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部分素养测评含解析专题
- 全国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部分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20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素养测评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全国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部分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21课古代商业的发展素养测评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全国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部分第7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23课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素养测评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全国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部分第7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24课两次工业革命素养测评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全国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部分第8单元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5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素养测评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全国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部分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22课古代的经济政策素养测评含解析
展开这是一份全国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部分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22课古代的经济政策素养测评含解析,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6-22
素养测评
一、选择题
1.(2020·新乡调研)春秋时期,晋国利用戎狄“贵货易土”的特点,用财货交换戎狄的土地。《吕氏春秋·异宝篇》记载,孙叔敖死前告诫儿子,勿受封赏的良田,只取楚、越间的寝丘贫瘠土地,如此可保长有。材料表明春秋时期( )
A.土地关系走向私有化
B.封建土地私有制建立
C.井田制度开始瓦解
D.诸侯国之间战争频繁
【解析】 受封的良田“可保长有”,即承认私有化。
【答案】 A
2.(2021·潍坊联考)下表是关于汉代社会情况的记载。这反映了当时( )
《史记·司马 相如列传》 | 文君乃与相如归成都,买田宅,为富人 |
《汉书·论贵粟疏》 | 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
《汉书·贡禹传》 | 臣禹年老贫穷……有田百三十亩,陛下过意征臣,臣卖田百亩以供车马 |
《汉书·张禹传》 | 及富贵,多买田至四百顷,皆泾渭溉灌,极膏腴上贾 |
A.土地买卖趋向合法化
B.豪强地主操纵政局
C.自耕农经济持续衰退
D.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
【解析】 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与材料中“买田宅”“卖田宅”“卖田百亩”“多买田”相符,故选D项;秦国的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趋向合法与材料中“汉代”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汉代社会情况”“买田宅”“卖田宅”是经济而非政治,排除B项;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汉代”没有持续衰退,排除C项。
【答案】 D
3.(2021·石家庄一模)屯田是为取得军队给养或税粮,由政府直接组织经营的一种农业集体耕作制度。汉代自武帝以来,在西域地区置田官屯田。此后,昭帝、宣帝、元帝置都护尉屯田,后汉光武帝以后列帝因之。这些措施( )
A.保证了军队给养 B.加强了边疆治理
C.加重了边民负担 D.抑制了土地兼并
【解析】 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汉朝时期,武帝、昭帝、宣帝、元帝、光武帝等历代皇帝都在西域地区“置田官屯田”“置都护尉屯田”,通过这些措施政府加强了对西域地区的治理,故选B项;汉朝政府在西域地区实行屯田制度,从目的上来讲是为了“取得军队给养或税粮”,但是这种措施实施的结果如何,在题干中并没有提及,排除A项;屯田是“由政府直接组织经营的一种农业集体耕作制度”,但是在题干中并没有涉及这种措施对“边民”的影响,排除C项;屯田是“由政府直接组织经营的一种农业集体耕作制度”,从本质上来看,它不属于封建土地私有制,并且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之下,土地兼并问题就不会断绝,排除D项。
【答案】 B
4.(2021·益阳调研)太和九年(485年),北魏颁布了均田制。规定:男子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不准买卖,年老免课,身死还官。官吏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离职时移交下任,不得转卖。这有利于( )
A.缓和阶级矛盾 B.促进民族融合
C.加剧土地兼并 D.提高妇女地位
【解析】 材料反映的均田制是国家把土地分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限制土地买卖,能保证农民的基本生活,降低农民对政府的不满,缓和社会矛盾,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土地制度,没有涉及民族关系,排除B项;从材料“不准买卖”“不得转卖”可知,均田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排除C项;均田制虽然授田给妇女,但其用意是保障农业生产,对妇女地位的提高作用不大,排除D项。
【答案】 A
5.(2020·永安模拟)宋代整个地主阶级统治集团,对于国家财富看法是“财富的来源不在于小农而在于豪强,兼并之家是‘为国家守财尔’”。在这种看法的影响下,宋代( )
A.租佃经济的快速发展
B.将地方财政收归中央
C.放松了对商业的监管
D.实行了二府三司制度
【解析】 材料中的信息是宋代的“不抑兼并”政策,这一政策使土地兼并严重,土地私有制发展,造成租佃关系发展,故选A。
【答案】 A
6.(2021·湖北武汉襄阳荆门宜昌四地六校联考)秦汉至明代,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发展比较艰难,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 )
A.不事生产 B.无奸不商
C.不敬宗族 D.不纳租税
【解析】 中国古代是小农社会,农业是国家的赋税来源,农民是徭役的征派对象,这主要因为农民被固着于土地之上,而商人不直接从事生产,流动性强,因此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选A项;无奸不商表述绝对,排除B项;商人也敬宗族,排除C项;商人需要缴纳商税,排除D项。
【答案】 A
7.(2021·河北衡水中学联考)汉武帝时期,政府对商人征收重税,以法令的形式严格限制商业发展,对盐铁等行业实行国家垄断的“禁榷”制度,还剥夺了商人对土地的占有权。西汉政府的做法( )
A.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B.垄断了商业贸易
C.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D.促进了社会公平
【解析】 根据“政府对商人征收重税”“对盐铁等行业实行国家垄断的‘禁榷’制度”可知,汉武帝时期实行了盐铁官营等垄断和抑制商业发展的政策,这有利于增加西汉政府的财政收入,故选C项;西汉政府征收重税,与民间商人争利的做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排除A项;西汉政府只是垄断了盐铁等能够获得巨大收益的行业,并没有垄断整个商业贸易,排除B项;西汉政府实行的“禁榷”制度等举措是利用国家权力对商人的一种控制,对商业行为的一种干涉,并不会促进社会公平,排除D项。
【答案】 C
8.(2020·百校联盟联考)张家山汉墓竹简《贼律》中规定:“凡市场上出售不合格的肉,市官要尽量全部收获并焚毁;即使是县政府的肉,也要同样焚毁。应当焚毁的,而没有焚毁,市官与出售者同样受到处罚,要按盗窃罪论处。”这反映出汉代( )
A.注重规范市场的秩序
B.极力防范官商勾结
C.推行了严厉抑商政策
D.政府官营弊端显露
【解析】 由材料“市官”“全部收获并焚毁”说明汉代政府对市场的监管措施比较严格,注重维护市场的秩序,故选A项;材料“市官与出售者同样受到处罚,要按盗窃罪论处”可知政府对官员的要求比较严格,B项“极力防范”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强调政府对市场的规范管理,C项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市场商品销售不属于官营范畴,排除D项。
【答案】 A
9.中国古代农民对市场交易的参与,更多是“剥削推动的商品化”和“生存推动的商品化”,以牟利为目的出售剩余产品的商业活动并不占主导。这说明中国古代( )
A.小农经济占据着社会主导地位
B.商品经济受制于社会主流体制
C.古代农民缺乏商业致富的意识
D.工商食官限制了商品经济发展
【解析】 古代中国推崇“重农抑商”。受此观念的影响,农民对市场交易的参与,往往是被动参与,这说明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受制于社会主流体制,故选B项。
【答案】 B
10.南宋学者袁毂感叹:“昔之农者,今转而为工;昔之商者,今流而为隶。贫者富而贵者贱,皆交相为盛衰矣。”这表明( )
A.抑商政策的取消推动了经济发展
B.农业与工商业处于平等的地位
C.社会流动冲击了原有的等级秩序
D.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农业的衰败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工与商、富与贫的关系在南宋时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实质上说明了社会流动对原有等级秩序的冲击,故选C。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的始终,期间在某些时段有过不同程度的松动,但从未被取消过,故排除A;B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在古代中国,占据主导地位的始终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从未造成农业的衰败,故排除D。
【答案】 C
11.(2021·河北衡水中学联考)据统计,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各海关的贸易总值,粤海关比雍正七年(1729年)增长44%,浙海关比乾隆元年(1736年)增长22%,闽海关比乾隆五年(1740年)增长29%。这种变化反映出清政府( )
A.放弃了海禁政策 B.闭关锁国有名无实
C.加强了对外联系 D.适度发展对外贸易
【解析】 根据“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各海关的贸易总值,粤海关比雍正七年(1729年)增长44%”等信息可知,清朝初年各海关的贸易总值都获得了巨大提升,这种变化反映出清政府适度发展对外贸易,故选D项;闭关锁国政策是清政府初期实行的基本国策,并没有放弃,排除A项;材料中清朝各海关贸易总值的上升是在闭关锁国政策下的发展,不能说明闭关锁国有名无实,排除B项;材料中各海关贸易总值的增长不能反映出清政府主动加强了对外联系,排除C项。
【答案】 D
12.(2020·百校联盟联考)下表是清初顺治末年,政府为防范台湾反清势力而实行迁海(沿海居民内迁)政策后,沿海地区墟市数量的变化情况。据此可知,当时“迁海”( )
地区 | 迁海前 | 迁海后 |
潮州府澄海县 | 12个 | 6个 |
高州府吴川县 | 77个 | 61个 |
A.达到了经济封锁的功效
B.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内迁
C.阻断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D.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解析】 清朝为“防范台湾反清势力而实行沿海居民内迁”,根据图表内容可知迁海后,墟市的数量有所减少,说明当地的经济受到影响,故选D项;政府的迁海政策未阻断经济交往,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迁海主要是劳动力的内迁,加剧了迁入地人地矛盾,排除B项;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和民间交往仍然存在,政府迁海并未阻断对外贸易,C项与事实不符,排除C项。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13.(2020·安徽皖江名校联盟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前期,消费呈现尚检、务实特征,万历《通州志》卷2风俗载,南直隶通州“弘、德之间,枕有淳本务实之风。”成化《山西通志》卷2载,太原“工商务实勤俭”。然而,中期以降,消费发生嬗变,凸显奢靡之风尚,乾隆《震泽县志》卷25风俗序载,苏州府“万历以后迄于天崇,民多世富,其奢侈乃日甚一日焉。”上至皇室下至民间竞相奢靡,顾炎武认为:“自神宗以来,黩货之风日甚一日,国维不张,而人心大坏,教十年如此矣。”消费奢靡,对明代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张邦建《明朝中后期奢靡之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与16世纪相比,这一时期欧洲消费竞争的特征发生了变化。首先,消费竞争的主体是家庭,竞争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家族的地位和荣耀;到了18世纪,消费竞争的主体则成为个人,消费竞争的目的是为了个人的地位和荣耀。其次,16世纪消费竞争的动力主要在于政治,但18世纪消费竞争的动力主要在于文化与市场,其表现形式就是对时尚的追逐和竞争。而时尚的制造者不仅仅是贵族,市场也参与到时尚的制造中来……时尚的大众参与导致西方进入了“大批量需求”时期。
——李琴《从勤俭节约到消费至上对
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社会风尚嬗变的原因,并作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说明明朝中后期与16—18世纪欧洲消费变化的相同之处,并分析由此产生的主要不同影响及其原因。
【答案】 (1)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大量工商业城镇的兴起发展及其人口的增长;社会上工商皆本、趋利经商风气的滋长等。
评价: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冲击了封建礼制和传统观念习俗;推动了批判封建专制的新思想的出现。但也导致了社会经济畸形发展,形成重利轻义的社会氛围,加深了统治集团的腐败。
(2)相同之处:由尚俭到奢靡。主要不同影响:明朝中后期的消费变化没有促进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而欧洲则加速了封建制度衰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成长。原因:中国明朝时期封建君主专制强化、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等影响;欧洲则是新航路开辟、对外殖民扩张、重商主义思想盛行以及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等影响。
14.(2021·河北衡水中学联考)下图为中国五千年温度变化与重农思想家的对应情况示意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五千年温度变化与重农思想家的对应情况(对数坐标轴)
图中所标注的思想家及其主张为:
a 贾谊(积贮论)、晁错(贵粟论);
b 桓谭(禁民二业论);
c 王符(农工商并重论);
d 傅玄(分民定业论)、曹操(屯田制)、司马炎(占田论);
e 裴耀卿(浮户自营法)、杨炎(两税法)、陆贽(裁减租价论)、李翱(平赋书)、元稹(五民论);
f 辛弃疾(徙民屯田议)、叶适(移民开荒论)、刘秉忠(招逃复业论)、王恽(薄敛常平论);
g 刘基(盗天论)、解缙(太平策)、刘定之(积贮备荒论);
h 林希元(荒政论)、陆楫(以奢救荒论)、海瑞(井田难复论)、张居正(一条鞭法);
i 徐光启(开荒垦田论);
j 张履祥(农桑长久论)、顾炎武(自利论)、颜元(复井田论);张英(保田论)、王源(制民恒产论)、李塨(均田论);
k 吴铤(定田论)。
——据岳翔宇《气候变化、农业低产与重农理论
——以晁错“贵粟论”为中心》整理
根据材料,归纳概括古代中国重农思想的基本特征,并阐述古代中国重农思想与温度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解析】 第一问,由材料“分民定业论”“招逃复业论”“保田论”“制民恒产论”“均田论”“定田论”和“裁减租价论”“平赋书”“薄敛常平论”等信息可得,众多的重农思想家或者强调要给农民土地,或者强调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所以其特点包含以民本思想为理论依托;由材料“分民定业论”“招逃复业论”“保田论”“制民恒产论”“均田论”和“裁减租价论”“平赋书”“薄敛常平论”,再加上“徙民屯田议”“移民开荒论”等思想的提出目的可得,以稳定小农经济、发展社会生产为基本出发点;上述重农思想主张可以概括为给农民土地、开垦荒地、轻徭薄赋、给予救济等不同的方面,据此可得重农理论呈现多元化。第二问,由材料中的温度表可以看出,温度在0 ℃以上的时段对应的思想家及其主张有a、b、e,而在0 ℃以下的时段对应的思想家及其主张有d、f、g、h、i、j、k,据此可得气候和温度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古代重农思想的发展;由温度表分析0 ℃以下的时段对应的思想家及其主张有d、f、g、h、i、j、k,与0 ℃以上的时段对比可知,前者明显多于后者,所以可得在温度较低的时期重农思想较多,主张更多元化。
【答案】 基本特征:以民本思想为理论依托;以稳定小农经济、发展社会生产为基本出发点;重农理论呈现多元化。
内在联系:气候和温度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古代重农思想的发展;在温度较低的时期重农思想较多,主张更多元化。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4讲(含详解),共11页。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3讲(含详解),共12页。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7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2讲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课时演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