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高考历史选择性考试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练含解析专题
高考历史选择性考试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练5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土地制度与手工业的发展含解析
展开这是一份高考历史选择性考试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练5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土地制度与手工业的发展含解析,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亿,58亿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时跟踪练5
1.(2020·天津卷)井田制下,村社内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这意味着私田( )
A.可以进行交易买卖 B.收获全部上缴国家
C.属于小农经济范畴 D.所有权归国家所有
解析:根据所学井田制的知识可知,其为土地国有制,根据材料“井田制下”“按制度定期交换”可知,私田并未突破井田制的范畴,村社成员只有使用权,所有权依然归国家,故选D项;既然是在井田制的前提下实行的,那么私田也是不允许进行交易买卖的,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私田产品的归属问题,从材料“三年一换土易居”的规定中无法看出其收获是否全部上缴国家,排除B项;小农经济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产物,而井田制属国有制,排除C项。
答案:D
2.(2020·江苏卷)近年江西新干出土了一批商代青铜农具,有犁、耜、斧、铲、镰等,种类较为齐全。某些类型的农具还是首次发现,更无使用之痕。不少农具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这反映出( )
A.青铜农具最早出现于江西新干
B.成套青铜农具有利于精耕细作
C.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
D.全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解析:“首次发现,更无使用之痕”,“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表明这时期江西出土的成套的农具并非用于耕地,更多的是发挥礼器的作用,说明这时期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故选C项;材料内容说明江西新干出土青铜农具,没有体现青铜农具最早出现的地区,无法得出青铜农具最早出土于江西新干的结论,排除A项;“更无使用之痕”说明这时期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因此无法得出成套青铜农具是否有利于精耕细作的结论,排除B项;全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是在南宋时期,时间不符,排除D项。
答案:C
3.(2020·北京卷) 如图为唐代长安城商业分布示意图,阴影部分为“市”以外的商业区域。与“安史之乱”前相比,“安史之乱”后的长安城内( )
A.市以外经营行业的种类大大增加
B.商业活动日趋突破坊市功能的界限
C.官府对交易场所的限制更加严格
D.官府设市数量增加,坊的数量减少
解析:从两幅图片及注释对比来看,安史之乱后的长安城的娱乐场所、饮食服务业、零售与服务业等部分的分布相对分散,这说明的是当时商业活动日趋突破坊市功能的限制,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经营种类的变化,A项排除;材料体现的是政府对商业监管相对放松,C项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答案:B
4.(2020·江苏卷)明代松江府大地主潘允端的《玉华堂日记》中,反映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4条。在日记中,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他的田庄产品除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该日记可以佐证( )
A.农村雇佣劳动基本普及 B.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C.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 D.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
解析:“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4条”“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产品除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表明这时期农业产生领域有租佃、雇佣、面向市场等有多种生产经营方式,说明这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故选D项;“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表明农村出现雇佣劳动现象,但是无法得出基本普及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表明这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没有涉及地主剥削程度,排除B项;材料表明这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多样,没有强调地主收入来源,材料没有涉及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排除C项。
答案:D
5.(2020·山东威海高三一模)下表为春秋战国时期有关农业的一些记述。据此可知当时( )
著作 | 内容 |
《国语》 | 深耕而疾耰(平整土地)之,以待时雨 |
《庄子》 | 深其耕而熟耰之,其禾繁以滋 |
《孟子》 | 深耕易耨(锄草) |
A.铁犁牛耕开始出现 B.耕作理念比较先进
C.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D.小农经济不断发展
解析:题干中的农业记载认为深耕之后的土地平整、锄草有助于农业发展,这种理念较为先进,故B项正确;A项错在“开始”,排除;题干未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关系,排除C项;题干记载内容是关于精耕细作的,与小农经济发展无关,排除D项。
答案:B
6.(2020·江苏无锡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下图是三彩载乐骆驼俑,1959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西郊中堡村的唐朝古墓。它的现身令人遐想无限。这尊古器( )
A.实证了手工业彩瓷技术臻于佳境
B.再现了当时市民文化的丰富繁荣
C.折射了区域间经济文化交流盛况
D.反映了中国古代手工业素来发达
解析:图片中唐三彩(陶器),以骆驼载着服饰多样、乐器不同的乐师们等信息,折射出当时区域间经济文化交流的盛况,故C项正确;唐三彩属于陶器,不是唐代彩瓷技术最高水平的实证,故A项错误;唐三彩陶俑上面乐器演奏盛况不能体现市民文化的丰富繁荣,也不是中国古代手工业素来发达的体现,故B、D两项错误。
答案:C
7.(2020·海南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见下表。
中国人口数量在世界人口总数中的比例表
公元 年代 | 世界人口 | 中国人 口估计 | 中国人口占 世界人口的比例 | |
最高估计数 | 最低估计数 | |||
1 700 1100 1400 1600 1700 1800 | 3.27亿 2.07亿 3.20亿 3.74亿 5.79亿 6.79亿 11.24亿 | 1.70亿
3.01亿 3.50亿 5.45亿 6.10亿 8.14亿 | 0.60亿 0.58亿 1.00亿 0.75亿 2.00亿 1.50亿 3.40亿 | 18.35%~35.29% 27.05% 31.25%~33.22% 20.05%~21.43% 34.54%~36.70% 22.09%~24.59% 30.25%~41.77% |
——摘编自葛剑雄《疆域与人口》
(1)根据材料,说明中国古代人口变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人口在1400—1800年增长的经济因素。
解析:(1)特点:从材料中的增长速度来看,中国古代人口增长缓慢;从不同时期来看,具有阶段性;从总数来看及同一时期的对比来看,人口数量居世界前列。
(2)因素:根据材料所给时间可知这一时期是明清时期,关于经济因素可从生产工具的改进、荒地的开垦、高产作物的引进、赋税制度的改革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答案:(1)增长缓慢;具有阶段性;人口数量居世界前列。
(2)①生产工具进步,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②垦荒与耕地面积的扩大;③外来农作物的传入和广泛种植;④出现赋税政策变革,人身依附关系松动。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与练:第5讲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土地制度与手工业的发展 巩固练(含详解),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选择性考试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练35工业革命含解析,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读下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选择性考试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练10宋明理学含解析,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