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阶段评估检测课件 新人教版
-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阶段评估检测二课件新人教版 课件 0 次下载
-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阶段评估检测三课件新人教版 课件 0 次下载
-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阶段评估检测五课件新人教版 课件 0 次下载
-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阶段评估检测六课件新人教版 课件 0 次下载
-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阶段评估检测七课件新人教版 课件 0 次下载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阶段评估检测四课件新人教版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阶段评估检测四课件新人教版,共46页。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2021·惠州模拟)婚配性别比是指在初婚市场中,某年龄段可供选择的男性与女性人口数之比。下图示意2010-2060年我国城乡大龄未婚人口(33~40岁)婚配性别比。据此完成1~3题。
1.我国农村和城镇大龄未婚人口婚配性别比分别从2051年和2045年开始下降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增速 B.生育观念C.生育政策 D.外来移民2.未来几十年,我国农村与城镇婚配性别比差异加大的原因最可能是( )A.城镇大量未婚男性迁往农村B.城镇大量未婚女性迁往农村C.农村大量未婚男性迁往城镇D.农村大量未婚女性迁往城镇
3.为了缩小城乡婚配性别比差异,当前我国应( )A.振兴乡村,缩小城乡经济差距B.发展教育,提高乡村人口素质C.鼓励生育,宣传男女平等国策D.尊老爱幼,发扬中华优良传统
【解析】1选C,2选D,3选A。第1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婚配性别比是初婚市场中某年龄段可供选择的男性与女性人口数之比。读图可知,无论农村还是城镇,图示时间内婚配性别比大于1,表明男性人口数量大于女性人口数量(这也是我国人口性别比失衡造成的),随着我国全面二孩政策的开放,生育政策调整,人口性别比得以改善,农村和城镇大龄未婚人口婚配性别比分别从2051年和2045年开始下降(注意该图表示我国城乡大龄未婚人口分配性别比,大龄未婚人口是指33~40岁的年龄组人口,2051年和2045年该年龄组的人口,大多出生于最近十来年,适逢我国生育政策的调整时期);经济增速、生育观念、外来移民等均不是
主要影响因素。第2题,读图可知,未来几十年,我国农村与城镇婚配性别比差异加大,结合婚配性别比的概念可知,农村大量未婚女性迁往城镇,使得农村的未婚女性数量减少,农村未婚男性数量与未婚女性数量差异加大,农村和城镇婚配性别比差异较大;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更高,收入更高,城镇大量未婚男性和未婚女性迁往农村的可能性小;图中显示农村婚配性别比大于城镇婚配性别比,且两者差距增大,如果农村大量未婚男性迁往城镇,则农村未婚男性与未婚女性数量差异减小,而城镇未婚男性与未婚女性数量差异增大,结果是农村婚配性别比与城镇婚配性别比的差距缩小。第3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我国农村和城镇婚配
性别比差异较大的原因可能是农村大量未婚女性迁往城镇,通过振兴乡村,缩小城乡经济差距,使农村大量未婚女性在本地就业,从而可缩小城乡婚配性别比差异;与提高人口素质、发扬尊老爱幼传统关系不大;宣传男女平等国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人口性别比,但相比于A选项而言,该措施见效较慢,且该措施我国已倡导多年,并且“鼓励生育”描述也不是很恰当(注意鼓励生育与我国目前实行的全面二孩政策还是有一定的差别)。
(2021·连云港模拟)2019年山东省的济南、青岛、潍坊、济宁、临沂、菏泽6个城市常住人口超过800万。图1为该6个城市位置和面积示意图,图2为该6个城市人口数量和人均GDP统计图。读图,完成4、5题。
4.与青岛相比( )A.济宁人口密度较大B.潍坊的人均GDP较高C.济南常住人口较多D.菏泽农村人口比重大5.临沂市常住人口最多,原因可能是( )A.地处沿海 B.面积最大C.GDP总量最多 D.城镇化水平高
【解析】4选D,5选B。第4题,青岛常住人口约950万,面积803.5 km2,济宁常住人口约830万,面积879.1 km2,青岛人口密度=950/803.5,济宁人口密度=830/879.1,青岛人口密度较大;图2柱状图很直观,与青岛相比,潍坊的人均GDP较低,济南常住人口较少;菏泽常住人口和城镇人口的差值大于青岛,说明菏泽农村人口比重大。第5题,山东省地处我国东部沿海,人口分布平均密度大,内部常住人口数量的差异主要看各地级市的面积,临沂市常住人口最多的主要原因是面积大。
人口负担系数是指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据该系数可将人口发展阶段分为“人口红利期”“盈亏平衡期”“人口负债期”。如图为1950-2050年法国、日本和中国人口负担系数统计及预测图。据此回答6、7题。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日本人口红利期最短B.法国人口负担系数变化最大C.人口负债因老龄化所致D.中国目前人口红利较为丰厚
7.在我国人口红利将要消失的背景下,下列措施不合理的是( )A.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医疗保险体系B.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C.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减少人口流动D.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劳动生产率
【解析】6选D,7选C。第6题,由图信息知,人口红利期最短的是法国,人口负担系数变化最大的是日本;人口负债既可能是因老龄化所致,也可能是因少年儿童比重大所致;图中显示目前中国人口负担系数最小,人口红利较为丰厚。第7题,目前我国人口红利将要消失,即劳动人口减少,老年人口增多,合理措施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医疗保险体系;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减少劳动力的需求。而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减少人口流动既不现实也不可取。
雄安新区,涉及河北省雄县、容城、安新3县及周边部分区域,地处北京、天津、保定腹地,坐拥“华北明珠”白洋淀,距北京120千米,距天津110千米。雄安新区将与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形成北京发展的新两翼。读图完成8、9题。
8.与通州相比,雄安新区的区位优势是( )A.交通位置好B.距离天津近C.水资源充足D.发展空间充裕9.与通州相比,雄安新区的城市定位是( )A.北京的行政副中心B.生态宜居新城市C.京津产业集聚中心D.京津冀的交通枢纽
【解析】8选D,9选B。第8题,根据图示位置,与通州相比,雄安新区距京津地区较远,区位优势是发展空间充裕。通州的交通位置较好。通州距离天津近。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没有水资源优势。 第9题,与通州相比,雄安新区的城市定位是生态宜居新城市。通州发展成北京的行政副中心。京津产业集聚中心、京津冀的交通枢纽分布在京津地区。
如图为南方某特大城市居住、工业仓储、商业办公三类土地利用类型相对比例与城市中心距离关系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图中①、②、③代表的三条曲线分别是( )A.居民住宅区、工业仓储区、商业办公区B.居民住宅区、商业办公区、工业仓储区C.商业办公区、工业仓储区、居民住宅区D.商业办公区、居民住宅区、工业仓储区
11.下列关于三类土地利用类型相对比例的描述,正确的是( )A.4千米范围内,三类用地比例均呈增加趋势,居住用地大于工业仓储用地B.4~7千米,三类用地比例呈现减少趋势,工业仓储用地开始超过居住用地C.8~10千米,居住用地相对比例最高,趋势先增后减,商业用地高于工业用地D.11~19千米,工业用地比例超过商业和居住用地,且居住用地大于商业用地
【解析】10选D,11选C。第10题,根据城市地租理论,商业付租能力最高,距市中心最近,对应①线。工业付租能力最低,距市中心最远,对应③。住宅区位于商业区和工业区之间,对应②线。第11题,读图判断,在4千米范围内,商业用地比例呈增加趋势,居住用地大于工业仓储用地。4~7千米,工业仓储用地比例呈现上升趋势。8~10千米,居住用地相对比例最高,趋势先增后减,商业用地高于工业用地。11~19千米,工业用地比例超过商业和居住用地,在11~13千米,居住用地小于商业用地。
西安地处关中平原,地势平坦。经过历朝历代的建设,西安主城区形成了明显的九宫格城市发展格局,在中国城市里独树一帜。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13题。
12.影响西安九宫格城市发展格局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因素B.收入水平C.历史因素D.宗教文化13.电子城、纺织城历史上是自给自足的中国传统单位大院式城市建设模式的典范。该模式( )A.使各城区均亲近自然B.便于各城区职能的专业化发展C.会减少不同城区间的交通D.造成市中心人口密度过大
【解析】12选C,13选C。第12题,读图可知,西安以旧城为中心向四周发展,结合材料中“历朝历代的建设”可知,早期的城市用地布局影响了现在的城市建设。第13题,注意“自给自足”“传统单位大院式”等关键信息,在这种模式下,大量职工及其家属就近上班、上学、就医、购物等,甚至“大院”内部可以满足一个人生老病死的全部需求,因而该模式可以减少不同城区之间的交通。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包括江浙皖沪三省一市,随着交通基础设施条件的不断改善,至2020年,长江三角洲“两小时经济圈”将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全境以及安徽除亳州以外的总共40个地级以上城市。如图示意长江三角洲城市空间分布。读图,完成14、15题。
14.长江三角洲地区( )A.城市体系分为三个等级B.杭州的城市等级比南京高C.上海的城市等级最高D.跨海大桥的修建提高了宁波的城市等级15.交通线路的建设有利于长江三角洲地区之间( )A.扩大城市建筑面积 B.降低城市化的成本C.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D.加强城市间的联系
【解析】14选C,15选D。第14题,根据图中圆圈大小可知,城市分四个等级,上海城市等级最高,杭州和南京均为省会城市,城市等级相同。交通建设与城市等级提升没有必然联系。第15题,交通线路尤其是高速公路和跨海大桥等的建设,有利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共建共享基础设施、加强城市间的产业分工和合作。
二、非选择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 2015年9月,联合国发布数据称,欧洲将迎来“战后最大难民潮”。源源不断的难民主要来自叙利亚、利比亚等战争、局势动荡地区。据了解,此次难民潮有大批难民选择前往德国。德国经济发达,当前人口出生率和失业率都很低,政府和民众对难民总体持欢迎态度。
材料二 图1为“叙利亚难民入欧路线示意图”。图2为“叙利亚难民避难地分布图”
(1)说出目前德国面临的人口问题。(2)从人口角度评价大量难民涌入对德国造成的影响。(3)叙利亚难民主要避难的国家是土耳其,简析与欧洲国家相比该国吸引难民的优势。
【解析】第(1)题,目前德国面临的人口问题是人口自然增长缓慢,是负增长;人口老龄化严重。第(2)题,从人口角度看,大量难民涌入对德国,对德国的有利影响是增加劳动力,缓解劳动力不足压力,缓解人口老龄化程度。不利影响是可能影响社会安定;迁入人口与当地人竞争就业岗位,增加就业压力;大量人口迁入,会加重社会负担。第(3)题,叙利亚难民主要避难的国家是土耳其,与欧洲国家相比,叙利亚吸引难民的优势是距离近,路费少,迁移路途上困难少。陆上邻国,走陆路迁移,易于到达。
答案:(1)人口自然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2)有利:增加劳动力;缓解人口老龄化。不利:影响社会安定;与当地人竞争就业岗位;加重社会负担。(3)距离近,路费少;走陆路(不走水路),易于到达。
17.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克里雅河发源于昆仑山北坡,向北流入塔克拉玛干沙漠,山前冲(洪)积扇下部是克里雅河最大的于田绿洲所在,也是丝绸之路南段的入口。于田以下克里雅河深入沙漠腹地,形成300多千米的绿色长廊,两岸沉积物具有风力和水力沉积物交错特性,植被以胡杨林和红柳灌丛为主,在距河较远的沙漠中分布着流动沙丘和很多干枯的胡杨。在克里雅河末端的达里雅布依,有一族固守大漠的牧民,被称为“孤独的克里雅人”,至今以游牧业为主。如图示意克里雅河。
(1)分析克里雅河两岸沉积物具有风力和水力交错特性的原因。(2)推测沙漠中干枯胡杨遗迹的自然形成过程。(3)运用环境承载力的原理解释克里雅人“孤独”的原因。
【解析】第(1)题,克里雅河两岸沉积物受风力和水力沉积共同影响,是由于克里雅河地处荒漠,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洪水期河流沉积,枯水期风力沉积。克里雅河主要依靠高山冰雪融水补给,流量和水位季节变化大;夏半年河流水量大,输沙量大,河流沉积物多;冬半年河流水量减小,两岸植被稀疏,土壤变得干燥,沙源丰富;冬半年风力强劲,风沙活动频繁,风力沉积物较多,所以河流两岸沉积物兼具风力和水力的特性。第(2)题,由题意可知,胡杨生长在沙漠河流附近等有水源的地点,应从河流改道、胡杨缺少水源而干枯方面进行分析。沙漠河流每年定期泛滥,两岸地下水位较高,胡杨依靠地下水或河流水得以生长;河流泥
沙淤积河床不断抬高,导致河流决口改道,或流动沙丘阻挡,河流被迫改道,原始河道断流,地下水位下降,胡杨干枯。第(3)题,本题从环境承载力角度入手,说明克里雅河下游水资源和草场资源短缺,成为限制人口数量增加的主要因素。克里雅河下游河流水量减少,水资源短缺,人口容量少;草地资源不足且稀疏,牧民逐水草而居,彼此相距较远;沙漠环境恶劣,环境承载力小,难以容纳外来人口,所以“孤独”。
答案:(1)克里雅河主要依靠高山冰雪融水补给,流量和水位季节变化大;夏半年河流水量大,输沙量大,河流沉积物多;冬半年河流水量减小,两岸植被稀疏,土壤变得干燥,沙源丰富;冬半年风力强劲,风沙活动频繁,风力沉积物较多,所以河流两岸沉积物兼具风力和水力的特性。(任答三点)(2)沙漠河流每年定期泛滥,两岸地下水位较高,胡杨依靠地下水或河流水得以生长;河流泥沙淤积河床不断抬高,导致河流决口改道,或流动沙丘阻挡,河流被迫改道,原始河道断流,地下水位下降,胡杨干枯。(3)克里雅河下游河流水量减少,水资源短缺,人口容量少;草地资源不足且稀疏,牧民逐水草而居,彼此相距较远;沙漠环境恶劣,环境承载力小,难以容纳外来人口,所以“孤独”。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2019年8月26日,印度尼西亚政府正式宣布迁都计划,新首都将迁往地震、洪灾、火山爆发等较少的东加里曼丹省,这里大部分是未经开发的森林及自然保护区。现首都雅加达是印度尼西亚最大城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海陆交通的枢纽,城市面积740平方千米,人口1 027.7万,“大城市病”严重。如图示意该国迁都方向。
(1)分析雅加达“大城市病”的成因。(2)说明东加里曼丹省被选为新首都所在地的有利条件。(3)东加里曼丹省的居民得知首都将迁到该省后,有人赞成,但也有人反对。如果你是该省居民,你持什么态度?试说明理由。
【解析】第(1)题,雅加达“大城市病”的成因,可从城市缺乏合理规划,人口、产业过于集中,不注重环境保护等方面分析。第(2)题,东加里曼丹省被选为新首都所在地的有利条件,可依据图文信息,从地理位置、开发成本、生态环境、自然灾害等方面说明。第(3)题,本题为开放性设问,赞成或反对均可,但要答出相应理由。赞成可从增加当地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促进经济发展,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方面来分析;反对可从对当地居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冲击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方面来分析。
答案:(1)缺乏合理规划;人口密度过大,产业过于集中;不注重环境保护,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答出两点即可)(2)靠近印度尼西亚地理中心;土地资源广,人口密度低,经济水平较低,开发成本较低;生态环境好;自然灾害少。(答出两点即可)(3)赞成: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促进经济发展,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或反对:冲击当地居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
19.2020年9月28日-29日,武汉举办“2020武汉高质量发展资本大会”这对于长江经济带中游城市群的中心城市——武汉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近年来,武汉光谷已形成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等产业集群,该城市从传统的“钢城”向“芯城”转型升级。武汉附近的长江河道中沙洲众多,成因不同,消长不停。受西晋“永嘉之乱”、唐“安史之乱”影响,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出现“洲渚日增,江流日狭”的现象。(14分)
(1)分别说出甲、乙两处沙洲的形成原因。(2)分析武汉成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的优势区位条件。(3)简述哪些区位因素的变化,促使武汉从“钢城”向“芯城”转变。
【解析】第(1)题,两个沙洲的不同在于甲河道平直,乙河道弯曲,所以成因必有不同:甲处沙洲河道变宽,流速减缓,泥沙沉积而成;根据图中“新河道”“原河道”等信息显示乙处沙洲是洪水期,主流截弯取直形成新河道,原来的凸岸滩地变成江心洲。第(2)题, “以武汉为中心引领长江经济带中游城市群发展”,首先是因为地处长江经济带,经济地理位置优越;根据图中显示,武汉位于铁路枢纽,地处长江黄金水道,水陆交通都很便利;“武汉光谷已形成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等产业集群,该城市从传统的‘钢城’向‘芯城’转型升级。”可知武汉拥有众多知名高等院校,科研能力强;产业(工农业)基础好;
“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要求以武汉为中心引领长江经济带中游城市群发展,将武汉确定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可知武汉的区位优势还有国家政策的支持。第(3)题, “钢城”属于资源密集型产业,“芯城”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促使这种转变的原因主要从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有利条件两个角度来分析。资源密集型产业的不利条件包括:原料和能源投入成本上升;钢材等市场需求萎缩, 环保要求提高。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有利条件包括:武汉科技快速发展、劳动力素质提高;航空发展空运能力的增强。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阶段评估检测四第九十单元课件鲁教版,共60页。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阶段评估检测一课件新人教版,共40页。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阶段评估检测八课件新人教版,共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