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高考历史选择性考试一轮总复习专题检测含解析专题
高考历史选择性考试一轮总复习专题检测3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化含解析
展开这是一份高考历史选择性考试一轮总复习专题检测3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化含解析,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检测3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2020·天津南开区二模)中国古代儒家学者关注天下兴亡与国家盛衰,追求在现实社会中建功立业。他们总结上古圣人施政安民的理念,揭示“先王得位行道,经纬世宙之迹,而非托于空言”。这实际上反映了古代儒家学者( )
A.注重实际的实用理性
B.强调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
C.力倡纯学术理论研究
D.治学严谨,反对故步自封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古代儒家学者关注天下兴亡与国家盛衰,追求在现实社会中建功立业”,可知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强调人要积极入世,承担社会责任,故选A项;材料强调个人要关注国家盛衰,并不是个人修养,排除B项;儒学强调积极入世,并不是纯粹的学术理论研究,排除C项;材料强调人要关注社会现实,并不是治学方面的态度,排除D项。
答案:A
2.(2020·山东滨州高三6月模拟)《史记》纳“四夷传”(四夷,是古籍对中土以外,四方各族之泛称,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于“七十列传”之中,将蛮夷民族史作为内传,视作通史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民族史撰写体例体现了( )
A.史学撰写方式的创新 B.家国同构的基本理念
C.宗法分封制度的瓦解 D.多元一体的心理认同
解析:《史记》将蛮夷民族史作为内传,视作通史的一个组成部分,体现了司马迁多元一体(多个民族单位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的心理认同,故选D项;材料强调多元一体的心理认同,不涉及史学撰写方式的创新,排除A项;家国同构指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通性,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宗法分封制度的瓦解,排除C项。
答案:D
3.(2020·天津南开区一模)墨子在《非命》篇中,反对儒家所宣称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命定论,否认天命对人事的支配和影响,认为真正能够决定国家命运或个人命运的,是主观的“力”。下列对这一主张最合理的解释是( )
A.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 B.得到当时君主的认同
C.强调人民群众力量巨大 D.带有“无神论”的色彩
解析:从墨子的主张“认为真正能够决定国家命运或个人命运的,是主观的‘力’”,可知墨子更强调主观力量的决定作用,故体现的是墨子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故选A项;春秋战国时期大多统治者重视认同的思想是主张加强君权、大一统的法家思想,排除B项;从材料中“真正能够决定国家命运或个人命运的,是主观的‘力’”,体现不出主观的“力”是指人民群众的力量,故仅从材料不能体现墨子认为人民群众力量巨大,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墨子反对儒家的命定论,“否认天命对人事的支配和影响”,而不是否定神的存在,不能体现墨子的主张带有无神论的色彩,排除D项。
答案:A
4.(2020·山东济南一模)汉宣帝曾教训自己的太子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受,何足委任!”由此可以推知当时( )
A.秦朝部分统治思想得以继承
B.黄老之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
C.皇帝背离“独尊儒术”的初衷
D.儒学不能顺应汉朝政治需求
解析:根据材料“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受,何足委任”可知当时统治者反对单纯用儒教治理国家,主张儒法并用,秦朝部分统治思想得以继承,故选A项;汉初黄老之学占据统治地位,与材料所述时间“汉宣帝”不符,排除B项;“独尊儒术”的初衷为巩固统治,汉宣帝主张“儒法并用”并未背离其初衷,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学顺应汉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需求,排除D项。
答案:A
5.(2020·山东高三第一次仿真联考)唐代韩愈认为“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的做法,会导致国人全都要沦为夷狄的危险,继而他( )
A.反对佛教的来世说 B.推动宗教相互融合
C.力主复兴传统儒学 D.宣扬经世致用思想
解析:根据材料“‘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的做法,会导致国人全都要沦为夷狄的危险”可知此时韩愈反对异质文化凌驾中国文化之上,力主复兴传统儒学,故选C项;根据材料“‘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的做法,会导致国人全都要沦为夷狄的危险”可知此时韩愈反夷狄之法,并非“佛教的来世说”,排除A项;三教合一潮流推动宗教相互融合,与韩愈无关,排除B项;顾炎武宣扬经世致用思想,与韩愈无关,排除D项。
答案:C
6.宋代理学家都积极地从政立业,史载他们为治的政绩,是体恤民情、明尊卑长幼之类的风化等等。不能做官时,理学家大多也不努力于仕途,追求个人功名利禄,而是退而聚学化民。这体现出理学的价值取向是( )
A.倡导经世致用 B.提升道德修养
C.革新教育体制 D.致力思想统一
解析:根据材料中“政绩,是……之类的风化等等……是退而聚学化民”可以看出是受理学影响强调道德修养,故选B项;明清之际顾炎武反对理学的空洞而强调“经世致用”,排除A项;材料体现理学家致力于道德培养,没有体现革新教育体制,排除C项;材料中理学家致力于教化并非思想统一,排除D项。
答案:B
7.(2020·海南普通高中高考调研测试)南宋末年,民间思想家邓牧指出:“天生民而主之君,非为君也。”同时他又认为皇帝的状貌与普通人同,因此普通人也可以做皇帝。据此可知,邓牧的思想( )
A.是近代民主思想的源头
B.根植于资本主义经济萌芽
C.深化了传统的民本思想
D.反映出君主专制日益削弱
解析:邓牧认为皇帝和普通人是一样的,设立君主的目的是为了民而非为君,说明他深化了传统的民本思想,故选C项;他的民本思想与近代民主思想不同,不是源头,排除A项;南宋末年还没有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排除B项;宋代君主专制是不断加强的,没有出现日益削弱,排除D项。
答案:C
8.(2020·山东日照三模)宋代书院选址讲求独立性,即避开当权政局,远离喧嚣的市井,选择环境幽静的山林作为办学场所。这表达了怎样的办学理念( )
A.关注下层民众的教育需求
B.反对封建政府控制教育
C.追求修身养性和学术自由
D.抨击时弊揭露社会现实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学在宋朝时期,受到了佛教和道教的影响而发展为理学,理学大师们深知教育发展要远离尘世的喧嚣,才能潜心研究学术,而佛教又主张遁世避俗、潜心修行,反映在书院选址上,就出现了题干所述现象——“避开当权政局,远离喧嚣的市井”和把“环境幽静的山林”作为办学场所,故选C项;书院主要满足知识分子对学术的追求,与下层民众无关,排除A项;书院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机构,属于“私学”的范畴,但是其主导思想仍属于政府所倡导的主流思想,并且题干设问中涉及的是书院的“办学理念”,而不是其目的,排除B项;书院是一种比较独特的“私学”系统,其主要目的在于研究学术,而不是通过揭露社会弊病以抨击现实,排除D项。
答案:C
9.(2020·山东聊城二模)理学是对先秦孔孟之学在新形势下的发挥和解释,王阳明的诗句“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正是这一发挥的写照。由此判断,这种“发挥”( )
A.标志着理学形成 B.批判了正统思想
C.有利于学术下移 D.开创了朴实学风
解析:根据“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可以看出,王阳明强调理学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理学离不开日常的生活实际,因此有利于理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有利于学术下移,故选C项;二程学说的出现,标志着宋代理学思想体系的正式形成,排除A项;材料强调人伦日用,没有批判正统思想,排除B项;顾炎武为学以经世致用的鲜明旨趣,朴实归纳的考据方法,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排除D项。
答案:C
10.(2020·海南海口二模)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认为“今天下之大患,莫大乎贫”,因而提出“有道之世”“必以厚生为本”。这些主张( )
A.与传统儒家执政理念相背离
B.蕴含了进行社会改革的愿望
C.猛烈地抨击了八股取士制度
D.表达了实行民主政治的请求
解析:由材料“今天下之大患,莫大乎贫”“因而提出‘有道之世’、‘必以厚生为本’”可知顾炎武希望能逐步改变百姓穷困的境遇,是对殷实、安定生活的期望,故选B项;顾炎武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八股取士,排除C项;“实行民主政治”不符合明末清初的时代特征,排除D项。
答案:B
11.(2020·山东济南三模)《明夷待访录》中写道:“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由此可知黄宗羲主张( )
A.君臣关系平等 B.恢复官僚政治
C.限制君主权力 D.改革选官制度
解析:黄宗羲认为天子传子,不能保证都是贤的,而宰相传贤,可以有此保证。而国家政务的实权是掌握在宰相手中,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天子传子带来的缺陷和不足,即设立宰相限制君权的膨胀,故选C项;材料强调限制君权,不涉及君臣关系平等,排除A项;秦代以后一直是官僚政治,“恢复”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是置相以限制君主权力,未体现改革选官制度,排除D项。
答案:C
12.(2020·江苏南京、盐城二模)王夫之认为:“未有弓矢而无射道,未有车马而无御道,未有牢醴璧币、钟磬管弦而无礼乐之道。未有子而无父道,未有弟而无兄道……故无其器则无其道,诚然之言也。”这一观点( )
A.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B.肯定了人私欲的正当性
C.批判了君主专制的体制
D.启示了后人的思维方法
解析:根据材料“未有弓矢而无射道,未有车马而无御道,未有牢醴璧币、钟磬管弦而无礼乐之道。未有子而无父道,未有弟而无兄道……故无其器则无其道,诚然之言也”可知,体现的是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唯物思想对后人的思维有启发作用,故选D项;经世致用的思想是顾炎武提出的,材料体现的是王夫之的唯物思想,排除A项;肯定人私欲的正当性是李贽提出的,材料体现王夫之的唯物思想,排除B项;王夫之的思想中有批判君主专制的内容,但材料的内容体现的是王夫之的唯物思想,排除C项。
答案:D
13.(2020·山东济南一模)下列宋元时期三部重要的农业典籍在对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记述上带有各自鲜明的特色。这客观上反映了这一时期( )
农书 | 成书时间 | 主要内容 |
陈敷《农书》 | 南宋绍兴十九年(1149) | 我国现存最早的专论江南地区水田农事和生产技术的综合性农书 |
《农桑辑要》 | 元世祖至元十年(1273) | 由司农司撰写的一部官方农业著作,以北方农业为研究对象 |
王桢《农书》 | 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 | 兼论南北方农业技术,对耕作、农具、桑蚕等的记述,都顾及南北差别,致意于其相互交流 |
A.农业科技最为发达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统一局面渐趋形成 D.民族交融不断发展
解析:根据材料“专论江南地区”“以北方农业为研究对象”“兼论南北方农业技术”等关键信息可知元代王桢《农书》能从局部到全国范围对农业生产进行全面系统的阐述,客观反映了统一局面渐趋形成,故选C项;材料仅涉及农业科技著作,未将农业科技与其他科技比较,不能得出“最为发达”,排除A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与材料所述“元仁宗皇庆二年”不符,排除B项;民族交融是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中,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包容多样性、增强共同性,与材料主旨“古代农业生产技术”不符,排除D项。
答案:C
14.(2020·海南一模)汉初,人们追求不死成仙的热度消退,与治病、养生、长寿、健体相关的医学著作大量问世。汉武帝时再次掀起求仙热潮,除了《淮南子》本身就是综合以前各家理论的杂家,即使有部分养生医学的理论,也是归结到不死成仙上,医学成就寥寥。这一现象说明( )
A.汉代医学成就集中于汉初
B.神仙信仰影响汉代医学的兴衰
C.汉武帝假弃道家黄老学说
D.中国古代医药学注重理论总结
解析:材料汉初“追求不死成仙的热度消退”带来“医学著作大量问世”,汉武帝时“掀起求仙热潮”导致“医学成就寥寥”,可见神仙信仰影响汉代医学的兴衰,故选B项;材料没有反映出整个汉代医学成就,不能推断汉初医学成就的地位,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儒家正统地位确立,黄老思想只是满足其求仙的需要,排除C项;中国古代医学注重经验的总结,缺少理论的探究,排除D项。
答案:B
15.(2020·北京房山区一模)小说在魏晋时期以描述奇人怪事为主,元末明初出现了弘扬历史英雄人物的长篇章回体小说,明清时期商人、市井游民和妇女常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这些变化说明我国古代小说( )
A.呈现平民化、世俗化的趋势
B.元末明初小说逐渐走向没落
C.内容虚构对历史研究无价值
D.全面体现了古代文学的变化
解析:根据材料魏晋时期小说以描述奇人怪事为主,元末明初出现了弘扬历史英雄人物的长篇章回体小说,明清时期商人、市井游民和妇女常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这些变化说明我国古代小说呈现平民化、世俗化的趋势,故选A项;结合所学小说在明清时期繁荣发展,排除B项;小说内容虚构,但也会反映当时的风土人情,可以对历史研究提供素材,排除C项;古代文学除了小说以外,还有唐诗宋词元杂剧等多种形式,排除D项。
答案:A
16.(2020·江苏盐城三模)1867年,京剧入沪。到1911年,上海正式的营业性戏园有120家,造就了“大小戏园开满路,笙歌夜夜似元宵”的剧坛盛况,为京剧专设的戏园、茶园等娱乐空间也竞相开放,戏曲从宫廷和达官贵人的私宅迅速走向了普通的市民大众。这表明当时( )
A.新剧种京剧最早在上海产生
B.中国的传统戏曲艺术走向了成熟
C.上海成为全国戏曲活动中心
D.上海地区戏剧受众群体出现变化
解析:受众群体出现变化,与材料中“戏曲从宫廷和达官贵人的私宅迅速走向了普通的市民大众”相符,故选D项;京剧由北京走向各地,成为全国广为流行的剧种,排除A项;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与材料中“京剧”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只提到上海,未涉及全国中心的横向比较,排除C项。
答案: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共40分)
17.(2020·山东聊城一模)(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华夏”连称,本意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但也逐渐成为一种文化、政治实体。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周边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
——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材料二 清初,历代帝王庙除了供奉三皇、五帝等人外,还对辽太祖、金太祖、元太祖等进行祭祀。康熙帝六次南巡的活动之一就是到南京的明孝陵祭祀明太祖。他还专程前往曲阜瞻拜孔庙,重用李光地等儒臣。乾隆帝更是提出“敬天法祖、勤政爱民”“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乾隆帝时编订出版了会通各族文字的书籍。针对“华夷之辨大于君臣之伦”,雍正帝驳斥道:“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
——摘编自常建华《国家认同:清史研究的新视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华夏认同局面形成的表现与途径。(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清朝前期为实现国家认同所做的努力。(6分)
解析:(1)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材料一“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周边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可得出民族交融;根据材料一“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可得出局部统一。第二小问途径,根据材料一“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周边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战争;会盟;改革;和平交往。(2)根据材料二“清初,历代帝王庙除了供奉三皇、五帝等人外,还对辽太祖、金太祖、元太祖等进行祭祀”可得出强调清朝统治正统性与合法性,以因俗而治、因地制宜的管理方式实现了政治认同;根据材料二“他还专程前往曲阜瞻拜孔庙,重用李光地等儒臣。乾隆帝更是提出‘敬天法祖、勤政爱民’‘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可得出秉承儒家思想,奉行“崇儒重道”,用儒家思想文化治世,构建了尊孔崇儒的文化认同;根据材料二“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可得出入关后,满族实现了汉化,树立了华夏一家的民族意识,强化了各民族一家的民族认同;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思想、民族关系等角度分析清朝前期为实现国家认同所做努力的影响可得出这些努力巩固了清朝专制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推动了民族交融,巩固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构建了一个各民族认同的国家体系。
答案:(1)表现:民族交融;局部统一。
途径:战争;会盟;改革;和平交往。(答出其中两点即得满分。)
(2)评述:强调清朝统治正统性与合法性,以因俗而治、因地制宜的管理方式实现了政治认同;秉承儒家思想,奉行“崇儒重道”,用儒家思想文化治世,构建了尊孔崇儒的文化认同;入关后,满族实现了汉化,树立了华夏一家的民族意识,强化了各民族一家的民族认同。(答出其中两点即得满分。)这些努力巩固了清朝专制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推动了民族交融,巩固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构建了一个各民族认同的国家体系。(答出其中两点即得满分。)
18.(2021·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考适应性测试)(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阿拉伯数字源于印度,起源时间相当于中国汉代,之后流传于印度周边国家,唐时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传入亚洲、非洲、欧洲部分地区。阿拉伯数字包括东、西两种形式,亚洲用东式,非洲、欧洲用西式。“至北宋则西式字渐传于欧罗巴洲诸国,于是名阿拉伯数目字也。历世微加变体,于今犹未废坠,故市井及数学中咸重之,其法与中华算术字码同类。”
——据《中西闻见录》
材料二 下图为1957年陕西西安出土的元代安西王府铁板幻方及上面的数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述两种形式的阿拉伯数字传入中国的路径,并说明原因和结果。(8分)
(2)以上两则史料的类型分别是什么?若探究阿拉伯西式字何时传入中国,还需收集哪些材料?(6分)
解析:(1)根据“唐时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传入亚洲、非洲、欧洲部分地区”可知阿拉伯数字传入中国的路径一应该是由印度经阿拉伯地区传入中国。主要原因是阿拉伯帝国的扩张和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结果是东式阿拉伯数字传入中国,但是中国没有广泛流通。根据“至北宋则西式字渐传于欧罗巴洲诸国,于是名阿拉伯数目字也。历世微加变体,于今犹未废坠”可知西式阿拉伯数字传入中国应该是在北宋以后,所以路径二应该是由欧洲传入中国。原因主要是东西方海上贸易的繁荣,西学东传,中西文化交流频繁。结果是西式阿拉伯数字传入中国,并逐步被中国接受。(2)类型: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中的是文献史料,材料二中的是实物史料。要探究阿拉伯西式字何时传入中国,还应该收集我国开始使用西式阿拉伯数字的相关中外公私文书档案、个人著述与书信、报刊等。
答案:(1)阿拉伯东式字:由印度经阿拉伯地区传入中国。
原因:阿拉伯帝国的扩张;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结果:阿拉伯东式字在中国没有广泛流通。
阿拉伯西式字:由欧洲传入中国。
原因:西学东渐。
结果:阿拉伯西式字逐步被中国接受。
(2)材料一为文献史料,材料二为实物史料。
中外公私文书档案、个人著述与书信、报刊等。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见下表。
唐朝 | 产生:民间是主要源头,民间书院是士人的私人治学组织,传道授业,服务公众,得到朝廷鼓励。官府书院是学术文化机构,主要职责是“刊辑古今之经籍,以辨明邦国之大典”。唐中期以后书院多集中于长江流域 |
两宋 | 发展:民间书院获得重大发展,书院与理学的一体化,书院制度的形成并完全确立。朝廷振兴官学,建立官府控制的教育学术系统。书院数量猛增,分布多在南方 |
明朝 | 繁荣:官方力量超过民间力量。书院涉足地方文化建设,用儒学教化百姓,移风易俗,有了平民化特色;民间书院的士人品评人物,调议朝政,社团化、政治性的倾向加强。明朝后期朝廷屡次禁毁书院 |
清朝 | 普及和流变:官方强力进入书院建设,官办书院成为学术教育中心。民间书院致力于普及乡村文化教育。道光以来,将西学、新学引入其中,形成了新式书院,又出现了教会书院、华侨书院。光绪年间,改书院为学堂,晚清书院衰落 |
——摘编自邓洪渡《中国书院史》
上表为中国书院的发展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解析:首先,根据题目要求,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拟定论题。根据材料“民间书院……得到朝廷鼓励……官府书院是学术文化机构”“朝廷振兴官学,建立官府控制的教育学术系统”“官方力量超过民间力量……明朝后期朝廷屡次禁毁书院”“官方强力进入书院建设,官办书院成为学术教育中心”,封建政府在推动书院文化的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次,根据拟定的论题,结合所学,加以阐述,如两宋时期,儒学进一步发展,理学的统治地位确立;政府由原来的鼓励民间书院到振兴官学,强化对书院的控制。最后,对所论述内容加以简要总结。如专制主义推动了书院文化的不断深入发展。
答案:示例:
论题:专制主义的发展对书院发展的影响。
阐述:唐宋以来,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政府加强对文化教育的控制。两宋时期,儒学进一步发展,理学的统治地位确立;政府由原来的鼓励民间书院到振兴官学,强化对书院的控制。明清时期,厉行文化专制,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政府屡次焚毁民间书院,大力干预书院建设。官办书院成为教育中心。
例如:
论题1:书院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有重大贡献
论题2:书院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发展、传播
论题3:时代对书院发展的影响
论题4:经济发展对教育文化的作用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双测卷——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化A卷 Word版含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双测卷——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化B卷 Word版含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评估检测十三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含解析人民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