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4 化学反应原理第三章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第四节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教案及反思
展开[课标要求]
1.了解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2.了解溶度积的意义。
3.知道沉淀生成、沉淀溶解、沉淀转化的本质是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
1.沉淀生成的主要方法有调节pH法和加沉淀剂法。
2.沉淀转化的实质就是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
3.溶度积“三要素”:
(1)含义:难溶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幂之积。
(2)影响因素:Ksp只与温度有关。
(3)意义:Ksp反映难溶电解质的溶解能力,相同类型的难溶电解质,Ksp越小,溶解能力越小。
4.溶度积规则:
(1)当Qc>Ksp,有沉淀析出。
(2)当Qc=Ksp,溶液饱和,沉淀和溶解处于平衡状态。
(3)当Qc<Ksp,溶液未饱和,无沉淀析出。
1.25 ℃时,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
2.沉淀溶解平衡
(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当沉淀溶解和生成的速率相等时,即达到溶解平衡。
(2)图示:
(3)表示方法:以AgCl为例,溶解平衡可表示为
AgCl(s)Ag+(aq)+Cl-(aq)。
3.特征
4.影响沉淀平衡的因素
(1)内因。难溶电解质本身的性质,是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主要因素。
(2)外因。以AgCl为例:AgCl(s)Ag+(aq)+Cl-(aq)
外界条件 | 移动方向 | c(Ag+) |
升高温度 | 右移 | 增大 |
加入少量AgNO3 | 左移 | 增大 |
加入Na2S | 右移 | 减小 |
通入HCl | 左移 | 减小 |
1.对“AgCl(s)Ag+(aq)+Cl-(aq)”的理解正确的是( )
A.说明AgCl没有完全电离,AgCl是弱电解质
B.说明溶解的AgCl已完全电离,是强电解质
C.说明Ag+与Cl-反应不能完全进行到底
D.说明Ag+与Cl-反应可以完全进行到底
解析:选C AgCl(s)Ag+(aq)+Cl-(aq)表示的是AgCl的溶解平衡,说明Ag+与Cl-反应不能完全进行到底。
2.石灰乳中存在下列平衡:Ca(OH)2(s)Ca2+(aq)+2OH-(aq),加入少量下列溶液,可使Ca(OH)2(s)减少的是( )
①Na2CO3溶液 ②AlCl3溶液 ③NaOH溶液
④CaCl2溶液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选A CO结合Ca2+生成CaCO3沉淀,使平衡右移,①正确;Al3+结合OH-生成Al(OH)3沉淀,使平衡右移,②正确;增加OH-浓度,平衡左移,③错误;c(Ca2+)增大,平衡左移,④错误。
3.在一定温度下,当Mg(OH)2固体在水溶液中达到下列平衡时:Mg(OH)2(s)Mg2+(aq)+2OH-(aq),要使Mg(OH)2固体减少而c(Mg2+)不变,可采取的措施是( )
A.加MgSO4固体 B.加HCl溶液
C.加NaOH固体 D.加水
解析:选D Mg(OH)2(s)Mg2+(aq)+2OH-(aq),加MgSO4固体使该溶解平衡左移,Mg(OH)2固体增多,c(Mg2+)变大;加HCl溶液使该溶解平衡右移,Mg(OH)2固体减少,c(Mg2+)变大;加NaOH固体使该溶解平衡左移,Mg(OH)2固体增多,c(Mg2+)变小。
4.把Ca(OH)2放入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Ca(OH)2(s)Ca2++2OH-,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恒温下向溶液中加入CaO,溶液的pH升高
B.给溶液加热,溶液的pH升高
C.向溶液中加入Na2CO3溶液,其中固体质量增加
D.向溶液中加入少量NaOH固体,Ca(OH)2固体质量不变
解析:选C A项,CaO+H2O===Ca(OH)2,由于保持恒温,Ca(OH)2溶解度不变,c(OH-)不变,因此pH不变;B项,加热时Ca(OH)2溶解度减小,平衡逆向移动,c(OH-)减小,pH减小;C项,CO+Ca2+===CaCO3↓,使平衡正向移动,Ca(OH)2固体减少,但固体总质量增大;D项,加入NaOH固体时,c(OH-)增大,平衡逆向移动,因此Ca(OH)2固体增多。
1.沉淀的生成
(1)沉淀生成的应用:常利用生成沉淀来除去或分离某些离子、提纯物质。
(2)沉淀的方法
①调节pH法:加入氨水调节pH至7~8,可除去氯化铵中的杂质氯化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Fe3++3NH3·H2O===Fe(OH)3↓+3NH。
②加沉淀剂法:以Na2S、H2S等作沉淀剂,使Cu2+、Hg2+等生成极难溶的硫化物CuS、HgS等沉淀。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如下:
Cu2++S2-===CuS↓,Cu2++H2S===CuS↓+2H+;
Hg2++S2-===HgS↓,Hg2++H2S===HgS↓+2H+。
2.沉淀的溶解
(1)溶解原理
根据勒夏特列原理,对于在水中难溶的电解质,如果设法不断地移去溶解平衡体系中的相应离子,使平衡向沉淀溶解的方向移动,就可以使沉淀溶解。
(2)溶解方法
①酸溶解法:利用较强的酸溶解较弱酸的难溶盐。
如CaCO3难溶于水,却易溶于盐酸,过程可表示为
CaCO3(s)Ca2+(aq)+CO(aq),
CO+H+HCO,HCO+H+H2CO3,
H2CO3===H2O+CO2↑。
②盐溶液溶解法:
实验操作 | |||
实验现象 | 沉淀不溶解 | 沉淀溶解 | 沉淀溶解 |
实验结论 | Mg(OH)2沉淀不仅能被盐酸溶解,还能被NH4Cl溶液溶解 |
3.沉淀的转化
(1)沉淀转化实验
①难溶性银盐之间的转化。
步骤 | |||
现象 | 白色沉淀 | 黄色沉淀 | 黑色沉淀 |
化学方程式 | NaCl+AgNO3===AgCl↓+NaNO3 | AgCl+KI===AgI+KCl | 2AgI+Na2S===Ag2S+2NaI |
②Mg(OH)2与Fe(OH)3之间的转化。
步骤 | ||
现象 | 产生白色沉淀 | 产生的白色沉淀逐渐变为红褐色沉淀 |
化学方程式 | MgCl2+2NaOH=== Mg(OH)2↓+2NaCl | 3Mg(OH)2+2FeCl3===2Fe(OH)3+3MgCl2 |
(2)沉淀转化的实质:溶解度小的沉淀转化成溶解度更小的沉淀,两种沉淀的溶解度差别越大,沉淀越容易转化。
(3)沉淀转化的应用
①锅炉除水垢。
水垢[含CaSO4(s)]CaCO3(s)Ca2+(aq)
②除去硫酸铜溶液中的铁离子。
Cu2+Fe(OH)3↓
[特别提醒]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也是有条件的,条件变化,平衡被破坏。通过条件的变化可以使沉淀生成、沉淀溶解,也可以使沉淀转化。
1.除去溶液中的SO,选择钙盐还是钡盐?为什么?
提示:根据CaSO4微溶于水,BaSO4难溶于水,除去SO时,应选择钡盐,因为钡盐可使SO沉淀的更完全。
2.向5 mL稀的NaCl溶液中滴入一滴AgNO3溶液,出现白色沉淀,继续滴加一滴KI溶液并振荡,沉淀变为黄色,再滴入一滴Na2S溶液并振荡,沉淀又变成黑色,依据上述变化过程,你能判断出AgCl、AgI、Ag2S三者溶解能力的强弱吗?
提示:依据沉淀转化的实质可知三者溶解能力为AgCl>AgI>Ag2S。
1.沉淀的生成
(1)沉淀生成时沉淀剂的选择原则
①使生成沉淀的反应进行得越完全越好(被沉淀离子形成沉淀的Ksp尽可能地小,即沉淀溶解度越小越好)。
如除去废水中的Cu2+,可以使Cu2+转化成CuCO3、Cu(OH)2或CuS,依据三者溶解度的大小可知,选择沉淀剂(FeS)可以使废水中的Cu2+转化成溶解度更小的CuS。
②不能影响其他离子的存在,由沉淀剂引入溶液的杂质离子要便于除去或不引入新的杂质离子。
(2)常用的沉淀方法
①调节pH法:
通过调节溶液的pH,使溶液中的杂质离子转化成沉淀而除去。
②直接沉淀法:
通过沉淀剂除去溶液中的某种指定离子或获取该难溶电解质。
2.沉淀的溶解
沉淀溶解时的关键步骤是加入的试剂能与产生沉淀的离子发生反应,生成挥发性物质(气体)或弱电解质(弱酸、弱碱或水),使平衡向沉淀溶解的方向移动,使沉淀溶解的常用方法主要有三种:
(1)加入适当试剂,使其与溶液中某种离子结合生成弱电解质。
(2)加入适当氧化剂或还原剂,与溶液中某种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3)加入适当试剂,与溶液中某种离子结合生成配合物。
3.沉淀的转化
(1)沉淀转化的实质是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一般是溶解度小的沉淀会转化生成溶解度更小的沉淀。
(2)当一种试剂能沉淀溶液中几种离子时,生成沉淀所需试剂离子浓度越小的越先沉淀;如果生成各种沉淀所需试剂离子的浓度相差较大,就能分步沉淀,从而达到分离离子的目的。
(3)溶解度较小的沉淀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化成溶解度较大的沉淀,如在BaSO4的饱和溶液中加入高浓度的Na2CO3溶液,也可以转化成溶解度较大的BaCO3沉淀。
1.要使工业废水中的Pb2+沉淀,可用硫酸盐、碳酸盐、硫化物等作沉淀剂,已知Pb2+与这些离子形成的化合物的溶解度如下:
化合物 | PbSO4 | PbCO3 | PbS |
溶解度/g | 1.03×10-4 | 1.81×10-7 | 1.84×10-14 |
由上述数据可知,选用的沉淀剂最好是( )
A.硫化物 B.硫酸盐
C.碳酸盐 D.以上沉淀剂均可
解析:选A 产生沉淀的溶解度越小,沉淀反应进行的越完全。
2.在含有浓度均为0.01 mol·L-1的Cl-、Br-、I-的溶液中,缓慢且少量地加入AgNO3稀溶液,结合溶解度判断析出三种沉淀的先后顺序是( )
A.AgCl、AgBr、AgI B.AgI、AgBr、AgCl
C.AgBr、AgCl、AgI D.三种沉淀同时析出
解析:选B AgI比AgBr、AgCl更难溶于水,故Ag+不足时先生成AgI,析出沉淀的先后顺序是AgI、AgBr、AgCl。
3.在有固态CaCO3存在的饱和溶液中,存在着如下平衡CaCO3(s)Ca2+(aq)+CO(aq),加入下列溶液能使CaCO3质量增加的是( )
A.CaCl2溶液 B.KNO3溶液
C.NH4Cl溶液 D.NaCl溶液
解析:选A 加入CaCl2溶液,溶液中c(Ca2+)增大,平衡逆向移动,CaCO3质量增加,A正确;加入KNO3溶液,相当于加入水,溶液中c(Ca2+)、c(CO)均减小,平衡正向移动,CaCO3质量减少,B错误;加入NH4Cl溶液,NH水解产生的H+与CO反应,c(CO)减小,平衡正向移动,CaCO3质量减少,C错误;加入NaCl溶液,相当于加入水,溶液中c(Ca2+)、c(CO)均减小,平衡正向移动,CaCO3质量减少,D错误。
1.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在难溶电解质的饱和溶液中,各离子浓度幂之积为一常数,叫做溶度积常数,简称溶度积。用Ksp表示。
2.表达式
对于反应MmAn(s)mMn+(aq)+nAm-(aq),
Ksp=[c(Mn+)]m·[c(Am-)]n。
如Mg(OH)2的Ksp=c(Mg2+)·c2(OH-)。
3.影响因素
1.已知FeS和CuS的溶度积常数:Ksp(FeS)=6.3×10-18,Ksp(CuS)=1.3×10-36,你能确定相同温度下CuS和FeS的溶解度的大小吗?
提示:依据FeS和CuS的Ksp可知,相同温度下,FeS的溶解度大于CuS的溶解度。
2.要将等体积的4×10-3 mol·L-1的AgNO3溶液和4×10-3 mol·L-1的K2CrO4溶液混合,是否能析出Ag2CrO4沉淀?[已知Ksp(Ag2CrO4)=9.0×10-12]
提示:混合后c(Ag+)=c(CrO)=2×10-3 mol·L-1
Qc=c2(Ag+)·c(CrO)=(2×10-3)2×2×10-3=8×10-9>9.0×10-12,故有Ag2CrO4沉淀析出。
1.溶度积与离子积的关系
通过比较溶度积与溶液中有关离子浓度幂的乘积——离子积Qc的相对大小,可以判断难溶电解质在给定条件下沉淀能否生成或溶解:
(1)Qc>Ksp,溶液过饱和,有沉淀析出,直至溶液饱和,达到新的平衡。
(2)Qc=Ksp,溶液饱和,沉淀与溶解处于平衡状态。
(3)Qc<Ksp,溶液未饱和,无沉淀析出,若加入过量难溶电解质,难溶电解质溶解直至溶液饱和。
2.溶度积与沉淀溶解能力的关系
溶度积(Ksp)反映了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对于阴、阳离子个数比相同的电解质,Ksp的数值越大,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度越大。
(2)对于阴、阳离子个数不同的电解质,Ksp小的电解质的溶解度不一定比Ksp大的溶解度小,如Ksp(Ag2CrO4)<Ksp(AgCl),但Ag2CrO4的溶解度大于AgCl的溶解度。因此,不能通过比较Ksp数值的大小来确定溶解度的大小。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Ksp只与难溶电解质的性质和温度有关
B.由于Ksp(ZnS)>Ksp(CuS),所以ZnS沉淀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CuS沉淀
C.其他条件不变,离子浓度改变时,Ksp不变
D.两种难溶电解质作比较时,Ksp小的溶解度一定小
解析:选D 溶度积常数只与电解质本身的性质和温度有关,A正确;由于Ksp(ZnS)>Ksp(CuS),在ZnS饱和溶液中加入含Cu2+的溶液,可生成CuS沉淀,B正确;难溶物确定时,Ksp只受温度的影响,与浓度无关,C正确;对于阴、阳离子的个数比相同即同一类型的难溶电解质,Ksp的数值越大,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越强,即溶解度越大,对于阴、阳离子的个数比不同即不同类型的难溶电解质,不能直接用Ksp的大小比较它们的溶解度,必须通过计算进行比较,D错误。
2.已知Ksp(AgCl)=1.56×10-10,Ksp(AgBr)=7.7×10-13,Ksp(Ag2CrO4)=9×10-11。某溶液中含有Cl-、Br-和CrO,浓度均为0.010 mol·L-1,向该溶液中逐滴加入0.010 mol·L-1的AgNO3溶液时,三种阴离子产生沉淀的先后顺序为( )
A.Cl-、Br-、CrO B.CrO、Br-、Cl-
C.Br-、Cl-、CrO D.Br-、CrO、Cl-
解析:选C 根据三种难溶物的溶度积数据,在Cl-、Br-和CrO的浓度均为0.010 mol·L-1时,氯离子沉淀时银离子的最小值是1.56×10-10/0.010 mol·L-1=1.56×10-8 mol·L-1,溴离子沉淀时银离子的最小值是7.7×10-13/0.010 mol·L-1=7.7×10-11 mol·L-1,CrO沉淀时银离子的最小值是(9×10-11/0.010 mol·L-1)=3×10-4.5 mol·L-1,沉淀所需银离子浓度小的先沉淀,所以三种离子沉淀的先后顺序是Br-、Cl-、CrO。
3.在0.10 mol·L-1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稀溶液充分搅拌,有浅蓝色氢氧化铜沉淀生成,当溶液的pH=8时,c(Cu2+)=________mol·L-1{Ksp[Cu(OH)2]=2.2×10-20}。若在0.1 mol·L-1硫酸铜溶液中通入过量H2S气体,使Cu2+完全沉淀为CuS,此时溶液中的H+浓度是________mol·L-1。
解析:pH=8时,c(OH-)=10-6 mol·L-1,由硫酸铜的溶度积常数可知:Ksp=2.2×10-20=10-12×c(Cu2+),得c(Cu2+)=2.2×10-8 mol·L-1;使Cu2+沉淀完全,已知c(Cu2+)=0.1 mol·L-1,根据反应关系式:Cu2+~2H+得c(H+)=0.2 mol·L-1。
答案:2.2×10-8 0.2
化学选修3 物质结构与性质第四节 离子晶体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化学选修3 物质结构与性质第四节 离子晶体教学设计,共8页。
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4 化学反应原理第四节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4 化学反应原理第四节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化学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4 化学反应原理第三章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第四节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化学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4 化学反应原理第三章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第四节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点拨,学习训练材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