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人教B版 (2019)必修 第四册第十一章 立体几何初步11.4 空间中的垂直关系11.4.1 直线与平面垂直第2课时教学设计
展开11.4.1 直线与平面垂直 (2)
本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数学教科书-必修四(人教B版)第十一章《11.4.1直线与平面垂直 (2)》,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直线与平面所称的角、直线与平面垂直的综合的应用。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实例出发,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推理论证等过程。获得线面角的概念及直线与垂直的性质,并能简单应用。从而发展学生的直观想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的核心素养。
课程目标 | 学科素养 |
A.掌握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并能应用. B.掌握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定义 C.理解三垂线定理并能灵活应用。 D.灵活运用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处理空间垂直问题.
| 1.数学抽象: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2.逻辑推理:直线与直线与平面垂直判定定理的证明 3.直观想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4.数学建模:常见的直线与平面垂直的证明方法 |
1.教学重点:掌握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定义;
2.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处理空间垂直问题.
多媒体
教学过程 | 教学设计意图 核心素养目标 | ||||||||||||
一、温故知新 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
3.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尝试与发现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1)文字叙述:如果两条平行直线中,有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另一条直线也垂直于这个平面. (2)图形语言: (3)符号表示:如果l∥m,l⊥α,则m⊥α. 如果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直与直线平行,那么直线与平面是否垂直?利用合适的实物演示,猜测结果并说明理由 证明:要证明这个结论,只要证明且时,能够推出即可,事实上,设直线为平面内的任意两条相交直线,则由可知, 又因为,根据空间中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定义知:
所以根据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得 (3)符号表示:如果l∥m,l⊥α,则m⊥α. 性质定理2 (1)文字叙述:如果两条直线垂直于同一个平面,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2)图形语言: (3)符号表示:如果l⊥α,m⊥α,则l∥m. 如果两条直线同时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这两条直线具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利用合适的实物演示,猜测结果并说明理由. (3)符号表示:如果l⊥α,m⊥α,则l∥m. 证明:如图所示,,设 假设直线不与直线平行,则过点O可作直线与平行, 由线面垂直得性质定理可知。 因为,所以与能确定一个平面,记为,设 ,由可知 这样一来,在平面内,过点O有两条不同得直线都与直线a垂直,这是不可能得。 因此假设不成立,即 上述证明过程也说明,过空间中一点,有且仅有一条直线与已知平面垂直。 1.思考辨析 (1)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 (2)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垂直.( ) (3)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直线平行.( ) (4)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一条直线和平面平行.( ) 答案 (1)× (2)× (3)√ (4)× 2.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直线l⊥平面A1B1C1D1(l与棱不重合),则( ) A.B1B⊥l B.B1B∥l C.B1B与l异面 D.B1B与l相交 答案:B 因为B1B⊥平面A1B1C1D1,又l⊥平面A1B1C1D1, 则l∥B1B. 例1.如图所示,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M是AB上的一点,N是A1C的中点,MN⊥平面A1DC. 求证:(1)MN∥AD1; (2)M是AB的中点. [分析] 欲证MN∥AD1,只需证出MN,AD1垂直于同一个平面即可,由题目中的条件可知,只需证出AD1⊥平面A1DC;欲证M为AB的中点,只需证出AM=AB=DC=ON即可. 证明 (1) ∵ABCD-A1B1C1D1为正方体,∴AD1⊥A1D. 又∵CD⊥平面ADD1A1,AD1⊂平面ADD1A1, ∴CD⊥AD1.∵A1D∩CD=D,∴AD1⊥平面A1DC. 又∵MN⊥平面A1DC,∴MN∥AD1. (2)设AD1∩A1D=O,连接ON,在△A1DC中, A1O=OD,A1N=NC. ∴ONCDAB,∴ON∥AM. 又∵MN∥OA,∴四边形AMNO为平行四边形, ∴ON=AM. ∵ON=AB,∴AM=AB, ∴M是AB的中点.直线垂直于同一个平面,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跟踪训练1. 如图所示,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E∈平面ABCD,F∈平面A1B1C1D1,且EF⊥平面ABCD. 求证:EF∥AA1. 证明:∵AA1⊥AB,AA1⊥AD,且AB∩AD=A, AB⊂平面ABCD,AD⊂平面ABCD,∴AA1⊥平面ABCD. 又∵EF⊥平面ABCD,∴EF∥AA1. 2:直线与平面所成角 斜拉桥又称斜张桥,是将主梁用许多拉索直接拉在桥塔上的一种桥梁,是由承压的塔、受拉的索和承弯的梁体组合起来的一种结构体系.其可看作是拉索代替支墩的多跨弹性支承连续梁.其可使梁体内弯矩减小,降低建筑高度,减轻了结构重量,节省了材料.斜拉桥由索塔、主梁、斜拉索组成.
(1)图中拉索所在直线与桥面都是相交的关系,其倾斜程度相同吗? 提示:不同. 2)能用角来表示直线与平面相交时不同的倾斜程度吗? 提示:能. (3)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是空间角,能和异面直线所成角一样把空间角转化为平面角吗? 提示:能. 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1)斜线:与平面α ,但不和平面α ,图中 . (2)斜足:斜线和平面的 ,图中 . (3)射影:过斜线上斜足以外的一点向平面引 ,过 和______的直线叫做斜线在这个平面内的射影,图中斜线PA在平面α上的射影为 . 相交;垂直;直线PA;交点;点A;斜足;直线;AO垂线;垂足; (4)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①定义:平面的一条斜线和它在平面上的射影所成的锐角. ②规定:一条直线垂直于平面,它们所成的角是 ;一条直线和平面平行,或在平面内,它们所成的角是 . (5)取值范围: . 0°≤θ≤90°;直角;0°的角 1.如图所示,若斜线段AB是它在平面α上的射影BO的2倍,则AB与平面α所成的角是( ) A.60° B.45° C.30° D.120° A [由题意知,在Rt△ABO中,∠AOB=90°,BO=AB,所以∠ABO=60°.] 2.如图所示,三棱锥P-ABC中,PA⊥平面ABC,PA=AB,则直线PB与平面ABC所成的角等于 . 解析:因为PA⊥平面ABC,所以斜线PB在平面ABC上的射影为AB,所以∠PBA即为直线PB与平面ABC所成的角.在△PAB中,∠BAP=90°,PA=AB,所以∠PBA=45°,即直线PB与平面ABC所成的角等于45°.答案:45° 1.求斜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步骤 (1)作图:作(或找)出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作射影要过斜线上一点作平面的垂线,再过垂足和斜足作直线,注意斜线上点的选取以及垂足的位置要与问题中已知量有关,才能便于计算. (2)证明:证明某平面角就是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3)计算:通常在垂线段、斜线和射影所组成的直角三角形中计算. 例2.如图所示三棱锥中,,且,, 求三棱锥的体积。 分析:为了求出这个三棱锥的体积,关键是作出三棱锥的高,也就是找到S在底面的射影 解:设S在底面的射影为O,则由,由,即I为的外心, 又因为是直角三角形,所以O是线段AC的中点 因为 所以,又因为是直角三角形,从而
因此所求体积为: 点到平面的距离 利用线面垂直,可以找出点到平面的距离,从而求出一般几何体的高,进而得到几何体的体积等.另外,因为直线与平面平行时直线与平面的距离,以及两平行平面之间的距离,都是通过点到平面的距离来定义,所以我们也可以利用点到平面的距离来求出直线与平面的距离,以及两平行平面之间的距离. 1.如图所示,已知P为△ABC外一点,PA,PB,PC两两垂直,PA=PB=PC=a,求点P到平面ABC的距离.
证明:过点P作PO⊥平面ABC于点O,连接AO,BO,CO, 所以PO⊥OA,PO⊥OB,PO⊥OC. 因为PA=PB=PC=a, 所以△PAO≌△PBO≌△PCO. 所以OA=OB=OC,所以O为△ABC的外心. 因为PA,PB,PC两两垂直,所以AB=BC=CA=a, 所以△ABC为正三角形,所以OA=AB=a, 所以PO=a. 所以点P到平面ABC的距离为a. 三垂线定理 例4.如图所示,已知AB是平面的一条垂线,AC是平面的一条斜线,, 求证: 证明:因为,所以 又因为且,所以 面ABC 而且面ABC,所以 例4的结果可以简述为“平面内垂直于射影的直线也垂直于斜线” 三垂线定理 (1)平面内垂直于射影的直线也垂直于斜线;平面内垂直于斜线的直线也垂直于射影. (2)图形语言: (3)已知AB⊥α,AC是平面α的一条斜线,l⊂α, ①若l⊥BC,则l⊥AC;②若l⊥AC,则l⊥BC. |
通过对直线与平面垂直及其判定定理的回顾,引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发展学生数学抽象和直观想象的核心素养。
由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经历直观想象,分析概括,获得线面角的概念。发展学生数学抽象、直观想象和逻辑推理的核心素养。
通过定理思辨,提升学生对定理的准确理解和应用能力,发展学生数学抽象、逻辑推理的核心素养。
通过典例分析,提高学生对线面垂直证明的应用能力,提升推理论证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抽象、数学建模及逻辑推理的核心素养。
| ||||||||||||
三、达标检测 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个数是( ) ①若直线m∥平面α,直线l⊥m,则l⊥α; ②若直线l和平面α内的无数条直线垂直,则直线l与 平面α必相交; ③过平面α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平面α垂直; ④过直线a外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和直线a垂直. A.0 B.1 C.2 D.3 C [(1)①错误.若直线m∥平面α,直线l⊥m,则l与α平行、相交或l在α内都有可能; ②错误.若直线l和平面α内的无数条直线垂直,则直线l与平面α平行、相交或l在α内都 有可能;③④正确. 2.如图,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面对角线AC与体对角线D1B的位置关系是( ) A.平行 B.垂直 C.相交 D.以上都有可能 答案:B 因为D1D⊥平面ABCD,AC⊥BD,所以AC⊥D1B. 3.如图,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AB1与平面ADD1A1所成的角等于________,AB1与平面DCC1D1所成的角等于________. 45° 0° [∠B1AA1为AB1与平面ADD1A1所成的角,即45°;AB1与平面DCC1D1平行,即所成的角为0°.] 4.在矩形ABCD中,AB=3,BC=4,PA⊥平面ABCD,且PA=1,取对角线BD上一点E,连接PE,PE⊥DE,则PE的长为 . 解析:如图所示,连接AE.因为PA⊥平面ABCD, BD⊂平面ABCD,所以PA⊥BD. 又因为BD⊥PE,PA∩PE=P, 所以BD⊥平面PAE,所以BD⊥AE. 所以AE=.所以在Rt△PAE中, 由PA=1,AE=,得PE=. 5.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PA⊥底面ABCD,AB⊥AD,AC⊥CD,∠ABC=60°,PA=AB=BC, E是PC的中点. (1)求PB和平面PAD所成的角的大小; (2)求证:AE⊥平面PCD.
(1)解:在四棱锥P-ABCD中, 因为PA⊥底面ABCD,AB⊂平面ABCD, 所以PA⊥AB. 又AB⊥AD,PA∩AD=A, 所以AB⊥平面PAD. 所以PB在平面PAD内的射影为PA, 即∠APB为PB和平面PAD所成的角. 在Rt△PAB中,AB=PA, 故∠APB=45°. (2)证明:在四棱锥P-ABCD中, 因为PA⊥底面ABCD,CD⊂平面ABCD, 所以CD⊥PA. 因为CD⊥AC,PA∩AC=A, 所以CD⊥平面PAC. 又AE⊂平面PAC,所以AE⊥CD. 由PA=AB=BC,∠ABC=60°, 可得AC=PA. 因为E是PC的中点,所以AE⊥PC. 又PC∩CD=C,所以AE⊥平面PCD. |
通过练习巩固本节所学知识,通过学生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直观、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的核心素养。
| ||||||||||||
四、小结 1.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揭示了空间中“平行”与“垂直”关系的内在联系,提供了“垂直”与“平行”关系相互转化的依据; 2.求线面角的关键是找直线在相应平面内的射影,并借助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求线面角; 3. 三垂线定理:平面内垂直于射影的直线也垂直于斜线;平面内垂直于斜线的直线也垂直于射影,在异面直线的垂直证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五、课时练 |
通过总结,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所学内容,提高概括能力。 |
本课从生活实例出发,引导学生观察抽象,获得线面角的概念及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从而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数学建模和直观想象的核心素养。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积极性,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
高中数学11.4.2 平面与平面垂直第2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数学11.4.2 平面与平面垂直第2课时教学设计,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解题方法,变式练习,变式练习1,变式练习2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人教B版 (2019)11.4.1 直线与平面垂直第1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B版 (2019)11.4.1 直线与平面垂直第1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对点快练,变式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B版 (2019)必修 第四册11.4.2 平面与平面垂直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B版 (2019)必修 第四册11.4.2 平面与平面垂直教案及反思,共1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境与问题,达标检测,小结,课时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