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阶段评估检测八课件新人教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阶段评估检测八课件新人教版第1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阶段评估检测八课件新人教版第2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阶段评估检测八课件新人教版第3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阶段评估检测八课件新人教版第4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阶段评估检测八课件新人教版第5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阶段评估检测八课件新人教版第6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阶段评估检测八课件新人教版第7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阶段评估检测八课件新人教版第8页
    还剩3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阶段评估检测八课件新人教版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阶段评估检测八课件新人教版,共40页。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新疆和田市吉亚乡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为了比较不同防护林种的防风效果,该乡气象站研究人员在本乡流沙区和不同防护林带内布设了4个气象观测站,获取了距地面不同高度的风速数据(如图)。另有研究表明,防护林内植被的透光程度越低,防风效果越好。据此完成1、2题。
    1.防风效果最好的植物是(  )A.骆驼刺 B.杨树C.沙拐枣 D.红柳2.为增强防护林的防风效果,宜采取的措施是(  )A.增加林带间距 B.栽种高大杨树C.乔灌草相结合 D.种植草本植物
    【解析】1选C,2选C。第1题,对比气象观测数据可以看出,沙拐枣距地面不同高度的风速数据最小,说明防风效果最好。第2题,由材料可知,防护林内植被的透光程度越低,防风效果越好。因此要增强防护林的防风效果,需要降低透光程度,即增加植被密度, 乔灌草相结合会增加植被密度。增加林带间距,会导致透光程度增加,种植草本植物和栽种高大杨树防风效果较差。
      的的喀喀湖位于秘鲁和玻利维亚两国的交界处,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原生态湖区。在与印加人的战争期间,绝大多数乌罗斯印第安人被印加帝国的军队赶出了原来居住的土地。没有了土地的乌罗斯人不得不在的的喀喀湖大规模营建芦苇人工浮岛,用当地所产芦苇铺成“岛屿”(如图所示)。经过千年的居住,他们已经适应了岛上的生活。据此完成3、4题。
    3.相对于其他地区的水域,的的喀喀湖提供给乌罗斯印第安人的独特功能是(  )A.灌溉水源 B.便利航运 C.军事防卫 D.生存空间4.最初居住在用芦苇铺成的“岛屿”上的乌罗斯印第安人的主要食物是(  )A.乳畜产品 B.玉米 C.水稻 D.水产品
    【解析】3选D,4选D。第3题,结合材料信息“与印加人的战争期间,绝大多数乌罗斯印第安人被印加帝国的军队赶出了原来居住的土地”可以判断乌罗斯印第安人因为战争失去了生存空间,因而该湖的特殊功能是提供生存空间,而其他选项的功能是各处水域均存在的功能。第4题,由于被赶出原有土地,居住在湖中,因此主要食物是水产品。
      (2020·临沂模拟)近年来,区域经济研究领域引入了一种研究方法,就是用区域重心(该空间点上各个方向经济力度均能保持平衡)模型来计算某一时段区域内经济中心空间动态迁移偏离情况,分析区域经济差异,显示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下图为 1990-2010 年我国水稻种植面积和年总产量重心分布图。据此完成5、6题。
    5.造成 1990-2010 年我国水稻种植面积和年总产量重心空间位置不一致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差异 B.水热状况C.劳动力投入 D.机械化水平6.我国水稻种植重心的移动会导致稻谷(  )A.运输成本上升 B.流通效率提高C.出口数量扩大 D.储存难度增加
    【解析】5选B,6选A。第5题,每一年水稻种植面积重心比水稻年总产量重心空间位置都要偏北一些,说明北方(东北)种植面积增大,但年总产量重心还是偏南,说明南方的水稻年产量更高一些,这是因为南方水热条件更充足,一年可以二熟到三熟。南方地区和我国北方地区都有大面积的平原,地形差异不明显;与劳动力投入和机械化水平无关。第6题,我国水稻种植重心不断北移,说明南方种植面积不断减小、北方种植的集中程度不断提高,而水稻消费市场集中在我国南方地区,这种不匹配导致稻谷的运输成本上升。农产品的流通效率是指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流通产出与流通支出的比值,运输要求越高、流通环节越多,流通支出越大,流通效率越低。重心移动与出口无关,而种植区的集中程度高有利于粮食储存。
      伶仃洋水域位于我国珠江口,周边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下表为伶仃洋海岸线类型及长度统计表(km)。据此完成7、8题。
    7.1978年至今,伶仃洋水域(  )A.总岸线增长,水域面积缩小B.人工岸线增长,自然岸线增长C.总岸线缩短,水域面积扩大D.人工岸线缩短,自然岸线缩短8.2003年以来,伶仃洋红树林海岸变化趋势说明当地(  )A.陆地面积减小 B.生物生长加速C.环保意识增强 D.海面持续下降
    【解析】7选A,8选C。第7题,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知,1978年至今,伶仃洋自然岸线1978年为412.82,2014年为213.48,自然岸线缩短;人工岸线,1978年为278.21,2014年为586.13,人工岸线增长;总岸线,1978年为691.03,2014年为799.61,总岸线增长,水域面积缩小。第8题,读材料可知,1978年至2003年伶仃洋红树林海岸线不断缩短,说明人为原因破坏红树林,2003年以来,伶仃洋红树林海岸线不断增长,说明当地环保意识增强,保护红树林,红树林海岸线不断增长。
      (2021·郑州模拟)“黄河之肾”玛曲湿地,位于甘肃甘南西南部、青藏高原东端。黄河流经此处,形成天下著名的“黄河首曲”,是最具有代表性的高寒沼泽湿地。近年来,湿地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引起了政府和人们的关注。据此完成9、10题。
    9.玛曲湿地形成的原因是(  )①地下冻土广布,水分不易下渗②地势四周高中间低,排水不畅③地处高纬地区,蒸发微弱④河曲发育,湖泊众多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0.为加强当地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下列措施最合理的是(  )A.消灭高原鼠害 B.建立自然保护区C.退牧还草 D.草方格沙障治沙
    【解析】9选D,10选B。第9题,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玛曲湿地是具有代表性的高寒湿地,地势四周高中间低、排水不畅,由于海拔高,气温低,地下有多年冻土层,水体不易下渗,地表水丰富,因此形成湿地。但玛曲地处黄河源头附近,为中纬度地区,不在高纬度,故③描述错误,①、②、④正确。第10题,玛曲湿地为高寒沼泽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湿地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后,恢复难度大,需要加强当地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对当地植被、水源、生态等进行综合治理,只有建立自然保护区,对当地进行整体性生态保护才能起到治理效果;单纯消灭高原鼠害、退牧还草或草方格沙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
      光伏是将太阳辐射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一种新型发电系统。目前, 全球最大水面漂浮光伏(太阳能电池板覆盖在水面上) 项目落户安徽淮南市, 该项目把当地采煤废弃的沉陷区变成了绿色能源基地, 年发电量可达1.5亿度。据此完成11~13题。
    11.将采煤沉陷区发展成为水面漂浮光伏, 当地可 (  )A.节约土地资源 B.减少煤炭开采量 C.降低发电成本 D.促进水循环利用12.近年来,我国使用独立运行光伏的一些地区出现了拉闸限电现象, 原因是光伏发电(  )A.电费贵 B.不稳定C.占地广D.维护难
    13.推断水面漂浮光伏对采煤沉陷区局地环境带来的影响是 (  )A.藻类加速繁殖 B.水面蒸发量减少C.湖水盐度减小 D.沉陷区面积扩大
    【解析】11选A,12选B,13选B。第11题,将采煤沉陷区发展成为水面漂浮光伏,是将太阳能电池板覆盖在水面上,当地可节约土地资源。该项目把当地采煤废弃的沉陷区变成了绿色能源基地,不会减少煤炭开发量。光伏设备初期投资成本高,不能降低发电成本。与促进水循环无关。第12题,光伏发电受太阳辐射强度、分布时间影响大,不稳定。电费贵利于节约用电,不是限电的主要原因。水面漂浮光伏不占地。拉闸限电不能缓解维护难问题。第13题,水面漂浮光伏的集热板遮挡水面阳光,导致水面温度变低,水面蒸发量减少。水温低,藻类繁殖速度慢。蒸发弱,湖水盐度增加慢,不会减小。沉陷区面积扩大与光伏发电无关。
      据2018年全球粮食安全指数报告, 在全球113个国家中, 中国排名第46 位。读图, 完成14、15题。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粮食基础尚不稳固, 但已实现自给自足B.2009-2015年粮食单位面积产量逐年上升C.2009-2018年中国粮食产量变化与播种面积变化呈正相关D.近年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会促使豆类播种面积发生变化15.黑龙江省粮食产量连续7年荣登全国第一, 得益于 (  )A.人口密度小 B.地形复杂多样 C.工业较发达 D.市场广阔
    【解析】14选D,15选C。第14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我国粮食产量稳中有升。2013-2014年粮食总产量的增长幅度较播种面积增长幅度小,故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下降。2009-2015年中国粮食产量变化与播种面积变化呈正相关,2015年后呈负相关。近年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会促使豆类播种面积发生变化。第15题,黑龙江地处东北平原,工业较发达,有利于机械化的发展,保证商品农业的生产,从而保证粮食产量。人口密度小和市场对粮食产量影响不大。
    二、非选择题(共55分)16.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湖,是控制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生态地位显著。但近期调查发现,环青海湖地区仅存的几条入湖河流,不仅水量在逐年减少,而且流域水土流失形势异常严峻,给环湖地区生态环境、群众生产、生活安全带来严重威胁。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2分)
    (1)简述青海湖入湖水量减少的原因。(2)青海湖入湖河流水量减小可能带来哪些危害?(3)应该采取哪些措施避免青海湖环境进一步恶化?
    【解析】第(1)题,自然原因与气候变暖有关。人为原因与河流两岸过度利用河流水有关。第(2)题,青海湖入湖河水量减小可能带来的危害可以从水位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和草场退化等方面分析。第(3)题,在回答措施时要针对原因分析。答案:(1)气候变暖,蒸发加剧;沿湖地区生产、生活用水量加大。(2)由于入湖河流的水量减少,水位下降,部分河道干涸,生态环境恶化;加剧了环青海湖流域草场退化的趋势。(3)加快入湖河流流域水利工程建设;调整当地产业结构;退耕还草等。
    1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丹顶鹤是一种生活在水边的杂食性鸟类,是候鸟,其繁殖地在东北地区。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上最大的丹顶鹤繁殖地。丹顶鹤每年10-11月向南迁徙越冬,次年2-3月返回繁殖地。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如图)是我国丹顶鹤分布数量最多的越冬地。研究表明,丹顶鹤最偏爱稻田和草滩,其次是芦苇地(见表)。
    (1)说明丹顶鹤在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越冬时偏爱稻田的原因。(2)与稻田相比,推测芦苇地更有利于丹顶鹤越冬的条件。(3)鄱阳湖也是丹顶鹤的越冬地,但丹顶鹤数量极少,试分析其原因。(4)近年来,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部分丹顶鹤不再南飞越冬。推测其可能采取的措施。
    【解析】第(1)题,丹顶鹤越冬时偏爱稻田,可以从稻田食物充足、地势平坦、活动范围大进行分析,当稻田收割后,里面有许多散落的稻谷,有利于丹顶鹤觅食;同时,稻田水田,有利于丹顶鹤栖息和活动。第(2)题,相比之下,芦苇植株更高大,利于隐蔽,躲避天敌,同时能更好地阻挡风寒,另外,水中鱼虾较多,觅食更容易。第(3)题,从丹顶鹤自身迁徙和鄱阳湖的条件进行分析。冬季,丹顶鹤向南迁徙,路线较远,并且途经区人口密集,不利于南下;而且冬季鄱阳湖的水位低,栖息地面积小,且鄱阳湖周边人口密集,人类活动频繁,不利于丹顶鹤的生存。第(4)题,要使得丹顶鹤不再南飞越冬,需要解决丹顶鹤的食物以及栖息问题。
    丹顶鹤之所以南飞,是因为黑龙江在冬季降雪量大,河流封冻,丹顶鹤难以觅食,气候寒冷,难以抵抗低温。所以解决好丹顶鹤的“吃、住”问题,就能使丹顶鹤不再南飞越冬,所以采取的措施可能是人为投放食物;建造避风鸟屋等。
    答案:(1)水稻收获后,有稻谷散落于地面,利于丹顶鹤觅食;稻田平坦开阔,水较浅,利于丹顶鹤活动。(2)芦苇地的水源丰富,鱼类等食物多;芦苇高大,隐藏条件好;丹顶鹤在芦苇地中可避风寒。(3)到鄱阳湖的迁徙路线远且需经过人口密集区;鄱阳湖冬季水位低,水面小;湖泊周边人类活动多;鄱阳湖湿地人工开发严重,无自然保护区。(4)人为投放食物;建造避风鸟屋等。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据报道,陕西省环境质量状况监测显示,2017年第三季度省内6条主要河流(渭河、延河、无定河、汉江、丹江、嘉陵江)的44个断面水质总体呈轻度污染。但是,渭河干流的14个水质断面为重度污染,同比水质有所下降。下图为黄河中游某支流一水文站流量和污染程度的实测结果。
    (1)分析河流流量与河水污染程度有何关系。(2)造成渭河干流污染较重的主要原因有哪些?(3)你认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减轻该地的水污染?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河流流量与污染程度呈负相关。第(2)题,渭河干流污染较重,主要原因有沿途工业企业向河流中排放大量的废水;农药、化肥等进入河流;居民生活废水排放到河流中。第(3)题,可采取的措施有对污水进行净化处理,合理施用化肥、农药,减少枯水期用水。
    答案:(1)河流流量越大,污染程度越轻;河流流量越小,污染程度越重(或答河流流量与污染程度呈负相关)。(2)渭河流域工业废水、农业污水和居民生活废水大量排放到河流中。(3)清洁生产,对污水进行净化处理,使污水达标排放,达不到排放标准的企业关、停、并、转;农业生产中合理施用化肥、农药,减少化肥、农药的污染;对生活污水集中净化处理;减少枯水期用水,使流量增加。
    1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碳排放量的多少和强度往往与区域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密切相关。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小组根据碳排放总量随时间尺度演变的三个倒U形曲线规律,即碳排放强度的倒U形曲线高峰、人均碳排放量倒U形曲线高峰及碳排放总量的倒U形曲线高峰,从工业革命开始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S1阶段为碳排放强度高峰前阶段,S2阶段为碳排放强度高峰到人均碳排放量高峰阶段,S3、S4阶段为人均碳排放强度峰值之后阶段,如下图。
    (1)描述S1阶段碳排放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2)判断S2阶段及其区域发展面临的资源和环境问题。(3)指出S3阶段碳排放对大气产生的不利影响。(4)分析人类在S4阶段以后为降低碳排放总量可以采取的措施。
    【解析】第(1)题,S1阶段碳排放的特点直接读图即可得出答案,分析原因时要从科技水平和工业化规模角度分析。第(2)题,S2阶段及其区域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从人均碳排放量和总碳排放量增长推断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对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加大,出现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问题。第(3)题,S3阶段人均碳排放量和碳排放总量增加至最大值,对大气来讲,一是温室效应加剧,二是极端天气增加。第(4)题,采取的措施主要从节能、新能源开发利用、政策及环保行为等角度分析。

    相关课件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阶段评估检测一课件新人教版: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阶段评估检测一课件新人教版,共40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阶段评估检测七课件新人教版: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阶段评估检测七课件新人教版,共54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阶段评估检测六课件新人教版: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阶段评估检测六课件新人教版,共49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