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高一物理鲁科版必修1教学教案
高中物理鲁科版必修1第3节 牛顿第三定律教案设计
展开这是一份高中物理鲁科版必修1第3节 牛顿第三定律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学情分析,重点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能在具体实例中找到作用力的反作用力。
②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点。
③能区分一对相互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
④能应用相互作用力的特点和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解决一些问题。
⑤培养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
②通过用牛三定律分析物理现象,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鼓励学生动手、勇于探索,敢于表现,可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自信心和科学思维习惯。
(3)情感目标:
①结合有关相互作用力的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感受物理学研究的方法。
②激发学生物理探索的兴趣,养成一种科学探究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
进入高中后,学生对物理学习很多都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课堂设计从学生容易体会和有趣味性的东西入手,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同时力的“相互”性,学生在初中其实已经有所涉及,高中阶段只是需要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
基于本校学生的基础较为薄弱,物理科组一直致力于“让学生走上讲台”的课题研究,以提高学生的物理自信心,和勇于表现的物理表达能力。
在课堂设计中突出让学生亲身实验来体验和理解。同时为了鼓励同学能够正确使用物理语言表述物理概念,学会用正确的物理图像、符号来分析物理问题,课堂上更多地让学生上台演示、展示,以最终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表现欲。
总之,本课堂设计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性,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以及伴随这一过程的科学方法教育,重视学生合作意识和物理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三、重点难点
重点: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及应用。方法是学生自主实验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根据实验现象和结果分析总结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以及一对相互作用力的其它特点。
难点:一对相互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的区别。
四、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相互作用力
教师活动:播放一段视频给学生看,让学生找到并描述视频中的相互作用力。列举生活中物体间相互做用的现象提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二)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有哪些关系和特点
学生活动 (分组实验) :
实验与探究,请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进行观察分析:
(1)在图中画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2)这两个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是否相同?
(3)在作用时间上是否先有作用力,后有反作用力?
(4)这两个力的性质是否相同?
学生分组实验1:用一对弹簧测力计相互拉。
学生分组实验2:在两辆小车上各固定一根条形磁铁,当磁铁的同名磁极靠近时,放手小车两车被推开;当异名磁极接近时,两辆小车被吸拢.
学生分组实验3:在桌面上并排放上一些圆杆,可用铅笔.在棒上铺一块三合板,板上放一辆遥控电动玩具小车.用遥控器控制小车向前运动时,板向后运动;当车向后运动时板向前运动.
教师演示实验:用传感器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演示实验:DIS系统演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1)介绍力传感器
(2)演示拉力的关系(不同的运动状态下演示)
学生总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
|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
大小 |
|
方向 |
|
作用点(作用对象) |
|
作用时间 |
|
作用性质 |
|
教师总结
牛顿第三定律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公式:F=-F′。
对比作用力、反作用力跟平衡力的区别
平衡力跟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有什么不同?通过列表的方式加以比较.
|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 一对平衡力 |
大小 |
|
|
方向 |
|
|
作用点(作用对象) |
|
|
作用时间(是否有先后) |
|
|
作用性质 |
|
|
作用效果 |
|
|
(三)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体重秤为什么能测人体的体重大小?
2、既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那么为什么在拔河比赛中最终靠什么分出胜负?
练习题:
1、吊在天花板上电灯泡,分析物体受几个力?并指出每一个力的反作用力以及平衡力?要求学生上黑板做,画出示意图,然后订正错误,并分析作用力、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
2、有一重物放在水平地面上,用测力计拉着细绳水平牵引木箱,测力计有一示数,但木箱没有拉动。(1)说出涉及木箱A的一共有几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2)说出木箱A一共受几对平衡力的作用?
【教学反思】
1.新课程理念提出物理的教学应物理贴近学生的生活,联系社会实际。本节课设计本着“物理来源于生活,物理走向社会”这一主线,注重知识的获取过程。从生活中的物体间相互作用力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有一个初步认识,指出学习牛顿第三定律的实际意义,最后通过牛顿第三定律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分析,让学生感到物理知识在生活实际的有巨大的应用,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贡献。
2.教学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从相互作用力基本特点的分析,到学生的实验设计,学生实验过程,对数据表格及数据的共同评价,学生积极参与,“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想得以充分体现。
3.学生分组实验中,注重学生对实验方案设计的引导,实验过程注重学生实验中的课堂生成资源的分析,注重学生实验规范的指导,体现了教学中注重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数据记录后学生的数据展示、分析、评价,体现了教学中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实验过程注重渗透科学的研究方法,从学生分组实验研究到传感器实验(现代实验技术手段的引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科技发展对物理研究起到的重要作用,体会科学的研究方法。
4.教学中既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也注重知识点的落实,对重点知识,学生容易混乱的知识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引导和突破。如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总是”相等的理解。教师通过传感器实验的多种方式的演示,使学生加深理解,并利用丰富生动的比喻让学生加深体会。同时又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实例演示(拔河演示)分析,进一步帮学生释疑解难,设计上层层深入,使学生学习难点迎刃而解。
5. 本节课学生分组实验看似简单,实际上学生在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验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问题,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容易被忽视,对学生实验能力和实验素养的培养关键就在于教师能利用课堂即时生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引导。在学生数据展示和评价环节,可以考虑分组实验的不同组多展示几组数据,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判断各组数据是否有相同的规律,从而得出实验结论。
|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 一对平衡力 |
大小 | 相等 | 相等 |
方向 | 相反 | 相反 |
作用点(作用对象) | 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异物) | 一个物体上(同物) |
作用时间(是否有先后) | 一定同种性质 | 不一定同种性质 |
作用性质 | 两个力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 | 一个力的产生、变化、消失不一定影响另一个力 |
作用效果 | 两个力各有各的效果 | 两个力共同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平衡 |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物理鲁科版必修1第4节 超重与失重获奖教学设计,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视频演示,引导学生回答,学生观察,学生回答,演示实验,GIF动图展示,学生观察并回答,学生分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第3节 牛顿第三定律优质课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本节教材分析,学生学情分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物理鲁科版第3节 牛顿第三定律优秀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