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素养测评含解析专题
- 全国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素养测评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全国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素养测评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全国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素养测评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全国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2单元古代和近代西方的政治文明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素养测评含解析 试卷 1 次下载
- 全国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2单元古代和近代西方的政治文明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素养测评含解析 试卷 1 次下载
全国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素养测评含解析
展开这是一份全国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素养测评含解析,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1-3
素养测评
一、选择题
1.汉初诸侯王国之官吏任免,除了由中央直接任命之傅、相外,“皆令自置吏”,所谓“宫室百官同制京师”。诸侯国内之税收归诸侯,无须上缴中央。据此可知( )
A.宗法分封制得以完全恢复重建
B.大一统思想观念遭到普遍质疑
C.中央失去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存在矛盾
【解析】 题干中提及汉初诸侯国的官员除了由中央直接任命之傅、相外,其余自行任命,税收不需要上缴中央,再结合所学郡国并行制带来的王国问题,可知选D;宗法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崩溃,封建社会的分封与宗法分封制有很大区别,排除A;西汉初年国家是大一统的,诸侯国是王朝的支持力量,排除B;题干中“汉初诸侯王国之官吏任免,除了由中央直接任命之傅、相”可知,诸侯国还是一定程度上受制于中央,排除C。
【答案】 D
2.(2021·莆田模拟)西汉皇帝朝会时,官俸只有六百石的刺史的班序远在官体两千石的郡国守相之后,但刺史与郡国守相因政务而单独会见时,则要以刺史为尊。这主要是因为( )
A 刺史代表中央管理地方
B.郡国守相畏惧刺史权威
C.刺史职权是皇权的延伸
D.汉代朝廷礼仪规定混乱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刺史负责监察地方官员,他的职权是皇权的延伸,故尽管刺史位卑但权重,C项符合题意。刺史只负责监察,并不具体管理地方,排除A项;B项只看到了表面,郡国守相畏惧的不是刺史权威,而是其背后的势力,排除;造成材料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刺史的监察职能及其背后的皇权,并不是因为汉代朝廷礼仪规定混乱,排除D项。
【答案】 C
3.(2020·茂名二模)“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该观点认为宋朝政制( )
A.造成沉重的财政困难
B.引发严重的边疆危机
C.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D.有利于维护政权稳定
【解析】 材料强调宋代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的政策,通过相关措施削弱地方的军事权力,加强中央集权,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政权的稳定,故D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财政问题,排除A项;材料强调宋代的措施有利于稳定边疆,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军队战斗力的增强,排除C项。
【答案】 D
4.(2020·甘肃二模)行御史台是元朝独创的监察官署,是御史台的源出和分设机构,其职能以监察行省长官为主。行省与行御史台的最高行政长官都是从一品,地位权力上平行且行御史台的人事任免由御史台掌握。这有利于( )
A.形成独立的地方监察体系
B.确保两机构相互制衡
C.完善地方权力的监督机制
D.进一步维护中央权威
【解析】 行御史台和行省相对独立,有利于加强对行省长官的监察,从而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维护中央权威,故选D;行御史台的人事任免由御史台掌握,所以不能形成独立的地方监察体系,排除A;行御史台对行省长官进行监察,而行省不能监察行御史台,二者不是互相制衡,排除B;行御史台是御史台的源出和分设机构,不属于地方监督机构,不是对地方监督机制的完善,排除C。
【答案】 D
5.(2021·安庆模拟)汉文帝的宠臣邓通对丞相申屠嘉不尊重,申屠嘉便召邓通至丞相府欲斩之,文帝派使者营救,丞相申屠嘉才将其释放。景帝时周亚夫为丞相,窦太后欲封皇后兄王信为侯,景帝说:“请得与丞相计之”,结果,周亚夫不同意,景帝只得“默然而沮”。由此可见,当时( )
A.承相位尊权重 B.官吏假公济私严重
C.分权体制成熟 D.外戚权力急剧膨胀
【解析】 本题考查汉代政治。根据材料的关键信息“文帝派使者营救,丞相申屠嘉才将其释放”“景帝时周亚夫为丞相”“请得与丞相计之”“周亚夫不同意,景帝只得‘默然而沮’”,可见汉初丞相位尊权重,A项正确;B项表述材料并未体现,可排除;C项表述与史实不符,可排除;材料中“窦太后欲封皇后兄王信为侯”的建议,并未顺利被采纳,不能体现外戚权力急剧膨胀,故D项错误。
【答案】 A
6.(2021·宜春模拟)史学家张岂之认为,在中国古代,一个新的封建王朝的建设,“必然要体现自己的新”,但“也离不开别人的旧”。以下史实最能体现材料中观点的是( )
A.元朝确立行省制
B.隋朝创立科举制
C.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D.明朝废除丞相制
【解析】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确立行省制、隋朝创立科举制、明朝废除丞相制均只体现了“新”而没体现“也离不开别人的旧”,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既“新”,又有“旧”,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是在隋朝三省六部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
【答案】 C
7.(2021·莆田模拟)唐朝自太宗时起,有了以他官为宰相的记载。一些官员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号预宰相事;一些元老重臣则以“平章事”或“同三品”等名号参与决策。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政事堂的设立反映了( )
A.相权有所分散
B.官僚政治趋向贵族化
C.“外朝”参议要政
D.政治决策走向透明开放
【解析】 “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政事堂的设立是加强皇权、分散相权的反映,故A正确;材料和官僚政治趋向贵族化无关,故B错误;“内朝”“外朝”是在西汉,故C错误;古代的政治决策不可能走向透明开放,故D错误。
【答案】 A
8.(2021·厦门模拟)唐代开元以前,各宰相“午前议政于朝堂(政事堂),午后回本司处理政务”;开元后,“宰臣数少,始崇其任,不归本司”。这一变化( )
A.削弱了宰相的政治地位
B.利于提高中枢行政效率
C.强化了君主的专制统治
D.破坏了宰相的集体议政
【解析】 开元前宰相是兼职的,开元后宰相是专职的,这一专职化有利于宰相专心政务,减少了行政环节,利于提高中枢行政效率,故选择B项;材料“始崇其任”是宰相政治地位提高的表现,排除A项;宰相专职化容易导致相权膨胀,不利于强化君主专制,排除C项;材料宰相专职化没有带来宰相集体议政的变化,排除D项。
【答案】 B
9.(2020·赣州5月适应性考试)东汉末年社会上流行这样一首童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说明此时的选官制度( )
A.注重门第不利于寒门子弟入仕
B.在事实上不能选拔出有用之才
C.重才轻德的选拔依据弊端渐显
D.在执行过程中标准背离了初衷
【解析】 题干描述的是东汉察举制的弊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察举制原本通过重视品德来选拔人才,但是从题干描述的现象来看,显然背离了初衷,D正确;察举制并不重视门第,排除A;察举制在初期选拔出了有用之才,排除B;察举制重德轻才,排除C。
【答案】 D
10.(2021·龙岩模拟)下面为唐宋进士成分情况表。该表可以用来说明( )
唐(830名进士) | 宋理宗宝祐四年 (570名进士) | ||||
士族子弟 | 小姓 | 寒素家 庭子弟 | 三代 不仕 | 父亲有仕 (官职多 属低品) | 其他 |
70.96% | 13.14% | 15.9% | 53.86% | 22.63% | 23.51% |
A.唐宋世家大族的影响巨大
B.宋代社会阶层流动性得到加强
C.宋代科举取士的人数减少
D.唐宋科举制选拔方式发生变化
【解析】 从材料数据可以看出,到宋理宗时期,“三代不仕”而中进士的人占比达到53.86%,较之前唐朝“寒素家庭子弟”所占比有了较大的提升,这主要得益于科举制的不断发展,使社会阶层流动性得到加强,B正确;材料除了唐朝,还有宋代,宋代世家大族影响较小,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不同人群的比例问题,看不出数量多少,排除C项;科举的方式没有变化,且从材料中也不能看出方式有改变,排除D项。
【答案】 B
11.(2020·天津高考)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对乡村的其他事务并不过多干涉,乡村基本实行自治,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可以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是( )
A.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
B.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
C.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备
D.乡村社会脱离政府的管控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地方宗族内部注重社会教化和乡规里约,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文化认同,因此古代乡村基本实行自治,故B正确;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不是乡村实行自治的必然原因,故A错误;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远未达到健全完备的地步,故C 错误;“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说明乡村依然受政府的管控,故D错误。
【答案】 B
12.(2020·玉溪二模)据如图“汉至唐三省制的形成”,可得出的结论是( )
A.中枢决策权力弱化
B.制度建设具有延续性
C.中央集权逐渐强化
D.中书省地位逐步下降
【解析】 由图示可知,唐代三省是经历了两汉、魏晋而发展形成的,这说明古代的制度建设具有延续性,故B正确;图示体现不出中枢决策权力弱化,故A错误;中央集权涉及地方和中央的关系,故C错误;图示体现不出中书省地位逐步下降,故D错误。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13.(2020·天津高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安史之乱后,藩镇“相望于内地”,“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喜则连衡(横)而叛上,怒则以力相并”。
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
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从唐朝至元朝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规律和发展趋势。
【解析】 (1)唐朝:根据“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得出设置节度使,加强边防力量;根据“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得出赋予节度使较大权力,最后出现问题,削弱中央集权。宋代:根据“革除前朝之弊,上中命诸州”得出实行改革、削弱节度使权力,弱化地方军力;根据“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得出监督地方行政;根据“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得出加强对地方财政掌控。元朝:根据“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得出推行行省制;根据“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得出行省官员受制于中央。(2)根据材料并结合前一问的内容,可从中央与地方矛盾长期存在,此消彼长,不断变化的角度概括。同时再从改革与创新、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概括趋势。
【答案】 (1)唐朝:设置节度使,加强边防力量;赋予节度使较大权力。节度使最终形成尾大不掉,违背了初衷,削弱中央集权。
宋朝:宋初实行改革,削夺节度使权力,弱化地方军力;监督地方行政,文臣执掌地方,加强对地方财政掌控。吸取前朝教训,多措并举,削弱地方权力,维护了中央集权;但也形成强干弱枝以及“三冗”局面。
元朝:设置行省,执掌地方经济、军事大权;行省权力受中央节制。开创了行省制度;对地方权力管理宽严并举;巩固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
(2)中央和地方之间权力之争长期存在,相互影响;双方权力此消彼长,在动态平衡中变化发展。
通过变革与创新,中央对地方权力的分配趋于合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宋朝高级官员出身一览表
——摘编自张希清《中国科举考试制度史》
该表能够反映出宋朝官员任职情况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其形成的历史原因。
【解析】 首先,通过对比题干所给数据,从宋朝科举出身的高级官员占高级官员总数的比例、宋朝高级官员的总人数归纳其变化趋势;其次,依据宋朝“冗官”形成的原因、科举制的逐渐完善、宋朝的政治环境及思想氛围说明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形成的历史原因。
【答案】 示例:
趋势:宋朝科举出身的高级官员占高级官员总数的比例整体上呈上升趋势。
原因:科举制度的逐渐完善;宋朝重文的社会氛围;统治者重视科举;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讲(含详解),共10页。
这是一份全国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3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3课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素养测评含解析,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全国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2单元古代和近代西方的政治文明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素养测评含解析,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