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部分素养测评含解析专题
- 全国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部分第12单元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第35课宋明理学素养测评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全国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部分第12单元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第36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素养测评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全国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部分第12单元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第38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素养测评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全国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部分第13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第39课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素养测评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全国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部分第13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第40课启蒙运动素养测评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全国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部分第12单元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第37课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素养测评含解析
展开这是一份全国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部分第12单元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第37课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素养测评含解析,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3.12.37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素养测评
一、选择题
1.1150年,造纸术传入西班牙后,又从那里传到了法国和欧洲其他国家;所到之处,羊皮纸被取代。事实证明,造纸术的价值十分显著。造纸术的价值主要是( )
A.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
B.变成了新教的工具
C.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
D.迎来地理大发现时代
【解析】 材料中造纸术传入欧洲后,“羊皮纸被取代”,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故选C;材料没有反映出造纸术对文艺复兴的影响,排除A;材料没有反映出造纸术对宗教改革的影响,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出造纸术对地理大发现的影响,排除D。
【答案】 C
2.下表为我国古代主要农学著作统计简表
时间 | 主要农学著作 |
战国 | 《神农》《野老》 |
秦汉魏晋 南北朝 | 《氾胜之书》《四民月令》《齐民要术》 |
隋唐两宋 | 《耒耜经》《耕织图》 |
元明清 | 《农书》(王祯)《农政全书》《授时通考》 |
这反映出我国( )
A.农业生产不断发展
B.政府重视农业生产
C.农学研究最为突出
D.农本思想日益完善
【解析】 通过表格中所列举的众多农学著作,再结合其所涉及的内容,可知反映出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不断发展,如《农政全书》不但系统记载历代农业经验,吸收了最新实践成果,而且充分吸取了西方农业科技思想和方法,《授时通考》主要记述了古代中国农副业生产的科学技术等,故选A;从材料无法得出农书均是由政府颁布推行的,排除B;题干没有涉及古代中国的其他方面的成就,不能推断出“农学研究最为突出”,排除C;古代中国的历代统治者都比较重视农业的发展,但在表格中所列举的诸多农学著作都是记载了农业方面的技术,并非“农本思想”的体现,排除D。
【答案】 A
3.在明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图书市场日趋饱和,利润越来越少。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书坊重新对市场进行定位,选题结构发生很大变化,传统的经典读物越来越少,戏曲、小说、生活用书的比重越来越大,适应和满足了大众的消费需求。据此可知( )
A.文化传承与创新有赖于印刷术
B.印刷术发展推动了通俗文化发展
C.传统经典文化逐渐被通俗文化取代
D.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社会转型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刷术的发展和推广为明代通俗文化读物的推广提供了方便,促进了通俗文化的发展,故B项正确。A项说法绝对,且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传统的经典读物越来越少”并不等同于“被通俗文化取代”,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社会转型,故D项错误。
【答案】 B
4.(2021·长春一模)明后期,传教士利玛窦与徐光启共同翻译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其创立的点、线、直线、曲线、平行线、角、直角、锐角等名词一直沿用至今。这表明( )
A.中国传统科技注入了新的生机
B.基督教主动融入中国社会
C.西学东渐开启中国近代化历程
D.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产生
【解析】 从材料可知利玛窦和徐光启翻译的《几何原本》,创立了中国传统科技中没有的名词,体现的是西方的自然科学,被中国传统科技吸纳,为其注入新的生机,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翻译外国著作中利玛窦和徐光启创立了一些几何名词,没有涉及基督教的相关内容,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国的传统科技中增加了西方近代科学的内容,但是古代中国并没有很好的利用这些先进科技走上近代化道路,故西学东渐没有开启中国近代化历程,排除C项;从材料反映的是外国传教士与中国科学家翻译古希腊学者的数学著作,不能体现出近代科学产生于中国,排除D项。
【答案】 A
5.(2020·潍坊模拟)《诗》的首篇《关雎》属于“周南之歌”,是描述男女爱情的民歌。后世儒家认为,雎鸠是一种“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偶常并游而不相狎”的水鸟,孔子之所以列其为首篇,是为了表明夫妻关系应专一和严肃。这种解读( )
A.维护了民间文学的正统地位
B.反映出周代宗族规则的内涵
C.体现了浓厚的道德教化色彩
D.具有浪漫主义文学的符号性
【解析】 《关雎》本是男女情歌,而儒家对雎鸠的意象作出了符合儒家道德观念的解读,丰富了这首诗的教化色彩。《诗》在孔子之后逐渐成为“经”,成了承载儒家正统观念的载体。
【答案】 C
6.(2021·安徽A10联盟摸底)下表为南北朝时期文学家分布(现代省份)。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省份 | 江苏 | 浙江 | 河北 | 湖北 | 安徽 | 山东 |
人数 | 205 | 88 | 37 | 24 | 18 | 17 |
省份 | 陕西 | 山西 | 江西 | 河南 | 甘肃 | 内蒙 |
人数 | 7 | 7 | 6 | 5 | 4 | 3 |
A.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B.南北文化交流频繁
C.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D.北方社会动荡不安
【解析】 据材料“南北朝时期文学家分布”,可知当时文学家分布呈现出地域不均衡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经济发展的差异所致,故选A项;材料只提到文学家分布,并没有提到交流,排除B项;南宋时经济重心才实现南移,排除C项;北方社会动荡不安只能说明北方文学家少,无法说明南方有些地区文学家数量多的原因,排除D项。
【答案】 A
7.(2021·莆田模拟)有学者认为,如果说安史之乱以前,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引人注目,那么安史之乱以后,则已代之以沉郁悲壮的情调了。对这一评论理解正确的是( )
A.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
B.盛唐气象推动唐诗演变
C.唐诗全景再现社会真实
D.安史之乱导致唐诗衰微
【解析】 根据材料“安史之乱以前,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引人注目”“安史之乱后,……以沉郁悲壮的情调”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盛唐时期的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为主,而安史之乱后由于唐朝逐渐由盛转衰,唐诗主要以沉郁悲壮色彩为主,说明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A项正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社会变迁影响了唐诗的创作,而不是盛唐气象推动唐诗演变,B项错误;唐诗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社会现实,但不能表述为“再现社会真实”,夸大唐诗作用,C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社会变迁对唐诗创作的影响,没有强调安史之乱导致唐诗衰微的问题,并且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
【答案】 A
8.(2021·承德调研)有学者指出:“宋以后的时期,特别是南宋和元及其以后,在文学上和过去相比有一显著的不同,即文学已不是只为皇帝、官僚和士大夫阶级服务,也为平民服务(这一现象其实发轫于唐代),即为商人、差吏、城市手工业者等服务。”这一转变的根源是( )
A.商品经济的繁荣 B.文人政治的勃兴
C.文学作品世俗化 D.理学思想的兴起
【解析】 由材料“即文学已不是只为皇帝、官僚和士大夫阶级服务,也为平民服务(这一现象其实发轫于唐代),即为商人、差吏、城市手工业者等服务”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文学繁荣,并出现世俗化的趋向,故选A项;材料信息与文人政治无关,排除B项;文学作品世俗化是现象,材料强调的是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文学,并未提及理学思想,排除D项。
【答案】 A
9.清代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融诗词、戏剧、绘画、园林、建筑、医药、饮食、茶道、服饰、年节、礼俗、佛道、巫术等为一体,被誉为传统社会的“百科全书”。其问世后,虽然屡次被政府查禁,但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这反映了
( )
A.皇帝好恶决定文学作品的命运
B.读者猎奇心成为文学创作动力
C.文学家担负起承古萌新的使命
D.古典文学呈现世俗化发展趋势
【解析】 据材料“其问世后,虽然屡次被政府查禁,但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这体现了文学发展的世俗化趋势,故选D;“决定”一词过于绝对,由《红楼梦》多次被查禁但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可知,A的表述错误,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文学创作动力问题,排除B;材料也未体现“承古萌新”的文学家的使命问题,排除C。
【答案】 D
10.(2021·长春一模)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虽“勾画狼藉”却因表达为国忠贞的悲愤情绪被奉为“天下第二行书”;北宋蔡京和明代严嵩书法精妙却未有留名青史的书法作品,其原因在于( )
A.道德观念影响艺术评价标准
B.颜真卿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民众好恶决定对艺术的评判
D.唐代书法符合官方意识形态
【解析】 从材料中颜真卿的作品“因表达为国忠贞的悲愤情绪被奉为‘天下第二行书’”,而蔡京和严嵩是历史上有名的奸臣,可知书法作品能否被人们推崇受作者道德品行的影响,故原因是道德观念影响人们对艺术作品的评价标准,故选A项。
【答案】 A
11.(2021·泉州一模)下图为南朝梁元帝所作的《职贡图》(局部),记录了前来南梁朝贡的各国人物,有金发碧眼的波斯胡人,也有浑身只披一块白布的黑人。该图体现了( )
A.域外风情与华夏文化的交汇
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
C.西方写实与传统写意的结合
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
【解析】 由材料“前来南梁朝贡的各国人物,有金发碧眼的波斯胡人,也有浑身只披一块白布的黑人”可知中外文化的交流,异域风情与中原华夏文化的交汇融合,故选A项;材料中不能体现市井生活,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绘画的史料价值,而非写作手法,排除C项;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是近现代绘画特点,排除D项。
【答案】 A
12.(2021·惠州第一次调研)婆罗门曲为天竺佛教舞曲,后从西域、中亚诸国传入唐朝,经凉州(甘肃武威)都督杨敬述改制、加工,传入长安后又经唐玄宗修改、润色, 更名“霓裳羽衣舞”,风靡一时。这反映了( )
A.民族交融助推文化趋同
B.三教合一促进文化繁荣
C.丝绸之路成就盛唐气象
D.文化交融推动艺术创新
【解析】 婆罗门曲在中国的流传属于中外文化交融,而杨敬述的改制、加工以及唐玄宗的更名则带有创新的色彩,因此体现了文化交融推动艺术创新,故选D项;材料叙述的是一首佛教歌曲在中国的流传,并未体现民族交融,排除A项;三教合一指的是隋朝儒学家提出的“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通道,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排除C项。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代的占卜结果会被记录在甲骨上以显示商王的权威。周王则将赐封官职等事铭铸于带有神秘威严气氛的青铜器上。无论甲骨文,还是金文,当被书写在带有神秘性和权威性的材料上时,也就被赋予了某种类似的气质。而秦代向民众下达皇帝旨意的诏书石刻以小篆写成,可以说是中央集权国家和统一帝国的产物,这显然带有将刻写的内容永远流传后世的期待。这些文字也都被政治权力在某种程度上垄断,正如黄帝创制表意文字的意图就在于避开俚语方言以控制人与神交往的媒介。
——摘编自[日]富谷至《木简竹简述说的古代中国
——书写材料的文化史》、苏颖《文字与王权
——探索中国一元权力结构政治文明的一个视角》
材料二 1455年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这对欧洲社会的影响是深远而显著的。用统一的本国语言印刷的文本资料降低了知识信息的解码成本。15世纪中期,欧洲会识字的男人还不到10%,到17世纪早期,已经有超过30%的男人和10%的女人能读写了。印刷术的发明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受高级教育的状况,僧侣因此被排除出重要的职位。此外,为解决印刷行业的利益冲突,1469年威尼斯通过立法,规范了印刷商在指定时间段里印刷和销售一本指定的书籍的权利,这成为知识产权史上一个里程碑事件。
——摘编自余军华、李贞芳《印刷术与西方世界的兴起:
经济学视角的解读》
材料三 在人类媒介的发展历程中,产生了口语和书面语的分化。在书面语传播中,那些具有一定政治、经济能力且接受教育的群体才拥有“门票”。到了数字网络时代,网络BBS、博客、微博、微信,都表明传播权利进行了重新分配。民间话语成为整个社会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陈汝东《未来传媒发展趋势:
一种媒介史的视角》
(1)根据材料一,概括甲骨文、青铜器金文和石刻小篆三种文书形态的共同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统治者采用这些文书形态的意图。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印刷传播对欧洲文明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人类传播史的演进趋势及其推动因素。
【解析】 第(1)题第一小问特点,甲骨文、青铜器金文和石刻小篆的书写材料分别是兽骨(龟甲)、青铜器、石头等,这些材料能长期保存,故三者共同点有材质耐久;据材料一“无论甲骨文,还是金文,当被书写在带有神秘性和权威性的材料上”等可知三种文书形态的材料带有权威性;据材料一“这些文字也都被政治权力在某种程度上垄断”可知文字被政治权力垄断。第二小问意图,据材料一“显示商王的权威”“带有神秘威严气氛”“带有神秘性和权威性的材料”等可知采用这些文书形态意在强化君主权力;据材料一“带有将刻写的内容永远流传后世的期待”可知这些文书形态意在彰显历史功业和延续政治传统;据材料一“这些文字也都被政治权力在某种程度上垄断”可知这些文书形态意在稳定统治秩序。 第(2)题据材料二“用统一的本国语言”可知推动了语言文字的规范应用,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据材料二“15世纪中期……能读写了”可知提高了欧洲民众的识字率;据材料二“印刷术的发明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受高级教育的状况”可知打破了教会的文化垄断,削弱了教会的社会影响力;据材料二成为知识产权史上一个里程碑事件可知促使知识产权相关法规的出台。 第(3)题第一小问趋势,据材料三可知传播权利分化下移。第二小问因素,据材料三“到了数字网络时代”可知技术变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主政治的发展;法制进步。
【答案】 (1)共同特点:材质耐久;材料带有权威性;文字被政治权力垄断。意图:强化君主权力;稳定统治秩序;彰显历史功业;延续政治传统。
(2)影响:推动了语言文字的规范应用;提高了欧洲民众的识字率;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打破了教会的文化垄断,削弱了教会的社会影响力;促使知识产权相关法规的出台。
(3)趋势:传播权利分化下移。因素:技术变革;民主政治发展;法制进步。
14.图1、图2、图3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秦朝、魏晋时期、唐朝)的书法作品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图1 图2 图3
根据材料,分别说明图1、图2、图3的书法艺术特点,并分析其反映的时代背景。
【解析】 第一小问艺术特点和第二小问时代背景是相关的,所以最好按照图1、图2、图3分三点来作答。根据必修3所学结合图1可知小篆书体特点是笔画圆润,结体端庄严谨,分行布白体势工整;其时代背景根据所学应该是秦统一后颁布书同文,重建一切规章制度。 据所学图2为王羲之的《兰亭序》,其行书特点是飘逸质朴,自然天成,变化多端;其时代背景应强调这一时期士人群体的形成,魏晋时期国家分裂,战乱频繁,士人形成了崇尚自然,追求个性的艺术风格。据所学图3为唐代楷书,其特点是雄秀端庄,浑厚强劲,方中见圆,具有向心力;其时代背景应突出唐朝的繁盛和规制有序。
【答案】 图1小篆书体特点是笔画圆润;结体端庄严谨;分行布白体势工整。反映了秦统一后一切规章制度的重建。图2行书的特点是飘逸质朴;自然天成;变化多端。反映了魏晋时期士族制度下,面对国家分裂,战乱频繁的时代特点,士人崇尚自然,追求个性的艺术风格。图3楷书的特点是雄秀端庄,浑厚强劲;方中见圆,具有向心力。反映了唐朝的繁盛和规制有序的时代特点。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第26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含解析),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代科技成就,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文学成就,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5单元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1讲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课时演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全国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部分第12单元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第38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素养测评含解析,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