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217757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217757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2177570/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一课一练
展开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一课一练,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达标,文言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八(上)《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
(满分90分,时间45分钟)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学号____
一、基础达标(41分)
1.下列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欣然起行 然则何时而乐耶
B.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与外人间隔
C.念无与为乐者 莲,花之君子者也
D.相与步于中庭 皆以美于徐公
2.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念无与为乐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B.念无与为乐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C.相与步于中庭 于我如浮云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知其一
3.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3分)( )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去找张怀民,“亦”字说明张怀民和作者一样也没有睡,饱含作者的惊喜之情,暗示了两人心意相通、互为知己。
B.本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其中仅透露出作者因遭贬谪而凄凉、孤寂的心境。
C.本文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景物最突出的特征,以极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5.填空。(10分)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苏轼文集》,作者__________,字子瞻,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代)文学家。他与父亲苏洵、弟弟__________合称为“三苏”,三人均列入“唐宋八大家”。(3分)
(2)《记承天寺夜游》中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3)《记承天寺夜游》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6分)
(1)月色入户( ) (2)盖竹柏影也( )
(3)念无与为乐者( ) (4)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5)怀民亦未寝( ) (6)相与步于中庭( )
7.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是脍炙人口的写月名句,请你任选一个角度加以品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你认为文中的“闲人”有哪些含义?(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49分)
(一)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10-14题。(17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②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③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涂潦,泥沼雨水。②畚锸,箕畚铁锹。③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1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3分)
⑴念无与为乐者( ) ⑵盖竹柏影也( )
⑶卒全其城( )
11.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相与步于中庭 轼庐于其上
B.念无与为乐者 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C.春冬之时 朝廷从之
D.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以钱覆其口
12.下列句中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甲]文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的微妙心境,语言朴素而含有深长的意味。
B.[乙]文苏轼在洪水泛溢“城将败”之际,采取了驱使富民回城、调动军队筑堤护城、让官吏分堵守护等措施。
C.[甲]文既运用了比喻进行描写,又借助竹柏的影子正面表现月光的明亮。
D.[乙]文洪水汇于城下的危急时刻,苏轼亲率士兵冒雨增筑城墙,保全了徐州城。
13.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⑴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乙文记述了苏轼率领官兵抗洪筑堤、保城安民的事迹,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两篇文言文,完成15-18题。(17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 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秸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林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① , 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② , 退则死法③ , 当恁么④时也不妨熟歇。
(苏轼《记游松风亭》)
【注】①木末:树梢。②死敌:死于敌手。③死法:死于军法。④恁么:这么,如此。
15.解释下列划线的词。(4分)
①怀民亦未寝( )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③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 )④思欲就林止息( )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甲】文中作者的清闲之意,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简要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19-23题。(15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 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 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 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 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19.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2分)
不 复 饮 酒 亦 不 复 谈 以 静 意 对 之
20.解释加点字(4分)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念无与为乐者( )
(3)尝秋夜坐钓月矶( ) (4)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 )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基础达标(41分)
1.(3分)B【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理解。A.助词,……的样子/代词,这样;B.副词,于是,就/副词,于是,就;C.代词,……的人/助词,表判断;D.介词,在/介词,比;故选B。
2.(3分)D
3.(3分)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朗读包括停顿、重音、语气、语调、语速等诸多方面,对文言文而言,中考主要考查的是语句节奏的划分。文言语句的朗读停顿问题在近年中考中从未间断过,可见这种题型的价值,这是因为停顿是理解、翻译文言语句的基础。对句子内容能正确理解,就能准确的标出朗读节奏(即停顿).D项正确,其余各项修改为: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故选D。
4.(3分)B【解析】应该是透露出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5(10分)(1)苏轼 东坡居士 北宋 苏辙
(2)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3)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1)门。(2)大概是。(3)考虑,想到。(4)于是,就。(5)睡觉。(6)共同,一起。
7.(1)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2)只是缺少了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8.作者用积水比喻月光,用藻荇比喻竹柏的影子,虽未着一个“月”字,却处处见月光;其次,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庭下如积水空明”是正面描写,“水中藻、荇交横”是侧面描写,为读者创设了一个冰清玉洁的空灵世界,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9.“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懂得欣赏美景的人。其次,“闲人”也指政治生活清闲的人,包含了作者虽有远大抱负却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而产生的郁郁不得志的悲凉。
二、文言文阅读(49分)
(一)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10-14题。(17分)
10.⑴考虑,想到 ⑵大概是。 ⑶最终,终于。
11.A【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介词,在\介词,在;B.动词,作\介词,被;C.助词,的\代词,他;D.动词,认为\介词,用;故选A。
12.C【解析】C项“正面表现月光的明亮”有误,应为侧面表现。故选C。
13.⑴庭院的地面像积满了水一样清澈透明,仿佛有水藻荇菜交相错杂。
⑵苏轼说:“富人们出城,老百姓都动摇了,我还与谁守卫这座城池呢?”
14.勤于政事,爱护百姓
【乙参考译文】苏轼调任徐州知州。黄河在曹村决口,在梁山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城墙将要被浸坏,富裕的百姓争着出城躲避水灾。苏轼说:“富人出去了,百姓都人心躁动不安,我和谁守城?我在这里,洪水决不会浸坏城墙。”又把富人重新赶进城去。苏轼到武卫营,喊来卒长,说:“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是禁军,姑且替我出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我等小人,应当效命。”就率领兵卒拿着畚箕铁锹出去,筑起东南长堤,从戏马台开始,一直连接到城墙。苏轼把家安置在堤上,即使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他又请求调发第二年的役人来增筑旧城墙,用树木筑起防护堤,以防水再来。朝廷同意了他的做法。
(二)阅读下面的两篇文言文,完成15-18题。(17分)
15.睡觉 只是 曾经 到,靠近
16.①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②因此就好像挂钩的鱼突然得到解脱一般快活。
17.①入夜即解衣欲睡;②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③与怀民于庭中散步;④欣赏月下美景。【解析】此题是对文章感情把握的考查,要注意思想倾向,抓住作者基本的感情立场,联系文章主要情节,抓住评论性的语句从多角度、多侧面思考作答。甲文苏轼发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感叹,在贬谪中感慨微深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复杂心境。
18.乐观、旷达(或“豁达、洒脱”等);随缘自适(或“随遇而安”“善于自我排遣”等。
【乙参考译文】我曾经住在惠州的嘉祐寺。(一天)放开脚步走到松风亭下,感到腿酸疲乏,想在林子里(找一处地)停下来休息。抬头望向亭子,还在高处,心想怎么才能爬上去呢?过了很久,忽然自言自语道:“这里有什么不能休息的呢?”因此就好像挂钩的鱼突然得到解脱一般快活。如果有人能领悟到这一点,即使两军对垒、短兵相接,战鼓声如雷霆,前进的话,会被敌人杀死,后退的话,也会被军法处死,在这时可以好好歇息一番。
(三)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19-23题。(15分)
19.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
20.(1)但:只是 (2)念:考虑、想到(3)尝:曾经 (4)及:等到
21.(1)可是终究比不上山静无人,(我)独自一个人去用心领悟(它的美景)。
(2) 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22.用比喻来描写夜色。积水喻月光,藻荇交横喻月下竹柏影。
23.月色美好;幽静(月色幽美,夜静使人心悠然。)(意思对即可)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精练,共6页。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当堂达标检测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阅读理解,课外阅读理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当堂检测题,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