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年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二单元4诗经两首《采薇》学案(含答案)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214163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2021年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二单元4诗经两首《采薇》学案(含答案)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2141632/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2021年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二单元4诗经两首《采薇》学案(含答案)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2141632/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二采薇学案
展开采薇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词的含义,理解诗歌内容。
2.了解、掌握诗中的比兴与借景抒情的手法。
3.体会诗中抒发的“忧伤”之情,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预习内容
一、整体感知
1.阅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2.思考诗歌主题。
二、自练自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狁之故( ) 不遑启居( ) 我戍未定( )
王事靡盬( ) 小人所腓( ) 靡使归聘( )
2.下列有关《诗经》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有“诗三百”之称。
B.《诗经》为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监觞,汉代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列为“五经”之首;“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以《离骚》为代表,因此又称“骚体”诗。
C.《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其中“风”又称为“国风”,艺术成就最高;《诗经》的形式以四言为主,普遍采用赋、比、兴的手法。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艺。
D.“雅”分“大雅”和“小雅”,作者多属贵族阶级;诗作以歌颂和维护其统治为基本倾向。《采薇》是“大雅”中的一篇。
三、质疑问难
将预习过程中的疑问写在下面,并在小组内部讨论解决。
合作探究
1.诗歌前三章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2.第4、5两章是如何表现诗歌主题的?
3.找出诗中表现人物强烈思乡之愁的句子。
4.“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历来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谈谈你的看法。
课堂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望风披糜 忧心忡忡 振聋发聩 世外桃园
B.糜糜之音 纵横驰聘 弥天大谎 人才辈出
C.兵荒马乱 戍马倥偬 仓遑逃窜 箭拔弩张
D.寻物启事 莫名其妙 沧桑巨变 山清水秀
2.下列句子中,每句都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岁亦莫止/狁孔棘 B.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C.我心伤悲/莫知我哀D.象弭鱼服/小人所腓
3.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采薇采薇,薇亦作止:句尾语气助词,无实义。
B.我戍未定,靡使归聘:问候。
C.行道迟迟:很晚。
D.戎车既驾,四牡业业:高大雄壮的样子。
4.下列加点的字词属于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一项是( )
A.其黄而陨 B.二三其德
C.夙兴夜寐 D.雨雪霏霏
5.补写出下列诗句的空缺部分。
(1)靡室靡家,狁之故。 , 。
(2)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 。
(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 。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第6~8题。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6.简析“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这四句诗表现的内容及艺术手法。
内容:
艺术手法:
7.“牡”在诗中指驾车的雄马,其本义是 ,其反义词是 。请写出含“牡”或其反义词的成语: 。
8.请结合“四牡骙骙”“四牡翼翼”“四牡业业”“象弭鱼服”等诗句,说说本诗描写战争场面的特色。
三、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9~10题。
关 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9.概括本诗表现的主要内容。
10.本诗运用了 的艺术手法,运用最多的修辞手法是 ,诗中还大量运用了 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感情。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1~12题。
兼 葭
蒹葭苍苍①,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②从之,道阻且长;溯游③从之,宛在水中央。兼葭萋萋,白露未晞④。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⑤,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⑥;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⑦。兼葭采采,白露未已⑧。所谓伊人,在水之涘⑨。溯洄从之,道阻且右⑩;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⑪。
注:①苍苍:茂盛的样子。下文“采采”都与“苍苍”的意思相同。②溯:在水中逆流而行或在岸上向上行走。洄,曲折盘旋的水道。③游:通“流”,直流的水道。④晞(xī):晒干。⑤湄(méi):岸边,水与草交接的地方。⑥跻(jī):升高,意为地势越来越高,行走费力。⑦坻(chí):水中高地。⑧未已:未干。已,止。⑨涘(sì):水边。⑩右:迂回弯曲。 沚(zhǐ):水中高地。
11.这首诗的主旨,历来说法不一。细读全诗后,选出比较合理可信的一项( )
A.讽刺秦国君主不用周礼,不能纳贤求士。
B.描写追求“在水一方”的“伊人”,“伊人”泛指一般的人。
C.描写对朋友(“伊人”)的思念之情。
D.描写热恋者对意中人的急切追求和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失望的心情。
12.这首诗与《诗经》中其他许多诗篇一样,各章有的句子重复,有的只更换一两个字。这种表达形式有什么好处?
四、精彩语言运用
13.请仿照例句,为《采薇》拟一个赏析性题目。
例句:无处申诉的哀苦与绝决的心志——《卫风·氓》赏析。
参考答案
【自主认知】
自练自测
1. xiǎn yǔn huáng shù gǔ féi mǐ
2.D 解析:《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
【合作探究】
1.重章叠句。诗的前三章开头句式相似,反复吟唱,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旋律协调、音节和谐、一唱三叹。
2.第4、5两章转写战事之频、战事之烈,这是产生乡愁的根本原因。
3.“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狁之故。”“曰归曰归,心亦忧止。”“我戍未定,靡使归聘”“曰归曰归,岁亦阳止”“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4.以哀情写乐景,情景交融。想象之笔,虚实结合,表达物是人非之叹。“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四句运用对比的手法,将时序之“今─昔”,物候之“柳─雪”,人生之“往─来”剪接融汇,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典型画面。短短四句诗,看似平淡,娓娓道来,却充满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其哀乐。同一个“我”,但已有今、昔之分,同一条路,却已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之别,而这一切都在这一“往”一“来”的人生变化中生成。
【课堂练习】
1.D 解析:正确的应是:A项,望风披靡 世外桃源。B项,靡靡之音 纵横驰骋。 C项,戎马倥偬 仓皇逃窜 剑拔弩张。
2.A 解析:莫,通“暮”,年末;棘,通“急”,紧急。
3.C 解析:“迟迟”是“缓慢”的意思。
4.D 解析:雨:名词活用作动词,下。A项,黄: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变黄。B项,二三:数词活用作动词,有时二、有时三。C项,夙:名词活用作状语,在早晨。
5.(1)不遑启居 狁之故
(2)忧心孔疚 我行不来
(3)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6.内容:由驻防地盛开棠棣之花的环境,引出将帅所乘的高大兵车。
艺术手法:以环境的优美反衬战争的激烈;设问手法,自问自答,引出描写对象。
7.雄性的鸟兽 牝 牝牡骊黄、牡牝不分
8.本诗十分注重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展现战争的图景。诗人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并不是直接写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战马“业业”“骙骙”“翼翼”,写“象弭”“鱼服”,让人想象到战争的惨烈。
9.描写青年男子对漂亮姑娘的恋慕与追求。
10.兴 对偶 重章叠句
11.D
12.这种表达形式,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有助于强调事物的特征,突出人物的性格,渲染环境气氛,还能增强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美。
13.示例:为国赴难中的家园之思——《诗经·采薇》赏析。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4 窦娥冤(节选)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4 窦娥冤(节选)学案设计,共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预习新课,导学基础知识,总体感知,学习课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二第二单元4 《诗经》两首采薇第一课时导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二第二单元4 《诗经》两首采薇第一课时导学案,共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翻译课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二采薇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二采薇学案设计,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方法,课时安排,复习《诗经》,预习检测,整体感知,思考质疑,合作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8799326979f03b68cbfed985436f761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