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216437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216437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别教案设计
展开部编版语文八年级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 渡荆门送别 | 单元 | 3 | 学科 | 语文 | 年级 | 八 |
学习 目标 | 1、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领会诗歌的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 3、进一步了解律诗的结构特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4、背诵默写诗歌。 | ||||||
重点 | 1、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领会诗歌的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 3、进一步了解律诗的结构特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 ||||||
难点 | 1、领会诗歌的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 2、进一步了解律诗的结构特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
教学过程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导入新课 | 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离别,除了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抒发友情,或用于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唐朝的一些送别诗往往洋溢着积极向上的青春气息,充满希望和梦想,反映盛唐的精神风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的送别诗—— 板书课题 | 听 | 激趣 |
讲授新课 | 展示目标: 1、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领会诗歌的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 3、进一步了解律诗的结构特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4、背诵默写诗歌。 解题: 荆门——地点;事件——送别 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范读: 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把蜀地当作自己的故乡,所以他有不少诗篇反映出对蜀中生活的怀念之情。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李白的诗歌现存九百九十多首,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他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代表诗作《静夜思》《行路难》《望庐山瀑布》《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初读感受音韵美——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再读理解内容美——根据注释,口译诗意 (我乘船)远渡到荆门山之外,来到古老的楚地漫游。山峦随着平原的出现而渐渐消失,长江奔入广阔的原野后,依旧滔滔东流。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彩云变幻,形成了如海市蜃楼的景象。(我)还是喜爱这故乡的水,不远万里送我乘舟东行。 三读品味意境美 首联扣住诗题,交代了诗人此行的目的:远渡荆门,到楚地游历。具有穿针引线、贯穿全诗的作用。 颔联诗人用远景勾勒出一幅气势雄浑的万里长江图。一个“随”字,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生动再现出来,给人以空间的流动感。 “入”字写出远处水天相接,仿佛江水流入原野,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诗句也蕴含着诗人喜悦的心情和蓬勃的朝气。 颈联:比喻。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尾联:拟人手法。明明是自己依恋故乡,却借故乡的山水说故乡眷恋他。此联写出了长江水送“我”的离别之意,对故乡依恋不舍的情感溢于言表。 四读答疑品析 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随”和“入”历来为人称道,你能说说这两个字好在哪里吗? 诗人用远景勾勒出一幅气势雄浑的万里长江图。一个“随”字,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生动再现出来,给人以空间的流动感。“入”字写出远处水天相接,仿佛江水流入原野,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诗句也蕴含着诗人喜悦的心情和蓬勃的朝气。 2、“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这两句的描写角度有何不同? 比喻。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以静态的角度,前一句是月夜俯视所见,后一句是白昼眺望所见。 3、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为什么称面对的长江水为“故乡水”?“万里”一词与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相照应? 拟人手法。明明是自己依恋故乡,却借故乡的山水说故乡眷恋他。此联写出了长江水送“我”的离别之意,对故乡依恋不舍的情感溢于言表。 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还有离乡惜别之情。 诗人之所以称长江水为故乡水,是因为诗人在蜀地(四川)长大,长江流经四川,为表达对家乡的浓厚爱恋之情。 “万里”与首联中的“远”字相照应。 自由诵读,背诵、默写。
|
读
明白题目含义
跟读
读 补充笔记
读 划节奏
口译
品 赏析
答疑 笔记
读,背,写 |
明确目标
完成目标1、4
了解文常
完成目标1、4
目标2、3
目标3
目标3
目标1、4 |
| 课堂练习: 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2、简要分析颈联如何体现“诗中有画”的特点。
3、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 友 人 李 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释】萧萧:马的呻吟嘶叫声。班马: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 1、首联写送别之景很有特色,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2、这首诗寄寓了怎样的“故人情”?
| 做练习 | 拓展提高 |
课堂小结 | 《渡荆门送别》是一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诗中并无送友的离情别绪。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展现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的真挚感情。 这首诗首尾行结,浑然一体,格调轻快,意境高远,想像瑰丽。风格雄健。
|
|
|
板书 |
|
|
|
语文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别教案: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别教案,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摘录,课标分解,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3 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3 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介绍作者,生平简介,创作背景,自学指导——预习与交流,注释,翻译,品味余味,体悟情感,说读诗句,感受思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231c23b6141fe3610b7ae5ce90bd68e9.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