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 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第1课时)教学设计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 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第1课时)教学设计第1页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 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第1课时)教学设计第2页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 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第1课时)教学设计第3页
    还剩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4.1《论语》十二章第1课时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4.1《论语》十二章第1课时教学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学习目标】
    1.积累“敏、喻、质、史”等文言词语含义。
    2.辨析君子、小人的区别。
    3.理解 “仁”“道” “义”等核心概念的含义。
    4.学习“持身以仁、以道、以义”的修身方法。
    【重点难点】
    1.理解 “仁”“道”“义”等核心概念的含义。
    2.解读“持身以仁、以道、以义”的修身方法。

    【教学过程】
    学习导入
    《论语》十二章,记载了我国古代先贤的思想,讲述了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本节课,我们一起走近孔子,学习《论语》十二章的前六章。
    学习任务分析
    (一)知识要点:
    1.《论语》简介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2.文化常识:
    八佾:读音yì,古代舞蹈奏乐的行列,八个人为一行叫做一佾。八佾是八行共六十四人,按周礼天子才能用,诸侯用六佾,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因鲁国国君是周公后代,周公曾有功于周王室,为报答周公之德,周成王赐给鲁国国君用天子之礼乐祭祀的特殊待遇。
    承担的单元任务:
    35页学习提示:
    本课所选《论语》十二章,焦点在立身处世的规范性原则,深入浅出,要言不烦、精辟隽永。学习时要在理解仁、义、礼等儒家思想核心概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孔子关于“君子”之德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
    三、学习活动
    朗读文本,疏通文意
    第一章: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注解:
    1.安:安适、安逸。 2.敏:勤勉。 3.有道,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
    4. “君子”一词的理解
    孔子生活在礼坏乐崩的社会,贵族传统正在崩溃。孔子为君子重新下定义,将君子分为身份君子和道德君子。
    身份君子是指:贵族社会的成员,按照血统关系组成。处于社会高端,大富大贵,有身份,有地位。
    道德君子是指:从社会底层走出来的一种新兴的力量。他们不但比当时的贵族更有知识,还有他们更不具备的底层经历。这种新君子,往往出身贫贱,但有道德,有学问。
    ( 以上解释参考李零《去圣乃得真孔子》)
    根据本章中的文字“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来看,这里指的君子是道德君子。
    翻译:
    孔子说:“君子吃饭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做事勤勉,说话谨慎, 到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第二章: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
    注解:
    而:如果,连词,表示假设关系。
    翻译:
    孔子说:“人如果没有了仁心,怎样对待礼呢?人如果没有了仁心,怎样对待音乐呢?”
    第三章: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注解:
    对“道”字的理解,有三种不同的见解:
    1.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一书中将其解释为:真理
    2.“道”指“大道”。
    3.儒家的“道”,指的是他们的政治理想---“仁政”。
    这一章因为“道”字的理解较多,就不再翻译。
    第四章: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
    注解:
    1.喻:动词,知晓、明白
    2.义的理解: 我们参考《中庸•第二十章》:义者,宜也,尊贤为大。意思是说,实现“义”,就是去做适宜的事,适宜的事就是符合道德标准的事。可以将“义”字解释为“适宜”。
    3. 君子与小人: 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上理解:
    第一个层面,君子指有道德的人,小人指道德品质低下的人。比如,我们学习的这章,这里的君子和小人就分别指有道德的人和道德品质低下的人。
    另一个层面,我们可以将君子理解成统治阶级、贵族,把小人理解成平民。《论语》里有这样一句话: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句话意思是说统治者就像是风,百姓就像是草,统治者做好表率,百姓自然会效仿。这里的君子就是指统治者,小人就是指平民。
    翻译:
    君子知晓的是义,小人知晓的是利。
    第五章: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翻译:
    孔子说,看见贤人便应该想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应该自己从内心里反省。
    第六章: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注解:
    1.质:质朴、朴实。 2.文,华美、文采。 3.野:粗野、鄙俗。
    4.史:虚饰、浮夸。 5.文质彬彬: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
    翻译:
    孔子说:“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浮。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个君子。”
    过渡语:以上我们疏通了1——6章的字面意思,下面我们进入到本节课的第二个环节。本环节中,我们设置的活动是教师示范,解读文本。因为《论语》这本书所处时代遥远,所以给同学们的解读带来困难。本节课的六章中,我为大家重点解读前四章,然后,同学们自己尝试解读后两章。
    (二 )解读文本,教师示范
    第一章: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解读:这一章选自《学而》,是讲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的。
    本章内容从抵制物质的诱惑、规范自己的日常生活的言行,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三个角度诠释了“好学”的含义,并指出这是“君子”修身的三个途径。
    我是怎样得到这样的结论的呢?首先我们要抓住关键字和关键词。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一句,关键字是“食”和“居”,这是我们生活的必须的必要的条件,但是孔子却说“不求饱”“不求安”,这里的饱是“饱足”,“安”是“安逸”。我们在解释这两个字的时候,绝不能仅仅停留在吃饭和居住这两个表层的意思上面,而应该将其深化为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即不要追求物质上的丰足和安逸。这样孔子就深入浅出的向学生讲明了一个道理。
    “敏于事而慎于言”,我们可以抓住四个字理解:“言”和“事”是日常生活中的两个行为,说话和做事。“敏”和“慎”是对这两方面的要求,这句话是孔子对学生的谆谆告诫。我们也要结合自身,将其作为修身的至理名言,用来督促自己。
    “就有道而正焉”一句,表层意思写孔子劝诫学生到有才艺或者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实则告诉我们精神的追求才是人生最主要的。
    最后,我们可以这样总结这一章:
    好学不是给别人看的,是为让自己长进的,目的是改善自己,让生命趋于完美。这不仅是孔子对学生的教诲,也是孔子一生求学精神的写照。
    孔子最喜欢的学生颜渊就是这样一个人。孔子盛赞他的时候说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回也不改其乐”。
    解读这一章,我们可以尝试着使用这样的方法:抓、引、思
    1.抓——抓关键字、抓关键词。比如说这一章的“食、居、敏、慎、”和“君子”等。
    2.引——引申。由具体的事例引出深奥的道理。这一章中,表层谈论的是吃饭、居住的问题,实则写的是要学习就要抵制物质上的一些诱惑。表层写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学习,然后请他指导自己,再匡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实则写在精神方面我们要有更高的追求。
    3.思——思考。要结合当今社会的现实和自身来思考。这一章对于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学完这一章,我们应该怎么样。
    第二章: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篇》)
    在解读这一章的时候,我们可以尝试着抓住三个字:仁、礼、乐。去思考这三个字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这一章中,“礼”就是各种礼节规范;“乐”就是包括音乐舞蹈在内的,是通过器乐与动作所表现出来的外在状态。在解读“仁”的含义时,我们可以联系“樊迟问仁”的章节。樊迟向孔子问仁,孔子回答:“爱人。”这句话中,“仁”可以理解为人与人之间内心的一种真挚情感。若心中无仁,礼乐皆失其本。若心中有仁,内外才可和谐统一,二者融合才可恰到好处。因此,从三个字的关系上来看,礼乐之本即仁。
    解读方法:
    1.抓——关键字“仁”“礼”“乐”。
    2.联——联系“樊迟问仁”章节。
    第四章: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
    在解读这一章时,我们要抓住几个关键字和词,“义”和“利”,“君子”和“小人”。这两组词构成对比,“君子”与“小人”对比,“义”与“利”对比,写出君子与小人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君子做事会以“义”字为出发点,而“小人”考虑的只是个人的私利。那么“义”字到底该怎样理解?这是我们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我们结合《中庸》这本书中对这个字的理解,《中庸》:“义者,宜也。”“宜”是“适宜”的意思。也就是说在考虑事情的时候,看的是做这件事是否适宜,即是否合乎道德标准。这就是“义”的含义。
    君子做事要适宜,在《论语》一书中,还有两个很好的论述: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这两句话讲述的是因为君子“喻于义”,所以君子做事时能够符合道德的标准,适宜地处理人际关系。因为不谋取自己的私利,所以既能与人友善和谐相处,又能保持自身的独立。与人亲近,却不勾结。分寸拿捏得很好。
    做事合宜,成为君子立身处世的至高无上的准则,对于塑造君子较为完美的人格形象起到重要作用,也是我们应该反思与学习的。
    解读方法
    1.抓——关键字,从“义”字含义出发
    2.联——结合了《中庸》一书对义字的解释
    另外两章写君子小人的例子
    3.修辞——对比
    第六章: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解读这一章,我们要抓住这样几个字:一个是“质”字,一个是“文”字。这两个字的理解,“质”是“质朴、朴实”。“文”是“华美、文采”。
    “质朴”是一个人一生下来就有的自然的一种本性。而“文”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来得到。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傅佩荣老师在《论语三百讲》中将“文”理解为文化、文学、文意。他说,这些都是要学习的对象,如果你的书读的多,叫博学。
    成语“文质彬彬”,在古代应讲成既质朴,又文雅。那为什么不是讲成既质朴,又博学呢?因为他觉得博学还不能算是文质彬彬,文和礼需结合在一起,一个人的行为言辞才能含蓄温婉,而一个人行为言辞含蓄温婉,是外在的表现。
    “彬彬”文采与质朴二者兼备,且配合适当之意。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浮。这里有两个关键字,“史”和“野”字的理解是要注意的,它们分别指质和文超过对方时所带来的结果。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反过来,如果文采过多,一个人的内在的真诚和质朴少了,就会显得虚浮。那怎样把握这个度,只能靠礼。所谓“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就是说君子遵循的是中庸柔和之道,不偏执一方。所以,本章内容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内在与外在配合适当,才可称之为君子。这也是我们立身处世的方法。
    在本章中,我们使用的解读方法和前面三章是有相同之处的,也使用了关键字和关键词的方法,加出来的一点是联系名家观点的理解,同学们也可以在解读这些章节时候多参考一些名家的理解。
    解读方法:
    抓——关键字:质、文、野、史
    关键词:文质彬彬
    2.联——联系名家观点
    总结:
    将以上四章讲解归纳在一起,我们总结出解读经典文化语句的方法:抓、联、引、思四字法。
    1.抓——关键字、关键词、关键句,修辞
    2.联——联系,相关章节、名家讲解、
    社会背景、古代文化
    3.引——引申,由具体的事例引出深奥的道理
    由文字的表层含义解读文字背后的思想
    4.思——思考,思考观点的现实意义
    过渡语:下面同学们就要根据解读文化经典语句的这四个方法,自己解读第三章和第五章内容。
    (三)运用文本,巩固提高
    第三章: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第五章: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第三章: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解读提示:我们可以抓住关键字,“道”字的理解。
    我们在前面讲过“道”字有三种理解,可以把它讲成“真理”“大道”“仁政”, 我个人认为,“道”的所指不可具象化的,那它所指的东西可以很多,比如说它可以指一切向善的东西,也可以指做人的最高准则;可以指社会、政治的最高原则,也可以指真理、学说、主张、道理等。只要同学们觉得它是合理的就可以。
    第五章: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解读提示:在解读第五章的时候,我们可以使用“联”的方法。
    《里仁》第一章: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里仁为美”,“里”的意思是“居住”,它说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居住在行仁道的地方那就是最好的;“择不处仁”,这里的“处”(chu三声),仍然是动词“居住”的意思,如果你挑选的是不行仁道的地方居住了,哪里还能算得上聪明呢?
    这一章实际上讲的是关于道德修养的问题,既是自身的事情,又必然与你所处的外界环境是相关的。懂得了这一点,我们再来理解这一章的内容就比较容易了。因为这里的“贤”与“不贤”就可以理解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不同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交际的范围,有自己的亲人、朋友和同事,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展现着不同的生命的姿态。我们与人交朋友,不只是为了跟人来往而已,而是通过对照,发现别人好的方面,我们要跟他学习,别人不好的方面,我们要提醒自己,不要跟他一样。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被后世儒家奉为修身养德的座右铭。除了强调自身之外选择贤人做为自己的追求,还强调了“自省”的重要性,是一种内在的反省。讲述了持身需外在与内在结合,才能使生命更精彩。
    过渡语:本节课的讲解到此结束,我们学习了《论语》十二章中的前六章的内容,下面请同学们看一下这节课的课堂反馈。
    四、反馈与评价
    1.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勤勉
    B.人而不仁,如礼何 而:如果
    C.君子喻于义 喻:比喻
    D.质胜文则野 质:质朴、朴实
    答案:C 喻:知晓、明白
    2.请同学们回答本节课所学章节阐述了哪些修身养性的观点?
    答案参考
    立身处世:
    持身以仁
    持身以道
    持身以义
    文质彬彬
    见贤思齐
    3.本节课所讲章节关于学习的是哪一章?从哪些方面讲述的?
    答案参考:第一章
    好学:
    轻视物质享受
    重视精神追求
    敏于事慎于言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论语》十二章中的前六章,明白了持身以仁、以道、以义的观点,懂得了文质彬彬、见贤思齐的道理,也领悟了君子好学的精神,并学会了一些解读经典文言语句的方法。希望同学们秉持本节课学习到的优秀思想修身学习,运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去解读更多的经典。
    六、课后作业
    1.归纳总结本节课学习的重点词语,背诵所学六章。
    2.从本节课所学的六章内容中选出三句,融入自己的思考,结合当今社会现实,写一篇议论文,自拟题目,自定立意,字数不少于800字。
    七、板书设计
    《论语》十二章
    立身处世:
    持身以仁
    持身以道
    解读经典文化语句的方法:
    抓、联、引、思
    持身以义
    文质彬彬
    见贤思齐
    好学:
    轻视物质享受
    重视精神追求
    敏于事慎于言

    相关教案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4.1《论语》十二章第二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4.1《论语》十二章第二课时教案,共6页。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4.1《论语》十二章第一课时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4.1《论语》十二章第一课时教案及反思,共7页。

    2020-2021学年4.1《论语》十二章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4.1《论语》十二章第三课时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