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地貌的观察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1.运用案例以及课下复习资料掌握风成地貌的成因,认识搬运、侵蚀、堆积等各个环节对于地貌的影响
2.从人地和谐的角度认识人类活动与风沙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发展观。
【重难点】
重点:风成地貌的类型以及如何判断。
难点:固定性沙丘和流动性沙丘如何区分。
【教学方法】
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小组合作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给学生展示一首著名诗人岑参的诗,诗中两句“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轮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以东),让同学们思考,什么原因出现了这种“乱石横走”荒凉的景观。我们带着问题进行探究。
新课教授:
带着问题研究黄土高原,分析黄土分布由西北向东南颗粒由粗变细的原因有哪些?带领学生从风的角度进行分析,在此过程中可以温习流水沉积的相关内容,以此来找到二者的相似相通之处。
最终引导学生找出颗粒变化的原因在于风力减小,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
承接:在风力作用下,可以形成各种千姿百态的地貌形态,为大家展示相关图片。
该图片拍摄于新疆魔鬼城,与岑参诗中所在位置大致相同,荒无人烟、岩石被磨蚀的独特景观,让学生思考哪种外力作用形成,为什么在新疆地区这种景观更明显(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图能力以及将所学知识相互衔接的能力)。
引导学生从气候类型和地理位置上分析新疆地区多风沙、岩石磨损严重的的原因,最后总结,该种地貌是风力侵蚀的结果。
引出风力侵蚀的定义:地面物质在风力作用下脱离原地,称为风蚀地貌。风蚀作用包括吹蚀作用和磨蚀作用。
让学生结合课本49页内容区分吹蚀作用和磨蚀作用的共同点和区别。
为同学们展示图片:风蚀蘑菇。
风蚀蘑菇:突起的孤立岩石,尤其是裂隙比较发育的不太坚实的岩石,遭受风蚀作用后呈现出上部宽大、下部狭小的蘑菇形态。
思考:如何形成下窄上宽的形态?
1.强大的风力 2.丰富的沙源 3.风向多变
风蚀壁龛:陡峭的岩壁遭受风蚀后,岩壁表面形成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凹坑,呈现出蜂窝状形态。
风蚀柱:垂直裂隙发育的岩石或土体,在长期风蚀下,形成形态各异的石柱或土柱。
活动探究:
学生将课下收集到的有关风力侵蚀的图片和更多知识进行小组总结。
习题巩固:
右图是我国某地景观照片。完成1~3题。
1.(综合思维)关于该地貌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岩石坚硬B.地表植被覆盖少
C.季节变化明显D.形态独特
2.(综合思维)与该地貌的形成及特点最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是( )
A.植被 B.土壤
C.地形 D.气候
3.(区域认知)该地最可能位于( )
A.黄土高原 B.云贵高原
C.柴达木盆地 D.四川盆地
近几年春季,受北方高压影响,我国北方多次发生大面积沙尘暴。其中,河北怀来县的“天漠沙丘”向东南方向移了大约1 000米。据专家介绍,如果不控制这种局面,不出十年,沙漠就会逼近北京。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内容,完成4~5题。
4.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化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是( )
A.东北地区 B.西北地区
C.华北地区 D.西南地区
5.风沙活动大的危害主要有( )
①降雨增多 ②空气质量变差 ③农作物受冻害 ④影响交通安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课堂小结:
大自然的力量很强大,我们人类的发展依托于自然,因此,我们要学会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成为地球的卫士,为地球的发展创造条件。
【板书设计】
一、风力侵蚀的定义
二、风蚀地貌
1.风蚀蘑菇
2.风蚀壁龛
3.风蚀柱
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风成地貌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风成地貌教学设计,共1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风蚀地貌,风积地貌,风沙活动的危害与防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构造地貌的形成优秀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构造地貌的形成优秀教学设计,共1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地质构造与地貌,板块运动与地貌,山地对交通的影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地理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地貌的观察获奖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地理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地貌的观察获奖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课前准备,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新课讲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