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五 古代诗歌阅读 课件(全国通用版)
展开这是一份2019_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五 古代诗歌阅读 课件(全国通用版),共60页。
专题五 古代诗歌阅读
2010—2019年高考全国卷考情一览表
【命题规律】 1.从选材上看,所选诗歌以唐宋诗词为主。名家非名篇作品成为考查热点,有时也会涉及非名家的名篇作品。2.从题材上看,赠别诗、写景抒情诗、羁旅思乡诗等成为命题首选和考查重点。3.从考点上看,重点考查语言、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形象的考查还是隐含在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考题中,较少直接设题考查。
诗一、(2019·全国Ⅰ卷,14~15,9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题许道宁画①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注:①许道宁:北宋画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解析C项,从语境和语意看,“向来”,指从来、一向、一贯如此,与“今”相对应;“万里意”指画面包含的丰富内容,突显空间之大,“一窗间”指的应是“这幅画的尺幅和一扇窗差不多大”,强调尺幅之小。据此可知,“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所表达的意思应该是:许道宁画作中那种辽阔万里的意境,全在一扇窗这样大的尺幅(空间)中表现出来,流露出诗人的惊讶、佩服之情。可见,C项中的“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的理解有误。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参考答案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第二问: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解析就本题而言,首先,从“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可看出,诗人面对许道宁笔下的佳山好水,怎能不画中寻诗呢?于是他兴致勃勃想吟得佳句,“吟断”,即吟煞、吟尽心中所想,写出来总觉和画“不相关”。“不相关”,即不合画意,即连“我”这个爱好诗歌的人都找不到心中理想的诗句,这里诗人用衬托的手法,委婉地表达了对画家所描绘意境的由衷赞叹。
二、(2019·全国Ⅱ卷,14~15,9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只望至公将卷读①,不求朝士致书论。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注:①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解析D项,“受恩必报”的说法属无中生有,原诗中没有依据。
2.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解析情感表达方面,可以抓住“渔乡思”“雁夜魂”理解知识分子清高孤傲、遗世独立的形象特点。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舒缓诗歌节奏。
三、(2019·全国Ⅲ卷,14~15,9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插田歌(节选)刘禹锡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衣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解析B项,“参差”原指长短不齐的样子,这里形容稻田水光闪烁,明暗不定。不是“田埂蜿蜒起伏,时隐时现”,而是“远望田埂笔直如线,一片清水粼粼闪光”。
2.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参考答案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②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解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唐代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七律。作者表达了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用典精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对仗工稳;整篇文章用语雅丽平整。而本诗明白如话,并未用新奇的语句,而是套用田园诗的一贯意象与写法,令人有一种熟悉感。用清新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连州郊外的大好风光,在工整的构图上穿插进活泼的动态:冈头花草崭齐,燕子穿梭飞舞,田埂笔直如线,清水粼粼闪光。农妇穿着白麻布做的衣裙,农夫披着绿草编的蓑衣,白裙绿衣与绿苗白水的鲜明色彩分外调和。这几句笔墨虽淡,却渲染出南方水乡浓郁的春天气息。
四、(2019·天津卷,14,9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唐]杜甫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集,人远凫鸭乱。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一川何绮丽,尽日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A.“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B.诗人冬季出行,蚊蚋仍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一路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C.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D.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解析B项,“蚊蚋仍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不准确,“冬温蚊蚋集,人远凫鸭乱”的意思是冬天温暖,故尚有蚊蚋聚集,人在远处,因此凫鸭“得恣其乱”(自由自在地游弋、嬉闹)。
2.“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参考答案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廓壮美的画面。解析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时,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然后用形容词概括画面的特点。回答本题应抓住“山色”“江光”这两个意象,对“远、夕、寂寞、滋漫”等几个修饰词展开联想,然后用“寥廓壮美”之类的形容词予以概括。3.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参考答案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解析“一川何绮丽,尽日穷壮观”表达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表达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伤时愧孔父,去国同王粲”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五、(2019·浙江卷,19~20,8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唐]王建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薰一架书。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1.诗题中“过”字的意思是 造访 。首联中“ 朱门 ”一词点出了李将军的地位。 解析就本题而言,题目的意思是“早秋时节到龙武李将军的书斋去拜访他”,“过”的意思为“拜访”。首联的意思是,蝉声从树梢传来,深巷中的红漆大门前如此的幽静,好像主人在闲居之中。“朱门”红漆的大门,旧时指贵族豪富之家,这一词点出了李将军的地位。
2.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参考答案①通过环境描写,如“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和“重装墨画”“香薰一架书”,分别写出了将军住处的清幽安静和书斋的素净雅致,表现了将军的文人趣味。②运用衬托,用“侍儿知礼数”衬托将军的文化修养。③通过“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豪放和志趣。
解析就本题而言,解答此题,应先判明描写人物使用的技巧手法,然后结合相关诗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诗歌的前两联为环境描写,首联描写了李将军宅院的外部环境,“蝉声”“秋巷”“冷静”渲染了清幽宁谧的氛围,从而烘托出宅院主人的闲适高雅;颔联描写室内家居布置,“数茎竹”“一架书”表现了室主人的高雅意趣;而颈联第一句描写有礼节的侍从,是为了衬托李将军的知礼有涵养。以上为侧面描写。诗歌的最后三句则是对李将军的直接描写,“吟哦”“任狂疏”这些动作描写表现出李将军的洒脱豪放,“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表现出李将军的远大理想和追求。可见,这首诗通过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两种手法,塑造了一位情趣高雅、知礼有涵养、洒脱豪放、心怀远大理想和追求的将军形象。据此整合信息作答即可。
六、(2019·江苏卷,9~10,11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韩 愈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1.本诗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出了抱负之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解析这首诗借咏神话,赞美一种不畏艰险、立志复仇、终生不渝的坚毅精神。作者特别强调精卫的复仇行为,寄托了他自己刚烈无畏的品德。“终年”与“寸诚”对比,体现精卫填海的坚决;“山石细”与“海波平”对比,表现出了“精卫”的雄心壮志和坚强的意志;用“渺渺功难见”与“区区命已轻”这个极大的反差,充分显示精卫鸟填海艰难和命运之悲。
2.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参考答案独抒己见,不随大流;但求尽力,不计结果;贵在实干,无意显名。解析回答时要根据诗句的表面意义,从作者与别人的态度对比中,表现出作者的人生态度。从七八两句起,作者抒发议论,“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一句是全诗主旨。“我独”二字,表达了作者傲然不屈于俗见的鲜明态度,“专精”二字是作者赋予精卫鸟的人格化的精神品质;“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表达了对精卫不计后果的无奈;最后两句“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再次表达了对坚持不懈、锲而不舍、无意显名的精神品质的褒扬与欣赏。
七、(2018·全国Ⅰ卷,14~15,9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野 歌李 贺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解析第五句中的“穷”字应该是与“达”相对的困窘之意,特指不得志,而非指物质生活匮乏的贫穷,所以B项是错误的。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②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解析此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是诗人的想象,也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美好向往。诗人认为,严冬过后,终将是生机盎然的春天,柳丝迢迢,迎风招展。联系诗人现在的不得志,可知诗人不甘于沉沦,相信会有属于自己的春天。全诗带有自励自勉之意。
八、(2018·全国Ⅱ卷,14~15,9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2题。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 游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解析五、六句写灯下作书,饱蘸浓墨,纵横挥洒的情景,作者运笔如飞、酣畅淋漓的场景跃然纸上。这里“飞纵横”的无疑是作者手中的巨笔,是对作者挥毫动作的表现,而不是磨墨时从砚台中溅出的墨汁。因此,D项是错误的。
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参考答案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两个“酒”字,在诗中的位置不同,“复把”时情感已经发生了变化。第一个“酒”如同进军的旗鼓,勇士气吞万里的声势在这里重现;第二个“酒”展现了凯旋庆功的场面,复饮反映了战争胜利、狼烟尽扫后的自豪。
九、(2018·全国Ⅲ卷,14~15,9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精 卫 词王 建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解析这首诗开头表达的是基于同情的疑问,他问精卫:海如何可填?若大海真能枯干,海中鱼龙又将如何?这绝不是对精卫填海动机的不理解,所以A项的表述是不正确的,此外,困惑与采用问句之间也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问句之后,诗歌用四句的篇幅极写精卫的劳瘁,它衔石折木,口为之磨穿;长途飞行,羽折堕水。
2.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参考答案观点一:同意。①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②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观点二:不同意。①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②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解析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侧重考查探究能力。最后两句意思简单明了,答题时可以选择这是精卫的口吻,也可以选择是诗人的口吻,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若同意,可从体现精卫的奋斗到底的毅力这个角度分析;若不同意,可从诗人受到精卫填海不屈精神的感染,愿意帮助精卫的角度分析。
十、(2018·天津卷,14,9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东晋]陶渊明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注】。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A.诗人尽管尊崇孔子,但他意识到“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因此立志躬耕,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B.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容鼓励农人们积极从事劳动。C.“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意思是说不必斤斤计较收成如何,愉悦就在耕耘的过程中。D.这首诗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淡悠远,语言平白如话,富有表现力。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评价作者观点的能力。A项,陶渊明一向把孔子视为先师。他将孔子说过的“忧道不忧贫”记在心里,但他更喜欢这种“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的农耕生活。陶渊明想成为长沮、桀溺那样的隐士。他的内心有挣扎,有焦虑,本想有所作为,现实却使他望而却步。他很失望,渐渐生出一颗叛逆之心,甘愿“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因此,A项是错误的。
2.“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参考答案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长势良好的禾苗,焕发出勃勃生机。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平畴”,平坦的田野。“远风”,远处吹来阵阵微风。一个“交”字,传神地写出了风吹过广阔的田野、秧苗欣欣向荣的意境。“良苗”,长势良好的秧苗。“怀新”,孕育着新的生机。“良苗亦怀新”是一种拟人手法,写良苗之怀新,正是写诗人看到自己劳动成果时的喜悦。
3.“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哪些情感?参考答案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济世与归隐相矛盾的复杂情感。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情感的能力。从整体诗歌内容来看,孔子说过的“忧道不忧贫”,他记在心里。但他更喜欢这种“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的农耕生活。他将精神寄托在对远古的怀想之中,以古代那些志行高洁的隐士、贫士为楷模,用他们的精神来进行自我鼓励,这使他能够坚持“固穷守节”的生活,不改变“隐居求志”的初衷。对“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可以这样理解:酒喝好了,客人也送走了,长吟着歌诗掩起柴门,我就暂且安心地做个田野间的农夫吧。一个“聊”字耐人寻味。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士人,他虽然隐居了,但并不能全然忘情,没有完全放弃济世弘道的理想,所以说“聊为”。
十一、(2018·浙江卷,19~20,8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2题。送王昌龄李 颀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夜来莲花界①,梦里金陵城。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注:①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1.“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淹留”的意思是 久留(逗留) ,体现出诗人 依依不舍 的心情。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古典诗歌的词语及其所蕴含的情感的能力。单一“淹”字就有“久留”意,如屈原《涉江》中有“淹回水而凝滞”的句子,柳永《八声甘州》中的“何事苦淹留”句。“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写不忍离别又不得不别,渲染出空旷苍茫的氛围,强化了友人尚未远去就已有的孤单无依之感。
2.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参考答案①“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②“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③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点染,本指绘画时点缀景物和着色,后也比喻修饰文字。修饰文字时,“点”就是点明,将所要抒写的情感、道理,一语点明,使读者了然于胸;“染”就是渲染、烘托,即以具体的事物、景物将所点明的情感、道理烘托出来。柳永《雨霖铃》下片,举笔便点明离别的冷落、凄清,接着便以“清秋”作第一重渲染,再用“杨柳岸,晓风残月”作第二重渲染,其冷落、凄清之气氛便具体可感了。在本诗中,“送君多暮情”和末两句是“点”的部分,中间部分则是“染”的内容。
十二、(2018·江苏卷,10~11,11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寄和州刘使君①张 籍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注:①刘使君,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诗中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
1.根据前两联,概括刘禹锡“闲”的表现,并分析他如此表现的原因。参考答案(1)表现:把酒当春,绕道送客,常去赏花。(2)原因:长期得不到升迁,怀才不遇;喜欢自然山水。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在前两联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每天的生活情境。“闲”在“向春风倒酒瓶”,与春共饮酒;“闲”在“送客特过沙口堰”,特地绕道送客;“闲”在“看花多上水心亭”,常去湖水中心的亭子里赏花。每天所作“闲事”表现出“闲”的状态,实则因为怀才不遇,得不到升迁,而“无所事事”之“闲”;又因为喜欢自然山水而“心闲”。
2.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参考答案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对刘禹锡目前境况的同情之感;对自己能感知对方心意的知音之许。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应更远”“高咏”写出了作者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表达了他对刘禹锡有很大的期许,同时,“有谁听”也写出了对他怀才不遇现状的同情与愤愤不平。尾联一句抒发自己的感情,表露出他与别人不同,对自己能感知对方心意的知音之许。
十三、(2017·全国Ⅰ卷,14~15,11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2题。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BE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时理解诗句内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诗的第一联“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由考场的环境入手,直接切入考试主题。为避免考场中因人多而带来的空气混浊,特意焚香以改善气息,香气随着暖暖的轻风弥散,使得肃穆的考场也充满温馨怡人的气氛,考生们在宽阔的考场中按部就班,开始考试。面对此情此景,作者的心情无疑是愉悦的。接下来作者描写考生们心无旁骛、认真作答的严肃态度:考场中悄无声息,只听到笔与纸接触所发出的沙沙响声。“无哗战士衔枚勇”正是在努力展现考场的寂静,“无哗”直写,“衔枚”巧喻。选项B称此句重点在于表达考生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无疑是不准确的。第三联表现了作者对考生们的肯定与期许。“乡里献贤先德行”,指出考生们都是经过先期选拔的精英。宋代科举制度已经比较完善,能参加礼部会试,必须先通过地方的乡试,而在这个一直传承以德治国传统的古老国度,德行从来都是衡量人才的首要指标。考试的目的
诗歌鉴赏选择题“三步骤”步骤一:读懂诗歌。疏通诗意,读懂诗歌,理解了诗歌中的“景”和“情”,是做诗歌选择题的前提。步骤二:逐一比对。逐项将选项与相关诗句对照,结合学过的诗歌鉴赏相关知识,聚焦比对,找出选项中的确切根据或确切错误点。步骤三:综合比较。选项与选项进行比较,根据排除法确定符合要求的答案。
在于为国家选拔人才,发现优秀人才并使之成长为国家栋梁,所以诗中说“朝廷列爵待公卿”。最后一联是诗的收尾,表达作者自谦的态度。作为身负国家选材重任的作者,当然不可能真的“衰病心神耗”,这么说只是对同事们的推重,选项E所说的“事实”并不是事实。
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参考答案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要紧扣比喻修辞手法和以声衬静分析其中的精妙。“春蚕食叶”与考生书写之间的相似点是鉴赏的关键处。
十四、(2017·全国Ⅱ卷,14~15,11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2题。送子由使契丹苏 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BD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诗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在这首以送人出使为主题的诗中,苏轼引用唐代李揆的典故,有多方面的用意。首先,所谓“莫道中朝第一人”,强调的是“莫道”二字,不说,并不等于事实上不是。众所周知,“三苏”的文名早就远被国外,尤其是对于东坡,辽和西夏、朝鲜等国都有专门研究他的诗词文章的学者,而派遣入宋的使节或参观的人,都以能见到苏轼为荣。苏氏文章名满天下,谓为“天下第一人”恰如其分。苏轼如此说,其自负之心不言自明。选项B称苏轼兄弟不敢自居第一,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其次,苏轼提醒弟弟,在契丹国王面前,不要自称自己家世中有第一流人物,以表明中原的豪杰众多,宋朝是不可欺侮的。选项D认为苏轼的意思是不让弟弟以家世傲人,要表现出谦恭的君子风度,是不符合苏轼原意的。最后,李揆不在吐蕃君主面前承认自己是中朝第一人,不是为了宣示国威,而是害怕被扣留,这层含义已被苏轼所吸收。苏轼以此告诫子由,出使北蕃,绝不可追求盛名,须小心谨慎,安全而归。联系当时辽国每每扣押宋朝使臣的事实,苏轼的担心并非多余。
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参考答案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题干要求回答“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所以应具体赏析首联。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苏轼兄弟手足情深,此去虽为远别,但暂作分离,一向乐观旷达的苏轼自然不作儿女之态。作答时,须先概括出诗人的性格特点,再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十五、(2017·全国Ⅲ卷,14~15,11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白居易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④伏:服气。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CD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分析诗句的能力。元稹写诗曾受到白居易的启发,李绅、白居易同写乐府,但白居易的新乐府诗后来居上,令李绅自叹弗如,这都是事实。但诗中称元稹为“老元”,称李绅为“短李”,又故称“偷”“伏”,显系朋友之间的戏辞,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元、李、白三人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C项称“短李”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是没有任何根据的。第三联是诗人结合自己命运遭际的牢骚话,这里虽然有对自己文学才能的自许,但D项所说的“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属于过度解读。最后一联,诗人更以故作自傲的口气,夸耀自己新编诗集后的得意心情。
2.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参考答案①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②诗歌并非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能力。读这首诗要注意作者信息: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现实主义诗人,作品平易近人,老妪能解,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做此题时要抓住题目所给的注释,注释共有四处,对了解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态度极有帮助。首联对自己的诗歌创作推重“风情”“正声”,充满自负态度,并以此态度贯串全篇。颔联由自负开始转而向友人戏谑自夸,“每被老元偷格律”一句“偷”字写自己的作品被朋友暗自拿去模仿,有戏谑的成分;“苦教短李伏歌行”,拿朋友的短处、外号呼之,有开玩笑的意思。颈联由自负、自夸转而预言身后定有诗名。尾联说自己新编成十五卷诗集,却说“莫怪气粗言语大”,即不要怪里面的内容“言词夸张”。
十六、(2017·山东卷,14,8分,难度★★★)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早上五盘岭①岑 参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注: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经五盘岭时作。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
1.“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参考答案①“斗”字,描写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②“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语言的能力。解答炼字题时可从词语含义、修辞、活用、情感等角度切入。答题时先解释“斗”和“攒”的意思,然后联系“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这两句诗的意思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斗”“攒”运用了拟人手法,将山崖、山峰人格化了。最后指出本联运用这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了什么情感。
2.蜀道历来以艰险著称,为什么诗人却说“不觉蜀道难”?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参考答案①诗人入蜀是为报知己,为平蜀乱,虽然途中山峦重叠、险滩暗藏,但不觉艰险。②诗人登上山顶后,心旷神怡,因此所观之景虽奇险但他感觉富有情趣。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诗中写的是初夏早晨的高山景物,由此可见其行程艰难,然而诗中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愁苦之态。诗中先写初夏早晨五盘岭的高山景物,层峦叠翠,松疏花密,景色优美。诗人沿途欣赏,心情舒畅,就不觉得路途艰难了。最后一联“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意思是说诗人此行是为报知己、平蜀乱,因此不觉得“蜀道难”。
十七、(2017·江苏卷,10~11,11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秋 兴陆 游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①,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注:①迮:狭窄。
1.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参考答案壮志难酬,怀抱未展;中年多病,时光日迫;国土沦丧,战事未宁。解析本题考查归纳诗歌内容要点的能力。诗人在酒后登上高楼,觉得天地变得狭窄,疲病交加,日月迫近深感岁月匆匆,身经百战也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深夜响起的号角,让自己徒生忧愁。题干确定了题目的答题区间,因此,要在理解两联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从关键词入手分析,如“乾坤迮”“病”“日月遒”“百战铁衣”“空许国”等。2.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参考答案以“丹枫”照应“秋”;寓情于景,想象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画面,表达了自己隐逸的愿望,也暗含无奈和苦闷之情。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明朝”是想象之景,“占”“系”等关键词是人物动作,诗人以此创造意境,表达自己的百般感触。分析效果时,要抓住所使用的手法,分析他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十八、(2017·天津卷,14,8分,难度★★★)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太湖恬亭王安石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更待夜深同徙倚①,秋风斜月钓舟归。注:①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参考答案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二是画面色彩,三是动态,四是静态。答题思路可分为四个部分:分析形象内涵,描摹诗歌图景,概括形象意境特点,剖析作者思想情感。解答本题,应抓住关键词“独立”“相依”及景物“日落断桥”“水涵幽树”,可知作者描绘了一幅人景相融的静态画面。
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参考答案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觉得心无挂碍。表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诗人表达情感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直接表达,出现情感词;其二是借助意象来表达。因此,解答此类试题,可以找出诗人笔下的意象体会其情感,分析诗人借助某些意象(或画面)表达的感情。本诗第三联通过“清游”“静处”以及“心无累”“世有机”的感觉来表达自己的心态。
3.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参考答案①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②以景结情。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任选一种)解析答题时首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更待”点明是想象之景,是虚写,所以要考虑虚与实的问题;“秋风斜月钓舟归”是景物描写,处于结尾,所以要考虑以景结情的手法;看到景物描写,我们也要考虑情与景的关系问题。
十九、(2017·浙江卷,19~20,8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采地黄者白居易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①。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凌晨荷插②去,薄暮不盈筐。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注:①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②插:通“锸”。铁锹。
1.本诗前八句叙写 采地黄 ,后六句叙写 卖地黄 ,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内容的能力。前六句写采地黄的原因,七、八句写采地黄的情况;九至十二句写卖地黄,最后两句写卖后的希望,表达了诗人对封建社会贫富悬殊的不平等现象的痛恨。
2.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参考答案叙述:①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②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③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对比:①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②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叙述特点应从人称、顺序、线索等方面考虑。叙事诗多把叙事与抒情、议论相结合,而本诗主要是叙述采地黄和卖地黄的过程,没有景物描写,却能够感人至深。本诗对比手法还是比较明显的,其特点在于:短短十几句,却包含几组对比,这些对比都直接反映和深化了主题。
二十、(2016·全国Ⅰ卷,8~9,11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金陵望汉江李 白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参考答案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诗歌的形象有三类,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物象(咏物诗中的事物形象)。此题属于对景物形象的鉴赏。对景物形象的鉴赏,要紧扣诗中写到的景物,分析这些景物共同组成了怎样的画面。题目指明“前四句”,因此鉴赏时要紧扣其内容:一、二两句中“回万里”“九龙盘”写汉江水势浩瀚,一泻万里,支流众多,流域广大;三、四两句中,“豁中国”“飞迅湍”写其气势磅礴,景象宏大。诗人开头写这样的景象,是为下面赞美国家一统后的“众流安”做铺垫,以突显诗歌的主旨。
分析景物作用五角度分析景物作用时主要从以下五个角度考虑:1.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等营造意境方面的作用。2.塑造环境或背景的作用。它通常表现为通过多个景物组成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环境或背景。3.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一些传统景物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往往是固定的。景物在具体诗歌中传达情感方面的作用,则由具体诗歌决定。4.衬托人物节操或性格的作用,多表现在咏物诗中。5.结构上的作用。有的景象贯串始终,则往往为线索;有的景象则是为了后面的抒情或议论作铺垫。
2.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情感的能力。在这首诗中,诗人借典故抒情。“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诗后面的注释中解释了其含义: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国家一统,众流安定,国无巨寇,正应众生安居乐业。王琦评论李白此诗时说:“因众派安流,水无巨鱼(此指祸乱之辈),故任公子钓竿可罢,喻江汉宁静,地无巨寇,则王者之征伐可除也。”这种理解很有道理。
二十一、(2016·全国Ⅱ卷,8~9,11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杜 甫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是日牵来赤墀下③,迥立阊阖生长风④。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斯须九重真龙出⑤,一洗万古凡马空。注: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阊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⑤斯须:一会儿。
1.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第一问:曹霸所画玉花骢神奇雄俊,如飞龙跃出,其他人画的“凡马”在此马面前都不免相形失色。第二问:曹霸先凝神构思,苦心布局,然后落笔挥洒,顷刻之间一气呵成。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第一问主要分析概括曹霸所画马的外形特点,结合“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一联分析即可;第二问结合“意匠惨淡经营中”分析即可。
2.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①画工如山貌不同: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但画得都不成功。强调此马的雄俊非凡手可得,造成此马难画的印象。②迥立阊阖生长风: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进一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采尤其不易。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题干中“铺垫”一词,提示了答案信息应在本诗的前半部分,再找与曹霸、马相关的诗句进行分析即可。解答时要分析出画此马的困难之处。
二十二、(2016·全国Ⅲ卷,8~9,11分,难度★★★)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第1~2题。内宴奉诏作曹 翰①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尝得预时髦③。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④。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注: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②六韬:古代兵书。③时髦:指当代俊杰。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
1.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观点一:作“弱”“昏”好。①“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认自己年老体衰的客观事实,但强调即便如此,也还是能够去冲锋陷阵;②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观点二:作“健”“明”好。①“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驱驰;②表现出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具体考查诗歌语言中的炼字。诗歌的语言历来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说法,因此要多角度加以剖析,应从形式到内容、由表及里进行阐述。此题两问,应对“弱”“昏”与“健”“明”两组词语的不同含义及使用效果进行分析比较,从字面意思和寄托的思想感情两个角度作答。
2.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参考答案①曹诗写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重在表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②辛词通过追怀金戈铁马的往事,表达英雄白首、功业未成的悲慨。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本题是比较两首诗歌情感的不同之处。可结合两个作者的不同身世遭遇比较分析。曹翰是宋朝初年一位功勋卓著的将军,曾得重用。他的诗留给人深刻印象的是那种深沉浓烈的报国之志。而辛弃疾有报国之志,无报国之门。他的词反映出来的更多的是悲凉的感慨。
二十三、(2016·浙江卷,21~22,7分,难度★★)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1~2题。北来人二首[宋]刘克庄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饥锄荒寺菜,贫著陷蕃衣。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注:①东都:指北宋都城汴梁。②宣和:宋徽宗年号。
1.赏析第一首中的画线句。参考答案运用对仗(对偶)、拟人的手法,借陵园、宫殿的荒凉残破之景,抒亡国之痛,情景交融。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对诗句的赏析,首先要指明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赏析表达效果。这两句是诗歌的第二联,“残”“泣”用了拟人手法,结合诗歌的题目“北来人”——亡国破家之人、沦落之人,可以看出这两句借写残破之景,抒亡国之情。
2.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参考答案①以对比加强叙事的抒情效果。用权贵歌舞宴饮,不问军情与百姓心系故国作对比,表达忧国忧民之情;以主人公一家亡国前后境况的对比,表现百姓流离之苦。②以“北来人”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真实、自然。③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如“今成独雁飞”流露了主人公家破人散的凄凉与孤独。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能力。题目给出了赏析的角度——“叙事的特色”,因此要先找出诗中的叙事成分,然后分析是如何叙事的。诗歌以北来人的口吻写所见之景,抒心中之情。第一首诗主要写所见和所想,所见皆凄凉残破之景,所想的都是国运民生。第二首诗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将自身的孤单凄凉和“甲第”豪族的歌舞升平、钟鸣鼎食形成对比,表达自己的老年惨景和思归之情。抓住叙事的视角、口吻、对比手法、表露的情感分析即可。
二十四、(2016·天津卷,14,8分,难度★★)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登裴秀才迪小台[唐]王维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选自《全唐诗》)
1.“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参考答案 “望”:照应题目“登裴秀才迪小台”,引出后面描写的景物。或“空”:①营造空旷的意境;②流露出超然心态。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先明确“望”“空”的意思,在读懂诗句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诗歌主旨分别解释它们在句中的意思,分析它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参考答案①动静结合。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秋日原野,是静态描写。②寓情于景。通过描写秋原的空阔,表现出诗人闲适的心境。解析本题考查艺术技巧的鉴赏能力。颔联写景,先将所写景物找出来;再思考所用手法,回忆此类题目解答时所用术语;最后考虑艺术手法,比如抒情手法中的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综合比较分析,可以得出答案。注意题干中的“哪些”一词,表明表现手法不止一种。3.你如何理解诗中的“闲”字?参考答案一个“闲”字,点出闲景、闲人、闲心,写出了闲境之美、闲适之情。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和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要结合具体的诗句,特别是描写人物的神态、心理的词语来分析“闲”的含义。结合首联、颔联中场景画面的描述,梳理重点意象,全面把握“闲”所涵盖的内容。
二十五、(2015·全国Ⅰ卷,8~9,11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岑 参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题时应注意两点:一是知道景物描写的虚实、动静、视听等不同的角度;二是把这首诗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进行对比。《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用比喻写眼前实景,而“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则是“闻说”,属于虚写,是出于想象的。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参考答案第一问:表现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第二问: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流于感伤,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第一问要结合词句具体分析,“勤王敢道远”,敢到边塞荒凉之地,为朝廷国家之事尽忠,表现出爱国的热情;“私向梦中归”,则是思乡之情的流露。体现出这两点内容即可。第二问,从诗歌内容的丰富性、思想格调两个角度思考,融入爱国情,丰富了诗歌的思想,提升了诗歌的思想境界。
二十六、(2015·全国Ⅱ卷,8~9,11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残春旅舍韩 偓①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两梁③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④待眼明。注: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1.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参考答案(1)构思巧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抱”“鱼吹”联系起来,十分新奇;(2)用词巧妙,“抱”“吹”的使用虽然出人意料,却又显得非常自然。解析赏析诗句首先要理解诗句描写的内容,运用的艺术手法,然后看其表达效果和其承载的思想感情。如这联诗句描写了“树、蜂、花、池、鱼、柳絮”等意象,活用了动词“抱”“吹”,使得各种意象有了生机和活力。虽是残春,却无伤春伤别之感。从这些方面就可以总结出诗句之“巧”。
2.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通过参禅使自己平静,通过饮酒化解“愁阵”,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避免染“尘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表明他不愿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解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分析诗歌描写的内容,然后归纳出诗歌的思想情感。这两联写诗人参禅、喝酒、避免“尘埃”弄脏自己的官帽等行为,表明了他的心理变化。参禅、喝酒是想让自己烦闷的心平静下来,表明此时此刻诗人的悲愤忧郁。避免“尘埃”弄脏自己的官帽表明了他还心系国家,表达了他对国家复兴的期望。
二十七、(2015·福建卷,6,6分,难度★★)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秋夜纪怀[宋]陆游北斗垂莽苍,明河①浮太清②。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还思散关③路,炬火驿前迎。④(选自《四库全书》本《放翁诗选》)注:①明河:银河。②太清:指天空。③散关:即大散关。④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1.第二联写景精细,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①上句写微风穿过树林,叶子悄然落下;②下句写露水沾湿秋草,百虫鸣叫;③全联细致地写出了秋夜的寂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第二联描写了树林、落叶、露水、秋草、鸣虫等意象,以动衬静,写出了秋夜的寂静。分析时应紧扣诗句描绘的意象,及其营造的氛围。2.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诗人虽秋夜病卧,仍壮心不已,念念不忘昔年在大散关的战斗生活,还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意思对即可)解析三、四联以叙事为主,解题时要从诗歌的内容入手,找出能表现作者情感的词句。“诗从半睡成”“还思散关路”等体现了诗人还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的思想。
二十八、(2015·安徽卷,8~9,8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2题。月 圆①[唐]杜甫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②。未缺③空山静,高悬列宿④稀。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注: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②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③未缺:指月圆。④列宿:众星。
1.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哪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参考答案孤月当空,清辉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波,浮光跃金;月照绮席,光彩交融;月挂空山,万籁俱静;月明中天,疏星寥落。解析本题只需要概括画面内容,不用作分析;先要判断写了“几幅”画面,前三联一句一景,六句就是六个画面,关键的是要用准确简洁的词语把画面概括出来。2.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参考答案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虚写;眼前的清辉,是实写。故园桂花正该开放,虚中有实;万里清辉,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渴盼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望。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分清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故园松桂发”是诗人的想象,属虚写,但这又是符合时令特点的景物,虚中又有实;“万里共清辉”是对眼前景的描写,是实写,但思念的人又在远方,实中又有虚。其次要对虚实结合的表达效果进行分析,这是关键。
二十九、(2015·湖北卷,14,8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劳 停 驿欧阳修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注: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驿站名。
1.简要说明此诗前两联景物描写的时空变化。参考答案此诗前两联写景,时空变化丰富。从时间节点来看,可分为两个时段。第一联为舟行之时(白昼),第二联为泊舟之后(暮夜)。从取景空间来看,一句一景,富于变化。孤舟山曲、豁尔平川、树杪帆落、峰头月圆,远、近、高、低,布置巧妙。解析时空变化就是从时间和空间变化的角度来分析。从时间变化来看,第一联是白天,第二联从“落”“月”看是晚上。从空间来看,第一句是近景,第二句为远景,第三句为低处,第四句为高处。
2.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参考答案①从用字自然传神来看: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荒”“瘦”二字,乃寻常字眼。但在此运用十分贴切,显得自然而工稳,能传达出诗人面对“荒村”“瘦田”的第一感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②从情感寄寓来看:“荒”“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解析首先要整体把握诗句,弄清诗句的含义,然后分析“荒”“瘦”二字的丰富意蕴,可从字的表现力和寄寓的情感来分析。
三十、(2015·四川卷,13,8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骆宾王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1.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参考答案“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这两句用山谷的幽静、空旷衬托风声格外之响与月色分外之浓,视听兼具,动静结合,突出表现了山间空旷、静寂的美好景致。解析对颔联的赏析,需要理解这一联所写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情感,更要把握其艺术手法。即抓住内容、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来做分析。这句是写景,所以要从写景的手法出发,抓主要意象,描绘出画面。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参考答案本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之情,追求高洁坚贞、自由闲适之志。首联从夕照美景吸引作者游兴写起,点明访问山家之由;颔联写兰径和山家槐庭美景:幽兰散发阵阵香味,落日透过庭槐洒下斑驳光影,暗示山家主人为高洁隐士;颈联写山谷幽静空旷、风声之响、月色之浓,呈现出山间特有景致;尾联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解析解答时需要注意:一是读懂诗歌,理解情感;二是要逐联分析,明了内容(画面及其特点)和主题;三是语言准确优美,表达出诗人的心境,鉴赏出诗歌的美感。此外,一定要抓住关键词句把握主旨,如尾联是卒章显志。
三十一、(2014·全国Ⅱ卷,8~9,11分,难度★★)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1~2题。含山店梦觉作[唐]韦庄①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宿 渔 家[宋]郭震②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注: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及生平不详。
1.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诗人是用衬托的方法来表现感情的。诗人虽然到处漂泊,但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等闲”之事;而客中一觉梦醒,思家乡、念亲人的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解析作者采用了衬托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感情。第一、二句“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等语,显示自己并不以离家为意,表现自己的豪迈和潇洒。第三句写自己的“灯前一觉”所做的“江南梦”,以梦回江南衬托自己现实中的困惑、矛盾和失意之情。末句不仅直言“惆怅”,更用“山月斜”烘托自己的“惆怅”和孤独,使思乡怀人之情表露无遗。
2.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参考答案韦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中的凄清、失神、惆怅之情;郭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住宿在渔家所感受到的温暖、愉悦之情。解析两首诗都写到“灯前”,但是,这两处“灯前”所表达的诗人的感情是不同的。韦诗写的是在旅途之中,诗人借宿“含山店”,夜半因梦见故乡而不觉惊醒,“灯前”既显出环境的凄清,又透露出诗人梦醒后的恍惚和思念家乡的惆怅。郭诗虽也写借宿的经历,但“灯前笑说”“随船送到家”等语,写的是渔人待客的热情和主客之间无拘无束、愉快交谈的生活景象,表现了诗人所感受到的温暖和愉悦。
三十二、(2014·山东卷,14,8分,难度★★)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寻诗两绝句陈与义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注: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1.“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参考答案①艳丽;②清幽。①“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②“乔木峥嵘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解析“园花经雨百般红”侧重于描写雨后园林中花开之美景,而“乔木峥嵘明月中”侧重写深夜乔木高耸入云的特点。两种风格,两相对比,截然不同。解答时应抓住“园花”“雨”“乔木”“明月”等意象及园花“百般红”、乔木“峥嵘”的特点加以分析说明。
2.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参考答案①行为洒脱;②情趣高雅。①“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②“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解析由“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可以看出陈居士喜欢饮酒,举止自然洒脱;由“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可以看出陈居士一天不停地寻诗,沉迷其中,情趣高雅而富有乐趣。
三十三、(2014·湖北卷,14,8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早 发罗 邺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请作简要分析。参考答案①第一、二句紧扣诗题,凸显“早发”:宿酒初醒,残灯未灭,长夜未尽,诗人已携孤剑登程。第三句写诗人在路上听到雄鸡唱晓,也可见出行之早。②塞外风雪路,本来行人稀少,而“早发”就更无路人,只有诗人独行,故“独”与“早发”之“早”有关。③飞雪白草,道路本已难辨,早行时就更加微茫,故“微”字也在表现“早发”之“早”。解析本题看似考查标题,实则是考查诗中的意象。“早发”是指出发很早。先找出相关的诗句,“一点灯残”“闻鸡唱”“独向长空”“白草近关微有路”,再分析其中能体现出“早”的意象。
2.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参考答案一个“背”字,描写了诗人与大雁相背而行的情境,使诗人向北向寒与大雁向南向暖形成强烈对比,表现了诗人旅程的艰辛和心情的愁苦。解析本题中,表达效果应包括所用的表现手法和表达的情感。首先理解“独向长空背雁行”的含意,即诗人独自一人与天空的大雁背向而行。秋天大雁南飞,诗人是向北而行,一南一北,强烈对比。然后再分析其中包含的情感。
三十四、(2013·全国Ⅱ卷,8~9,11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2题。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朱 熹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1.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应首先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考虑,如没有较为明显的修辞手法,则从诗歌写作构思的角度考虑。本诗中描写的重点是梅花,但对梅花的描写是侧面进行的,环境描写和情感的抒发是诗歌的主体,所以应从这两个角度去分析。2.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解析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从诗中“惆怅”“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独自”等词语以及“雪”“寒鸦”等意象,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分析这种心情,应结合诗中所写的诗人的行动来进行。
三十五、(2013·全国大纲卷,12,8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客 从杜 甫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①。珠中有隐字②,欲辨不成书。缄之箧笥③久,以俟公家须。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注:①泉客珠:指珍珠。泉客,传说中的人鱼,相传它们流出的眼泪能变为珍珠。②佛教传说,有些珠子中隐隐有字。③箧笥:指储藏物品的小竹箱。
1.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故事,请简述这个故事。参考答案有客人从南海来,送我珍珠;珍珠里隐约有字,想辨认却又不成字;我把它久久地藏在竹箱里,等候官家来征求;但日后打开箱子一看,珍珠却已化成了血水,可悲的是我现在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应付官家的征敛了。解析本题要求简述故事,只要在读懂原诗的基础上,按原诗句顺序,将诗歌内容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叙述出来即可。作答时,要注意一是故事的结构完整,有头有尾;二是准确理解关键词句的意思,如“遗”“辨”“不成书”“缄”“俟”“哀今征敛无”。2.从全诗看,“珠中有隐字”、珍珠“化为血”各有什么寓意?参考答案“珠中有隐字”,寓意为百姓心中有难言的隐痛。珍珠“化为血”,寓意为官家征敛的实为平民百姓的血汗。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从全诗看”的要求,结合全诗特别是上下句来理解寓意。一是弄明白“隐字”“化为血”指的是什么;二是知人论世,结合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即他对国家的忧虑及对老百姓的困难生活的同情来分析。
三十六、(2013·山东卷,14,8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山寺夜起江 湜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参考答案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色白,一是具有动态。诗人在第三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第四句以“流”字描写山岚之动态,形象生动。解析诗歌的第一、二句交代了月下山中“烟”雾腾腾的景象,第三、四句写特点。第三句要抓住“如云白”这一比喻进行概括,第四句要紧扣“流”来总结。
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参考答案诗人不眠有两个原因:一是喜爱山中夜景,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惜夜景”,“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二是思家,最后两句中“无家客”“独”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解析这首诗以漂泊、思归为内核,在表现上,前四句写景,第五、六句通过“惜”表现出对眼前夜景的喜爱。第七句交代了原因:自己漂泊在外。抓住这几点总结即可。
三十七、(2013·辽宁卷,8~9,11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2题。竹轩诗兴张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①烟来。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注:①篆:盘香。因盘香曲绕如篆文,故称。
1.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全联视听结合,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与诗人生活的闲适;“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解析抓住“梢影”“茶碗”“叶声”“篆烟”四个意象,就能判断出是调动视觉和听觉来描写景物;由“轻逐”可判断出修辞手法为拟人。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参考答案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柴门”“狭径”等描写了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解析此题应结合诗中意象来概括诗人形象。诗歌的第一联和第二联属于侧面描写,“柴门”“狭径”等描写了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第三联和第四联运用了直接描写,“倦卧”“闲吟”“预想”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另外“竹”“雪”“梅”等意象托物言志,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
三十八、(2013·福建卷,6,6分,难度★★)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送何遁山人归蜀[宋]梅尧臣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选自《宋诗精华录》)注: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1.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参考答案“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的韵味。(意思对即可。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解析本题考查古诗中的炼字。“绿”原是表颜色的形容词,在此用作动词,既有色彩感和动态感,又给人以视觉上的形象美;又见出春风的到来,表现出春风带来的生机。2.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参考答案三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四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意思对即可。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概括能力。结合全诗及注解,可以看出三、四两联,以乐景写乐情,想象友人归家的轻松愉悦。这既是想象也是美好的祝福,字里行间暗含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三十九、(2012·四川卷,12,8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子 规①[元]曹伯启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注:①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
1.本诗第二联中的“空”字极富韵味。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参考答案“空”字既传神地描绘出贪夫倦听却不得不听的矛盾之态,又形象地表达出了贪夫徒劳无奈、难以排遣的惆怅之情。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语言的能力。鉴赏这个字,要从诗的写法角度及表达效果上回答,一般要先把“空”的具体含义说清楚,然后说出作者用“空”字传达出的情感。
2.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任选能表现这种情感的两个意象简要分析。参考答案本诗主要表达了思乡难归的情感。意象分析示例:①子规。子规啼声凄切,年复一年催人归去,令“贪夫”“远客”无不惆怅、“断肠”,足见思乡心切、归家不易。②贪夫、远客。意指客居他乡之人。无论“倦听”还是“初闻”,都在“催归”声里“空低首”“已断肠”,表达出了思乡难归之情。③锦水春残。春已残,花飘零,黯然失色的锦水春景,烘托出思乡难归的惆怅。④楚天月光。异乡梦醒,月光如霜,烘托出凄清冷寂的氛围,表达了思乡难归之情。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以及对形象的把握。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作者所选用的意象有“子规”“贪夫”“远客”“锦水春残”“楚天月光”,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表达其思乡难归之情。
四十、(2011·全国卷,8~9,11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春日秦国怀古周 朴①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解析感情就是诗的思想内容,答案可由两方面去思考,一是观点,二是对观点的具体解释。“怀古伤今”是全诗的主要思想情感,但它是通过眼前所见到的秦国荒凉的景象触发的,也是通过对这荒凉景象的描写来表达的。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参考答案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解析情景关系大体上有两种,一是因果关系,二是手段目的关系。因果关系包括时间上的先后,有时候先景后情,也称之为触景生情,眼中所见,心生情感;有时候先情后景,依情设景。此诗是先景后情,由眼中所见之景,触发心中感情。手段目的关系,一般都是借景抒情,再进一步说,有借乐景写乐情、借哀景写哀情的正写,也有借乐景写哀情、借哀景写乐情的反写。此诗属于借景抒情中的借哀景写哀情。
四十一、(2010·全国卷,8~9,11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第1~2题。雨 雪 曲江 总①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注: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解析第一问要求对诗歌所描述的环境进行概述,要抓住关键词如“雨雪”,天气状况——雨雪交加;“榆溪”“陇西”,地域特点——偏远的边陲,“狐迹”“马蹄”——荒凉。第二问是对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2.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参考答案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解析第一问回到原句中,就可以理解为“是天气寒冷才导致旗彩坏了,是地暗才导致鼓声变低”,突出了“天寒”和“地暗”,也表现了环境给人的感受。戍卒的情感联系上一问的“别路”就容易理解了。
词一、(2018·北京卷,14~16,12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1~3题。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辛弃疾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②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③。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④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注: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②绣衣:官服。③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④铜鞮陌:代指襄阳。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D项,“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错误。这里将“正……时”妄解为“过去”,这是不合情理的。下片主要表达送别之情,想象朋友到达蜀地时正好大雪纷飞、梅花傲枝头。且“赞美”是过度拔高。
2.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A.“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B.“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D.“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以及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项,“赤壁矶头千古浪”的确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但是语境有“要新诗准备”,可知这里借用的是“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如画美景。C项,“蜀道登天”的化用有对友人的担忧,但是“望其早归”与全词情感不符,是穿凿附会。D项,“儿女泪,君休滴”的化用最见辛稼轩的英雄本色,为下句以“荆楚路”的壮美山河入诗蓄势,所以“宦游漂泊的凄苦”就是妄加揣测了。
3.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参考答案①本词整体风格豪放,但又收放自如,时有柔和(平和,缓和,细腻)之笔。②比如上阕“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气势雄奇,下阕“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意境宏阔,皆是典型的豪放之笔,堪称“龙吟虎啸”。③比如上阕“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低回宛转,下阕“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清丽隽永,皆堪称“和缓”。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以及综合表述能力。答题时,要抓住题干中的“龙吟虎啸”和“和缓”两个关键词。首先理解“龙吟虎啸”“和缓”两个词语的意义,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词句进行分析。“龙吟虎啸”指词中呈现出来的“豪放”气魄词句,如“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这些词句,有着豪迈气概。“和缓”意为“平和舒缓”,如“自叹中年多病”“儿女泪,君休滴”“须相忆”等词句。
二、(2015·山东卷,14,8分,难度★★★)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卜 算 子张元幹[注]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注: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1.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参考答案①“湿”字,描写地面浓重的风露水气使行云也充满湿气而显得厚重凝滞,突出了外在环境的潮湿、阴冷,表现了作者凄凉和沉重的心情。②“迷”字,描写水面迷蒙的雾气使归舟迷失了航向,烘托了朦胧、迷茫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迷惘。解析在“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两句中,“湿”和“迷”都是动词,是这两句的“诗眼”。“湿”,沾湿,显示了露之重;“迷”,迷失,突出了氛围的朦胧。赏析时,先解释这两个词在诗句中的含义,再分析其表达效果。
2.“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参考答案①化用祖逖的典故,表现作者胸怀大志,而报国之志难以实现,内心悲愤无奈;②寓情于景,描写江潮的退落和秋江的冷寂,委婉地表达了作者面对国势衰退内心的悲凉,寄寓了浓郁的爱国情感。解析句中用了“闻鸡起舞”的典故,据说晋代祖逖与刘琨共被同寝,中夜闻鸡而起床舞剑,有恢复中原之志。联系注释中说作者是宋代爱国词人可知,情感之一是爱国之情;“酒未醒”,说明诗人忧愁多,据此可知,情感之二是空有一腔爱国之情而报国无门;“秋江冷”,既是环境,也是心情,更是遭遇。据此不难看出作者的情感。
三、(2015·重庆卷,11,8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好 事 近[清]黄之隽高卧小船梢,仰看插江峰色。都被绿痕皴断,是丛篁幽石。 天开十折画屏风,遮住半江黑。仔细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1.开头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插”字有何表达效果?参考答案表现了作者乘船观看山水时悠闲自得的心情。用一“插”字把江边山峰的尖峭挺拔形象地表现出来。解析从开头两句中的“高卧”“仰看”两个词可见作者悠闲赏景的心情。“插”字容易让人想到“直”字,山峰如“插”必定很直,对于山来说,笔直便是陡峭。
2.末尾两句中的“悬崖”“崩坼”分别指什么?作者为何说“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参考答案“悬崖”指倒映江中的陡峭山崖。“崩坼”本指倒塌断裂,此指江水中的山影破碎散乱。作者担心竹篙一撑,江面激起水波,把江中的山影漾乱,美景被破坏。解析作者在这里用了虚写手法,写出了自己在江中夹岸而行的幻觉。“悬崖”如果是实写是不怕“撑篙”的,这里自然指的是江中的悬崖倒影,如此“崩坼”也不是真的山崩地坼,而是竹篙划水,悬崖倒影在水中荡漾的景象。
四、(2014·全国Ⅰ卷,8~9,11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1~2题。阮 郎 归无名氏①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注: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1.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参考答案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的能力。注意题干要求,“上半阕的景物”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什么作用。其实质是通过对景与情关系的把握,理解诗歌的情感、手法,注意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应先概括回答,再联系诗歌内容进行分析。
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参考答案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继续下,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的能力。第一问,侧重于情感的理解,可通过人物“翻身整顿”“迟”的动态,并联系上句“讳愁无奈眉”点出其思绪纷乱、内心的愁苦。第二问,侧重于技巧的理解,词句以人物描写为中心,应该关注人物描写的内容及方法,然后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五、(2014·广东卷,10,7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望江怨 送别[清]万树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①。愁云青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注:①杪:树梢。
1.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参考答案前四句描写了在春天的傍晚,词人在江边送别友人,看着前方江水渺茫,友人的扁舟渐行渐远,被岸边的树梢遮住了;天边云霞点点,帆船越来越远,比沙鸥还要小,词人心中感到愁云惨淡,整个送别的画面悲凉寂寥。解析词中“春江”交代了送别的地点;理解、组合“扁舟”“过林杪”“布帆”“沙鸥小”等意象,可以还原词人所见之景。“愁云”一词点明了词人送别时的心情“愁云惨淡”“悲凉寂寥”。组织答案要紧扣住内容解读、画面意境和作者心情三大要素。
2.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参考答案友人离去,词人心中生惆怅,久久伫立,不忍离去,因此怪罪催促者,怪其催着要早早离开。这里的“怪”进一步反衬了“不舍”。“怪”的反常心理,使诗人的离别之情渲染到了极致,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浓烈的不舍和留恋,从而可以看出两人友情之深。抒发了作者与友人离别时难舍难分的缠绵之情。解析这道题要抓住“怪”这个心理描写,着重分析“怪”之现象、“怪”之原因、“怪”之心理及其对抒发词人情感所起的作用。注意题干“结合全词”的要求,理清全文的情感脉络后,再进一步分析。
六、(2014·安徽卷,8~9,8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1~2题。阮郎归 西湖春暮[南宋]马子严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凌波②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注:①番腾:同“翻腾”。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1.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参考答案翻腾妆束,闹春苏堤,爱春之心;步履迟迟,驻足流连,惜春之情;三三两两,唤船离去,叹春之意。解析解答本题关键是要读懂诗歌大意。先抓住题目中所言“人物动作神态”,再分析其中所蕴含的感情:“番腾妆束闹苏堤”,人们在苏堤上装束鲜艳,翻腾热闹,表达了爱春之意;“凌波寸不移”写观景的女子看到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无法移步,表达了惜春之情;“三三两两叫船儿”,写雨后春去,人们也纷纷叫船归家,表现了对春归的黯然心伤、无可奈何的感叹。
2.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参考答案香红渐稀,是面的描写;花褪雨,絮沾泥,则是点的刻画。勾勒写意,细节传神,点面结合,相互映衬;以景起情,丰富了词作情感内涵。解析点面结合是场景描写中常用的手法。“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就是“面”的描写;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是暮春场面中的一个个细节,是“点”的描写。再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七、(2014·辽宁卷,8~9,11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1~2题。点绛唇 访牟存叟南漪钓隐周 晋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絮影 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1.“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参考答案此句采用了比拟(拟物)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春愁变得形象、生动。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及其表达效果的能力。答题时读懂上片的内容,词人午睡醒来,觉室内异常清静,使人愁闷。于是词人卷起帘子,把春愁全放了出去。春愁乃无形之物,帘儿一卷,它竟像鸟儿一样被放了出去,此处写得有特色,成功地赋予抽象之物以形象性。由此判断为比拟(拟物),然后分三步答题:明确手法,结合诗句阐释手法,说出表达效果。
2.此词写春,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答案示例(1)此词主要表达了春色恼人的孤独惆怅之感。上片抒发了卷帘放愁愁仍在的无奈、缺少诗朋酒侣而自对鸟语的寂寞之情,下片抒发了大好春光无人欣赏的惋惜、吟诗而未成的遗憾、梨花飘落如雨的怅惘之情。(2)此词主要表达了春景无限的欣悦自得之情。上片抒发了卷帘放去春愁的畅快,虽无友人却独对鸟语的悠然之情,下片抒发了飘飘柳絮脉脉 香春在无人处的惊喜、梨花飘落如雨诗意盎然的沉醉之情。(3)此词既有孤独惆怅的春愁,又有春景无限的欢欣自得。上片有午梦初回浓浓的春愁,也有自对鸟语趣味横生的悠然;下片有春在无人处的惊喜,也有梨花飘落如雨的怅惘。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诗思想感情的能力。注意审题,这是一道探究性的诗歌鉴赏题,只要言之有据即可。或抓住全词中能够透露词人愁绪的关键词,例如上片中的“春愁”“无侣”“自对”,下片中的“无人处”“未成”,自然把握此词抒发的孤独惆怅之感。或抓住全词中美好的意象,例如上片中的“黄鹂”,下片中的“絮影 香”“梨花雨”,自然会把握春景中寄寓的欣悦自得之情。或从整体上把握全词的感情,例如上片中的“卷帘”这个动作可以理解为“卷起帘子,让外面清新的空气进来,把烦闷放出去,心情为之舒畅”。“自对黄鹂语”也可理解成安逸、悠闲之举。下片的“春在无人处”也可以理解为发现春之所在的惊喜之情。无论怎么选择,一定不要忘记思想感情题的解题四步:明感情,释句意,点氛围,点手法。
八、(2013·全国Ⅰ卷,8~9,11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1~2题。鹊 桥 仙陆 游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 洲烟雨②。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②占断:占尽。 洲烟雨:指长满 草、烟雨空蒙的风光。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1.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参考答案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解析第一问,要求理解字面意义,按原句进行翻译即可。第二问,要求理解深层意蕴,这要通过“酒徒”与作者不同境遇(“封侯”与“渔父”)的对比,体味作者的无奈、愤懑之情。
2.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解析对典故的理解,可分两步。第一步,要了解典故的出处及其意义。第二步,结合诗人的处境、思想状况,体味诗人引用典故表达的思想感情。贺知章接受了皇帝的赏赐,隐居镜湖;陆游遭受排挤,联想到贺知章之事,愤慨地发问:“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这里的“闲人”是自称,暗指自己壮志满怀,却被投闲置散,“何必”则明确地表达了对皇帝的不满情绪。
九、(2013·湖北卷,14,8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临 江 仙欧阳修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1.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参考答案这首词蕴含的情感主要有:①久别重逢的喜悦,②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③离别在即的愁绪。解析先阅读注释,了解创作背景。再找出表达诗人情感的诗句,“记得金銮同唱第”“如今薄宦老天涯”“空负曲江花”“离愁难尽”。最后分类简要概括。
2.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参考答案①想象奇特,虚实相生。词人忽发奇想,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虚实处理得当,富有浪漫色彩。②境界缥缈开阔,语言洒脱灵动。“阆山”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闻说”二字导入传说,忽又接以“楼高”句设想将来,灵动超逸,挥洒自如。解析先结合注释,了解“阆山”“阆苑”的含义。题干要求分析“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中的“飘逸”特色,可以从虚实结合、想象奇特、境界开阔等角度来赏析。
十、(2013·重庆卷,12,7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鹧鸪天 酬孝峙①[清]钱继章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②。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③未解池亭暑,捧出新词字字冰。〔作者简介〕 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入清不仕,撰有《菊农词》。注: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②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③熏风:东南风。
1.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参考答案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韧不拔。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解析本题要求分析诗歌形象,鉴赏表达技巧。上片刻画词人的自我形象,主要通过外貌和性格两个方面,使用白描和比喻的手法来刻画。回答时要扣紧具体诗句分析概括,要点明确,用语简洁。2.怎样理解“折腰久矣谢无能”?参考答案此句意谓:我为官很久了,要我再出任官职,则以没有能力为借口来推辞。表现了词人坚决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气节。解析本题要求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折腰久矣谢无能”是词人酬答孝峙的话,表明心迹。词人厌倦了官场,不愿再步入仕途。
十一、(2012·全国卷,8~9,11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1~2题。思 远 人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1.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解析这首词的思想感情比较明显。题目“思远人”就直接点明了是对远方行人的思念之情。上片有“千里念行客”,进一步说明了“远人”就是千里以外的“行客”。再结合后边的“归鸿”“寄书”“红笺”等内容,就可以分析出:这首词写了一位家中的女眷对出门在外的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第二问首先需要读懂“红叶黄花”都是秋天的具体景象,接着是抽象概括“秋意晚”,整句描写了深秋时节的景物特点,“秋意晚”容易让人产生思念之情,这就给下句“千里念行客”的抒情作了较好的铺垫,还提供了人物活动的环境,同时秋天具体的景象也有借景抒情的作用。写思念从红叶写起,这是一种传统的起兴手法。
2.“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关系:“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原因: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解析第一问,“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首先需要读懂这两句写什么。“泪弹不尽临窗滴”,字面的主语是“泪”,内容上的陈述对象是内心的思念。因为内心的苦苦思念,所以才临窗望远,望而不得就泪弹不尽。“就砚旋研墨”,到书桌旁的砚台边写思念的书信,泪水滴到砚台里顺便就研了墨。两者的关系就是因为思念而流泪,用泪水研墨写思念的书信。第二问,“红笺为无色”的原因。联系前句,说渐渐写到离别的时候,感情到了最深处,这是语境,感情到了最深处,必然要流泪不止,泪水落到红色的纸笺上,把纸浸湿了,使得红色褪去成为无色。这两问,都涉及深切的思念之情,从而具体到流泪、用泪研墨、泪水浸湿了红纸等细节。
十二、(2012·福建卷,6,6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望 江 南[宋]李纲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①空。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注:①玉花:喻雪花。
1.“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答案要点“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面简约,意境空灵。“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但”字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白“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的精妙体现在意象、技巧、炼字三方面,然后从“箬笠”“蓑衣”入手,赏析其意象之妙;从“衬托”入手,赏析其表达技巧;从“但”“空”入手,赏析其炼字。
2.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答案示例下阕表现了诗人对钓翁简朴而自在的生活的倾慕之情。“云水暮,归去远烟中”渲染环境的高远空旷,暗示钓翁生活的闲适自在;“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缩鳊圆鲫入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欢笑有儿童”凸显了钓翁生活的温馨和欢乐。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白“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然后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十三、(2012·江西卷,14,8分,难度★★★)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江 城 子秦 观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①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②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便做:纵使。
1.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参考答案意象的内涵:杨柳,代指初春季节,暗寓男女离别。飞絮,代指暮春季节,暗寓青春流逝。表达的情感:伤春伤别之愁,久别怀人之情。解析分析意象时,着眼于“意入象”,就得先说“象”,什么现象,再说所寄寓的“意”,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注意要说得具体一些,不要用“忧愁”“凄美”“缠绵”“伤感”这样一些大而无当的词。至于全词表达的情感,头绪较多,伤春、伤别、久别怀人、伤时都在词意范围之内,答对两个即可。
2.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参考答案同:①写出了愁之深广绵长。②比喻手法及艺术效果:以水喻愁,比喻生动形象。异:①愁情及其程度:李词表现的是家国之愁,秦词表达的是儿女之情,且秦词愁情的程度比李词有所加强。②表现手法:秦词是对李词的翻新,不是直接以水喻愁,而是以春水比拟泪水,再以泪写愁,写法曲折。解析秦词是李词的化用,要求比较其异同,虽未指明从哪方面比较,但不可看到题中有“化用”二字,就臆断为只需作内容的比较。
十四、(2011·广东卷,10,7分,难度★★★)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减字木兰花苏 轼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1.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参考答案初春。这时莺儿开始鸣叫,细雨滋润大地,青草长出嫩芽,花朵含苞欲放,万物充满了生机,所以初春的时节最美好。解析本诗为苏轼表达对初春时节自然景物的喜爱及对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感慨之作。本题重点考查古诗通过景物描写表现季节特征的表达技巧,回答时抓住所写景物进行分析。
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上片描写“莺语”“微雨”“草色”等景物,表现春天开始时的生机与美丽;下片叙写花开易谢、年华易老,感叹美景易逝,劝人一醉方休。全词表达了珍惜春光、尽情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时光的情感(热爱生活、享受人生的豪放情感)。解析本题着重考查评价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回答时要结合全词分析作者对所写景物倾注的情感。
曲一、(2016·山东卷,14,8分,难度★★★)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水仙子·舟中孙周卿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
1.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参考答案比拟、排比。“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题时应首先根据曲词的具体内容和形式特点确定修辞手法,再结合具体的句子分析概括修辞手法在表现意境、表达情感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2.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参考答案孤舟夜泊、青荧客船、朔风等,表现了作者的孤独之感、羁旅之思;漫天飞雪激发了作者的创作豪情,风雪鏖战,“诗豪”与风雪争先,“诗”又与雪缴缠,表现了作者啸傲孤独与风雪的豪迈气概;“一笑琅然”,抒发了作者战胜困境的快意和乐观旷达的情怀。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本题要求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解答时应首先从整体上理清思路,明确情感变化的几个阶段;再结合具体的句子,分析概括每一阶段情感的特点。
二、(2014·福建卷,6,6分,难度★★)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双调·蟾宫曲 自乐[元]孙周卿草团标①正对山凹。山竹炊粳,山水煎茶。山芋山薯,山葱山韭,山果山花。山溜响②冰敲月牙,扫山云惊散林鸦。山色元佳,山景堪夸,山外晴霞,山下人家。(选自《太平乐府》)注:①草团标:茅屋。②山溜响:山间泉流叮咚作响。溜,小股水流。1.本曲每句都有“山”字,在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强调了“山”在作者生活中无处不在;突出了作者的生活充满自然情趣;作者山居生活的自乐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及情感的理解。解题时,应注意所写景物的特征,该诗处处写山,写的都是乐景,“元佳”“堪夸”直抒胸臆写乐情。抓住这些关键词就不难回答。
2.“扫山云惊散林鸦”与“月出惊山鸟”(王维《鸟鸣涧》)两句中“惊”的起因各是什么?有什么相同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第一问)孙曲中“惊”的起因是云朵掠过山林(或:扫地发出声响);王诗中“惊”的起因是月亮升起,月光照射过来。(第二问)反衬出山间的幽静。(分析略,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炼字。一写“云”,一写“月”,都以动写静。
三、(2014·重庆卷,12,7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商调·黄莺儿赠 燕[清]张潮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①。珠帘半缄,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谢堂前憾。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注:①花口:指初开的花。因花开时如口张状,故称。
1.作者描写燕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参考答案拟人,用典,虚实结合。解析拟人贯串全曲,燕子便是作者的抒情载体。“王谢堂前”是用典,王家和谢家是魏晋豪族,后人在诗词中用“王谢”代指世家门阀。写燕子的内容是实,通过燕子、珠帘、乌衣写“老僧”,为虚写。2.散曲中的燕子为何不衔泥而衔花?作者这样写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参考答案怜惜花朵零落,衔花去修补彩绘的房梁上斑驳的花朵。抒发了惜花伤春、痛惜衰败的感情。解析文学作品中写什么不写什么,不是按生活常态来确定的,而是根据作者表情达意的需要来确定的。曲中的意境并非要表现燕子衔泥筑巢,而是写其衔花修补画栋上斑驳的花朵,这一细节透露着痛惜衰败的情感。加上“王谢堂前”“乌衣巷”的典故,交织着时代的悲凉,含意深刻。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2023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五古代诗歌鉴赏考点5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课件,共1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点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6章古代诗歌阅读1古代诗歌阅读课件,共2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古代诗歌的分类,近体诗,有的诗讲究起承转合,读懂暗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05讲《古代诗歌阅读》课件(含详解),共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明确方向,掌握规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