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4.1《论语》十二章第2课时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4.1《论语》十二章第2课时教案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学习目标】
1.积累“弘毅、兴、观、群、怨”等词语含义。
2.理解儒家思想核心概念“礼”“恕”的内涵。
3.学习“持身以礼、以恕”的道理,思考它们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
1.重点解读“持身以礼、以恕”的观点,思考它们在立身处世中的作用。
2.难点是“恕”字的解读和“持身以恕”的观点的分析。
【教学过程】
一、学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论语》十二章中的前六章,解读了“持身以仁、以道、以义”的观点,也明白了孔子对“学习”的追求方向,本节课我们继续以“修身”为主题,解读孔子的思想。
二、学习任务分析
承担的单元任务
本单元课文大都是谈论立身处世之道的,比如《﹤论语〉十二章》,或阐述持身以道、以礼、以仁、以恕、以义的道理,或辨析君子、小人的区别,或论述经典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价值,都富于启发性。梳理本课所讲的立身处世的道理,并思考和讨论他们于当今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
学习活动
朗读文本,翻译句子
第七章: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注解:
1.弘毅: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
译文: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责任重大而道路遥远。把实行仁道作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直到死去才停止,不是很遥远吗”
在这句话的翻译中,我们将“仁以为己任”这句话的语序做了调整,按照“以仁为己任”的顺序进行的翻译。请大家注意一下。
第八章: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注解:
1.篑:盛土的竹筐。未成一篑: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
2.止,吾止也: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
3.平地:填平洼地。这里的“平”是动词,填平之意。
译文:
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要再加一筐土变/成山了,如果懒得做下去,这是我自己停止的。又好比填平洼地,纵是刚刚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努力前进,还是要自己坚持啊!”
第九章:
子曰: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注解:
知,同“智”。解释为“聪明”。
译文:
孔子说:“聪明的人不会疑惑,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第十章: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注解:
1.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附于先王之礼。
2.一日:一旦。
3.归:称赞、称许。
4.目:条目,细则。
5.事:实践,从事。
译文:
颜渊问孔子如何做到仁。孔子回答道:“约束自己、实践礼的要求那就是仁了。一旦做到这样,天下便尽在我心之仁之中了。践行仁这件事是由自身出发的,难道还要由乎外界的事物来决定吗?“颜渊说:“请问践行仁的具体条目。”孔子回答:“不符合礼的不去看,不符合礼的不去听,不符合礼的不去说,不符合礼的不去做。”颜渊说:“我虽然迟钝,也请让我按照您说的去做。”
第十一章: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注解:
一言:一个字。 2.其:大概。
译文: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呢?孔子道:“大概是‘恕’吧,自己所不想要的任何事物,就不要加给别人。”
第十二章: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注解:
1.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2.夫:那 3.兴:指激发人的感情。
4.观: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5.群: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6.怨:指讽刺时政。 7.迩:近。
译文:
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诗呢?诗,可以激发人的感情;可以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掌握合适的讽刺方法。近呢,可以侍奉父母;远呢,可以服侍国君。而且还能多多地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过渡语:
以上我们完成了六章的翻译,了解了选文的字面意思,下面我们开始本节课的第二个学习活动。在这里,我挑选了难度较大的三章进行解读,难度较小的三章留给学生解读。我选的是第十章、第十一章和第十二章。我们继续使用上节课总结出来的解读文言经典语句的“抓、联、引、思”四字法进行解读。
教师示例,讲解难点
第十章: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这里使用的方法是抓关键词和关键句。
关键词有两个。“克己”和“复礼”。对于这两个词的理解,“克己”是内修,“复礼”是“外修”,是一个人修行的两个方面。那么孔子说话的时候,为什么先说“克己”,而后说“复礼”?这是因为孔子讲究因材施教。颜渊本是孔子学生中最勤奋的一个,外在的各种礼节规范,颜渊必然已经知晓,而内修则具有无限发展的空间,所以孔子的回答是由表及里的,是提纲挈领的,是符合学生颜渊的具体情况的。
除了抓“克己复礼”这个关键词之外,我还使用抓关键句的方法。
第一个句子:“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意思是践行仁这件事是由自身出发的,难道还要由乎外界的事物来决定吗?这个反问句,语气强烈,表达出孔子希望他的学生在追求“仁”的道路上,一定要靠自己,要从自身出发。
第二个句子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句话表面看起来有重复累赘的感觉,实际上是孔子为学生解释“礼”的要求,从“看、听、说、做四个方面对学生提出要求,不合乎礼的不去看,不合乎礼的不去听,不合乎礼的不去说,不符合礼的呀不要去做。“看、听、说、做”这四个方面,非常具体,可操作也非常强。
这一章对于“仁”的讲解,由内而外,由理论到具体,为颜渊指明了方向,也为我们每个人立身处世奠定了基础。
第十一章: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解读这一章,可以使用抓关键字、联系其他篇章、思考现实三个角度。
首先,我们对“恕”字进行一个探讨:
古人拆字为解,如心为恕。意思是将心比心。我们不能将它理解为“宽恕”,宽恕强调“宽”, 原谅之意是从宽引申出来的,和“恕”无关。我们要注意:拿人当人是仁,将心比心是恕。
1.“恕”非常重要。
《论语 颜渊》第二章记载,当仲弓向孔子问什么是仁时,孔子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仁的重要组成部分向仲弓推荐。
《里仁》第十五章记录了孔子和曾参关于“忠恕”的一段谈话: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wei,三声,意思是应答声,译成“是的”)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问学生,我的学说可以用一个基本原则来贯穿,曾子说,是的。孔子离开以后,别的学生问曾子,老师的话是什么意思呢?曾子说,老师的学说,讲的就是忠和恕。
曾参把“恕道”作为“夫子之道”的一个重要方面。可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门儒学中的顶上功夫之一。
2.“恕”难以做到。
《论语•公冶长》第十二章记载了子贡和孔子的谈话,谈话内容是说“恕”非常难以做到。原文是,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这里的“赐,说的就是子贡。这句话的意思是,子贡说:“我不希望别人把事情强加在我身上,我也不打算把事情强加到别人身上。”孔子说:“赐啊,这并不是你能做到的。
3.现实社会很需要。
“恕”字的现实性。世道人心,每每是反其道而行之。一般人恰好是自己不想做的事,就想让别人去做;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就巴不得卖给别人。相反,自己想做的事,自己钟爱的东西,就不那么愿意与别人分享。其基本原因在于不能做到推己及人,凡事都很少为他人着想,说到底是一个私字在作怪。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多一些换位思考,替别人着想。
第十二章: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这一章,我们可以抓关键词、联系其他篇章、名家解读。
此章写孔子劝弟子学诗。诗教温柔敦厚,可以“兴观群怨”,事父与君,又可广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故学者不可不学也。
“可以兴”,是说读诗可以激发人的感情。孔子对学生的教育尤其重视情感的教育,如悦、乐、愠、愤、悱等,这些情感词,在孔子教育学生的时候,多次出现。所以,孔子在这里,将激发人的情感放在第一位。
《论语•泰伯》第八章记载,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译为:孔子说:“诗篇可以使我们的意志振奋,礼仪可以使我们坚定德操,音乐可以使我们陶冶性情。诗、礼、乐三方面是孔子从事教育的重要内容,将“兴于《诗》”放在第一位,就肯定了诗的温柔敦厚的作用。
“可以观”,指的是通过读诗可以观察各国民风,进而考见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所谓“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可说明此意。
“可以群”,是说读诗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暴戾刻薄的人必定难以与人相处,读诗可以让人渐渐变得温柔敦厚。
“可以怨”,群居生活中,有时候可能会有怨愤,但钱穆告诉我们:“惟学于诗者可以怨,虽怨而不失其性情之正”。意思是学诗使人的情绪得以正常的抒发化解。
总结:
以上是我对持身以礼、持身以恕和诗教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解析。下面,也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讲解方法,自己解读七、八、九三章的内容。我们首先请同学们看一下这三章的选文。
学生活动,自主解读
第七章: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第八章: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第九章:
子曰: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章进行解读。
解读提示:
第七章:
结构上:先总后分。“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句话是一个总说,尤其是“任重而道远”这个句子,后面两句话对这句话进行了分说。“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承接“任重”这个词,“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承接了“道远”这个词语。
内容上: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对这一章进行解读。
第一个可以从曾子眼中的读书人,即“士”的角度。第二个可以从曾子自己的角度。第三个从所有的读书人角度。抓好这三个角度,解读才会有内容,有深度。
1. 我们从曾子眼中的读书人这个角度解读。曾子眼中的读书人并非一般的读书人,而是有着志向远大和意志坚强这两种品质的读书人。只有志向远大才能肩负重任,只有意志坚强才能经得起各种磨练。
2.从曾子自身的角度解读。曾子,作为孔子的弟子,推崇孔子倡导的“仁”。“仁”的含义丰富,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立人之本、为政之要,是维持人与人之间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纽带。
3.我们从天下所有读书人这个角度来理解。读书人以仁为己任可谓志向远大,在历经各种磨练后矢志不渝可谓意志坚强。对于每一个人,这种完美人格都是值得追求的。倘若心中执着于一个关乎他人、社会甚至国家的宏愿,何不奋斗终身,不留遗憾?这对我们立身处世有很大的启发。
第八章:
1.抓比喻修辞。在这一章中,“譬如为山,未成一篑”和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使用了比喻的修辞,向我们讲明了功亏一篑与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我们还可以通过抓
2.抓关键句。这里有两个句子可以拿出来做一个重点的解析。“止,吾止也”,意思是说停下来,是我要停下来的。“进,吾往也”,意思是说前进,是我自己要前进的。这两个句子代表了儒家思想对个人和个体的重视,强调德行修养是要你自己完全负责的,这也是我们修身所应该借鉴的。
第九章:
抓关键字、关键词、联系材料,引申。
内容上我们可以联系《中庸》中对于这一章的解释。《中庸》写到: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意思是说知、仁、勇这三种品质是天下人都要使用的德行,每个人都应具备的品德。这也是我们所说的“君子三达德”的概念。
其次,我们要抓住关键词。
这里有是三个关键词“不惑”“不忧”“不惧”。可以这样分析:
“不惑”是说你通过“好学“这个途径,每天努力学习,成为智者之后,就没有疑惑了。“不忧”是因为仁者能够凭良心说话做事,问心无愧,真诚由内而发,所以没什么好忧虑的。
“不惧”的前提是一个人要有羞耻心,因为羞耻心可以让人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在付诸行动前分辨清楚,这样人就无所畏惧。
这三个词的解释,我们也是参考了《中庸》里的一句话: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谈到“不惑”的时候,强调通过“好学”的途径;谈到“不忧”,强调的是用良心去做事;谈到“不惧”的时候,强调以“羞耻心”为前提。
结合《中庸》论述,理解三者的作用。
《中庸》: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阐述了三者对于“修身、治人、治天下”的作用。
在这一章中,知、仁、勇三者,不但是君子所向往的三种境界,是孔子竭尽一生努力奋斗和实践的,也是我们修身必备的品德,是天下人都要使用的德行。
四、反馈与评价
1.下面选项中,画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未成一篑 篑:盛土的竹筐
B.知者不惑 知:同“智”
C.请问其目 目:条目,细则
D.迩之事父 迩:远
答案参考:D(迩:近)
2.读下面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1)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篇》
(2)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章句下》
解读提示:
第一句:对于“大众”来说,“仁”太遥远了。而孔子却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真的很远吗?只要心中有仁,仁就会来。其实是劝告有困难情绪的学生们,是否有“仁”,无关乎“仁”的外界环境困难与否,只关乎自己是否立志在“仁”。以“仁”为人生的方向,培养自己的仁爱的情感,“仁”就可以得到。
第二句:我们的行为是内心世界的外化,内心有所坚持,行为就必有所体现。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继续应用抓——联——引——思四字法,解读了《论语》十二章中的后六章。这六章或讲述持身以礼、以恕、以仁,或讲述坚持、勇敢的作用,或讲述诗教的兴、观、群、怨。希望同学们能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运用这些思想和方法,使自己的人生之路走得更加顺畅。
六、课后作业
1.总结重点词语含义,背诵本节课所学六章。
2.阅读《论语·为政》五、七章,运用本节课学习的方法进行解读,联系现实,谈谈你对传统“孝道文化” 的认识。
(五)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七)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七、板书设计
《论语》十二章
四字解读法:
抓、联、引、思
立身处世:以礼、以恕、以仁
人生追求:知、仁、勇、坚持
诗教作用:兴、观、群、怨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4.1《论语》十二章第二课时教案,共6页。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4.1《论语》十二章第一课时教案及反思,共7页。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4.1《论语》十二章第三课时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