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九年级全册第一节 物体的内能教案设计
展开课题
物体的内能
教
学
目
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类比观察,能简单描述内能的初步概念。知道内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2.通过实验和体验活动,知道通过做功和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内能。了解热量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和体验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活跃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2.通过分析具体实例,促使学生尝试应用学到的物理知识去解释具体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人类认知内能过程的几个片段,感受人类认知内能过程中从宏观跨越到微观的伟大,和人类认知过程中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精神。
2.通过学习,感受到用微观理论去解释宏观现象的奇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和相关科学技术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助于建立正确的科学观。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1.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内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2.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能举出相关事例。
教学难点:1.内能的初步概念。
2.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本质区别。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实验法、列举实例法、学生实验体验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若干根20 cm的细铁丝、砂布、压缩空气引火仪
教学过程
引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课题
向学生展示两幅有关“冰”与“火”强烈对比的图片。
观看、思考、感受。
图片点出课题
新
课
教
学
新
课
教
学
一、认识内能
1.温故知新:复习机械能以及分子动理论等八年级相关知识。
通过类比可得:运动着的分子也有动能.存在间距且相互吸引的分子间也有势能
2.引导学生得出内能的定义:物体内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以及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内能的单位是焦耳(J)。
3.决定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
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不同物体,内能大小还与物体的质量、体积、状态等因素有关。
4.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而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有关,所以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
5.回到题图,炽热的钢水温度很高,具有的内能很大,冰冷的冰山很冷,有内能吗?
结论: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物体的内能不可能为0.
观看flash课件,进行类比联想
思考、联想、类比、理解。
结合内能定义及实际例子引导学生分析决定内能大小的因素。
思考问题:一个木块静止在水平地面上,木块有机械能吗?有内能吗?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引导其从冰分子的状态进行分析。
“类比”理解是物理教学时,遇到较抽象的概念时常用的一种方法。是感性认识迈向理性认识的好方法,适合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也是间接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方法,为高中继续学习更加抽象的概念做个铺垫。
给出内能的定义至关重要,为以后规范的表述内能和分析内能的变化做好铺垫。
重点强调分子的热运动是永不停息的,且分子间肯定存在着引力和间距。
二、物体内能的改变
1.想一想,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如何判断同一物体内能是否发生了变化。
(1)小组讨论:内能大小变化表现在哪?
(2)讨论结果: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物体温度升高,表明分子运动速度加快,意味着内能增加。
2.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1)改变物体内能方法:做功
演示实验:压缩空气引火仪
(2)分组实验并讨论。
[想一想 做一做] 你怎样让一段20cm的铁丝温度升高呢?
= 1 \* GB3 ①动手探究尝试,怎样利用砂布使铁丝温度升高?
= 2 \* GB3 ②引导学生发散思考:还可以通过其他什么方法使铁丝温度升高?
= 3 \* GB3 ③引导学生将方法进行归类。
(3)总结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3.两种方式改变内能的本质区别:
引导学生从能量转化及转移的角度,分析一下这两种方式的本质。
4.热量的概念: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间传递的内能的多少称为热量(Q),其单位是J.
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内能减少;
低温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小组讨论。
从宏观现象推理出微观机制,再从微观理论推出宏观表现,思考内能改变的外在表现。
学生尝试总结。
教师讲解操作过程,由学生亲自上台进行演示实验。
小组讨论并实践提高铁丝温度的方法。提出使铁丝温度升高的方法有:用砂布不断摩擦、反复弯折、用火焰加热、用锤子敲打等等。
学生从能量转化及转移的角度,可以分析得出:做功改变内能属能的转化,而热传递属能的转移。
强调热量是个过程量,是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内能的多少。因此不能说物体含有多少热量。
给学生搭建平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散思维,在已有经历的基础上,对感到质疑的问题,具备动手实验验证的意识。
由学生亲自上台进行演示实验,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实验的可信度。
通过学生生活经验,分组验证实验,归纳出提高温度的一般方法。提高了归纳能力。
课堂小结
1.内能的初步概念;
2.物体的内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3.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
引导学生自主总结本节课内容
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课
堂
练
习
知识点1 内能
1.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温度为0 ℃的物体没有内能
B.同一物体温度升高,它的内能一定增大
C.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唯一的方法
D.温度相等的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内能相同
知识点2 改变内能的两种途径
4.下列所描述的场景中,属于利用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
A.冬天人们搓手取暖
B.小孩从滑梯上滑下时臀部感觉到热
C.加剧的温室效应使得多年的积雪融化了
D.古代的人钻木取火
参与练习,完成题目
通过练习,深化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
检测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作业布置
教材P38课后作业:1、4
板书设计
第1节 物体的内能
一、认识内能
1.什么是内能?
物体内所有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而具有的分子动能以及分子势能的总和叫物体内能。
内能的单位是焦耳,简称焦,符号J。
2.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二、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做功和热传递
三、做功和热传递的本质区别:
= 1 \* GB3 ①做功:机械能和内能的相互转化;
= 2 \* GB3 ②热传递:内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四、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间传递的内能的多少称为热量。
教学反思
1.内能的初步概念比较抽象,应注意与机械能、分子动理论的相关知识进行类比,使学生对其含义有一个直观、形象的认识。
2.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应注意联系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深刻比较这两种途径在本质上的区别。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探究和分析归类,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
3.教学过程是富有变化、动态生成的过程,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会产生许多的信息和创新的火花,教师要机智的将有价值的信息和问题作为教学的焦点来重新组织教学。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化,保护创新火花、激发奇思妙想,实现教学的有效性,使物理课堂充满着生机与活力。教与学的过程也是师生丰富自身知识、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需要在此过程中不断的学习, 充实自己,最终实现教学相长、生生奋发的目标。
初中物理沪科版九年级全册第一节 物体的内能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沪科版九年级全册第一节 物体的内能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合作探究,探究怎样改变物体的内能的途径?,认识热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沪科版九年级全册第一节 物体的内能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沪科版九年级全册第一节 物体的内能教学设计及反思,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用具,课时安排,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沪科版九年级全册第一节 物体的内能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沪科版九年级全册第一节 物体的内能教学设计及反思,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用具,探究与点拨,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