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人教B版 (2019)必修 第四册9.1.1 正弦定理第1课时教案
展开9.1.1 正弦定理及其应用(1)
本节课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数学教科书-必修四(人教B版)第九章《解三角形》,它
与初中学习的三角形的边和角关系、判定三角形的全等有密切联系,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也时常有解三角形的问题,而且解三角形问题在高考当中是必考内容,因此,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知识非常重要。
本节以“正弦定理的发现”为基本探究内容,以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让学生的思维由问题开始,到猜想的得出,猜想的探究,定理的推导,并逐步得到深化。
课程目标 | 学科素养 |
A. 学生发现正弦定理的内容,推证正弦定理,简单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解三角形的两类问题; B.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观察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 C.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研究的精神,挖掘其非智力因素资源,培养其良好的数学学习品质。 | 1.数学抽象:正弦定理; 2.逻辑推理:正弦定理的推导; 3.数学运算:正弦定理的应用; 4.直观想象:几何问题代数化,数形结合思想;
|
1.教学重点: 正弦定理的证明及基本应用;
2.教学难点:正弦定理的探索及证明;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判断解的个数问题。
多媒体
教学过程 | 教学设计意图 核心素养目标 |
一、创设问题情境 我们在初中学习过解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在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共有5个元素,即3条边和2个锐角,由直角三角形中的已知元素,求出其余未知元素的过程就是解直角三角形,那么对于一般的三角形,我们有什么样的方法来解三角形呢? 在现代生活中,得益于科技的发展,距离的测量能借助红外测距仪,激光测距仪等工具直接完成,不过在这些工具没有出现以前,你知道人们是怎样间接获得两点间距离的吗? 如图9-1-1所示,若想知道和对岸的一个点A与岸边一点B之间的距离,而且已测量出了BC的长,也想办法得到了∠ABC与∠ACB的大小,你能借助这三个量, 求出AB的长吗? 二、问题探究 (1)如图9-1-2所示,已知∆ABC中a=5,b=3,C=π/3,你能求出这个三角形的面积吗? (2)一般的在∆ABC中,如何根据a,b与C的值,求出这个三角形的面积? 如图所示,在∆ABC中过点A作BC上的高AD,在Rt∆ADC中有正弦的定义可知:AD=bsinC,因此所求三角形的面积为S= 1/2absinC 可以看出,上述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在C为锐角时都成立,而当C为钝角时,如图所示,任可以看出,上述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在c为锐角时都成立,而当c为钝角时,如图9-1-3所示,仍设∆ABC中BC上的高AD可得: 因此仍有S=1/2 absinC" ;当C为直角时,由sin900=1可知上述面积公式仍成立。 即: S=1/2 absinC = 1/2 acsinB= 1/2 bcsinA; 一般地ABC的面积为S,则 由此可知 正弦定理(law of sines) 在任意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的角的正弦的比相等.
是否可以用其他的方法证明正弦定理? 试一试 1.在△ABC中,一定成立的等式是( ) A.acos A=bcos B; B.asin B=bsin A; C.acos B=bcos A. D.asin A=bsin B. B [选项B可化为asin A=bsin B,由正弦定理可知选项B正确.] 2.在△ABC中,已知a=3,b=5,sin A=13.则sin B=( ) A.15 B.59 C.53 D.1 B [由正弦定理asin A=bsin B可得,sin B=bsin Aa=5×133=59,故选B.] 3.在△ABC中,若sin Aa=cos Bb,则B的大小为______________. 45° [由正弦定理知sin Asin A=cos Bsin B,∴sin B=cos B,∴B=45°.] 三、典例解析 【例1】 在△ABC中,已知a=18,B=60°,C=75°,求b的值. [解] 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A=180°-(B+C)=180°-(60°+75°)=45°. 根据正弦定理,得b=asin Bsin A=18sin 60°sin 45°=96. 解三角形 (1)一般地,我们把三角形的3个角与 3条边都称为三角形的元素. (2)已知三角形的若干元素求其他元素一般称为解三角形. 思考:利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需要哪些条件? [提示] 需要两角和一边或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 【例2】 在△ABC中,已知c=10,A=45°,C=30°,求a,b; 解:∵A=45°,C=30°,∴B=180°-(A+C)=105°. 由asin A=csin C得a=csin Asin C=10×sin 45°sin 30°=102. ∵sin 105°=sin 75°=sin (30°+45°) =sin 30°cos 45°+cos 30°sin 45°=2+64, ∴b=csin Bsin C=20×2+64=52+56. 已知三角形的两角和任一边解三角形的方法 1.若所给边是已知角的对边时,可由正弦定理求另一角所对边,再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第三个角. 2.若所给边不是已知角的对边时,先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第三个角,再由正弦定理求另外两边. 【例3】 在△ABC中,分别根据下列条件解三角形: (1)a=1,b=3,A=30°; (2)a=3,b=1,B=120°. [解] (1)根据正弦定理,sin B=bsin Aa=3sin 30°1=32. ∵b>a,∴B>A=30°,∴B=60°或120°. 当B=60°时,C=180°-(A+B)=180°-(30°+60°)=90°, ∴c=bsin Csin B=3sin 60°=2; 当B=120°时,C=180°-(A+B)=180°-(30°+120°)=30°=A,∴c=a=1. (2)根据正弦定理,sin A=asin Bb=3sin 120°1=32>1. 因为sin A≤1.所以A不存在,即无解. 已知三角形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的方法. 1.首先由正弦定理求出另一边对角的正弦值. 2.如果已知的角为大边所对的角时,由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大角对大边的法则能判断另一边所对的角为锐角,由正弦值可求锐角唯一. 3.如果已知的角为小边所对的角时,则不能判断另一边所对的角为锐角,这时由正弦值可求两个角,要分类讨论. | 通过复习初中所学解直角三角形知识,提出问题,引入本节新课。建立知识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类比、归纳推理的能力。
由现实问题中的测量问题,引入一般的解三角形问题,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通过问题分析,从特殊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应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正弦定理,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通过问题思考,进一步熟悉正弦定理的内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通过例题进一步熟悉运用正弦定理解决解三角形能力,提高学生的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及时归纳总结,明确正弦定理的适用范围,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
三、达标检测 1.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正弦定理不适用于钝角三角形.( ) (2)在△ABC中,等式bsin A=asin B总能成立.( ) (3)在△ABC中,若sin A=sin B,则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 ) 【答案】D 【解析】 (1)×.正弦定理适用于任意三角形. (2)√.由正弦定理知=,即bsin A=asin B. (3)√.由正弦定理可知=,即a=b,所以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 2.在△ABC中,A,B,C所对的边分别是a,b,c,若B=30°,b=2,则的值是( ) A.2 B.3 C.4 D.6 【答案】 (1)× (2)√ (3)√ 【解析】由正弦定理可得===4. 3.已知△ABC,根据下列条件,解三角形: (1)a=2,c=,C=; (2)a=2,c=,A=. 【解析】 (1)∵=,∴sin A==. ∵c>a,∴C>A.∴A=. ∴B=,b===+1. (2)∵=, ∴sin C==. 又∵a<c,∴C=或. 当C=时,B=,b==+1. 当C=时,B=,b==-1.] |
通过练习巩固本节所学知识,通过学生解决问题,感悟其中蕴含的方程思想,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
四、小结 1、2、正弦定理的主要应用: (1)已知三角形的两角及一边,解三角形; (2)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 3、转化划归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方程思想等及其证明的思想方法. 五、课时练 | 通过总结,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所学内容,提高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
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猜想、实验、归纳等思维方法,最后得到了推导出正弦定理。我们研究问题的突出特点是从特殊到一般,我们不仅收获着结论,而且整个探索过程我们也掌握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在强调研究性学习方法,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积极性,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
必修 第四册9.1.2 余弦定理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必修 第四册9.1.2 余弦定理教案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温故知新,情境与探究,典例解析,小结,课时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数学人教B版 (2019)必修 第四册9.2 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的应用第1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数学人教B版 (2019)必修 第四册9.2 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的应用第1课时教学设计,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变式练习,解题方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B版 (2019)必修 第四册9.2 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的应用第2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B版 (2019)必修 第四册9.2 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的应用第2课时教案,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变式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