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高频考点专题练习
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高频考点练24 古代手工业与商业
展开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高频考点练24 古代手工业与商业,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中国经济制度史论》提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A.受益于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B.阻碍了中国民营手工业发展
C.不利于工匠发挥生产积极性
D.加快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
答案 D
解析 官营手工业精细的生产模式渗透到民间,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故选D项;材料是关于官营手工业生产模式对民间的渗透,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根据材料“技术设备先进”“逐渐扩散至民间”可知,官营手工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是关于官营手工业生产模式对民间的渗透,与工匠生产积极性无关,排除C项。
2.(2020·天一大联考“顶尖计划”一模)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著名的“通工易事”论,“子不通工易事,以羡补不足,则农有余粟,女有余布,子如通之,则梓匠轮舆皆得食于子”。也就是农业和手工业间要互通成果,交换产品。这反映出当时( )
A.儒家“仁政”思想得到了践行
B.社会经济各行业间联系加强
C.官营工商业垄断地位被打破
D.民间工商业急需政府的扶持
答案 B
解析 根据“农业和手工业间要互通成果,交换产品”可知,孟子主张促进农业、手工业、商业的联系,故B正确;材料反映农业、手工业、商业的联系,没有涉及儒家“仁政”思想,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官营工商业”的信息,排除C;材料也不能体现民间工商业急需政府的扶持,排除D。
3.(2020·广西桂林、崇左、贺州二模)汉朝的重要商品名号往往提示地名,如纺织领域形成“鲁缟”“齐纨”“蜀锦”等著名品牌。这反映了( )
A.区域生产优势形成
B.地方品牌商品密集出现
C.区域经济分工明显
D.丝织品的生产技术高超
答案 A
解析 重要商品提示地名,说明不同地区有各自的生产优势,A正确;B中“密集”不符合史实,排除;题干列举的都是纺织业,不存在区域经济分工,排除C;纺织品不等同于丝织品,排除D。
4.(2020·陕西汉中二模)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主要把丝和丝织品送给了出使诸国。中唐至两宋时,政府在广州、泉州等地设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并制定市舶法,不许官员经营海外贸易、买卖外商货物。这种变化说明了( )
A.政府商业管理逐渐松弛
B.中国古代以朝贡贸易为主
C.海外贸易税收占据主体
D.中外交往日趋规范和法制化
答案 D
解析 中唐至两宋时,政府设立市舶司,制定市舶法,管理对外贸易,说明中外交往日趋规范和法制化,故选D;材料反映政府商业管理逐渐规范化,并非松弛,排除A;朝贡贸易是封贡体系的衍生物,也是海禁政策催生的产物,以厚往薄来为原则的官方贸易,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政府对外贸易的管理,无法体现海外贸易税收占据主体,排除C。
5.(2020·赢在7月押题冲刺卷)宋太宗末年,朝廷命三司使陈恕考究茶法利害,陈恕召茶商条陈利弊,分茶法为三等,对副使朱太初说:“吾观上等之说,取利太深,此可行于商贾,而不可行于朝廷;下等同灭裂无取;唯中等之说,公私藏济二”并最终实行了“公私兼济”的中等之法。据此可知,当时( )
A.政府对商人逐利行为正当性的认同
B.商税收入成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
C.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已逐渐废弛
D.对外贸易发展促使国家政策的调整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陈恕召茶商条陈利弊”“最终实行了‘公私兼济’的中等之法”等信息,说明当时政府在调整政策时,没有只单方面考虑朝廷利益,而是同时考虑商人的利益,可见政府对商人逐利行为正当性的认同,故A项正确;B、D两项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故排除;材料现象反映出当时“抑商”的松弛,没有体现“重农”政策,故C项错误。
6.(2020·福州期末)宋神宗时四川九陇县茶税户党元吉等人“雇召人工趁时采造茶货”,石光义等茶户“雇召人工,每日雇钱六十文”。这反映了当时( )
A.赋税征收以实物为主
B.劳动力的商品化趋势
C.经济作物种植的扩大
D.饮茶渐成为社会风尚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雇召人工趁时采造茶货”“雇召人工,每日雇钱六十文”等信息可知,这时期已经存在出卖劳动力而获得工钱的现象,说明劳动力的商品化趋势,故B选项正确。
7.(2020·山西大学附中模块诊断)宋代政府在物品采购上建立了“书市买牌”制度,即官府将要采购的物品和价格书写在牌上,公之于市,有愿意交易的商人就和官府到市场买处按牌交易。这说明宋代( )
A.民间手工业成为主导
B.抑商政策已完全崩溃
C.官营手工业严重衰落
D.注重市场秩序的规范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官府将要采购的物品和价格书写在牌上,公之于市,有愿意交易的商人就和官府到市场买处按牌交易”可以看出,宋代政府在采购物品时注重价格公道和公平交易,严禁政府在采购时勒索商人,反映了宋代注重市场秩序的规范,故D选项正确。
8.(2020·广西名校期末联考)宋代人对海外的地理概念比前人更加清晰,专门记载海外情况的著作就有好几部,其中对非洲的记述比前代更为广博,如北非的默伽国(今摩洛哥)、勿斯里国(今埃及)、东非的层拨国(今桑给巴尔)、中理国(今索马里)等。据此可知,宋代( )
A.世界性的市场经济开始形成
B.海外贸易的繁荣
C.商帮兴起促进了市场国际化
D.重商主义的盛行
答案 B
解析 宋代海外贸易盛况空前,对海外情况的熟悉程度也随之提高,故答案为B项;世界性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是在新航路开辟后,排除A项;C项发生于明清时期,晚于题干中的时间“宋代”,排除;封建社会的中国厉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
9.(2021·湖南省五市十校教研教改共同体大联考)唐中叶时,已经出现了飞钱,是我国最早的汇兑业务;宋代“蜀人以铁钱重,私为文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会子、交子之法,盖有取于唐之飞钱”。由此可知( )
A.唐宋时期信用关系有一定发展
B.唐代飞钱是中国最早的纸币
C.宋代四川地区商品经济最发达
D.唐宋时期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唐代出现以“飞钱”为标志的汇兑业务,宋代又出现了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会子、交子之法”,这就说明唐宋时期的金融信用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发展,A项正确。
10.(2020·汕头市一模)北宋时期,政府核定全国“坊郭户”(城市民户)数量,按财产多寡将其划分成十等,并将“坊郭户”正式列入户籍。此举主要目的是( )
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C.扩大政府财税来源
D.抑制商品经济发展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政府核定全国‘坊郭户’(城市民户)数量,按财产多寡将其划分成十等”可知,北宋政府意在根据财产多寡,收取城市居民的赋税,扩大政府财税来源,故选C项;北宋通过文官、通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政府向民间收取赋税的举措,排除B项;由材料“‘坊郭户’正式列入户籍”可知商贾、手工业者成为城市居民,有利于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
11.(2020·赢在7月押题冲刺卷)宋代一些城市出现了不同层次的文化娱乐场所,如货郎式流动文化场所、固定的娱乐文化场所、专业的娱乐场所——瓦子、“勾栏”。这说明当时( )
A.城市功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B.“市”突破了时空限制
C.文化娱乐带有浓厚的商业性质
D.草市的服务设施完备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出现了不同层次的文化娱乐场所”等可知,文化娱乐已带有商业性质,C项正确;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B、D两项均与材料无关,均排除。
12.(2020·安徽省“皖南八校”二模)北宋时期因交子无法兑现引发诉讼,知州张泳对交子铺户进行整顿,专由十六户富商经营,后来政府设益州交子务,主持交子发行,并“置抄纸院,以革伪造之弊”,使用范围逐渐扩大到陕西和京西等地。材料表明( )
A.北宋在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
B.商品经济繁荣导致纸币诞生
C.纸币的使用促进了商业发展
D.政府有限介入利于金融稳定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因交子无法兑现,政府先是整顿,随后政府设交子务,主持交子发行,政府这一行为扩大了交子的使用范围,从而说明政府有限地介入利于金融稳定,故选D项。
13.12世纪,富庶的南方省份福建主要进口稻米,而在当地专门种植荔枝、柑橘和甘蔗,在北方市场上高价出售。以至于政府要求福建人种植稻米以减少对进口稻米的依赖,尽管此举收效甚微。材料反映了( )
A.区域间长途贩运较发达
B.市场为导向的农业发展
C.经济重心逐渐南移趋势
D.粮食供给危机日益显现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富庶的南方省份福建主要进口稻米,而在当地专门种植荔枝、柑橘和甘蔗,在北方市场上高价出售”可知,南方省份主要种植经济作物而不是粮食作物,是为了在市场上获取高额利润,故选B项。
14.(2020·广州市一模)明中叶以后,浙江常山地区丁壮“屏(摒)耒耜而事负载,以取日入佣值”,安徽徽州许多农民“执技艺或负贩就食他郡”,福建古田县壮年农民也“多佣之四方”。这表明上述地区( )
A.民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B.农民与市场联系密切
C.社会贫富分化日益加剧
D.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
答案 B
解析 明中叶以后东南沿海的农民做雇农、“执技艺或负贩就食他郡”或“佣之四方”,表明这些地区的农民与市场联系密切,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民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A项错误;农民出卖劳动力、从事工商业,不能说明贫富分化的加剧,也不是长途贩运贸易发展的表现,C、D两项错误。
15.(2020·陕西省第一次模考)有学者认为,明清山西商人利润的封建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捐输助饷;购置土地;转化为高利贷资本;窖藏;作为宗族活动和封建慈善事业开支;奢侈消费。这导致( )
A.商业资本大量转化为产业资本
B.晋商成为当时实力最雄厚商帮
C.近代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列强
D.新型生产关系发展缓慢而滞后
答案 D
解析 明清时期依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这导致商人群体普遍不愿意将资本用于扩大再生产,而是更多地将资本用于购置土地、发展高利贷等,最终这导致了新型生产关系的发展受到了阻碍,故选D。
16.(2020·湖南省怀化市期末)下表据全汉昇《自宋至明政府岁出入中钱银比例的变动》整理。这一“变动”体现了( )
A.商品经济发展
B.明代铜钱信用降低
C.民间外贸发达
D.中国白银产量增多
答案 A
解析 题干反映了从宋朝到明朝银、钱岁出入有增加,银增加更快,结合知识可知,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明代货币白银是中外贸易的主要货币,故选A项;铜钱在古代一直通行于民间,信用良好,排除B项;题干提及的是《自宋至明政府岁出入中钱银比例的变动》,并非外贸收支,排除C项;题干提及的是财政收支,不是白银产量,排除D项。
17.(2020·广东省江门市一模)明代徽州经济交往频繁,民事诉讼案件随之增多,在内容上涉及田宅、婚姻、继承和债务等各个方面,当事人包括官僚、乡绅、地主、农民、商人、佃仆及地痞无赖等各个等级和阶层,民俗健讼。这反映了( )
A.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
B.商业发展增强了社会的流动性
C.市民阶层兴起瓦解了传统伦理道德
D.商帮出现冲击了政府管理秩序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经济交往频繁,民事诉讼案件随之增多”“商人、佃仆及地痞无赖等各个等级和阶层,民俗健讼”等信息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经济交往的增多,民事诉讼案件也越来越多,人们通过法律方式维护权利,人的维权意识增强,说明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A项正确。
18.(2020·河北省唐山市一模)“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是16-19世纪初西班牙殖民者在其殖民地与本土之间进行的商贸活动中的一环,在整个贸易过程中,西班牙人先用从美洲殖民地掠夺的白银从菲律宾收购中国商船运来的丝绸、瓷器等产品,再用大帆船横渡太平洋,将这些商品运抵新西班牙殖民地(今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
A.引起了菲律宾的“价格革命”
B.促进了中国工商业市镇的发展
C.加速了美洲生产方式的改变
D.将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西班牙人先用从美洲殖民地掠夺的白银从菲律宾收购中国商船运来的丝绸、瓷器等产品”的信息说明西方国家用白银购买中国的贸易产品,白银正是在这一时期大量流入中国,起到了贸易畅通和资金融通的作用,白银流入中国促进了中国工商业市镇的发展,B正确。
19.宋代以后,越南铸造的铜钱在两广、福建等沿海地区流通,被称为“夷钱”;清道光年间广东行使钱文,内有越南“景兴钱”等境外货币。这些现象表明( )
A.岭南形成特殊“通货区”
B.海上丝绸之路不断扩展
C.我国海外贸易长期出超
D.外来货币干扰中国市场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宋代和清代道光年间在广东等地区使用“夷钱”和“景兴钱”,说明在中国境内存在使用外币的情况,故选A项;B项中海上丝绸之路的扩展要以汉朝到达印度半岛南端、唐朝到达波斯湾、宋代到达非洲东海岸以及红海沿岸地区或者阐述贸易商品的种类、贸易的方式等增加,排除;材料无此内容表述,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展现出中国市场受到影响,排除D项。
时间
银
钱
银钱比
宋至道三年(997年)
37.6万两=钱30.08万贯
1 232.5万贯
1:40
宋元祐元年(1086年)
5.7万两=钱5.7万贯
4 848万贯
1:850
明万历八年(1580年)
284.5万两
2 176.5万文=银2.17万两
131:1
明泰昌元年(1620年)
583.02万两
3 935.7万文=银4.82万两
121:1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练16《古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含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练习:2.2《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含详解),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考点精选练习17《古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含详解),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