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光综合与测试单元测试同步练习题
展开这是一份沪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光综合与测试单元测试同步练习题,共22页。
第Ⅰ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如图所示,日晷是我国古代利用晷针影子测量时间的一种计时仪器,晷针影子的形成原理是( )
A.光的直线传播B.光的反射
C.光的折射D.光的色散
2.如图所示的四个光现象中,与小孔成像原理相同的是( )
A.露珠下的叶脉B.人眼看到不发光的物体
C.空中的彩虹D.日环食
3.晚上,当你从路灯正下方经过并沿地面向前移动时,在相同的时间里( )
A.人移动的距离大于头部的影子移动的距离
B.人移动的距离小于头部的影子移动的距离
C.人移动的距离等于头部的影子移动的距离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4.如图,一束光与镜面成30°角入射,以垂直纸面的直线为轴绕O点转动平面镜,使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恰好垂直,则镜面应( )
A.顺时针转动30°B.逆时针转动30°
C.顺时针转动15°D.逆时针转动15°
5.太阳光与水平方向成30°角,要使太阳光经平面镜反射,反射光沿水平方向传播,则平面镜与水平方向所成的角度(锐角)是( )
A.15°B.20°C.30°D.35°
6.在一个水深为20m的湖面的正上方,有一名跳伞运动员正从高40m的空中以5m/s的速度匀速下降,关于他在水中成像的情况,下列各种说法正确的是( )
A.运动员在水中的像始终只能在水面下20m处
B.运动员下降到20m高度时才能在水中形成像
C.运动员在水中始终能成像,像以10m/s的速度向水面靠拢
D.运动员在水中始终能成像,像以10m/s的速度向他本人靠拢,且像的大小不变
7.如图所示,甲、乙两人分别站立于一面矮墙的两边,若要在天花板上固定一平面镜使两人在图示位置彼此都能看到对方的全身,则所需的最小平面镜的位置应为( )
A.aeB.bcC.bdD.cd
8.如图所示,光线从空气射入某种液体中,入射角为45°,折射角为30°,光线射到液体底部水平放置的平面镜上又反射回来,最后光线又回到空气中的折射角是( )
A.30°B.45°C.55°D.60°
9.光从室外透过玻璃进入室内,下列光路图中正确的是( )
A.B.
C.D.
10.12﹣18岁是青少年近视的高发期,长时间上网、看电视、玩手机都有可能导致近视,以下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近视眼的成像情况和矫正方法的是( )
A.②①B.③①C.②④D.③④
11.摄影师给顾客拍照,拍完半身像后还要拍全身像,若顾客保持不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照相机应离顾客近一些,像距变大
B.照相机应离顾客近一些,像距变小
C.照相机应离顾客远一些,像距变大
D.照相机应离顾客远一些,像距变小
12.小明做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将焦距为f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度线处,光屏和点燃的蜡烛分别位于凸透镜两侧,蜡烛放置在25cm刻度线处,如图所示。将光屏移到90cm刻度线处,此时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凸透镜的焦距可能为f=10cm
B.光屏上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C.若将蜡烛和光屏位置互换,仍可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D.该实验现象能说明投影仪的工作原理
第Ⅱ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Ⅱ卷的文字说明
二.填空题(共6小题)
13.如图所示,入射光线与平面镜镜面之间的夹角为20°,若使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之间的夹角变为100°,则平面镜应绕过O点的轴沿 时针转过 。
14.小芳面向平面镜站在镜前1.5米,镜中的像与她相距 米,若她远离平面镜,则镜中的像大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早期军事上的潜望镜主要是由两块 镜组成的。
15.图是一种液面升降监测装置原理图。点光源S发出的一束激光保持一定的入射角射向平静的液面,光经液面反射后射到液面上方水平标尺上的S′点。当液面下降时,光点S′将 (选填“向左”“向右”或“不会”)移动。若S′移动的距离是液面变化高度的2倍,则激光射向液面的入射角等于 (填度数)。
16.如图所示,光在玻璃和空气的界面MN同时发生了反射和折射,其中AO为入射光线,它与界面的夹角为50°。根据图中的信息可判断:折射角的大小为 ,介质 (填“甲”或“乙”)是空气。
17.如图所示,小华拿出手机对着关闭的屏幕,看到了自己的 (填“虚”或“实”)像。保持手机到眼睛的距离不变,开启屏幕打开手机前置摄像头,大威通过摄像头成的像与屏幕关闭时成的像相比 (填“变大”“变少”或“不变”),由于不合理使用手机,小华患上了近视眼,图 (选填“甲”或“乙”)是近视眼的光路示意图。
18.小华同学将一凸透镜正对一束平行光,可得到一个很小、很亮的光斑如图甲所示,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cm。将该凸透镜、蜡烛和光屏按图乙所示安装到光具座上,在光屏上可观察到清晰倒立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像,我们生活中的 (选填“放大镜”、“近视眼镜”或“照相机”)就是遵循了凸透镜的这一成像规律。把凸透镜换成薄玻璃板,在蜡烛一侧观察玻璃板也能看到一个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蜡烛的像。
三.作图题(共5小题)
19.完成光路图.
20.如图所示入射光线与水平面成30°角,要使反射光线竖直照射到矿井中,在图中画出平面镜的位置并标出反射角度数。
21.小亮在用激光笔S照亮水槽底部的点A时,发现水槽左边内壁的某一点B也被照亮,请你画出发光点S同时照亮A、B两点的光路图。
22.如图所示,一束光射向玻璃三棱镜,请画出这束光进入三棱镜和离开三棱镜后的光线,并完成光路图。
23.如图所示,入射光线从凸透镜的焦点F发出,画出通过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四.实验探究题(共5小题)
24.小刚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如图甲所示,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凸透镜对光线有 作用,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2)如图乙所示,小刚将蜡烛移至光具座上0cm刻度处,在 刻度范围内移动光屏,直到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该像是倒立、 的实像。
(3)小刚将蜡烛移至光具座35cm刻度处,在凸透镜位置不变时,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方法一:将光屏 (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生活中 就是利用这个规律制成的。方法二: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一个焦距合适的 (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
25.小明和小李做“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分别选用焦距为10厘米和15厘米的凸透镜,以及高度为5厘米发光体进行实验。在安装和调试实验装置时,使凸透镜和光屏中心跟发光体的中心大致在;他们多次改变物距u,并测出每一次的像距v和光屏上像的高度h,实验数据如表一和表二所示。
表一焦距10厘米
表二焦距15厘米
①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与3(或4、5与6)数据中物距、像距,以及像的高度的变化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一物体经同一凸透镜成实像时, 。
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数据中焦距、像距,以及像的高度的变化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一物体经不同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相同,焦距越大,像距越大,所成像越大。
③小明和小李比较表一、表二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后发现:同一物体经不同的凸透镜成实像时,有时像的大小相等,有时像的大小不等。为了进一步研究像的高度与什么因素有关,他们计算了像距与物距的比值,并由此得出了结论:
(a)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和5数据及相关条件可知:同一物体经不同凸透镜成实像,当 时,成的像大小相等,且与物体等大。
(b)分析比较实验序号2、3、4和6数据及相关条件可知:同一物体经凸透镜成实像,当 时,成的像越大。
④进一步综合分析表一、表二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像高与物高的比值与 相等。
26.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正常人眼的成像原理类似于照相机:
小刚同学近日发现自己的眼睛“看不清黑板,正常看书看得清”,到医院进行了检查,医生告诉他已患上了近视,成像示意图为图2中的 (填“甲/乙”),近视眼的成因是人眼中起主要调节作用的结构太厚,该结构是图1中的 (填“1/2/3”)或眼球前后经过长,看远处物体时,使物像落到视网膜 (填“前/后”)方,近视眼可以使用 (凸透镜/凹透镜)加以矫正。
27.小文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时,将光分别从空气射入玻璃和水(如图)。实验数据记录在下表:
实验一:将光从空气射入玻璃中
实验二:将光从空气射入水中
分析以上数据可得:
①当光从空气垂直入射到其它透明介质时,传播方向 (选填“改变”或“不改变”)。
②当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或水中时,折射角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入射角。
③当光以相同的入射角斜射入不同的介质中时,折射角 (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说明:玻璃对光的折射本领比水对光的折射本领 (选填“强”、“弱”、“相同”)。
28.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研究光的反射规律
(1)在研究光的反射规律时,要注意观察入射光线和 的位置,并记下入射角和 的值。
(2)如图所示,ON是法线。实验时,当入射光线为AO时,反射光线为OB;当入射光线为CO时,反射光线为OD;当入射光线为EO时反射光线为OF,从这现象可以初步表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 。
(3)为了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应该改变 角的度数,改变时要保持点 的位置不变。
(4)若把此装置中的小门向后转动一个角度,则在小门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这一现象表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 。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分
评卷人
得 分
评卷人
得 分
评卷人
得 分
评卷人
得 分
实验
序号
物距
(厘米)
像距
(厘米)
像高
(厘米)
1
20
20
5
2
30
15
2.5
3
50
12.5
1.25
实验
序号
物距
(厘米)
像距
(厘米)
像高
(厘米)
4
20
60
15
5
30
30
5
6
50
21.4
2.15
实验次数
1
2
3
4
入射角i
0°
30°
45°
60°
玻璃中折射角r
0°
22°
35°
40°
实验次数
1
2
3
4
入射角i
0°
30°
45°
60°
水中折射角r
0°
17°
24°
30°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解答】解:我国古代利用日晷晷针影子变化计时是利用了沿直线传播。
故选:A。
2.【解答】解: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A、露珠下的叶脉,看起来特别粗,与放大镜的原理相同,露珠在这里相当于凸透镜,故A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人眼看到不发光的物体,物体反射的光线进入眼睛,形成视觉,故B不符合题意;
C、空中的彩虹,是空气中的小水滴对光的折射形成的,故C符合题意;
D、日环食,是因为月球绕到太阳与地球之间挡住了太阳光形成的,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形成的现象,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3.【解答】解: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原理作出人与影子的示意图如图所示。
由图及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可知:△OAB∽△OCD,
由相似的三角形的知识可得:=,
则S人=S影子,因为<1,所以S人<S影子。
即:人移动的距离小于头部的影子移动的距离。
故选:B。
4.【解答】解:当入射光线与平面镜成30°时,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是90°﹣30°=60°,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60°,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夹角为120°,若以垂直纸面的直线为轴绕O点转动平面镜,使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恰好垂直,即入射角和反射角都为45°,则入射角减小15°,因为入射光线位置不变,所以法线会逆时针转动了15°,镜面也逆时针转动15°,故D正确。
故选:D。
5.【解答】解:太阳光与水平面成30°角,反射光线沿水平方向传播,所以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是30°或150°.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相等,做出法线,根据法线与镜面垂直做出镜面。如图所示:
所以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是90°﹣×30°=75°或90°﹣×150°=15°。
故选:A。
6.【解答】解:平静的湖面相当于平面镜,运动员以5m/s的速度向下运动,运动员在水面下的像也要以5m/s的速度向上运动,如果以运动员为参照物,他们的距离每秒种靠近了10m,所以相对于运动员本人,其像的速度是10m/s,方向向上;像与物的大小总是相同的。
故选:D。
7.【解答】解:
如图所示,甲、乙两人在平面镜里成的像的位置,分别过乙的像的头顶和脚底分别作两条直线到甲的眼睛,过甲的像的头顶和脚底分别作两条直线到乙的眼睛(这两条直线就可以确定出所需最小平面镜的位置),由这四条直线与墙的交点即可确定出所需最小平面镜的位置应为bd。
故选:C。
8.【解答】解:作出光路示意图:
光线入射到平面镜上时的反射角,平面镜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而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如图所示∠2=∠1=30°
光从液体射向空气时的入射角为∠3=∠2=30°
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可知这时的折射角∠4=45°
故选:B。
9.【解答】解:第一次折射:先过入射点O垂直玻璃右表面作出法线,再在玻璃内部法线的另一侧作出折射光线,注意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第二次折射:先过O′点垂直玻璃左表面作出法线,再在玻璃的左侧空气中作出折射光线,注意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与玻璃右表面的入射光线平行,如图所示:
故选:B。
10.【解答】解: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太强造成的,使远处物体射来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
由图知,③图的入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所以③图表示了近视眼的成像情况;
结合图示可知,为了使像刚好成在视网膜上,需要使入射光线发散一些,所以应佩戴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来矫正,则①图能正确表示近视眼的矫正情况。
故选:B。
11.【解答】解:照相机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工作的,照完半身像再照全身像,像变小,像距变小,物距要变大,所以照相机离被拍摄的人要远一些,减小镜头和底片之间的距离,即像距变小。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12.【解答】解:由图知,u=50cm﹣25cm=25cm,v=90cm﹣50cm=40cm,
因为u<v,所以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其应用是投影仪。故B、D正确;
因为光路是可逆的,所以将蜡烛和光屏位置互换,仍可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故C正确;
此时2f>u>f,即2f>25cm>f,所以25cm>f>12.5cm;
v>2f,即40cm>2f,所以f<20cm,
所以20cm>f>12.5cm,即凸透镜焦距不可能是10cm。故A不正确。
故选:A。
二.填空题(共6小题)
13.【解答】解:由题目条件:入射光线与平面镜镜面的夹角为20°,所以入射角等于90°=20°=70°,反射角等于70°,即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等于140°;
要使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之间的夹角变为100°,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入射角要变为50°,即平面镜要逆时针旋转20°。
故答案为:逆;20°。
14.【解答】解:小芳同学面向穿衣镜站在镜前1.5m处,则像与镜面的距离也为1.5m,故镜中的像与她相距1.5m+1.5m=3m;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所以当她远离平面镜时,像的大小不变、像高不变;
早期军事上的潜望镜主要是由两块平面镜组成的。
故答案为:3;不变;平面。
15.【解答】解:(1)当液面发生变化,下降时,由于入射角的大小不变,所以反射光线与原来的反射光线平行;反射光斑将向右移到S″的位置,如图所示:
(2)图中反射光线与原来的反射光线平行,即:AS′∥BS″,AB为原来的水平液面,液面上方标尺是水平放置,则:AB∥OO′,所以,AB=S′S″;
OO′为液面下降的高度,已知S′移动的距离是液面变化高度的2倍,则:OO′=S′S″=AB;
根据光的反射规律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即:∠AOO′=∠BOO′,
由于△AOO′和△BOO′为直角三角形,则:AO′=AB;
所以,AO′=OO′,
则在Rt△AOO′中,∠AOO′=45°。
故答案为:向右;45°。
16.【解答】解:已知AO为入射光线,而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同种介质中、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在两种介质中,则OB为反射光线,OC为折射光线。
由图示可知,则竖直虚线为法线,水平直线MN为界面;
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折射角是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由图可知,入射光线与界面的夹角为50°,则入射角为90°﹣50°=40°;折射光线与界面的夹角为40°,则折射角为90°﹣40°=50°;
因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所以由光的折射规律可知,乙是空气,甲是玻璃。
故答案为:50°;乙。
17.【解答】解:屏幕关闭时,手机屏幕相当于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
开启屏幕打开手机前置摄像头,摄像头是凸透镜,此时大威到摄像头的距离大于两倍焦距,则他通过摄像头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大威通过摄像头成的像与屏幕关闭时成的像相比变小了;
近视眼是晶状体的曲度变大,会聚能力(即折光能力)增强,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图乙是近视眼的光路示意图。
故答案为:虚;变小;乙。
18.【解答】解:(1)由图中,平行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到一点,说明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光屏上得到的最小、最亮的光斑便是凸透镜的焦点,所以焦距为f=40.0cm﹣30.0cm=10.0cm。
(2)由图知,当蜡烛在刻度尺的20cm处,物距u=50.0cm﹣20.0cm=30.0cm>10.0cm,物体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遵循了凸透镜的这一成像规律;
(3)把凸透镜换成薄玻璃板,薄玻璃板相当于平面镜,在蜡烛一侧观察玻璃板会看到一个正立、等大的虚像,虚像在光屏上无法呈现。
故答案为:10.0;缩小;照相机;等大。
三.作图题(共5小题)
19.【解答】解:(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
(2)延长线过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如图所示:
20.【解答】解:由于反射光线竖直射入井内,过入射点O(入射光线与水平直线的交点)竖直向下作出反射光线OB;然后作∠AOB的角平分线即为法线(ON);因平面镜与法线垂直,则据此可画出平面镜的位置。
由图知: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夹角∠AOB=30°+90°=120°;
则反射角∠BON=∠AOB=×120°=60°,如图所示:
21.【解答】解:先通过水平面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连接OA为折射光线。如图所示:
22.【解答】解:光由空气斜射入玻璃,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因此折射光线应向法线靠拢;再次折射时,光由玻璃斜射入空气,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因此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射出。如图所示:
23.【解答】解: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如图所示:
四.实验探究题(共5小题)
24.【解答】解:(1)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会聚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最小、最亮的光斑就是焦点。由图可知,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焦距为61.0cm﹣50.0cm=11.0cm;
(2)将蜡烛移至光具座上0cm刻度线处,此时物距为50cm,大于二倍焦距,此时像距应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故应在61cm﹣72cm刻度范围内移动光屏,直到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该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3)将蜡烛移至光具座上35cm刻度线处,此时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成的是的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像距应大于二倍焦距,故光屏应向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生活中的投影仪就是利用这个规律制成的;
在凸透镜位置不变时,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一个焦距合适的凸透镜即远视眼镜增大会聚能力,减小像距,可使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故答案为:
(1)会聚、11.0; (2)61cm~72cm;缩小; (3)远离;投影仪;远视。
25.【解答】解:
(1)实验序号1、2与3或4、5与6数据中,光屏上得到的都是实像,所以同一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
(2)实验1、4(或2、5,3、6),物距是20cm(或30cm,50cm),物距相同,焦距越大,像距越大,所成像越大。
(3)(a)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和5数据,同一物体经不同凸透镜成实像,当物距等于像距时,成的像大小相等,且与物体等大。
(b)分析比较实验序号2、3、4和6数据,像距与物距的比值,分别为②=0.5,③=0.25,④=3,⑥=0.48,由大到小的顺序为④②⑥③;相应的像高分别为②2.5cm,③1.25cm,④15cm,⑥2.15cm,由大到小的顺序为④②⑥③;可见,同一物体经凸透镜成实像,当像距与物距的比值越大时,成的像越大;
(4)进一步综合分析表一、表二中的数据,像高与物高(5cm)的比值与物距与像距的比值相等。
故答案为:(1)物距增大,像距减小;(2)1、4(或2、5,或3、6);(3)物距等于像距;像距与物距的比值越大;(4)物距与像距的比值。
26.【解答】解:图甲的入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所以图甲表示了近视眼的成像情况,
图乙的入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后方,所以图乙表示了远视眼的成像情况,也是老花眼成像情况;
近视眼是因为晶状体焦距太短,该结构是图1中的2为晶状体;或眼球前后经过长,看远处物体时,使物像落到视网膜前方,
为了使光线会聚在原来的会聚点后面的视网膜上,就需要在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以前发散一下,因此带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来矫正。
故答案为:甲;2;前;凹透镜。
27.【解答】解:①由表格一中的第一列可知,当入射角为0°时,折射角也为0°;由此可得,当光从空气垂直入射到其它透明介质时,传播方向不发生改变。
②由表格数据可知可知,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但折射角总小于入射角;
③由表格数据可知,当光以相同的入射角斜射入不同的介质中时(例如:入射角都是30°),在水中的折射角(17°)与玻璃中的折射角(22°)不同,所以光从空气斜射入不同介质中的折射角不相等;
③光以相同的入射角从空气斜射入不同的介质中,折射角是不相同的,由在水中的折射角要小于在玻璃中的折射角,可知,水对光的折射本领小于玻璃对光的折射本领。
故答案为:①不改变;②小于;③不相等;④强。
28.【解答】解:(1)在研究光的反射规律时,重点是探究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的关系;以及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关系;因此实验时要注意观察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位置关系,并记下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值;
(2)从图中可以看出入射光线为AO与反射光线为OB在法线两侧;入射光线为CO与反射光线为 OD在法线两侧;入射光线为 EO 与反射光线为OF在法线两侧,因此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
(3)为了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他应该改变入射角角的度数,同时要保持入射点O的位置不变,以比较两个角的关系;
(4)若把此装置中的小门向后转动一个角度,则在小门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所以可得:只有在同一平面上才可以看到反射光线;即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故答案为:
(1)反射光线;反射角;
(2)法线两侧;
(3)入射;O;
(4)同一平面内。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日期:2021/9/15 22:49:38;用户:17702194526;邮箱:17702194526;学号:23254122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初中沪教版第二章 光综合与测试练习,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沪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光综合与测试测试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沪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光综合与测试课堂检测,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