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5页未读,
继续阅读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综合与测试练习题
展开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综合与测试练习题,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有关原子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一带一路”赋予古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古代染坊常用下列物质中的一种盐来处理丝绸,这种盐是( )
A.熟石灰B.碳酸钾C.生石灰D.烧碱
2.2011年3月,日本强烈地震后,海啸引发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放射性物质外泄,有关l31I(碘131)的相关报道成为热门话题.已知l31I原子中含有53个质子,78个中子.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另一种稳定的碘原子l27I,它和131I同属于碘元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l31I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78 B.l27I原子的质子数为53
C.l27I原子的中子数为78 D.l27I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31
3.椰汁中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及钙、磷、铁、钾等矿物质,是营养丰富的饮料。其中的钙、磷、铁、钾,指的是( )
A.原子B.元素C.分子D.单质
4.加热水后体积改变和微观变化如图所示,该现象不能体现分子的性质是( )
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B.温度越高,分子间间隔越大
C.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没有改变 D.分子间有间隔
5.下列有关原子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中的中子带负电荷 B.决定原子种类的是质子数
C.原子中质子与中子的数目一定相同 D.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质子和电子上
6.如图中“〇”和“●”分别表示氧原子和碳原子,能保持一氧化碳化学性质的粒子是( )
A. B. C. D.
7.地壳中含量元素的前四位的正确顺序( )
A.O Si Fe AIB.O Al Si Fe
C.O Si Al FeD.Fe Al Si O
8.“化学”一词最早出于清朝的《化学鉴原》一书,该书把地壳中含量第二的元素翻译成“矽(xi)”,如今把这种“矽”元素命名为( )
A.硒B.硅C.铝D.锡
9.如图所示是四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以下对于相关微粒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上述微粒表示4种元素
B.达到相对稳定结构的有3种微粒
C.②表示阴离子,③表示阳离子
D.②③表示的元素位于同一周期
10.如图是某微粒M的结构示意图,关于该微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M的原子易得电子B.M的质子数是17
C.M为非金属元素D.x为8时,M为阳离子
11.被称为抗癌食品的芦笋中含有丰富的硒,这里的“硒”指的是( )
A.单质B.原子C.离子D.元素
12.如图进行实验。当观察到热水大面积变成红色时,冷水中只有品红周围变成红色。该实验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A.分子的质量很小 B.分子的大小与温度有关
C.分子由原子构成 D.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
13.下列关于微观粒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B.同种原子按不同的方式结合可以构成不同的物质C.原子得到电子后带正电荷 D.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后,原子核发生了变化
14.下列有关微观粒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把氧气压缩进钢瓶,说明分子体积变小
B.教室进行消毒后室内充满消毒液的气味,说明分子间间隔增大
C.降低温度使水结冰,说明分子停止了运动
D.氯化钠的构成粒子是钠离子和氯离子
15.以下有关化学知识的整理正确的是( )
A. 化学反应分类
B. 物质分类
C. 地壳中元素含量
D. 金属的化学性质
16.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表示阳离子的是( )
A.B.C.D.
17.下列化学符号中,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也能表示由该元素组成的单质的是( )
A.S2﹣B.HC.O2D.Mg
18.打开香水瓶盖闻到浓郁的香水气味,说明( )
A.分子在不停地运动B.分子间有间隔
C.分子的体积很小D.分子的质量很小
19.用分子、原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现象或事实,其中错误的是( )
A.湿衣服晾在太阳下干的快,说明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
B.气体压缩体积缩小,是因为气体中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C.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差异很大,是因为它们的碳原子的结构不同
D.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它们的分子构成不同
20.北斗卫星采用铷原子钟提供精确时间。铷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拉瓦锡发现了元素周期律
B.铷属于非金属元素
C.铷原子的核内中子数为37
D.铷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5.47
二.填空题(共33分))
21(3分).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它的内容十分丰富。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为 。
(2)表中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 。(填序号)
A.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B.质子数不同 C.中子数不同
(3)元素周期表中每一个横行叫做一个周期,通过分析,同一周期元素之间的排列有一定的规律,如: (填字母序号)。
A.从左到右,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
B.从左到右,各元素原子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
C.从左到右,各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22.(3分)①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用湿抹布擦过的桌面,一段时间后变干的原因是 。
②构成并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
③在氧气(O2)、二氧化碳(CO2)、二氧化硫(SO2)中都含有相同的是 。
(16分)用化学符号表示:
2个氮原子 1个氧分子 3个亚铁离子 4个铁离子
一个碳酸分子 硫酸根 氯化钙 碳酸钠 硫化钠
氢氧化钙 硝酸铵 氮气 水银 氨气 氧化铁
24.(6分)如表为元素周期表中第三周期元素的部分信息或原子结构示意图,根据图回答:
(1)请写出12号元素的名称 。
(2)不同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
(3)由A元素和C元素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为 ,该物质是由 (原子、分子或离子)构成。
(4)第三周期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变化规律是 。
(5)溴元素与C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如图为溴离子的结构示意图,x的值为 。
25.(5分)某同学设计如下实验装置探究“分子的运动实验”
(1)图I是按课本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大烧杯中的实验现象是 ,此实验说明分子 .但是在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于是小明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Ⅱ,并进行如下操作:
a.向B、C、E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mL的蒸馏水,各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
b.在A、D试管中分别加入2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实验图Ⅱ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几分钟.
【分析讨论】
(1)E试管放有酚酞溶液的目的是 .
(2)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 .
(3)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 .
三.实验探究题(共23分)
26.(5分)如图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按要求填空:
(1)表中元素②形成单质的化学式为 。
(2)表中3至10号元素位于第二周期,11至18号元素位于第三周期,分析其规律可知,每一周期元素原子的 相同。
(3)表中9号和17号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易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则铝元素和氟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
(4)表中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 。
A.质子数不同 B.中子数不同 C.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D.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27.(6分)图Ⅰ是小红按课本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在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于是小明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Ⅱ。
【实验操作】
a.向B、C、E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mL的蒸馏水,各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
b.在A、D试管中分别加入2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实验图Ⅱ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几分钟。
【分析讨论】
(1)图I中仪器的名称为 ;
(2)E试管盛有酚酞溶液的目的是 ;
(3)进行操作b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
(4)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① ,② 。
(5)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 (任写一点)。
28.(12分)在通常状态下,氨气(NH3)是一种无色、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溶于水后可得到氨水。实验室常用氯化铵固体与碱石灰固体共热来抽取氨气。根据以下实验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标号仪器的名称:① ;② 。
(2)彬彬用A、E组合装置制取氧气,小林说还能用A和C组合,用E或C收集气体的理由是 ,试管口塞一团棉花的目的是 。
(3)制取氨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氯化铵+熟石灰 氯化钙+氨气+水。则制取并收集氨气,应该从图中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收集装置是 (填字母)。
(4)实验室如果要做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应选用的收集装置是 (填字母)。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 ;文字表达式是: 。
(5)如图甲所示,A、B试管中各有一团用无色酚酞试液湿润过的棉花,实验前止水夹处于关闭状态。实验时,将少量浓氨水滴在A试管的棉花上,观察到白色棉花变红。再打开止水夹,几秒钟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说明 。
(6)氨气在纯氧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4NH3+3O2O,把图乙中第三个方框补充完整。
四.计算题(共4分)
29.(4分)断血流滴丸主含有木犀草素(化学式为C13H2Ox)等黄酮类活性成分,具有止血、抗菌、抗炎及免疫等药理活性。已知木犀草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6,请计算:
(1)x的值为 ;
(2)木犀草素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结果精确到0.1%)。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测试卷
满分:100分 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一带一路”赋予古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古代染坊常用下列物质中的一种盐来处理丝绸,这种盐是( )
A.熟石灰B.碳酸钾C.生石灰D.烧碱
答案:B
2.2011年3月,日本强烈地震后,海啸引发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放射性物质外泄,有关l31I(碘131)的相关报道成为热门话题.已知l31I原子中含有53个质子,78个中子.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另一种稳定的碘原子l27I,它和131I同属于碘元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l31I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78 B.l27I原子的质子数为53
C.l27I原子的中子数为78 D.l27I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31
答案:B
3.椰汁中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及钙、磷、铁、钾等矿物质,是营养丰富的饮料。其中的钙、磷、铁、钾,指的是( )
A.原子B.元素C.分子D.单质
答案:B
4.加热水后体积改变和微观变化如图所示,该现象不能体现分子的性质是( )
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B.温度越高,分子间间隔越大
C.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没有改变 D.分子间有间隔
答案:A
5.下列有关原子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中的中子带负电荷 B.决定原子种类的是质子数
C.原子中质子与中子的数目一定相同 D.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质子和电子上
答案:B
6.如图中“〇”和“●”分别表示氧原子和碳原子,能保持一氧化碳化学性质的粒子是( )
A. B. C. D.
答案:D
7.地壳中含量元素的前四位的正确顺序( )
A.O Si Fe AIB.O Al Si Fe
C.O Si Al FeD.Fe Al Si O
答案:C
8.“化学”一词最早出于清朝的《化学鉴原》一书,该书把地壳中含量第二的元素翻译成“矽(xi)”,如今把这种“矽”元素命名为( )
A.硒B.硅C.铝D.锡
答案:B
9.如图所示是四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以下对于相关微粒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上述微粒表示4种元素
B.达到相对稳定结构的有3种微粒
C.②表示阴离子,③表示阳离子
D.②③表示的元素位于同一周期
答案:A
10.如图是某微粒M的结构示意图,关于该微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M的原子易得电子B.M的质子数是17
C.M为非金属元素D.x为8时,M为阳离子
答案:D
11.被称为抗癌食品的芦笋中含有丰富的硒,这里的“硒”指的是( )
A.单质B.原子C.离子D.元素
答案:D
12.如图进行实验。当观察到热水大面积变成红色时,冷水中只有品红周围变成红色。该实验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A.分子的质量很小 B.分子的大小与温度有关
C.分子由原子构成 D.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
答案:D
13.下列关于微观粒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B.同种原子按不同的方式结合可以构成不同的物质C.原子得到电子后带正电荷 D.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后,原子核发生了变化
答案:B
14.下列有关微观粒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把氧气压缩进钢瓶,说明分子体积变小
B.教室进行消毒后室内充满消毒液的气味,说明分子间间隔增大
C.降低温度使水结冰,说明分子停止了运动
D.氯化钠的构成粒子是钠离子和氯离子
答案:D
15.以下有关化学知识的整理正确的是( )
A. 化学反应分类
B. 物质分类
C. 地壳中元素含量
D. 金属的化学性质
答案:A
16.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表示阳离子的是( )
A.B.C.D.
答案:A
17.下列化学符号中,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也能表示由该元素组成的单质的是( )
A.S2﹣B.HC.O2D.Mg
答案:D
18.打开香水瓶盖闻到浓郁的香水气味,说明( )
A.分子在不停地运动B.分子间有间隔
C.分子的体积很小D.分子的质量很小
答案:A
19.用分子、原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现象或事实,其中错误的是( )
A.湿衣服晾在太阳下干的快,说明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
B.气体压缩体积缩小,是因为气体中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C.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差异很大,是因为它们的碳原子的结构不同
D.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它们的分子构成不同
答案:C
20.北斗卫星采用铷原子钟提供精确时间。铷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拉瓦锡发现了元素周期律
B.铷属于非金属元素
C.铷原子的核内中子数为37
D.铷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5.47
答案:D
二.填空题(共33分))
21(3分).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它的内容十分丰富。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为 。
(2)表中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 。(填序号)
A.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B.质子数不同 C.中子数不同
(3)元素周期表中每一个横行叫做一个周期,通过分析,同一周期元素之间的排列有一定的规律,如: (填字母序号)。
A.从左到右,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
B.从左到右,各元素原子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
C.从左到右,各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答案:Al;B;AB;
22.(3分)①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用湿抹布擦过的桌面,一段时间后变干的原因是 。
②构成并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
③在氧气(O2)、二氧化碳(CO2)、二氧化硫(SO2)中都含有相同的是 。
答案: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水分子;氧元素
23.(16分)用化学符号表示:
2个氮原子 1个氧分子 3个亚铁离子 4个铁离子
一个碳酸分子 硫酸根 氯化钙 碳酸钠 硫化钠
氢氧化钙 硝酸铵 氮气 水银 氨气 氧化铁
答案:2N;O2;3Fe2+;4Fe3+;H2CO3;S;CaCl2;Na2CO3;Na2S;Ca(OH)2;NH4NO3;N2;Hg;NH3;Fe2O3
24.(6分)如表为元素周期表中第三周期元素的部分信息或原子结构示意图,根据图回答:
(1)请写出12号元素的名称 。
(2)不同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
(3)由A元素和C元素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为 ,该物质是由 (原子、分子或离子)构成。
(4)第三周期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变化规律是 。
(5)溴元素与C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如图为溴离子的结构示意图,x的值为 。
答案:镁元素;核内质子数不同;NaCl;离子;最外层电子数从左往右依次增加;8
25.(5分)某同学设计如下实验装置探究“分子的运动实验”
(1)图I是按课本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大烧杯中的实验现象是 ,此实验说明分子 .但是在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于是小明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Ⅱ,并进行如下操作:
a.向B、C、E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mL的蒸馏水,各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
b.在A、D试管中分别加入2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实验图Ⅱ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几分钟.
【分析讨论】
(1)E试管放有酚酞溶液的目的是 .
(2)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 .
(3)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 .
答案:甲烧杯酚酞试液变红;是在不断运动的;与B、C中的酚酞溶液作比较;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等;能够防止氨气扩散到空气中,污染大气;能够得出在不同温度下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的差异
三.实验探究题(共23分)
26.(5分)如图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按要求填空:
(1)表中元素②形成单质的化学式为 。
(2)表中3至10号元素位于第二周期,11至18号元素位于第三周期,分析其规律可知,每一周期元素原子的 相同。
(3)表中9号和17号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易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则铝元素和氟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
(4)表中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 。
A.质子数不同 B.中子数不同 C.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D.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答案:N2;电子层数;得到;AlF3;A;
27.(6分)图Ⅰ是小红按课本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在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于是小明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Ⅱ。
【实验操作】
a.向B、C、E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mL的蒸馏水,各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
b.在A、D试管中分别加入2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实验图Ⅱ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几分钟。
【分析讨论】
(1)图I中仪器的名称为 ;
(2)E试管盛有酚酞溶液的目的是 ;
(3)进行操作b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
(4)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① ,② 。
(5)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 (任写一点)。
答案:烧杯;对比;C中酚酞变红的快,B中酚酞变红的慢;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快;有利于环境保护;
28.(12分)在通常状态下,氨气(NH3)是一种无色、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溶于水后可得到氨水。实验室常用氯化铵固体与碱石灰固体共热来抽取氨气。根据以下实验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标号仪器的名称:① ;② 。
(2)彬彬用A、E组合装置制取氧气,小林说还能用A和C组合,用E或C收集气体的理由是 ,试管口塞一团棉花的目的是 。
(3)制取氨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氯化铵+熟石灰 氯化钙+氨气+水。则制取并收集氨气,应该从图中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收集装置是 (填字母)。
(4)实验室如果要做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应选用的收集装置是 (填字母)。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 ;文字表达式是: 。
(5)如图甲所示,A、B试管中各有一团用无色酚酞试液湿润过的棉花,实验前止水夹处于关闭状态。实验时,将少量浓氨水滴在A试管的棉花上,观察到白色棉花变红。再打开止水夹,几秒钟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说明 。
氨气在纯氧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4NH3+3O2O,把图乙中第三个方框补充完整。
答案:铁架台;水槽;气体不易溶于水且密度大于空气;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A;D;E;发出蓝紫色火焰,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硫+氧气二氧化硫;B中棉花变红;分子在不断运动;
四.计算题(共4分)
29.(4分)断血流滴丸主含有木犀草素(化学式为C13H2Ox)等黄酮类活性成分,具有止血、抗菌、抗炎及免疫等药理活性。已知木犀草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6,请计算:
(1)x的值为 ;
(2)木犀草素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结果精确到0.1%)。
答:8;54.5%;
A
12Mg
24.3
13Al
铝
26.8
14Si
硅
28.9
15P
磷
30.97
B
C
D
A
12Mg
24.3
13Al
铝
26.8
14Si
硅
28.9
15P
磷
30.97
B
C
D
相关试卷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综合与测试课后作业题: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综合与测试课后作业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与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综合与测试课后作业题:
这是一份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综合与测试课后作业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与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综合与测试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综合与测试复习练习题,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