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高频考点专题练习
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高频考点练4 汉至元地方治理制度与行政区划的变革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高频考点练4 汉至元地方治理制度与行政区划的变革,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新唐书》记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A.打击豪强地主
B.实行“推恩令”
C.强化政权认同
D.推行“无为而治”
答案 C
解析 西汉前期,中央政府先后下令,让全国各地的诸侯王都在其封地内为太上皇和高祖皇帝立庙,其目的在于强化对中央政权的认同,C项正确;在诸侯王的封地内为皇帝们立庙,与打击豪强地主无关,A项错误;实行“推恩令”是在汉武帝时期,B项错误;为皇帝们立庙与推行“无为而治”不符,D项错误。
2.(2020·陕西省宝鸡市一模)西汉初年,谋士贾谊提出两方面治国措施:其一曰:割地定制,即“众(分)建诸侯而少其力、地尽而止”;其二曰:定礼制,对同姓王在制度、名号、衣、器物等方面提出具体礼制来标示其等级尊卑。这些措施( )
A.希望重建西周制度
B.意图放弃无为而治
C.意在加强中央权威
D.利于诸侯巩固统治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对同姓王在制度、名号、衣、器物等方面提出具体礼制来标示其等级尊卑”可知,贾谊通过割地定制和定礼制两项措施,使诸侯的权力受到了限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C项。
3.(2020·湖北省线上调研)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德”治国谓之“王道”;以“刑”治国谓之“霸道”;二者结合便谓之 “霸王道杂之”。下列最接近“霸王道杂之”的是( )
A.秦灭六国后,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B.西汉平定七国之乱和颁行推恩令
C.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节度使
D.宋太祖调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答案 B
解析 “霸王道杂之”是一种能有效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方式,它融合了儒家思想、法家思想中的各种元素,使统治者在处理各种社会问题时能够游刃有余,西汉时,平定七国之乱属于“武治” (霸道),颁行推恩令是“文治” (王道),故B项正确。
4.(2021·湖北省荆州市一模)据江陵张家山汉墓竹简《津关令》记载,汉初在帝国东西部之间设有关、津,并利用其间的山河险阻构筑了一道自南向北的要塞。汉朝廷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防范诸侯王的叛乱
B.抵御匈奴人的侵扰
C.推行官营商业政策
D.有效掌控人口资源
答案 A
解析 西汉定都长安,并且在汉朝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为了防止各地诸侯王的叛乱,西汉政府在东西部之间设立诸多关、津,“并利用其间的山河险阻构筑了一道自南向北的要塞”,故选A项。
5.西汉中期的《史记》记载人物籍贯以封国国名为主,县名次之,绝少以郡命名;东汉成书的《汉书》以封国命名籍贯的数量骤减,且在记述司马迁以后的人物籍贯时,在县名前加上郡名成为主流。由此可推知( )
A.宗法关系逐渐淡出两汉政治构架
B.以县为主导的区域观念逐渐形成
C.朝廷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渐趋强化
D.封国在国家政治体制中占主导地位
答案 C
解析 材料史书中对人物籍贯的记载从以封国国名为主改变为以郡县名称为主,结合所学可推知,朝廷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渐趋强化,故C项正确;人物籍贯与宗法血缘无关,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从国名为主到“郡”名为主,B项错误;D项与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不符,排除。
6.(2020·广东二模)汉武帝曾将关中北部的东界由黄河一线向东推进至太行山一线,将关中中部的函谷关向东迁移了三百里,从而极大地拓广了关中范围。他还将此区域内的侯国一次性迁到太行山以东地区重新安置。汉武帝的主要目的是( )
A.削弱王国经济实力
B.巩固关中控御全国
C.逐步废除分封制度
D.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答案 B
解析 关中地区是汉朝都城所在地,是其统治的核心地区,拓广关中范围并迁徙其区域内的侯国,有利于加强对关中的统治,进而起到控御全国的作用,故选B项。
7.(2020·长郡十五校第一次联考)汉武帝时期,圆形文字瓦当是瓦当艺术发展史的巅峰,如图是一组当时宫廷建筑常见的瓦当样式,对此下列说法准确的是( )
“汉并天下”瓦当 “亿年无疆”瓦当 “长乐万岁”瓦当
A.精美的瓦当说明当时中国制瓷技术的先进
B.圆形文字瓦当体现出汉王朝大一统的气象
C.皇帝个人喜好是影响瓦当样式最主要因素
D.瓦当中的文字标志着汉字成熟
答案 B
解析 瓦当中的文字和瓦当的形态都体现了大汉统一的气度,故选B项;瓦当是陶器,不是瓷器,排除A项;皇帝的喜好只是影响瓦当发展的一个因素,而不是最主要的,排除C项;中国汉字成熟的标志是甲骨文的出现,故D项错误。
8.(2020·湖北省线上调研)《新唐书》记载:贞元八年(792年)河南、河北、江、淮、荆、襄、陈、许等四十余州发生水灾,中书侍郎陆贽秉持“所费者财用,所收者人心”之“王化远被”理念“上奏”劝德宗遣使赈灾。陆贽的“上奏”立足于( )
A.把应灾权力逐步收回中央
B.“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理念
C.重建中央在地方的核心地位
D.加强中央财权,防止独立倾向
答案 C
解析 唐德宗时的社会环境是节度使势力膨胀,中央集权已经严重削弱,陆贽的“遣使赈灾”是希望中央能够有所行动,以此来重建朝廷在地方的核心地位,故C项正确。
9.(2020·黑龙江部分学校联考)唐代见于史志的羁縻府州有856个,“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少数民族)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同时,又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都护府,由中央任命长史、司马等官员,负责管理边防、行政和民族事务。唐代的这些举措( )
A.消除了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
B.体现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
C.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D.导致了地方官员职权的混乱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少数民族首领可担任官职并世袭,而且部分官员由中央派遣有助于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故选C。
10.唐宋以来,宰相出任藩镇节度使或藩帅带宰相官衔者,称为使相。据下表可知( )
唐代中后期使相变化( )
A.藩镇割据导致使相出现
B.地方的独立性逐渐加强
C.使相分割了宰相的权力
D.使相致使唐代战争不断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反映的节度使的出身多由科举到由强藩霸臣推荐,所在由一直在中央到几乎全部在藩镇,以及从结果上来看由代天子巡边到藩镇之间频繁征战等方面可以看出,节度使权力越来越大,地方的独立性越来越强。故答案为B项。
11.宋代规定地方官不得在本籍任职,其到任需提交自身材料,然后由本州知州、通判进行审查,合格后再连同所回避之人,分别向转运司递交担保。若有诈伪,则要处以杖一百的惩罚。这说明宋代( )
A.注重维护统治机器正常运行
B.建立了完备的官员审查制度
C.在地方实行了权力制衡体制
D.削弱了地方政府的管理权力
答案 B
解析 回避制度规定执行个人申报与相关部门审查相结合的程序,体现建立完备的官员审查制度,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注重维护统治机器正常运行,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在地方实行权力制衡体制,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削弱了地方政府的管理权力,排除D。
12.(2020·贵州贵阳二模)宋代董煟在《救荒活民书》中将救荒(救灾)之政的责任人定为:人主、宰执、监司、太守、县令,“监司守令所当行,人主宰执之所不必行;人主宰执之所行,又非监司太守县令之所宜行”。这表明作者主张救荒( )
A.应严格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B.中央和地方各司其职相互配合
C.要加强权力之间相互牵制
D.加强中央集权和中央政府统筹
答案 B
解析 材料“宋代董煟在《救荒活民书》中将救荒(救灾)之政的责任人定为:人主、宰执、监司、太守、县令,‘监司守令所当行,人主宰执之所不必行;人主宰执之所行,又非监司太守县令之所宜行’”表明作者主张救荒时中央和地方各司其职相互配合,故选B项。
13.(2021·河北省廊坊市省级示范性高中第一次联考)元朝在设置行省辖区时,打破自然界限,不顾区域文化和经济的联系,将秦岭以南的汉中地区由四川划分给陕西,江西、广东合为江西行省,湖南、广西、湖北并为湖广行省。元朝的这一做法旨在( )
A.提高行政效率
B.创新政治体制
C.加强中央集权
D.促进民族融合
答案 C
解析 秦汉以来,地理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或历史传统等因素来确定,这种安排客观上又容易被地方长官当作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自元代始,行省区划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使各行省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以利于中央的控制,故选C。
14.(2020·安徽A10联盟高三摸底考试)元代的高层政区(行省)不存在多个机构的并立,而是众建其官,实行众官集体负责制,尤其是军事、财赋二柄不得集于一人。这表明元代( )
A.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B.提升了地方行政效率
C.建立了分权制衡机制
D.出现严重的冗官问题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元代的高层政区(行省)不存在多个机构的并立,而是众建其官,实行众官集体负责制,尤其是军事、财赋二柄不得集于一人”可知,元代通过地方集体负责制,避免地方官员专权,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A项。
15.(2020·湖南省怀化市期末)下表摘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对表中信息解读准确的是( )
A.管理层级和管理幅度影响行政区划
B.统县政区均由高层政区演变而来
C.州的层级变动体现了中央集权弱化
D.县级政区创始于秦朝并最为稳定
答案 A
解析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郡县制—州郡县制—州县制—道路制—行省制等,层级历经了两级制—三级制等,这与管理层级和管理幅度相关,故选A项;统县政区中的“府”不是由高层政区发展而来的,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排除C项;县级政区创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
16.(2020·湖南郴州期末)下图是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的比较, 据此可知,运河的开凿与整修( )
隋朝大运河图 元朝大运河图
A.反映古代政治中心的转移
B.缓解北方水资源不足问题
C.体现农耕文明的封闭特征
D.巩固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
答案 A
解析 洛阳是隋朝的都城之一,所以运河经过洛阳,元朝的首都是大都,所以大运河由杭州直接通往大都,这反映运河的开凿与整修反映了古代政治中心的转移,A项符合题意。
17.“封建”一词在中国古代意谓“封土建国”“封爵建藩”。项羽封建六国贵族,结果自取灭亡;刘邦封建同姓子弟,引发七国之乱;西晋封建司马氏宗室,导致八王之乱;朱元璋封建二十余子,酿成靖难之役。这反映了( )
A.血缘政治影响深远
B.宗室拱卫专制王权
C.封建导致政权衰亡
D.封建体制日趋完善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六国贵族”“刘邦封建同姓子弟”“西晋封建司马氏宗室”“朱元璋封建二十余子”可以总结出受封的人都有血缘关系,统治者封建以后对当时产生深远影响,答案为A。时间阶段
数量(位)
出身
所在
结果
唐玄宗(44年间)
8
多科举出身;安史之乱后奖赏军功
大部分都为宰相,一直在中央
代天子巡边
唐肃宗—唐懿宗(100年间)
36
几乎都是藩镇节度使
多数在藩镇,不在中央
形成大量强藩
唐僖宗—唐哀帝(34年间)
67
强藩霸臣推荐
几乎全部在藩镇,不在中央
藩镇之间频繁征战
时期
高层政区
统县政区
县级政区
秦
郡
县、道
魏晋南北朝
州
郡、王国
县、侯国
唐后期五代
道(方镇)
府、州
县
宋
路
府、州
县
元
省
路、府、州
县
清
省
府
州、县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02 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师版),共23页。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考点02 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帮,共23页。
这是一份高频考点13 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进-【高频考点专练】2023年高考一轮复习模拟题汇编(原卷版),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领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