲指着窗外院子里的一棵树苗说:“儿子,你知道那是什么树吗?”
他定睛看了看,摇了摇头。“枣树啊,你妈刚栽没多久。”父亲说。 他怕触动父亲的伤心处,没有接话,他也实在不知道现在能说什么,但他知道能默默陪伴在父亲身边,照顾好他,才是最好的安慰。
父亲也不在乎他说不说话。自言自语地说:“那个老婆子啊,临走前,没说别的,就说让我照看好这棵枣树,说等枣树结了枣,挑最大的给她放在坟头,她就满意了。还说千万不能让她的枣树死了,那样她在地下也不会原谅我的。” 他听完鼻子一酸,差点没掉下泪来。他知道,那是母亲放心不下父亲啊,给父亲一个活下去的念想。
父亲点了一支烟,也递给他一支。他从不吸烟,这一点父亲是知道的。但他没有拒绝,接过烟,学着父亲的样子,吸了一口,呛出了眼泪。 父亲夹烟的手有些抖,烟雾从父亲指间慢慢升腾。“放心好了,我没事儿。你看,你妈没走,这棵枣树就是她。我得好好活着,等着这棵枣树开花结果呢!”
他一直沉默着,手放在父亲的肩上。父亲也没再说话,时间像凝固了一般,让他突然有种感觉,一切都不是真实的,母亲一定还在,那个健壮的父亲也在,他只不过是瞬间穿越到了未来的某一天,周围都那么虚幻。 “走吧!”父亲拉长着声音,终于又说话了。那两个字透着无限的疲惫,把他拉回到现实里。
“爸,我……”他说不下去了。“儿子,我知道你很为难,你想和我说回去,但你就是说不出口。我也知道你是孝顺的孩子,放心不下我,我真没事儿。不过,记得明年你妈的祭日,回来给她上柱香就行。”父亲说完勉强给他一个微笑,布满红血丝的眼睛却湿润了。
他深深地给父亲鞠了一躬,转身回自己的房间去收拾行囊,眼里的泪却再也忍不住了,一直流。他不得不离开,他知道,在遥远的大山里,还有一群孩子。那群孩子,会在日历上画个圈圈,等待着他。(《天池小小说》2019年3期)
1.根据小说的情节,以儿子为陈述对象,完成下面的表格。(4分)(概括内容)
不放心老父亲独居,被父母亲的约定感动。(2分)
被父亲催着回程,格外感动、不舍。(2分)
★2.联系全文,说说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句段作用)
内容上:写他父母关系很好,相互照应,但母亲去世时他因为工作地点离家路远,没能见母亲最后一面。(2分)结构上:为下文他放心不下独居的老父亲、父亲与母亲的约定等情节埋下伏笔,使文章自然贴切。(2分)
3.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两次“鼻子一酸”的原因。(4分)(揣摩心理)(1)他鼻子一酸,悄悄退出了父亲的房间,把想说的话生生咽了回去。
老父亲因为相依为命的妻子的去世更显得衰老、孱弱和孤独,(1分)而父亲的身体状态让他倍感心酸,几乎流下悲伤的泪。(1分)
(2)他听完鼻子一酸,差点没掉下泪来。
母亲为了给父亲一个活下去的念想,竟然和父亲有这样深情的约定,(1分)令他感动得几乎流泪。(1分)
★4.文章以“等待”为题,有哪些含义和好处?(5分)(标题妙析)
含义:山里的孩子们急切地等待着他回去继续上课;(1分)母亲等待着父亲照料枣树长大,结出枣儿祭奠自己;(1分)父亲等待着枣树长大,结出枣儿祭奠逝去的妻子。(1分)好处:语言简洁而意蕴丰富,耐人寻味,(1分)突出了小说中浓浓的亲情和师生情,使文章富有浓郁的情感氛围。(1分)
六、桥贾淑玲村里有条河,河的两岸住着百余户村民。河水一米多深,河面还算宽阔。河里排列着圆形的石柱连接两岸,露在水上的石面,被两岸来来往往的村民踩得发亮。
河边时常会出现这样的画面,一人过河,对岸准备过河的人看到了,就自然在对岸等待。过河人抬着胳膊小心翼翼,像踩梅花桩一样。也有不慎掉河里的,不过也不至于要了命。要说这些石柱具体的来历,村里人也说不上来,好像天生就从河里长出来的。
一到雨季,河水就会没过石柱,再想过河就难了。胆大的人会挽起裤腿,凭自己的经验,一手拎着鞋一手拿根木棍,像盲人一样试探着走,犹如水上飘。胆小的人就沿着河岸走两公里左右,邻村有一座桥可以通到对岸。
“年年说修桥,年年也修不成!”一到雨季,总有人这样埋怨,可说归说,谁也改变不了现状。一次大雨过后,村里热闹起来了,李广播看到谁都说:“张木匠带着他的三个儿子在修桥呢!”村民好奇,都去河边看。果然看到张木匠抡着锤子钉木板,他的儿子扯钢绳,扛木板,正在忙乎呢。
“老张,你这是唱哪出啊?”“你修桥,以后从你这桥上过,是不是要收费啊?”有人问。张木匠看看涨高的河水,从牙缝里挤出三个字:“收啥呀!”村民就笑了,有人开玩笑说:“给你申报个好人好事儿奖啊!”张木匠没再言语,指挥着儿子们继续干活。人们不知张木匠为啥修桥,看够也就都散了。
几天后,木桥终于完工了。张木匠欢喜地在桥上走来走去。有过河的,他就主动招呼人家从桥上走。有人从桥上走过去,还回头看看张木匠,问:“真不收费?”张木匠脸一横:“收啥呀!”
村里人知道张木匠修桥不是为了收费,从桥上走,感觉方便多了,都念叨张木匠的好。 渐渐地,人们习惯了木桥的存在,就像当初习惯了走石柱一样。春夏秋冬,寒来暑往。
“不好了,出事儿了!”李广播又开始在村里广播上了。村人问:“啥事儿?”李广播说:“外村一个来走亲戚的,带着孩子过桥,桥上一块松动的木板被孩子踩翻,孩子的腿被钉子划了条大口子!”河边围了些人,孩子哇哇大哭,孩子妈也哭。村民帮着把孩子送到村里的卫生所。医生处置一下说伤口太长太深,得去市医院治疗。
张木匠没精打采地抽闷烟,他听李广播说,人家找村里,听村里说那桥是他修的,出了事儿,只能他赔偿。他去找村干部说这事儿,村干部说,桥不是村里修的,村里也没钱啊。 “我又没收费,赔偿个啥哩!”张木匠念叨着。想不通的张木匠第二天还是揣了一千块钱去医院看了那孩子。他念着一个理儿,来村里走亲戚的,也都是乡里乡亲的,撕破脸不好。
张木匠把钱留在医院后,闷闷不乐地回来了。刚走到河边,看到河边围了些人,像在吵架。走近一看,是儿子和村里人在吵什么。“咋回事儿,嚷嚷个啥?”气不顺的张木匠声音高了很多。 “你回来得正好,说说你儿子,他要拆桥。”一个村人拉着张木匠指着他儿子说。
“爹,这桥咱真得拆了!好心办坏事儿!以后谁再有个啥事儿,咱担不起。”儿子又开始拆。村人说:“可没了这桥,大家又得多走两公里路啊!以前没这桥也就罢了,现在大家都习惯了!”张木匠看了看宽阔的河面,看了看这座木桥,深深地叹了口气。
张木匠的儿子见老爹没吱声,便说:“不拆也行,但是丑话说前面,以后谁再过桥出什么事儿,都与我们家没有关系。”村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摇摇头说:“这个我们真做不了主啊,桥是你们修的,你们得找村干部说说。”
张木匠的儿子一听,生气地说:“好,桥是我们修的,我们爱拆就拆,你们管不着。”说完,就又开始拆起来。“别拆了!”张木匠终于说话了。 “爹!”儿子不情愿地扔下工具坐在一边生闷气。张木匠拿起工具,重新把木板一块一块钉起来。周围很安静,村民都没说话,只听到张木匠手中的锤子与钉子撞击发出的有力声响。
后来,村里人发现张木匠经常拿着锤子在桥上走来走去,东敲敲西敲敲。桥的两侧还竖了“小心过桥”的警示牌。(《故事会》2019年2期)
1.根据小说的情节,以张木匠为陈述对象,完成下面的表格。(4分)(概括内容)
主动揣了一千块钱去医院看望被桥上的钉子划伤的孩子。(2分)
阻止儿子拆桥,给桥竖立警示牌,并经常维护这座桥。(2分)
★2.联系全文,说说开头三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句段作用)
开头三段描写没有桥时人们过河时极不方便的情形。(1分)为下文张木匠自发地带着三个儿子义务修桥、阻止儿子拆桥、经常维护桥等情节做铺垫,(2分)突出了张木匠急人所急、舍己为人的美好品质。(1分)
3.联系上下文,品味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品味语言)(1)像盲人一样试探着走,犹如水上飘。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地表现当初没有桥时人们过河极其艰难、不便的情形。(1分)
(2)张木匠看了看宽阔的河面,看了看这座木桥,深深地叹了口气。
这句话描写了张木匠听了儿子拆桥和村民们阻止时的理论后的动作和神态,(1分)生动地表现出他热心做好事竟然出现意外时左右为难和犹豫的心态。(1分)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复习考点4句段作用教学课件,共8页。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复习考点1标题的含义及作用教学课件,共11页。
这是一份句段的作用(一)课件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共2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点解说,常见考题,答题方法,对点训练,真题探究,句段的作用,记叙文,开头段,中间段,结尾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