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教统编版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案
展开《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学设计思路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及内容
本课主要讲明朝统治,分为对内和对外两部分。对内方面,皇权是君主专制的核心,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自秦朝创立以来,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深远。它经历了草创建立、发展完善到走向极端和没落三个阶段。如果把明朝加强皇权放在整个君主专制发展的大背景下来考察,就会发现,明清时期我国封建君主制度的空前强化已违背了时代精神,失去了活力,是整个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表现和开始。因此,这一课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对外方面本课主要介绍了明朝对边疆的经营管理,既有戚继光抗击和平定中国沿海倭患,郑和下西洋扩大中国在亚非广大地区的影响,完成了古代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等内容,又有欧洲殖民侵略内容,总体而言,明朝经略边疆在确立我国疆域,反抗外来侵略和促进中外友好交往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同时本课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课程。本课在逻辑关系上采取先内后外的原则。第一子目讲明朝的内政,以专制强化为重点。第二、三子目讲明朝的边疆问题和外部环境,其中先讲沿海,再讲内陆。第三子目讲内陆边疆的时候,顺便带出清朝建立、明朝灭亡和清军入关,从而结束全课。
栏目内容设置的考虑上
本课的导入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早年经历,由此引入第一子目开始部分明朝建立的相关内容。朱元璋出身社会底层而成为统一王朝开国君主,这样的经历在中外历史上都是罕见的。教材配图是安葬朱元章父母的凤阳明皇陵。
《史料阅读》取材于明朝后期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记载了明朝后期与荷兰殖民者最初接触的情况。
《学思之窗》选取了清朝入关前汉族降官宁完我的一段奏疏,旨在反映清承明制这一历史现象。
《思考点》的思考对象是郑和下西洋的兴废。希望提示学生注意,“下西洋”活动后来未能持续,有不得已的原因。尽管郑和下西洋的积极作用和历史意义非常突出,但也还是存在某些负面因素。
2.核心概念
按照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主题):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新问题。
第二层次(线索):(1)明朝皇权的加强(2)奠定我国版图疆域基础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第三层次(具体史事):内阁、宦官专权、厂卫、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欧洲殖民侵略、明清易代等。
二、教学立意
(一)课程标准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 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通过认识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二)教学目标
1.知道明朝建立、灭亡,清军入关的基本史实。明朝建立后君主专制加强、海疆管理、边疆管理的基本史实。
2.通过对比明清时期中外发展的不同趋势,理解明清时期开始落后世界。
3.了解明朝时期管理边疆地区的措施,体会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趋势。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难点:明朝面临的内部和外部问题。
三、教学流程
(一)教学基本流程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以朱元璋的一份历史档案为开端,引起学生兴趣并简要了解朱元璋的生平和经历。强调元末明初的状况,总结出其建立明朝的背景,指出建立时间、都城等基本信息。
2.内外两线,讲授新课
第一子目: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这部分重点是认识明朝废丞相、设内阁的背景、影响等。教师可以出示材料。联系朱元璋生平经历,通过带领学生分析并进行问题探究,得出废丞相的历史原因、历史教训、直接原因,同时指出明太祖废元朝行中书省,在地方设三司,集地方权力于中央,使宰相职权扩大的现实原因。
1380年,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同时,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提问:废丞相的影响是什么?
在得出宰相制度废除、君主专制加强结论基础上引出明太祖废除丞相后政务繁多、压力倍增的现象。可以利用材料引出“设内阁”的教学内容。
内阁形成过程点明以下几点:
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这标志着内阁出现。(“票拟”权)
明中后期,大学士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
内阁有首辅大臣,到明中后期,地位很高,如张居正。这里设置思考点:内阁首辅=宰相吗?出示材料,学生分析得出结论:内阁职责只备顾问,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和丞相有本质区别。以此点题,说明内阁能够加强君权的原因。相较而言宦官比内阁更容易得到皇帝信任,当司礼监窃取批红权力,就为宦官专权提供了制度条件。宦官专权的表现除了“批红””,另一个表现就是控制厂卫。简要说明明朝特务机构。
第二子目: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第一,郑和下西洋: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基于此背景,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就很容易理解。看图让学生简述概况。
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地位,可以通过表格对比郑和下西洋概况和欧洲航海家航海情况,让学生得出结论。最后给予评价: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但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因此后来未能持续。
第二,讲授戚继光抗倭这部分内容抓住3个问题,1.明朝中期,倭寇猖獗的原因主要是什么?2.戚继光荡平倭寇后东南形势得以稳定下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3.这段历史的教训和经验有哪些?从中得到哪些启示?理解明朝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应对材料引用戚继光的诗句,进一步带领学生认识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第三,欧洲殖民侵略
先介绍背景,新航路的开辟。再探究史实: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荷兰则后来占据台湾。
设置思考点:西方殖民者东来给中国带来哪些影响?中国又有哪些反应?关联教材前后。
第三子目,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边疆问题可以按照方位叙述,增强地理空间概念,强调版图的奠定;重点在于阐释明朝与他们的关系,如和议、封授、设机构管理等。
女真族需要详细一点,它与明朝灭亡和清朝建立关系密切。这里讲明女真族建立政权,后金政权建立就有了金明交战。女真族发展期间,改族名改国,继续与明朝对峙并向南发展。明清易代,简要叙述。
3.归纳“两线”,总结课堂。明朝对内可以简单归纳为:传统制度的新变化;对外可以简单归纳为:新挑战的传统应对。
(二)教学总结反思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不够明晰,教师通过总结要帮助他们认识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同时,面临海外贸易发展的新的历史机遇,明朝依然采用传统的应对方式,开始显现出逐步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的迹象。
(三)学习评价建议
学习评价重在测评学生对问题的论证。本课重点是掌握明朝面临的内部和外部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课后针对重点问题,通过学生学术交流、搜集资料、教师答疑等方式解决。
四、教学延伸
教材重点讲解明朝面临的内部和外部问题,侧重于问题层面。教师课后可以适当地补充这一时期中外经济发展概况。学生通过搜集相关资料,全面看待此时世界时代潮流的变化对明朝的影响,进而理解其内部外部问题。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讲解新课,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教学流程,教学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案,共1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堂导入,任务设计,教学片段,设计意图,总结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