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高频考点专题练习
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高频考点练6 官吏的选拔、考核与监督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高频考点练6 官吏的选拔、考核与监督,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晋书·卫瓘传》记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士”和“大夫”等旧贵族称谓被压低至十级以下。这一举措( )
A.提高了人们的进取精神
B.强化了对基层的控制
C.旨在提高平民经济地位
D.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答案 A
解析 “推行等爵制,从低到高依次排列”相当于是一种人才选拔制度,排除B项;“推行等爵制”体现的是政治地位,排除C项;“‘士’和‘大夫’等旧贵族称谓被压低至十级以下”这个信息无法说明对军队战斗力的增强,排除D项。
2.(2020·福建南平三模)战国时代实行任命制和俸禄制,文学、游谈、军功、游侠成为官吏选拔的四大途径,君主对任命官吏亦多酬以禄米或赐以金银。各国还形成了对官僚监督、考核与赏罚的年终考绩办法——“上计”。这些史实可以说明当时( )
A.世族世官制的形成
B.中央集权制的加强
C.监察制度的理性化
D.政治设计的制度化
答案 D
解析 材料“实行任命制和俸禄制……各国还形成了对官僚监督、考核与赏罚的年终考绩办法”说明当时政治出现制度化趋向,故选 D项;世族世官制在夏商周已经形成,排除A项;材料涉及选官和考核是政府与官吏的关系不是中央与地方,排除B项;材料只是反映形成考核制度不是考核的效果,因此无法说明理性化,排除C项。
3.(2020·天一大联考“顶尖计划”一模)下表是不同史籍有关秦汉时期官员推选吏员的记述。据此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A.官吏选任注重实际从政能力
B.法律禁止官员“任人唯亲”
C.道德品质是选官的主要标准
D.国家注重所选的官吏质量
答案 D
解析 根据“如果保举被废除官籍的人为吏,就要受到交纳两副铠甲的处罚”“有任人以为吏,其所任不廉、不胜任以免,亦免任者”“因推举的子弟多不符实,受到免职的处罚”可知,材料反映秦汉时期官员推选吏员注重官吏质量,不然会受到处罚或免职,故D正确。
4.《晋书·卫瓘传》记载:“魏氏承颠覆之运,起丧乱之后,人士流移,考详无地,故立九品之制,粗具一时选用之本耳。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从中获悉九品中正制的创立( )
A.旨在保护士族贵族特权
B.促进社会阶层间的流动
C.消除了察举制度的弊端
D.兼顾了新环境与旧传统
答案 D
解析 曹魏时期战乱多,大量人才因为战争流离失所,不知所踪,在这种情况下推行九品中正制,这说明九品中正制适应了曹魏局势的需要,同时依据材料可知,该制度“犹有乡论余风”,是传统的体现,因此九品中正制的创立兼顾了新环境与旧传统,故D选项正确。
5.(2020·长郡十五校联考)唐代谏官可以向皇帝提意见,也可指陈宰相得失,因此唐代谏官与史官有着严格的界限。“谏官谏朝改得失,史官书人君善恶,则领史职者,不兼谏议”。同时规定宰相的儿子不得做谏官。这主要说明唐朝( )
A.谏议制度职权分明
B.中央官制不断地发展完善
C.宰相地位受到威胁
D.重史的风气影响皇帝行为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谏官与史官有着严格的界限”以及“宰相的儿子不得做谏官”可知,当时谏议制度职权分明,故选A项;材料的重心不是中央官制的完善和重史的风气,排除B、D两项;宰相的权力受到牵制而不是地位受到威胁,排除C项。
6.(2020·广东惠州市三模)唐前期,科举中制举科目以文辞科和儒学科居多,策问针对性不强;唐中后期则以政事科为主,策问的题材包括藩镇割据、军费开支、财政税收、土地兼并、边疆关系、吏治铨选等重大问题。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
B.国家政治形势的变动
C.门阀士族势力的衰落
D.科举考试程序的改革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唐前期,科举中制举科目……策问针对性不强;唐中后期则以政事科为主”可知,唐中后期制举科目更加关注时事,这反映了安史之乱后国家政治形势对科举考试的影响,故选B项。
7.(2020·河北新时代NT联考)北宋中叶,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如宋仁宗在位期间人才济济,文官群体享有崇高的政治地位,出现“皇帝和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这种现象( )
A.激发士人的社会责任意识
B.加快了新贵族政治的形成
C.促使崇文抑武政策的出现
D.导致书院讲学的日臻发达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北宋中期读书人入仕取得崇高的政治地位,出现“皇帝和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这必然促使士人的社会责任意识增强,故A项符合题意。
8.(2021·浙江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高三第一次联考,7)西汉设十三部刺史,唐设十道采访使、观察史,元设御史台和二十二道肃政廉访使司,明清设十三道监察御史。这些机构( )
A.设立伊始即为地方行政机构
B.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
C.保证了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
D.代表社会有效地履行职责
答案 B
解析 刺史、采访使、观察使、肃政廉访使司、监察御史都是负责监察的,因此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故选B项;这些机构设立伊始是地方监察机构,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不是选官制度,不能保证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排除C项;这些机构代表的是专制政府,不是代表社会,排除D项。
9.(2020·四川省绵阳市高三二模)明宣德二年(1427年)的会试首次实行南北卷制度。会试录取100人,其中南方60人,北方40人。后来,南北卷演变为南北中卷,录取比例为55%、35%和10%。这一做法( )
A.保证了科举制公平公正选拔人才
B.有利于科举人才来源的相对平衡
C.推动了明代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
D.促进了全国范围内尚学风气形成
答案 B
解析 经济发达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较高,会试实行南北卷制度有利于避免发达地区垄断进士录取名额,使科举人才的来源相对平衡,故选B项;“保证了”说法欠妥,排除A项;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完成南移,排除C项;“全国范围”说法欠妥,排除D项。
10.(2021·河南第二次天一大联考)明代,采取定期与临时相互交替的巡按方式对地方官员进行考察监督。同时,对于外派的监察官吏,也采取定期更换的政策。这说明明代监察( )
A.重视地方吏治
B.具有动态机制
C.强调相互制衡
D.形成严密体系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采取定期与临时相互交替的巡按方式对地方官员进行考察监督。同时,对于外派的监察官吏,也采取定期更换的政策”表明,明代监察制度具有动态机制,故B符合题意;题干所给材料反映的是明代监察制度,故A不符合题意;“强调相互制衡”与题干所给材料主旨不符,故C不符合题意;“形成严密体系”与题干所给材料主旨不符,故D不符合题意。
11.(2020·四川南充月考)中国历史上,明代的言官(负责监督与上谏)声名显赫。在许多重大问题中,言官冒死上谏,秉直弹劾,甚至多次出现集体跪谏、不畏死难,或前赴后继、持续极谏的场面。明代言官这些行为( )
A.说明言官政治地位高于百官
B.表明明代皇权受到有效制约
C.源于儒家伦理和道德的影响
D.奠定了制约腐败的政治基础
答案 C
解析 儒家思想提倡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明代言官“多次出现集体跪谏、不畏死难,或前赴后继”是受到儒家思想影响,C正确。材料没有比较言官和其他官员的政治地位,A错误。明朝废除丞相之后皇权至高无上,不受约束,B错误。言官主要负责监督与上谏,并不是奠定了制约腐败的政治基础,D错误。
公士
上造
簪袅
不更
大夫
官大夫
公大夫
公乘
五大夫
左庶长
右庶长
左更
中更
右更
少上造
大上造
驷车
庶长
大庶长
关内侯
彻侯
记述
出处
如果保举被废除官籍的人为吏,就要受到交纳两副铠甲的处罚。
《秦律杂抄·除吏律》
有任人以为吏,其所任不廉、不胜任以免,亦免任者。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
山阳侯张当居为太常时,因推举的子弟多不符实,受到免职的处罚。
《汉书·陈汤传》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练习,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六年满,移验封司拨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31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含解析新人教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高频考点练34 战后苏联的改革,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