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全册物理新鲁科版必修第一册授课课件+教案
高中物理鲁科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5节 超重与失重教学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物理鲁科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5节 超重与失重教学课件ppt,共3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竖直向上,加速运动,速运动,竖直向下,减速运动,重力加速,全失重,课堂回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超重现象1.定义: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_________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2.产生条件:物体具有_________的加速度。3.运动类型:超重物体做向上的_________或向下的__________。
二、失重现象1.定义: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______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2.产生条件:物体具有_________的加速度。3.运动类型:失重物体做向上的_________或向下的__________。
4.完全失重:(1)定义:物体对悬挂物的_____(或对支持物的_____)等于零的状态。(2)产生条件:物体竖直向下的加速度等于____________。
(3)所有的抛体运动,在不计阻力的情况下,都处于__________状态。
一、认识超重和失重1.超、失重的本质:超、失重是一种现象,并非物体的实际重力发生变化,而是物体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或对台秤的压力大于或小于真实重力的一种现象。
2.超、失重的特点:(1)无论超重、失重或完全失重,物体的重力都不变。(2)在完全失重状态下,一切由重力产生的现象都会完全消失。
3.超、失重与运动的关系:物体是否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不在于物体向上运动还是向下运动,而在于物体的加速度方向,只要其加速度在竖直方向上有分量,物体就会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
【典例示范】在升降的电梯内的水平地面上放一体重计,电梯静止时,小吴同学站在体重计上,体重计的示数为60kg,电梯运动时,某一段时间小吴同学发现体重计的示数为72kg,在这段时间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吴同学所受的重力变大了B.小吴同学对体重计的压力大于体重计对他的支持力C.电梯的加速度的方向一定竖直向上D.电梯的运动方向一定竖直向上
【解析】选C。在地球表面同一纬度重力与人的运动情况和是否受到其他力的作用无关,选项A错误;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压力和支持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选项B错误;体重计的示数72kg大于60kg,说明合力方向向上,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得加速度方向向上,选项C正确;加速度向上,电梯可能加速上升,也可能减速下降,选项D错误。
【规律方法】判断超、失重的方法(1)从受力角度:超重:物体所受向上的拉力(或支持力)大于重力;失重:物体所受向上的拉力(或支持力)小于重力;完全失重:物体所受向上的拉力(或支持力)为零。
(2)从加速度的角度:超重时,物体具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失重时,物体具有竖直向下的加速度;完全失重时,物体具有竖直向下的加速度,且加速度的大小等于重力加速度。
【母题追问】1.(多选)如果小吴同学将【典例示范】中的情境换到了如图所示的倾斜的电动扶梯,他站在扶梯上,经历了扶梯由静止经缓慢加速再到匀速运动的过程,则在这两个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加速时小吴所受重力与支持力的合力方向是竖直向上B.扶梯对小吴的支持力方向始终是竖直向上C.扶梯对小吴的摩擦力方向始终指向右上方D.扶梯对小吴的作用力的方向先指向右上方,再竖直向上
【解析】选A、B、D。以小吴为研究对象,加速时,小吴处于超重状态,竖直方向上,支持力大于重力,两者合力竖直向上,A正确;无论扶梯加速还是匀速运动,支持力均垂直于接触面指向小吴,B正确;当扶梯缓慢加速时,扶梯对小吴摩擦力水平向右,对小吴支持力竖直向上,此二力的合力指向右上方,匀速时,对小吴没有摩擦力,对小吴仅有竖直向上的支持力,故C错误,D正确。
2.在【典例示范】的情境下,小吴举起了质量为m的物体,如果在地面上,小吴最多可以举起物体的质量为M,则m和M的关系是( )A.m=M B.m>MC.mmg,在地面上,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小吴施加给物体的力等于物体的重力,即F=Mg,对于同一个人,能够输出的力是确定的,即mN甲,N′乙>N乙B.N′甲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物理第5章 牛顿运动定律第5节 超重与失重多媒体教学ppt课件,文件包含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5章第5节超重与失重课件ppt、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5章第5节超重与失重学案doc、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课后素养落实17超重与失重含答案doc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5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物理鲁科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5节 超重与失重教案配套ppt课件,共39页。
这是一份高中物理鲁科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5节 超重与失重说课ppt课件,共2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基础探究,合作探究,实践应用,知识梳理,形成概念掌握新知,竖直向下,思考与自测,突破要点提升关键,问题情境,归纳拓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