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北京市一零一中学高中化学竞赛第2讲 溶液.doc学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北京市一零一中学高中化学竞赛第2讲 溶液.doc学案01
    北京市一零一中学高中化学竞赛第2讲 溶液.doc学案02
    北京市一零一中学高中化学竞赛第2讲 溶液.doc学案03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北京市一零一中学高中化学竞赛第2讲 溶液.doc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北京市一零一中学高中化学竞赛第2讲 溶液.doc学案,共10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竞赛要求,知识梳理,典型例题,知能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2讲 溶液
    【竞赛要求】
    分散系。胶体。溶解度。亨利定律。稀溶液通性。溶液浓度。溶剂(包括混合溶剂)。
    【知识梳理】
    一、 分散系的基本概念及分类
    一种或几种物质以细小的粒子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所形成的体系称分散系。被分散的物质称分散质,把分散质分开的物质称分散剂。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常把分散系分为三类,见表2-1。
    表2-1 分散系铵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分类
    分散系类型
    分散质粒子直径 / nm
    分散质
    主要性质
    实例
    分散系
    分散质
    分散剂
    分子分散系
    <1
    小分子、离子或原子
    均相*,稳定,扩散快,颗粒能透过半透膜
    糖水


    胶体分散系
    高分子溶液
    1~100
    大分子
    均相,稳定扩散慢,颗粒不能透过半透膜
    血液
    蛋白质

    溶胶
    1~100
    分子的小聚集体
    多相,较稳定,扩散慢,颗粒不能透过半透膜
    [Fe(OH)3]胶体
    [Fe(OH)3]n

    粗分散系
    >100
    分子的大聚集体
    多相,不稳定,扩散很慢,颗粒不能透过半透膜
    泥水
    泥土

    *在体系中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完全相同的一部分称相。
    分子分散系又称溶液,因此溶液是指分散质分子、离子或原子均匀地分散在分散剂中所得的分散系。溶液可分为固态溶液(如某些合金)、气态溶液(如空气)和液态溶液。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是液态溶液,特别是以水为溶剂的水溶液。
    二、 溶解度和饱和溶液
    1、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中,在一定量溶剂中溶解溶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易溶于水的固体的溶解度用100 g水中溶解溶质的质量(g)表示;一定温度下,难溶物质饱和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也常用来表示难溶物质的溶解度。例如298 K氯化银的溶解度为1×10-5 mol·L-1。
    2、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未溶解的溶质跟已溶解的溶质达到溶解平衡状态时的溶液称为饱和溶液。在饱和溶液中,存在着下列量的关系:
    = 常数 = 常数
    3、溶解度与温度
    溶解平衡是一个动态平衡,其平衡移动的方向服从勒沙特列原理。一个已经饱和的溶液,如果它的继续溶解过程是吸热的,升高温度时溶解度增大;如果它的继续溶解过程是放热的,升高温度时溶解度减小。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气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4、溶解度与压强
    固体或液体溶质的溶解度受压力的影响很小。气体溶质的溶解度受压力影响很大。对于溶解度很小,又不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的气体,“在温度不变时,气体的溶解度和它的分压在一定范围内成正比”,这个定律叫亨利(Henry)定律。其数学表达式是: Cg = Kg·pg (2-1)
    式中pg为液面上该气体的分压,Cg为某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其单位可用g·L-1、L·L、mol·L-1表示),Kg称为亨利常数。
    5、溶解平衡
    任何难溶的电解质在水中总是或多或少地溶解,绝对不溶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对于难溶或微溶于水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当溶解与结晶的速率相等,便建立了固体和溶液中离子之间的动态平衡,简称溶解平衡。
    三、 溶液的性质
    1、稀溶液的依数性
    稀溶液的某些性质主要取决于其中所含溶质粒子的数目,而与溶质本身的性质无关,这些性质称为依数性。稀溶液的依数性包括溶液的蒸气压下降、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和和渗透压。
    (1)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19世纪80年代拉乌尔(Raoult)研究了几十种溶液的蒸气压与温度的关系,发现:在一定温度下,难挥发的非电解质溶液的蒸气压p等于纯溶剂蒸气压p与溶剂的物质的量分数x的乘积,即:
    p = p·x (2-2)
    这就是拉乌尔定律。用分子运动论可以对此作出解释。当气体和液体处于相平衡时,液态分子气化的数目和气态分子凝聚的数目应相等。若溶质不挥发,则溶液的蒸气压全由溶剂分子挥发所产生,所以由液相逸出的溶剂分子数目自然与溶剂的物质的量分数成正比,而气相中溶剂分子的多少决定蒸气压大小,因此有:
    = 即: p = p·x
    由于溶质的物质的量分数x与x之和应等于1,因此p = p·x式可作如下变换:
    p = p(1–x) p–p = p·x p = px (2-3)
    这是拉乌尔定律的另一表达式,p为溶液的蒸气压下降值。对于稀溶液而言,溶剂的量n远大于溶质的量n,n + n ≈n,因此(2-3)式可改写为:p = p·
    在定温下,一种溶剂的p为定值, 用质量摩尔度b表示,上式变为:
    p ≈ p· = K·b (2-4)
    式中K = p·M/1000,M是溶剂的摩尔质量。(2-4)式也是拉乌尔定律的一种表达形式。
    (2)液体的沸点升高
    液体的蒸气压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当蒸气压等于外界压力时,液体就沸腾,这个温度就是液体的沸点(T)。因溶液的蒸气压低于纯溶剂,所以在T时,溶液的蒸气压小于外压。当温度继续升高到T时,溶液的蒸气压才等于外压,此时溶液沸腾。T与T之差即为溶液的沸点升高值(T) T∝p
    T = kp ≈ k·p· = K·b
    即: T≈ K·b (2-5)
    式中K是溶剂的摩尔沸点升高常数。不同溶剂的K值不同(表2-2)。利用沸点升高,可以测定溶质的分子量。在实验工作中常常利用沸点升高现象用较浓的盐溶液来做高温热浴。
    (3)溶液的凝固点降低
    在101 k Pa下,纯液体和它的固相平衡的温度就是该液体的正常凝固点,在此温度时液相的蒸气压与固相的蒸气压相等。纯水的凝固点为0℃,此温度时水和冰的蒸气压相等。但在0℃水溶液的蒸气压低于纯水的,所以水溶液在0℃不结冰。若温度继续下降,冰的蒸气压下降率比水溶液大,当冷却到T时,冰和溶液的蒸气压相等,这个平衡温度(T)就是溶液的凝固点。T-T = △T就是溶液的凝固点降低值。同样,它也是和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成正比,即:△T≈ K·b (2-6)
    式中K是溶剂的摩尔凝固点降低常数。不同溶剂的K值不同(表2-2)。利用凝固点降低,可以测定溶质的分子量,并且准确度优于沸点升高法。这是由于同一溶剂的K比K大,实验误差相应较小,而且在凝固点时,溶液中有晶体析出,现象明显,容易观察,因此利用凝固点降低测定分子量的方法应用很广。此外,溶液的凝固点降低在生产、科研方面也有广泛应用。例如在严寒的冬天,汽车散热水箱中加入甘油或乙二醇等物质,可以防止水结冰;食盐和冰的混合物作冷冻剂,可获得-22.4℃的低温。
    表2-2 常用溶剂的K和K
    溶剂
    T/K
    K/(K·kg·mol-1)
    T/K
    K/(K·kg·mol-1)

    273.0
    1.86
    373
    0.512

    278.5
    5.10
    353.15
    2.53
    环己烷
    279.5
    20.20
    354.0
    2.79
    乙酸
    290.0
    3.90
    391.0
    2.93
    氯仿


    333.19
    3.63

    353.0
    6.90
    491.0
    5.80
    樟脑
    451.0
    40.00
    481.0
    5.95
    从热力学观点看,溶液沸点升高和凝固点降低乃是熵效应的结果。如水在沸点时的相变过程:H2O(1) H2O(g) △G = 0。根据吉布斯-亥姆霍兹方程,有T= △H/(S[H2O(g)]-S[H2O(l)])
    加入难挥发的溶质后,使液体熵值增加,而S[H2O(g)]和△H却几乎不变,于是式中分母项变小,导T升高。对凝固点降低,可作同样的分析。
    (4)溶液的渗透压
    如图2-2所示,用一种能够让溶剂分子通过而不让溶质分子通过的半透膜(如胶棉、硝酸纤维素膜、动植物膜组织等)把纯水和蔗糖溶液隔开,这时由于膜内外水的浓度不同,因此单位时间内纯水透过半透膜而进入蔗糖溶液的水分子数比从蔗糖水溶液透过半透膜而进入纯水的水分子数多,,从表观看来,只是水透过半透膜而进入蔗糖溶液。这种让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单方向的扩散过程,称为渗透。
    由于渗透作用,蔗糖溶液的体积逐渐增大,垂直的细玻璃管中液面上升,因而静水压随之增加,这样单位时间内水分子从溶液进入纯水的个数也就增加。当静水压达到一定数值时,单位时间内,水分子从两个方向穿过半透膜的数目彼此相等,这时体系达到渗透平衡,玻璃管内的液面停止上升,渗透过程即告终止。这种刚刚足以阻止发生渗透过程所外加的压力叫做溶液的渗透压。
    19世纪80年代,范特荷甫对当时的实验数据进行归纳比较后发现,稀溶液的渗透压与浓度、温度的关系,与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相似,可表示为: = RT (2-8)
    式中是溶液的渗透压,V式溶液体积,n是溶质的物质的量,R是气体常数,T是绝对温度。
    渗透作用在动植物生活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动植物体都要通过细胞膜产生的渗透作用,以吸收水分和养料。人体的体液、血液、组织等都有一定的渗透压。对人体进行静脉注射时,必须使用与人体体液渗透压相等的等渗溶液,如临床常用的0.9 %的生理盐水和5 %的葡萄糖溶液。否则将引起血球膨胀(水向细胞内渗透)或萎缩(水向细胞外渗透)而产生严重后果。同样道理,如果土壤溶液的渗透压高于植物细胞液的渗透压,将导致植物枯死,所以不能使用过浓的肥料。
    化学上利用渗透作用来分离溶液中的杂质,测定高分子物质的分子量。近年来,电渗析法和反渗透法普遍应用于海水、咸水的淡化。
    非电解质稀溶液的△p,△T,△T以及的实验值与计算值基本相符,但电解质溶液的实验值与计算值差别相当大。如0.01 mol·kg-1的NaCl溶液,△T计算值为0.0186 K,而实际测定△T值却是0.0361 K。阿累尼乌斯认为,这是由于电解质在溶液中发生了电离的结果。有些电解质(如醋酸、氨水、氯化汞等)电离度很小,称为弱电解质;有些电解质(如盐酸、氢氧化钠、氯化钾等)的电离度相当大,称为强电解质。现代的强电解质溶液理论认为,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是完全电离的,但由于离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离子的行动并不完全自由,所以实际测定的“表观”电离度并不是100 %。
    2、分配定律
    (1)分配定律
    在一定温度下,一种溶质分配在互不相溶的两种溶剂中的浓度比值是一个常数,这个规律就称为分配定律,其数学表达式为: K = c/c (2-9)
    式中K为分配系数;c为溶质A在溶剂中的浓度;c为溶质A在溶剂中的浓度。
    (2)萃取分离
    萃取分离法是利用一种与水不相溶的有机溶剂与试液一起震荡,使某组分转入有机相,另外的组分留在水相,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溶剂萃取的实质是物质在互不相溶的两种溶剂中的分配差异。萃取过程是物质在两相中溶解过程的竞争,服从相似相溶原理。萃取分离的主要仪器是分液漏斗。具体操作如下:将试液(水溶液)置于60 ~ 125mL的梨形分液漏斗中,加入萃取溶剂后立即震荡,使溶质充分转移至萃取溶剂中。静置分层,然后将两相分开。
    在实际工作中,常用萃取百分率E来表示萃取的完全程度。萃取百分率是物质被萃取到有机相中的比率。 E = ×100%
    萃取时,为提高萃取效率,通常采用“少量多次”的方法。
    设有V(mL)溶液内含有被萃取物质m(g),用V(mL)溶剂萃取n次后,水相中剩余被萃取物质m(g),则 m= m()n (2-10)
    式中K为分配系数,K = ;c为溶质A在水溶液中的浓度,c为溶质A在萃取溶剂中的浓度。
    3、溶解度原理(相似相溶原理)
    限于理论发展水平,至今我们还无法预言气体、液体、固体在液体溶剂中的溶解度,但是我们可以按照“相似相溶”这个一般溶解度原理来估计不同溶质在液体溶剂中的相对溶解程度。“相似”是指溶质与溶剂在结构或极性上相似,因此分子间作用力的类型和大小也基本相同;“相溶”是指彼此互溶。也就是说,极性分子易溶于极性溶剂(如水),而弱极性或非极性分子易溶于弱极性或非极性溶剂(如有机溶剂氯仿、四氯化碳等)
    液体溶质,如乙醇C2H5OH在水中的溶解度比乙醚CH3OCH3大得多,这是因为乙醇是极性分子,分子中含有—OH基,与水相似,而且C2H5OH与C2H5OH、C2H5OH与H2O、H2O与H2O分子间都含有氢键,作用力也大致相等;而乙醚属非极性分子。
    在固体溶质中,大多数离子化合物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非极性分子如固态I2难溶于水而易溶于弱极性或非极性的有机溶剂(如四氯化碳)中。另外,固态物质的熔点对其在液体溶剂中的溶解度也有一定的影响,一般结构相似的固体化合物在同一溶剂中低熔点的固体将比高熔点固体易溶解。
    对于气体而言,在液体溶剂中的溶解度规律是:在同一溶剂中,高沸点气体比低沸点气体的溶解度大;具有与气体溶质最为近似分子间力的溶剂是该气体的最佳溶剂。如卤化氢气体较稀有气体易溶于水,而且随着卤素原子序数的递增,卤化氢的沸点升高,在水中的溶解度增大。
    四、溶液组分含量的表示方法,
    有很多方法表示溶液的组成,化学上常用物质的量浓度、质量摩尔浓度、摩尔分数、质量分数等表示。
    1、物质的量浓度
    在国际单位制中,溶液的浓度用物质的量浓度(简称浓度)表示。其定义为:溶液中所含溶质A的物质的量除以溶液的体积,用符号c表示。 c= (2-11)
    若溶质A的质量为m,摩尔质量为M,则:c= = (2-12)
    (2)质量摩尔浓度
    用1kg溶剂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表示的浓度称为质量摩尔浓度,用b表示,单位为mol·kg-1,即:
    b= = (2-13)
    (3)摩尔分数
    溶液中某一组分A的物质的量(n)占全部溶液的物质的量(n)的分数,称为A的摩尔分数,记为x。 = (2-14)
    若溶液由A和B两种组分组成,溶质A和B的物质的量分别为n和n,则:
    x= x= 很显然 x + x = 1
    (4)质量分数
    溶质A的质量占溶液总质量的分数称为溶质A的质量分数,符号为wA,即 wA = (2-15)
    【典型例题】
    例1、在某温度下,当蔗糖的溶解达成平衡后,杯底还剩有大量蔗糖,试分析这种溶液是否为过饱和溶液?
    分析:在这种情况下,溶质虽然大大地过量,但过量的溶质并未进入溶液中,该溶液的浓度等于而并未超过该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浓度,而且过饱和溶液一般不稳定,溶液中必须没有固体溶质存在,才有形成过饱和溶液的可能。因此,该溶液不是过饱和溶液,而是饱和溶液。
    答:该溶液不是过饱和溶液。
    例2、已知20℃时Ca(OH)2的溶解度为0.165 g / 100 g水,及在不同的CO2压力下碳酸钙的溶解度为:
    CO2压力/Pa
    0
    14084
    99501
    溶解度(g CaCO3/100g H2O)
    0.0013
    0.0223
    0.109
    请用计算说明,当持续把CO2(压强为99501Pa,下同)通入饱和石灰水,开始生成的白色沉淀是否完全“消失”?在多次实验中出现了下列现象,请解释:
    (1)由碳酸钙和盐酸(约6 mol/L)作用生成的CO2直接通入饱和石灰水溶液,所观察到的现象是:开始通CO2时生成的沉淀到最后完全消失。若使CO2经水洗后再通入饱和石灰水溶液则开始生成的白色沉淀到最后不能完全“消失”,为什么?
    (2)把饱和石灰水置于一敞口容器中,过了一段时间后,溶液表面有一层硬壳。把硬壳下部的溶液倒入另一容器中,再通入经水洗过的CO2,最后能得清液,请解释。若把硬壳取出磨细后,全部放回到原石灰水溶液中,再持续通入经水洗过的CO2,最后能得清液吗?
    (3)用适量水稀释饱和石灰水溶液后,再持续通入经水洗过的CO2结果是因稀释程度不同,有时到最后能得清液;有时得不到清液,请估算用水将饱和石灰水稀释多少倍时,准能得到清液(设反应过程中,温度保持恒定,即20℃)
    分析: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产生浑浊,继续通入过量的CO2浑浊“消失”。本题借助于一些数据,定量地分析这一常见实验的各种可能发生的变化,加深对实验的认识。在数据处理时,由于是等物质的量进行转化,即1 mol Ca(OH)2吸收1 mol CO2,生成1 mol CaCO3…… 因此将溶解度中溶质的克数换算成物质的量,便于分析得出结论。20℃时饱和石灰水溶解度为0.165 g,相当于0.165/74 = 0.00223 mol,而当CO2压力为1.01×105 Pa时,CaCO3溶解度为0.109 g,相当于0.109/100 = 0.00109 mol。由于0.00109 mol<0.00223 mol,所以把过量CO2通入饱和石灰水后产生的沉淀不能全部消失。
    (1)由CaCO3和6 mol /L盐酸制取的CO2中混有逸出的HCl气体,当过量的该气体通入饱和石灰水中,开始产生的沉淀溶于盐酸及生成Ca(HCO3)2而消失。用水洗过的CO2,因除去了混有的HCl气体,所以沉淀不消失。
    (2)饱和石灰水吸收空气中的CO2,在表面形成一层硬壳,取硬壳下面的溶液,由于产生表面的硬壳,消耗了一定量的Ca(OH)2。当CO2通入时产生CaCO3的量将减少,通入过量水洗的CO2可能沉淀消失,得澄清溶液。若将硬壳全部放回,由于生成的沉淀CaCO3总量不变,再通入水洗过的过量CO2,沉淀不消失。
    (3)要使开始产生的沉淀消失,必须将Ca(OH)2在100g水中溶解量降到0.00109 mol,这样产生的CaCO3也是0.00109 mol,过量水洗过的CO2通入,沉淀将消失。所以加水量是:(-1)= 1. 05倍
    解:由于0.165/74>0.109/100,沉淀不消失
    (1)CO2中混有HCl气体,沉淀溶解;水洗除去HCl后,沉淀不消失。
    (2)CaCO3总量减少,沉淀可能消失;“硬壳”返回后,CaCO3总量不变,沉淀不消失。
    (3)加入超过1.05倍体积的水,可得清液。
    例3、A、B两种化合物的溶解度曲线入下图所示。现要用结晶法从A、B混合物中提取A(不考虑A、B共存时,对各自溶解度的影响)
    (1)50 g混合物,将它溶于100 g热水,然后冷却至20℃,若要使A析出而B不析出,则混合液中B的质量分数最高不能超过多少?
    (2)取w g混合物,将它溶于100 g热水,然后冷却至10℃,若仍要A析出而B不析出,则混合物中A的质量分数应满足什么关系式(以w、a、b表示)
    分析:本题不考虑A、B共存时,对各自溶解度的影响,因此只需要找出同时满足各自条件的量即可。由于都溶于热水中,可直接用溶解度数值计算。
    解:(1) A要析出 50×A%>10
    B不析出 50 ×B%≤20 ∴B%≤40%
    (2)10℃溶解度:A——a;B——b
    A要析出 w×A%>a A%> ①
    B不析出 w×B%≤b (∵A% + B%= 1) A%≥ ②
    当w-b>a即 w>a + b ②包含① A%≥
    w-b<a即 w<a + b ①包含② A%>
    例4、Na2CrO4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见下表。现有100 g 60℃时Na2CrO4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1)40℃(2)0℃时,析出晶体多少克?(0—20℃ 析出晶体为Na2CrO4·10H2O,30—60℃析出晶体为Na2CrO4·4H2O)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Na2CrO4(g/100g H2O)
    31.70
    50.17
    88.70
    88.70
    95.96
    104
    114.6
    123.0
    分析:表中所列数据是指在该温度下,100g水中溶解无水物的克数。若析出晶体不含结晶水,其计算方法很简单,这里不再赘述。若析出晶体含结晶水,晶体质量将超过无水物的质量。其计算方法通常有两种:(1)先假设析出无水物,并计算其质量;根据化学式计算,求出无水物对应结晶水的质量。再由结晶水量(相当于溶剂减少)计算又析出无水物质量…… 无限循环。求和,取极限,导出晶体总质量,此法繁琐。(2)从最终结果考虑,析出一定质量的晶体。其中晶体中无水物为原溶液中溶质的一部分,结晶水为溶剂的一部分,剩余溶质和溶剂和该温度下的溶解度对应。
    解:(1)设析出x g Na2CrO4·4H2O晶体 = x =21.876 g
    (2)设析出y g Na2CrO4·10H2O晶体 = y = 125.9g
    因为125.9>100说明已全部结晶析出,但不全为Na2CrO4·10H2O
    例5、若某溶质在水和一有机溶剂中的分配常数为K [一次萃取后,溶质在有机溶剂和水中的浓度(g/L)之比]。求证:
    (1)用与水溶液等体积的该有机溶剂进行一次萃取后,溶质在水溶液中的残留量为原质量的;
    (2)用相当于水溶液体积的的该有机溶质进行10次萃取后,溶质在水溶液中的残留量为原质量的()10
    证:(1)假设:有机相的体积为V(L);水相的体积为V(L);萃取前溶质的质量为m(g);一次萃取后溶质在有机相中的质量为m(g)浓度为c(g/L);一次萃取后溶质在水相中的质量为m(g);浓度为c(g/L);分配常数为K
    根据分配定律:K = K = = ∴ m = m·
    根据题意 V= V ∴ m = m ·
    即一次萃取后溶质在水相中的残留量m为原质量(m)的
    (2)由上述可知,一次萃取后溶质在水相中的质量为:m(1) = m ·
    据题意:V = V 代入上式得:m(1) = m · = m·
    同理,二级萃取时,溶质在水相中的质量为:m(2) = m(1) = m ()2
    三级萃取时,溶质在水相中的质量为:m(3)= m(2) = m ()3
    n级萃取时,溶质在水相中的质量为:m(n)= m(n-1) = m ()n
    ∴当n = 10时,则溶质在水相中的残留质量为:m(10)= m ()10
    例6、有每毫升含碘1 mg的水溶液10 mL,若用6 mL CCl4一次萃取此水溶液中的碘,问水溶液中剩余多少碘?若将6 mL CCl4分成三次萃取,每次用2 mL CCl4,最后水溶液中剩余多少碘?哪个方法好?(已知K为85)
    解:溶液中碘的含量为:m = 1×10 =10 mg
    用6 mL CCl4一次萃取后水相中碘的剩余量为:m = m · = 10·≈ 0.19 mg
    若每次萃取用2 mL CCl4(相当于水相体积的进行三次萃取,则水相中碘的剩余量应为:
    m(3)== m ()3 = 10 ()3≈0.0017 mg
    显然后一种方法比前一种方法的萃取效果要好,后者碘在水相中的剩余量为前者的。
    例7、在20℃和101 kPa下,每升水最多能溶解氧气0.0434 g,氢气0.0016 g,氮气0.0190 g,试计算:
    (1)在20℃时202 k Pa下,氧、氢、氮气在水中的溶解度(以mL·L-1表示)。
    (2)设有一混合气体,各组分气体的体积分数是氧气25 %、氢气40 %、氮气35 %。总压力为505 k Pa。试问在20℃时,该混合气体的饱和水溶液中含氧气、氢气、氮气的质量分数各为多少?
    分析:①根据亨利定律,求出202 k Pa下各组分气体的溶解度。②再根据气态方程pV=nRT公式就可将这些理想气体质量换算为体积。③根据分压定律,分别求出O2、H2、N2分压,从而求出它们在每升水中的溶解度。
    解:(1)在202 k Pa下各组分气体的溶解度为:O2:(2×0.0434)g·L-1 = 0.0868 g·L-1
    H2:(2×0.0016)g·L-1 = 0.0032 g·L-1 N2:(2×0.0190)g·L-1 = 0.0380 g·L-1
    应用pV= nRT公式,将这些气体质量换算成体积:
    V() = (×8.31×103 k Pa·L-1mol-1·K×293K) = 32.70 mL
    V() = (×8.31×103 k Pa·L-1mol-1·K×293K) = 19.29 mL
    V() = (×8.31×103 k Pa·L-1mol-1·K×293K) = 16.36 mL
    (2)根据分压定律: p() =(505×25%)kPa = 126 kPa
    p() =(505×40%)kPa = 202 kPa p() =(505×35%)kPa = 177 kPa
    所以它们在每升水中的溶解度为: O2(×0.434)g·L-1 = 0.05425 g·L-1
    H2(×0.0016)g·L-1 = 0.0032 g·L-1 N2(×0.019)g·L-1 = 0.03325 g·L-1
    所以它们在饱和水溶液中所占的质量分数为:O2:×100% = 59.81 %
    H2:×100% = 3.53 % N2:×100% = 36.66 %
    例8、已知某不挥发性物质的水溶液的沸点是100.39℃,在18℃ 101 kPa下,将3.00 L空气缓慢地通过此溶液时,将带走水多少克?(已知水的摩尔沸点升高常数K= 0.52)
    分析:①根据稀溶液定律公式求得溶液质量摩尔浓度b,
    ②根据18℃时水的饱和蒸气压公式求得溶液的蒸气压。
    ③将水的蒸气压按理想气体处理,根据气态方程式求得。
    解:根据稀溶液定律 △T= K·b b = △T=100.39-100.00 = 0.39 b == 0.75
    查表得18℃时水的饱和蒸气压p= 2.06 kPa,则溶液的蒸气压为:
    p = p p= = 0.9867×2.06 k Pa =2.03 k Pa
    如将此水蒸气按理想气体处理,忽略水蒸气所增加的体积(精确计算时不可忽略),则根据气态方程式得:m == = 0.0453 g
    【知能训练】
    1、现有50 g 5 %的硫酸铜溶液,要使其溶液浓度提高至10 %,应该采取措施有:
    (1)可蒸发水 g。 (2)加入12.5 %的硫酸铜溶液 g。
    (3)加入无水硫酸铜粉末 g。 (4)加入蓝矾晶体 g。
    2、在1 L水中溶解560 L(标准状况)的氨气,所得氨水的密度是0.9 g/cm3,该氨水溶液的质量分数是(1) ,物质的量浓度是(2) ,质量摩尔浓度是(3) ,摩尔分数是(4) 。
    3、分子的相对质量为M,化学式为A的物质(不含结晶水),在温度t1℃时,用W g水配制成饱和溶液,该溶液中若按物质的量计算,A占a %,问:
    (1)t1℃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若干?
    (2)当温度降至t2℃时,析出A·n H2O结晶多少克?(已知t2℃时每克水中能溶解S g该物质)。
    (3)t2℃时,剩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若干?
    (4)若A是Na2CO3,将t2 = 373 K,W = 180g,a % = 6.96 %,t2 = 393 K,S = 0.22,n = 10,分别代入(1)、(2)、(3)题所得关系式中得到什么结果?
    4、已知CO2过量时,CO2与NaOH反应生成NaHCO3(CO2+NaOH=NaHCO3)。参照物质的溶解度,用NaOH(固)、CaCO3(固)、水、盐酸为原料制取33 g纯NaHCO3。
    25℃
    NaHCO3
    Na2CO3
    NaOH
    溶解度/g
    9
    33
    110
    (1)若用100 g水,则制取时需用NaOH g。 (2)若用17.86 g NaOH(固),则需用水 g。
    5、下表是四种盐的溶解度(g)。






    / ℃
    / g

    0
    10
    20
    30
    40
    60
    80
    100
    NaCl
    35.7
    35.8
    36.0
    36.3
    36.6
    37.3
    38.4
    39.8
    NaNO3
    73
    80
    88
    96
    104
    124
    148
    180
    KCl
    27.6
    31
    34.0
    37.0
    40.0
    45.5
    51.1
    56.7
    KNO3
    13.3
    20.9
    31.6
    45.8
    63.9
    110.0
    169
    246
    请设计一个从硝酸钠和氯化钾制备纯硝酸钾晶体的实验(要求写出化学方程式及实验步骤)。
    6、下面是四种盐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g/100g水)

    NaNO3
    KNO3
    NaCl
    KCl
    10℃
    80.5
    20.9
    35.7
    31.0
    100℃
    175
    246
    39.1
    56.6
    (计算时假定:①盐类共存时不影响各自的溶解度;②过滤晶体时,溶剂损耗忽略不计)
    取23.4 g NaCl和40.4 g KNO3,加70.0 g H2O,加热溶解,在100℃时蒸发掉50.0 g H2O,维持该温度,过滤析出晶体。计算所得晶体的质量();将滤液冷却到10℃,待充分结晶后、过滤,计算所得晶体的质量()。
    7、25℃时,水的饱和蒸气压为3.166 kPa,求在相同温度下5.0 %的尿素[CO(NH2)2]水溶液的饱和蒸气压。
    8、烟草的有害成分尼古丁的实验式是C5H7N,今将496 mg尼古丁溶于10.0 g水中,所得溶液的沸点是100.17℃。求尼古丁的分子式。(水的K= 0.512 K·kg·mol-1)
    9、把1.00 g硫溶于20.0 g荼中,溶液的凝固点为351.72 K,求硫的分子量。
    10、在1.00 dm3溶液中,含有5.0 g马的血红素,在298 K时测得溶液的渗透压为1.82×102 Pa,求马的血红素分子量。
    11、含I2的水溶液100 mL,其中含I2 10.00 mg,用90 mL CCl4按下述两种方法进行萃取:(1)90 mL一次萃取;(2)每次用30 mL,分三次萃取。试比较其萃取效率(K = c/c= 85)。
    12、已知A + B → C + 水。t℃、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分别为S1、S2、S3 g。现取t℃时A的饱和溶液M g,B的饱和溶液N g,混合后恰好完全反应生成C物质P g。
    (1)求反应中生成水多少g? (2)通过计算推断:在此反应中C物质沉淀的条件是什么?
    参考答案:
    1、(1)25 g (2)100 g (3)2.78 g (4)4.63 g
    2、(1)29.82 % (2)15.79 mol / L (3)25 mol / kg H2O (4)0.31
    3、(1) (2) (3)×100% (4)44.1;171;18.03
    4、(1)20 (2)50 5、化学方程式为:NaNO3+KClKNO3+NaCl
    步骤如下:①将NaNO3和KCl按化学方程式中要求的用量用水加热溶解。加热至沸,不断搅拌,蒸发水分。当析出晶体时,趁热过滤,晶体必为NaCl,因在100℃其溶解度最小。接收滤液容器中预先加入少量蒸馏水,预防NaCl饱和液降温时析出。 ②由于过滤出NaCl晶体,上述反应强烈向右进行,当滤液冷却后析出大量KNO3(因其溶解度随温度下降迅速降低)时,过滤,得KNO3晶体。 ③将所得KNO3用少量水加热溶解,冷却后析出较纯的KNO3,过滤。滤液含NaCl及KNO3。可重复第③步,获得更纯的KNO3。
    6、100℃析出的NaCl质量:=15.58克 10℃析出NaCl晶体质量为:0.68克;析出KNO3晶体的质量为36.22克;析出晶体总质量=36.9克
    7、利用p = p·x p = p·= 3.166× = 3.12 k Pa
    8、解:利用△T ≈ K·b求解
    (273.15 + 100.17)-(273.15 + 100.00) = 0.512×
    = ; M = 1.5×102 g·mol-1
    9、利用△T≈K·b 353.00-351.72 = 6.90× ; M = 270 g·mol-1 故M=270
    10、利用=RT 0.182 = ×8.31×298 ;M = 6.8×104 g·mol-1 故M= 6.8×104
    11、(1)用90 mL一次萃取时, m1 = 10.00 ×()= 0.13 mg
    E = ×100% = 98.7 %
    (2)每次用30 mL,分三次萃取时,
    m3 = 10.00 ×()3 = 0.00054 mg E = ×100% = 99.99%
    由此可见,同样量的萃取溶剂,分几次萃取的效率比一次萃取的效率高。
    12、(1) + -P (2)P >
    相关学案

    北京市一零一中学高中化学竞赛第19讲 容量分析(包括有效数字的概念).doc学案: 这是一份北京市一零一中学高中化学竞赛第19讲 容量分析(包括有效数字的概念).doc学案,共1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竞赛要求,知识梳理,典型例题,知能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北京市一零一中学高中化学竞赛第18讲 化学实验基础.doc学案: 这是一份北京市一零一中学高中化学竞赛第18讲 化学实验基础.doc学案,共1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竞赛要求,知识梳理,典型例题,知能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北京市一零一中学高中化学竞赛第5讲 分子结构.doc学案: 这是一份北京市一零一中学高中化学竞赛第5讲 分子结构.doc学案,共1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竞赛要求,知识梳理,典型例题,知能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