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 高中语文 二轮复习 模块3任务2小说作用分析题 学案
展开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 高中语文 二轮复习 模块3任务2小说作用分析题 学案,共10页。
小说作用分析题——“4循环+1读者”模式答题
[满分对策]
“4循环+1读者”模式
小说作用分析类题目(包含情节作用分析、形象作用分析、环境作用分析、标题作用分析)都可以从情节、环境、人物、主题四个方面考虑,另外还可以加入读者的感受。这四类作用分析类题目,除了考虑其对本身的作用外,还要考虑其他三方面,最后还要有读者的感受,这就是我们归纳的“4循环+1读者”模式。
答题时,可将这五个方面归拢到结构(情节)上的作用和内容(人物、环境、主题、读者感受)上的作用两个层面条理作答。要注意分条、分点表述,分析时要做到立足文本、点面结合、有理有据,力求答题的条理性、规范性。当然,这几个方面的作用不一定在每个题目里都面面俱到,答题时需要结合文章内容和题干显性、隐性的要求做出适当调整或取舍。
标题作用分析除了“4循环+1读者”外,还要注意挖掘标题内涵,并思考自身表达特点:运用双关、比喻、象征、对比等手法。
特别提醒:
易错角度 | 解决方案 |
思考、分析角度不全、不准 | 熟练掌握答题思维模式,关注“4循环+1读者”思考角度,灵活运用。 |
硬套答题模板,缺少具体分析 | 读懂文本,既要注意运用模板,同时还要联系文本内容加以具体分析。 |
乱贴标签,只用术语 | 读懂题干要求,找准答题方向,避免为防止遗漏要点,不分具体情况。 |
[典例剖析]
(2019·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到梨花屯去
何士光
这故事开场时是颇为平淡的,只是后来,马车快要进梨花屯,而两个乘客也沉默时,回过头来看一看,兴许才有一点故事的意味……
一辆马车从白杨坝出来,车夫是个老人家。在一座石桥旁,他把一个中年人让到车上来。看得出,这是位下乡干部。
天色好晴朗。水田还没有栽上秧子,但包谷已长得十分青葱,初夏的山野,透露着旺盛的生命力,叫人沉醉不已。碎石的马路拐弯了,爬坡了,又拐弯了,又爬坡了。不时有布谷在啼叫,车上的人似乎打起盹来了。
不知过了多久,马车停住。打盹的干部猛地抬头,看见有人正上到车上来。
“啊,谢主任?”来人犹豫地打招呼,似乎有些意外。
“是……老赵同志?”谢主任嗫嚅了一下,也有些突然。
车抖了一下,从横过路面的小小水沟上驶过。
谢主任把香烟掏出来,递一支给老赵:“去梨花屯?”语气中有和解的意味。
老赵谨慎地回答:“是。”
“去包队吗?”
“是。胜利大队。”
“我也是!”谢主任和蔼地笑起来,“我们都是十回下乡九回在,老走梨花这一方!”
笑颜使气氛松动起来。三只白鹤高高飞过,不慌不忙扇动着长长的翅膀,在蓝天里显得又白又亮……
“老赵,”谢主任开诚布公地谈起来,“我一直想找机会和你谈谈呢!为七六年秋天在梨花挖那条沟,你怕还对我有些意见呐!”
“谢主任,你说到哪里去了!”
“实事求是嘛!当时我是工作队的负责人,瞎指挥是我搞的,该由我负责!有人把责任归到你头上,当然不应当!”
“我……”
“我也明知那条沟不该挖,一气就占了四十亩良田。但当时压力大啊;上边决定要挖,社员不同意挖,是我硬表了态:我叫挖的,我负责!”
“这种表态,”老赵想了一想,“我也表过……”
“那是因为我先表嘛!”谢主任接过话头,“老赵,去年报上有篇报道,你读过没有?”
“哪一篇?”
“谈得真好!”谢主任不胜感慨地说,“是基层干部座谈。总结说:上面是‘嘴巴硬’,基层干部是‘肩膀硬’!基层干部负责任。像是报道的安徽……”
路转了一个大弯——在一座杉树土岗前好像到了尽头,接着又一下子在马车前重新展现出来,一直延伸到老远的山垭口……
“正是这样嘛!”谢主任点头,“那条沟,责任由我负!”
“我也有责任!那是分派给我的任务。如果不是我催得紧,态度那样硬,说不定就挖不成!责任归我负!”
双方都有诚恳的态度,气氛十分亲切了,甚至到了甜蜜的地步。
路旁出现了一条水沟,水欢快地流淌着,发出叫人喜悦的响声……
他们无拘无束地谈下去了。谈形势,谈这次去梨花屯纠正“定产到组”中出现的种种偏差,等等。后来,拉起家常来了……
越近梨花屯,地势就越平坦,心里也越舒畅。突然,谢主任拍了拍赶车老汉的肩膀:“停一停!”
老人家把缰收住了。
“两年多没到梨花,看看那条沟怎样了!”
坝子上水田一块接着一块,已经犁过了。带着铧印的泥土静静地横陈着,吸收着阳光,像刚切开的梨子一样新鲜,透着沁人心脾的气息……
看不见那条沟。
谢主任问车夫:“老同志,那条沟是不是在这一带?”
“咹?”老人家听不清。
老赵大声说:“沟——挖过一条沟啊!”
“嗯,”老人家听懂了,点点头,“是挖过一条沟。唔,大前年的事喽,立冬后开挖的。分给我们六个生产队,每个劳力摊一截。我都有一截呢!顶上头一段,是红星队……”
看来老人家说起话来是絮絮不休的。老赵终于打断了他:“现在沟在哪里?”
“哪里?”老人家摇着头,“后来填了嘛,去年,开春过后……”
谢主任问:“哪个喊填的?”
“哪个?”老人家认真地想了一回,“没有哪个。是我们六个队的人商量的。总不成就让它摆在那里,沟不沟坎不坎的!唔,先是抬那些石头。论挑抬活路,这一带的人都是好手,肩膀最硬……”
像我们在乡下会碰到的许多老人家一样,这位老人也有着对往事的惊人记忆。也许平时不大有机会说话,一旦有人听,他们就会把点点滴滴说得详详细细,有几分像自言自语,牵连不断地说下去。说下去,平平静静的,像是在叙述别人的而不是自身的事情,多少波澜都化为了涓涓细流,想当初虽未必如此简单,而今却尽掩在老人家略带沙哑的嗓音里了。
后来,老赵提醒他:“老人家,我们走吧!”
老赵的声音,柔和得有些异样。而且不知为什么,这以后不论是老赵还是谢主任,都没再说一句话。
啊,前面,杂树的碧绿和砖瓦的青灰看得见了。是的,梨花屯就要到了!
1979年5月
(有删改)
第一步:划分层次,初识情节
本文叙述的核心事件是老赵与谢主任之间的恩怨随路程而化解。小说紧紧围绕两人之间的恩怨展开,以“到梨花屯去”为主线,可根据情节划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从“这故事开场时是颇为平淡的”到“车上的人似乎打起盹来了”):序幕,交代小说主要内容,引出下文的故事情节,同时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第二部分(从“不知过了多久”到“从横过路面的小小水沟上驶过”):开端,写老赵与谢主任偶遇。
第三部分(从“谢主任把香烟掏出来”到“拉起家常来了……”):发展,叙述了老赵与谢主任之间消除了隔阂。
第四部分(从“越近梨花屯,地势就越平坦”到“而今却尽掩在老人家略带沙哑的嗓音里了”):高潮,主要叙述赶车老人讲述填沟往事。
第五部分(最后三段):结局,照应开头,深化农村建设向前发展这一时代主题。
第二步:依托情节,初识人物
小说塑造了谢主任和老赵两个朴实肯干、有责任有担当的基层包队干部形象,他们对当时带领群众蛮干挖沟、占用良田的行为感到后悔并主动承担责任。他们身上体现了实事求是、工作踏实的作风,作品字里行间洋溢着赞美之情。
第三步:抓住时空,初识环境
本文有多处环境描写,它们本身就是去梨花屯的沿途风景,也是故事开展的自然背景。这些环境描写,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丰富了人物形象,也对小说主题的深化起到重要作用。
第四步:提炼整合,初识主题
这篇小说通过两位包队干部去梨花屯过程中主动担责并反思错误的行为,反映了改革开放后党的基层干部在带领群众发展致富过程中的思想转变,表现了领导干部的责任担当和实事求是的作风。
◎我来答题
1.(情节作用分析题,改编)小说为什么首尾均有“两个乘客沉默不语”这一细节?请结合全文分析。(4分)
2.(环境作用分析题)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功能。(6分)
◎现场阅卷
第1题:
考生答案 | 样卷分析 |
(1)①作者开头描写两个乘客的沉默,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②结尾写到沉默,暗示主题,与开头照应。 | 得分:1分。 ①死搬硬套答题模板,胡乱拼凑要点,而不能根据文本的具体内容灵活准确地概括要点。“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暗示主题”等要点偏离了文章整体内容主旨的理解,扣1分;②不能紧扣题目要求的“首尾均有”“结合全文”的要求整体作答,而是把“开头”和“结尾”的沉默的作用分开作答,不合要求,扣2分。 |
(2)①首尾均有“沉默”这一细节,起到首尾呼应的作用;②首尾两次写“沉默”,强调了沉默中含有深意,引发读者思考。 | 得分:3分。 只有“点”的表述,而缺少结合文本相应内容的具体分析,使答案要点缺乏合理的依据,扣1分。文章开头的“回过头来看一看”,结尾的“不知为什么”,都有提示作用,作答时要联系语境,细致分析。 |
第2题:
考生答案 | 样卷分析 |
①小说通过多次描写到梨花屯去的沿途风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②小说中的包谷、布谷、白鹤、流水、水田、泥土等意象,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使读者感受到作品流露出的生机勃勃的时代气息。 | 得分:3分。 此考生的答案要点①只是滥用环境描写作用的术语,没有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渲染了什么气氛,又怎样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此处扣1分。 另外,本文写景的目的是写人,而考生没有从环境描写与塑造人物的关系入手来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导致要点不全,扣2分。 |
◎满分示范
第1题:
第一步:审题干,定题型
题干已经很明确提出“首尾”,所以是考查首尾情节的作用。
第二步:明角度,找对应
明角度 | 找对应 | |
内容 角度 | 对读者的作用 | 开头提示“回过头来看一看”,结尾又说“不知为什么”,都指引读者去思考这个看似平淡的故事所包含着的深刻意味。 |
对主题的作用 | 首尾都写到沉默,强调了沉默之中含有农民呼吁改革的时代主题。 | |
结构 角度 | 与情节的关系 | 首尾两度写到沉默,使情节结构前后照应。 |
第2题:
第一步:审题干,定题型
题干要求分析景物描写的功能,本题属于“环境作用分析类”题。解答这类题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答。
第二步:明角度,找对应
明角度 | 找对应 | |
内容 角度 | 对人物的作用 | “水欢快地流淌着,发出叫人喜悦的响声”“带着铧印的泥土静静地横陈着,吸收着阳光,像刚切开的梨子一样新鲜,透着沁人心脾的气息”等,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两人的心理变化,先前两人心有隔阂,现在已经涣然冰释。 |
对读者的作用 | 小说多处以初夏的山野风光作为背景,包谷、布谷、白鹤、流水、水田、泥土……这些意象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醉人的诗情画意,使读者感受到作品洋溢的清新的田园风格和流露出的生机勃勃的时代气息。 | |
结构 角度 | 对情节的作用 | 从“水田还没有栽上秧子……”到“水欢快地流淌着……”,再到“带着铧印的泥土静静地横陈着……”,这些到梨花屯去的沿途风景,为故事展开提供自然的背景。 |
◎尝试写满分答案
[答案] 1.①情节方面,首尾两度写到沉默,结构上前后呼应;②主题方面,首尾都写到沉默,强调了沉默之中含有农民呼吁改革的时代主题;③读者方面,小说在开头提示“回过头来看一看”,结尾又说“不知为什么”,都指引读者去思考这个看似平淡的故事所包含着的深刻意味。
2.①情节方面,到梨花屯去的沿途风景,为故事展开提供自然的背景;②人物方面,以景物描写的插入来配合氛围的变化及谢、赵二人的心理变化;③主题方面,使小说具有清新的田园风格,流露出生机勃勃的时代气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桃源人家
侯发山
据从老庙回来的驴友讲,那里山高,植被好,一条小河清澈见底,空气格外清新。二三户人家,民风淳朴,吃饭、住宿,都还不收钱……晓晓就心动了,打算去一探究竟。周六,她搭乘早班车出发了,两个小时后抵达镇上,然后转乘当地的面包车进山了。公路虽不宽,却是平整的水泥路,并不颠簸。面包车跑了一个多小时,终于把晓晓运到了目的地。
一下车,给人豁然开朗的感觉。这里像个盆地似的,四周都是高低起伏的山峦,有的山峰似莲花,有的像乌龟,有的如骆驼。山坡上深绿、嫩绿、浅绿,层层叠叠,郁郁葱葱,像是给山坡披了一件绿色的披风。山风扑面而来,夹杂着花香、果香,还有玉米的芬芳。晓晓闭上眼睛,贪婪地呼吸着,呼吸着。往那些树丛中间瞧,隐约可以看到石头砌就的房子,无疑,那是农家院落。除了各种鸟鸣,还有鸡鸣犬吠的声音,并不热烈。公路下面的沟里,便是小河。河水蜿蜒,不知道源头在哪里,更不清楚要流向哪里……好一个世外桃源啊!晓晓忍不住感慨道。
日头爬到了半空中,毫不吝啬地发出火辣辣的光芒。晓晓擦拭了一把额头的汗珠,完全是下意识地,沿着弯曲的小路来到小河边。
山谷狭窄的地方,汇集了一汪水,碧绿碧绿的。晓晓瞬间就后悔没有带泳衣。她环顾左右,四下看了看,不见一个人影。她急慌慌脱掉衣服,钻进了水里,鱼似的自由自在地游起来,感到一种彻骨的清凉和说不出来的舒服。
晓晓仰躺在水面上,两手大鹏似的展开,轻轻地划着水。在来之前,她上网搜了一下“老庙”的来历,老庙又名玉仙圣母庙,玉仙圣母就是王母娘娘,她老人家曾在这一带养蚕纺丝,后人修庙纪念,时间久了,这地方便成了“老庙”。晓晓想,当年王母娘娘的七个仙女是不是在这地方洗澡的?七仙女的衣服是不是在这里被牛郎偷走的?想到这儿,晓晓睁开眼睛,猛然看到山坡上一个男人盯着自己,晓晓“啊”地一声惊叫起来。那个男人也像是被惊醒似的,摇头晃脑,又唱又跳走远了,一边走一边把自己的一只鞋子甩到了山沟里,那样子倒像个神经病。晓晓回过神来,急忙从水里出来,顾不得身上湿淋淋的,忙把衣服套上,心跳才恢复正常。晓晓在水池边坐了会儿,湿漉漉的头发已被日头给晒干了,她便沿着山坡上的小路往上走。她不敢在河沟里久停,她怕那个疯子杀个回马枪。
时间已经过了正午,晓晓打算到一户村民家里讨点吃的,主要的是打听一下疯子的事情。晓晓就近寻到一户人家。院子里有棵皂角树,有些年头了,树干怕是两三个人合抱不住,树冠遮天蔽日,整个院落散发着阴凉。三孔窑洞。院落里有个石桌子,周边是石头凳子。一个篱笆围起来的菜园,一畦一畦的,有西红柿,有豆角,有黄瓜,还有一些,晓晓叫不出名字,花红柳绿,热热闹闹,很是养眼。家里只有老夫妻两个,看到晓晓,笑盈盈地迎上来,像是多年不见的亲戚来了。老大娘说:“城里来的吧?闺女,吃饭没?想吃啥大娘给你做。”山里人真是热情!晓晓说:“大娘,我……鸡蛋面条吧。”
老大娘说:“好,这好办,想吃肉却难。”
“多少钱一碗?”晓晓紧跟着问了一句。她知道,有两个行当在交易前必须谈好价钱,要不然,人家说多少就是多少,一个是理发,一个是吃饭。
“说啥钱呢。”老汉笑了笑。
“就是,就是,多添碗水的不是?我们也没吃呢。”老大娘转身去灶间忙活了。
院子的角落有个灶台,老汉把锅放上,抓起一把干草燃着,再架上几根柴火,一阵噼里啪啦,火就慢慢起来了。
晓晓想了半天,终于鼓起勇气问道:“大爷,咱这个村是不是有个疯子?……”
听到晓晓的问话,老汉没加思索,顺嘴说道:“有,有。”
晓晓的心放到肚子里了。
老汉又问:“你见到疯子了?”
晓晓点点头忙又摇摇头。
老汉说:“没事,见到了也不用害怕,这个疯子不打人,不骂人,整天就会疯疯癫癫地瞎唱。”
返程时候在路边等车时,遇到一个当地村民,是个中年汉子。晓晓打听那个疯子的事情。中年汉子的说法跟那个老汉几乎一模一样。
晓晓彻底放心了。
好多年后,晓晓带着老公和孩子又到了老庙。在老汉家打点午餐的时候,晓晓装作无意间提起了那个疯子。老汉回忆半天才想起当年的事。当然,他没有认出晓晓来。老汉呵呵一笑,说,那个“疯子”是他的儿子,不是真的疯。儿子无意间发现一个外地女孩洗澡,故意装疯卖傻的。
为啥子?晓晓怔了下,一时没明白过来。
老人说,他要不那样做,人家女孩怎么活啊?
一下子,晓晓心里边塞得满满的,暖暖的。
◎模拟训练:根据文本及你的理解,完成下面的题目。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作者就展现了老庙闭塞的地理位置和优美的自然环境,把老庙描写得像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不仅环境美,人情也美。
B.“日头爬到了半空中,毫不吝啬地发出火辣辣的光芒”,运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天气的炎热,为下文晓晓下水洗澡埋下伏笔。
C.“晓晓点点头忙又摇摇头”,这两个矛盾的动作恰恰反映了晓晓复杂的内心世界,“点点头”是因为她遇到过“疯子”,“摇摇头”是因为她不希望别人知道这件事。
D.小说中老汉一家和老庙村的村民心地善良,待人真诚,为了维护晓晓的名誉,共同编造了一个善意的谎言,有桃源遗风。
B [B项,“运用夸张的手法”有误,应为“拟人”,这句话把太阳拟人化,写出了天气的炎热。]
2.(环境作用分析题)小说第二段对老庙的景色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解析] 第二段描写了老庙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淳朴的民风,交代了老庙人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好一个世外桃源啊!晓晓忍不住感慨道”表达了晓晓对这种环境由衷的赞美之情。照应了第一段提到的老庙“民风淳朴”,下文的情节对老庙淳朴的民风进行了详细的描写,所以有引起下文的作用。此处优美的环境和淳朴的民风真的像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与标题“桃源人家”照应。
[答案] ①内容上,细致的描写将老庙优美的自然环境呈现出来,表达了晓晓对这种环境由衷的赞美之情。②结构上,照应小说开头驴友的话以及标题中的“桃源”二字,交代了老庙人生活的环境,引出下文对淳朴民风的描写。
3.(情节作用分析题)小说的结尾设置巧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解析] 这篇小说的结尾方式“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小说结尾写老庙村民们为了维护晓晓的名声,编造出“疯子”这个善意的谎言,是为了展现老庙村民善良的人性和淳朴的民风,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情感态度上,这样的结尾表达了作者对老庙村民的赞美。结构上,照应小说的标题“桃源人家”,小说的结尾才揭开谜底,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增强了小说故事的戏剧性效果。
[答案] ①结构上,在文章的结尾揭开谜底,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增强了小说故事的戏剧性效果。②主题上,为了维护晓晓的名声,老庙人编造了这个善意的谎言,展现了老庙淳朴的民风,表达了作者对老庙村民的赞美之情,深化了小说的主题。③从读者角度看,照应小说的题目,老庙人就像《桃花源记》中的村民一样淳朴,引发读者的思考。
◎原创预测:编者原创,多练一点。
4.(形象作用分析题)小说中塑造的两位老人的形象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 ①人物上,两位老人是桃源人家的典型代表,他们质朴淳美的人性,展现了桃源民风淳朴的特点,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了环境背景。②主题上,两位老人心地善良,待人真诚,为了维护晓晓的名誉,共同编造了一个善意的谎言,既为结尾出人意料的情节安排提供了合理依据,又彰显了小说歌颂美好人性的主题。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 高中语文 二轮复习 模块1任务2论证分析题__厘清论证思路辨明论证方法学案,共9页。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 高中语文 二轮复习 模块3任务3艺术技巧鉴赏题 学案,共7页。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 高中语文 二轮复习 模块4任务3表达技巧题__学案,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