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讲 碱的性质及其用途 备战2022 浙教版科学 中考高频考点 加强练
展开
备战2022 浙教版科学 中考高频考点 加强练
第74讲 碱的性质及其用途
一、单选题
1.(2021·杭州)取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后的溶液进行实验下列能说明稀盐酸、氢氧化钠恰好都完全反应的是( )
A. 加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B. 加氢氧化镁固体,固体全部溶解
C. 加酚酞试液,溶液显红色 D. 测定溶液的pH,刚好显中性
2.(2021·金华)稀HCl和NaOH溶液混合后无明显现象,要证明两者已发生化学反应,下列操作及实验现象(或结果),不能证明反应发生的是( )
A. 在混合液中加金属Zn,无气泡产生
B. 在混合液中加无色酚酞,溶液呈无色
C. 在混合液中加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
D. 用pH试纸测混合液的pH,测得pH等于7
3.(2021·鄞州模拟)一定温度下,向ag FeCl3溶液中加入NaOH固体,溶液的质量与加入NaOH固体的质量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P点对应的溶液中NaOH达到饱和状态
B. 加入 ngNaOH时,NaOH固体和FeCl3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C. m>c-a
D. 生成Fe(OH)3的质量为(b-a)g
4.(2021九下·金华月考)下列关于酸、碱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苛性钠、纯碱、火碱都是氢氧化钠
B. 氢氧化钙可以用来改良酸性土壤
C. 稀盐酸能够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D. 生活中许多常见的物质(如柠檬、柑橘)中含有酸
5.(2020九上·杭州期末)蚂蚁等昆虫叮咬人时,会向人体注入一种物质R,使皮肤红肿。实验测定物质R呈酸性,由此推断,要消除红肿,可涂抹下列物质中的( )
A. 食醋 B. 肥皂水 C. 浓氢氧化钠溶液 D. 稀盐酸
6.(2020九上·嘉兴期末)如图所示是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pH的变化图象,下列说法正( )
A. 图中a点所示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硫酸钠和硫酸
B. 图中b点时,硫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
C. 图中c点所示溶液呈碱性
D. 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到硫酸溶液中
7.(2020九上·西湖月考)下列选项中所列物质均不会和NaOH溶液反应的一组是( )
A. HNO3、NO、SO2、HCl、KCl B. KNO3、NaCl、NH4Cl、NO2、SO2
C. KOH、BaCl2、KCl、NaNO3 D. K2CO3、K2SO4、CuCl2、NaNO3
8.(2020九上·越城期中)向盛有稀盐酸的烧杯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测得烧杯中溶液的pH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点所示的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NaOH和NaCl
B. a、b、c所示的溶液中都含有Na+、Cl﹣
C. c点表示NaOH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D. b点所示的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9.(2020九上·余杭期中)Al(OH)3是用途广泛的难溶性固体,可用NaOH溶液来制取,但又可溶于NaOH溶液: AlCl3+3NaOH=Al(OH)3↓+3NaCl,Al(OH)3+NaOH=NaAlO2(偏铝酸钠)+2H2O,现向一定质量的AlCl3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实验现象如图所示,对图象理解错误的是( )
A. b点生成的Al(OH)3质量达到最大值
B. a、c点溶液中的溶质分别是AlCl3和NaAlO2
C. bc段(不含端点)的铝元素存在于Al(OH)3和NaAlO2中
D. ad段和dc段消耗的NaOH质量比为3:1
10.(2020九上·台州期中)氢氧化钴[Co(OH)2]能与酸性溶液反应,可作涂料和清漆的干燥剂。制备方法为:
①Co+2HCl═CoCl2+H2↑;②CoCl2+2NaOH═Co(OH)2↓+2NaCl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①为复分解反应 B. 钴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弱
C. 氢氧化钴可以干燥氯化氢气体 D. 氢氧化钴是一种难溶性碱
11.(2020九上·下城期中)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至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前后溶液中存在的离子种类如图所示(其中 表示不同离子)。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表示氯离子
B. 表示钠离子
C. 此反应的实质是 和 结合生成水分子
D. 可用适量硝酸银溶液和足量稀硝酸进行检测
12.(2020九上·吴兴月考)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钡溶液与下列各种物质恰好完全反应后,溶液仍显红色的是( )
A. H2SO4 B. Mg(NO3)2 C. K2CO3 D. CO2
13.(2020九上·吴兴月考)氢氧化钾性质与氢氧化钠相似,下列有关氢氧化钾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氢氧化钾固体露置在空气中易变质
B. 氢氧化钾溶液能使石蕊溶液变红
C. 氢氧化钾溶液与碳酸铜反应生成蓝色沉淀
D. 112 克氢氧化钾溶液与 98 克硫酸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14.(2020九上·杭州期中)下列用途中,不属于氢氧化钙的用途的是( )
A. 在农业上常用来改良酸性土壤 B. 作建筑材料,用来抹墙
C. 常用来检验铵盐的存在 D. 广泛用于制肥皂、造纸等工业
15.(2020九上·杭州期中)下列有关氢氧化钠性质探究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甲:向接近沸腾的水中加入适量NaOH固体,液体迅速沸腾
B. 乙:将少量头发加入到热的浓NaOH溶液中,头发逐渐溶解消失
C. 丙:向久置于空气里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检验其是否变质
D. 丁:向盛满CO2气体的集气瓶中加入适量浓烧碱溶液,鸡蛋被“吞”入瓶中
二、填空题
16.(2021·丽水)物质结构决定性质,物质性质决定用途,反应本质决定变化现象。如图是小科构建的氢氧化钙部分知识网络,其中“一”表示相连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X与图中所给物质的类别不同。请回答:
(1)酚酞试液在Ca(OH)2溶液中显红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离子是________
(2)列举熟石灰[Ca(OH)2]在工农业上的一种用途________;
(3)X溶液能与Ca(OH)2溶液反应并产生蓝色絮状沉淀,写出产生该实验现象的一个化学方程式________。
17.(2021·余杭模拟)一瓶完全变质的NaOH溶液,在变质前后溶液中存在的主要离子种类如图所示,其中“ ”表示________(填写离子的符号);检验此瓶试剂是否已完全变质的方法是:________。
18.(2021九下·柯桥开学考)将氢氧化钠溶液逐滴滴入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并根据观察到的现象绘制了如图所示的曲线,根据图示回答问题:
(1)请写出AB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2)C点处溶液的溶质是________。
19.(2020九上·江北期末)为探究一瓶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样品是否全部变质,小科将少量样品配制成溶液,取少 量溶液分别装入两支试管中,进行了如甲、乙两图所示实验。(注:BaCl2 溶液呈中性)
(1)由甲图实验现象可以得出溶液呈________性。
(2)分析乙图实验的现象,可以确定样品的变质情况为________。
(3)图乙中,滴加足量的 BaCl2 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
20.(2020九上·余姚月考)氢氧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碳反应没有明显现象,为验证 CO2与 NaOH能够发生反应,某同学按如图组装实验装置,并进行实验。
(1)有时药品滴加顺序会影响实验现象。如果观察到的现象是“气球先膨胀,后变瘪”, 则加入试剂的顺序应该是 (填字母)。
A.先加入盐酸,再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B.先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再加入盐酸
(2)请解释气球“先膨胀”的原因:________。
(3)写出气球“后变瘪”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三、实验探究题
21.(2021·温州模拟)在研究碱的性质时,向充满CO2的矿泉水瓶里加入少量氢化钠溶液,拧紧瓶盖并振荡,瓶变瘪,小明认为还不能证明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为解决小明的疑惑,小红提出了实验一并进行了实验。
实验
步骤与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实验一
1.取2个相同的塑料瓶,分别集满二氧化碳,编号A、B组.
两瓶内气体无色透明,瓶子形状正常。
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
2.分别向A、B两瓶中加入等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和清水,立即拧紧瓶盖并振荡。
?
实验二方案
先向反应前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充分通入二氧化碳后观察洛液颜色变化,比较前后的颜色,得出结论
(1)小明认为反应未发生的假设依据是________.
(2)将表中“?”处的内容补充完整________.
(3)有人提出实验二的方案,你认为是否能得出与实验一相同的结论,并解释原因________.
22.(2021九下·浙江期末)为探究一瓶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样品是否全部变质,小柯取少量的样品配制成溶液,再取少量溶液分别装入两支试管中,进行了如甲、乙两图所示实验。(注:BaCl2溶液呈中性)
(1)小柯认为“甲图实验说明了氢氧化钠固体部分变质”。你认为小柯的观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________。
(2)分析乙图实验的现象,可以确定样品的变质情况为________。
(3)进一步探究:另取少量样品溶液,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盐酸,直至过量。请在丙图中画出“生成CO2的质量随加入稀盐酸质量变化”的大致图像。
四、解答题
23.(2021·宁波模拟)某锥形瓶内盛有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100g,向其中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锥形瓶内溶液质量m1与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m2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1)反应至A点时,溶液中的溶质有________,此时所加NaOH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_g。
(2)反应至B点时,锥形瓶内溶液的质量为多少g?
(3)反应至B点时,锥形瓶内溶液中NaCl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24.(2021·江北模拟)实验员在检查药品时,发现有一瓶装有烧碱的试剂瓶的瓶塞没塞紧,实验兴趣小组想测定该瓶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小科取一定量的烧碱样品加水稀释,倒入放在电子秤上的烧杯内,然后将100g稀盐酸分5次加入烧杯中,记录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序号
1
2
3
4
5
加入稀盐酸质量/g
20
20
20
20
20
充分反应后电子秤的读数/g
220
240
258.9
276.7
295.6
(1)在加入盐酸的过程中能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
(2)实验取用的稀盐酸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3)该瓶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不考虑氢氧化钠吸水潮解,结果保留到 0.1%)
25.(2021·吴兴模拟)实验室有一瓶敞口放置一段时间的氢氧化钠固体,为测定这瓶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做如下实验:现取Wg样品(已充分干燥)放入盛有足量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向烧杯中逐滴加入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实验数据如图所示:
试分析计算回答:
(1)P点对应的溶液溶质是________。
(2)Wg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精确到0.1%)
(3)在往烧杯内逐滴加入稀盐酸的过程中,有关溶液的各个量随盐酸质量的变化图像如图所示,则正确的有________。
五、综合说理题
26.(2020九上·兰溪期中)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溶液易变质,现向一定质量且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入稀盐酸并振荡。(酸的浓度尽可能的低,滴入时尽量缓慢)请在下面坐标图中画出表示反应过程中溶液质量随加入盐酸质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并说明原因。(A代表起点,已画好)
27.(2020·奉化模拟)有一个大型烧瓶,瓶底湿润的泥沙中插上几枝新鲜的枝条和一支盛有适量NaOH溶液的试管、烧瓶口紧包一个气球,使烧瓶悬浮在玻璃缸中某一位置(如图)。光照自然环境下持续观察,最终可以发现烧瓶的浮沉情况如何?请解释其中的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D
考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
解答:根据盐酸与氢氧化镁能反应、氢氧化钠能使酚酞变红及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溶液呈中性分析。
A、因反应后溶液中一定有氯化钠,加硝酸银溶液,能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所以不能证明反应恰好完全,不符合题意;
B、 加氢氧化镁固体,固体全部溶解 ,说明盐酸过量,不符合题意;
C、 加酚酞试液,溶液显红色 ,说明氢氧化钠过量,不符合题意;
D、 测定溶液的pH,刚好显中性 ,说明氢氧化钠和盐酸刚好完全反应,符合题意;
故选D
2.答案: C
考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
解答:根据盐酸和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分析,盐酸溶液pH小于7,能与金属反应产生氢气,氢氧化钠溶液pH大于7,能使酚酞变红。
A、锌与盐酸反应会产生气泡,在混合液中加金属Zn,无气泡产生 ,可证明盐酸发生了反应,不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钠溶液能使酚酞变红, 在混合液中加无色酚酞,溶液呈无色 ,说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不符合题意;
C、反应后溶液中有氯化钠也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在混合液中加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不能判断反应的发生,符合题意;
D、盐酸的pH小于7,氢氧化钠溶液pH大于7, 用pH试纸测混合液的pH,测得pH等于7 ,可证明二者发生了反应,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答案: D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碱的化学性质
解答:根据氯化铁与氢氧化钠反应产生氢氧化铁沉淀,氯化铁反应完全后氢氧化钠过量,至氢氧化钠达到饱和后溶液保持不变及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A、M点氢氧化钠将氯化铁完全反应,继续加氢氧化钠,氢氧化钠溶解,溶液质量增加,至 P点,达到饱和,所以溶液质量不再增加,不符合题意;
B、 加入 ngNaOH时,NaOH固体和FeCl3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不符合题意;
C、c-a为溶液增加质量,因加入氢氧化钠固体后,氯化铁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所以增重质量小于所加氢氧化钠质量,不符合题意;
D、 生成Fe(OH)3的质量为(b-a-n)g ,符合题意;
故选D。
4.答案: A
考点:常见物质的俗称,碱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解答:根据碳酸钠、氢氧化钠的俗名、氢氧化钙的用途、酸的性质等分析。
A、 纯碱是碳酸钠 ,符合题意;
B、 氢氧化钙呈碱性,可以用来改良酸性土壤 ,不符合题意;
C、 稀盐酸呈酸性,能够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不符合题意;
D、 生活中如柠檬、柑橘、醋等物质中含有酸,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答案: B
考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
解答:根据酸碱中和的原理分析判断。
根据酸的通性可知,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那么要消除红肿,必须用碱中和掉蚁酸,那么A、D错误;
肥皂水呈弱碱性,而氢氧化钠溶液碱性太强,容易造成二次伤害,故B正确,C错误。
故选B。
6.答案: B
考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
解答:根据反应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情况分析,该实验过程中溶液pH由大于7减小,所以是将硫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 ,当溶液pH大于7,说明碱有剩余,pH小于7,说明酸有剩余,pH等于7,说明恰好完全反应。
A、 图中a点pH大于7,说明碱有剩余,则该点所示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硫酸钠和氢氧化钠 ,不符合题意;
B、 图中b点时,pH=7,说明硫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 ,符合题意;
C、 图中c点pH小于7,所示溶液呈酸性 ,不符合题意;
D、 该实验过程中溶液pH由大于7减小,所以是将硫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 ,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答案: C
考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答:根据碱的化学性质分析,碱能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能与酸或盐发生复分解反应,解答时需利用复分解反应条件进行判断。
A、 HNO3、SO2、HCl能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 ,不符合题意;
B、 NH4Cl、NO2、SO2能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 ,不符合题意;
C、 KOH、BaCl2、KCl、NaNO3 都不能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 ,符合题意;
D、 CuCl2 能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 ,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答案: B
考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答: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据此分析判断。
A.a点时溶液的pH小于7,呈酸性,那么溶质为HCl和反应产物NaCl,故A错误;
B.无论二者完全反应,还是哪一种物质有剩余,反应产物氯化钠始终存在溶液中,既不会变成气体溢出,也不会变成沉淀析出,故B正确;
C.b点时溶液的pH=7,此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c点时氢氧化钠过量,故C错误;
D.b点时溶液的pH=7,溶液呈中性,不能使石蕊试液变色,故D错误。
故选B。
9.答案: B
考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答:(1)根据图像分析b点的意义;
(2)根据前后两个反应的产物分析;
(3)bc段氢氧化铝和氢氧化钠正在反应,据此分析铝元素的存在位置;
(4)根据横轴上的线段长度分析。
A.b点生成的Al(OH)3质量达到最大值,故A正确不合题意;
B.a点是还没有加入氢氧化钠,所以该点时溶质就是AlCl3;c点反应全部结束,该点时的溶质为前面反应生成的NaCl和后面反应生成物的NaAlO2 , 故B错误符合题意;
C.bc段(不含端点),此时氢氧化铝和氢氧化钠正在反应,因此铝元素存在于Al(OH)3和NaAlO2中,故C正确不合题意;
D根据图像可知,ad段和dc段表示氢氧化钠质量的线段长度之比为3:1,和因此消耗的NaOH质量比为3:1,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10.答案: D
考点: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碱的化学性质
解答:(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和种数判断化学反应的类型;
(2)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只有排在氢前面的金属,才能和酸反应生成氢气;
(3)判断氢氧化钴和氯化氢、水能够发生反应即可;
(4)根据方程式中的沉淀符号判断。
A.根据方程式①可知,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由单质和化合物组成,因此为置换反应,故A错误;
B.钴能够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说明它的活动性比氢强,而铜的活动性比氢弱,因此钴的活动性比铜强,钴B错误;
C.氢氧化钴和潮湿的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钴和水,故C错误;
D.根据方程式可知,氢氧化钴为沉淀,肯定难溶于水和碱,故D正确。
故选D。
11.答案: C
考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
解答:根据氢氧化钠盐酸、氯化钠的离子构成及中和反应的实质进行分析。
A、该实验是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盐酸,反应后生成氯化钠和水,由图示可知,表示钠离子,表示氯离子,则 表示氢离子 ,不符合题意;
B、 表示氯离子,不符合题意;
C、 此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生成水分子,即 和 的反应 ,符合题意;
D、 适量硝酸银溶液和足量稀硝酸可鉴别氯离子,即, 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答案: C
考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答:如果反应后溶液呈红色,那么反应产物中肯定有碱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氢氧化钡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没有碱,故A错误;
硝酸镁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氢氧化镁白色沉淀和硝酸钡,溶液中也没有碱,故B错误;
碳酸钾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钾,有碱生成,故C正确;
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水,没有碱生成,故D错误。
故选C。
13.答案: A
考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答:根据氢氧化钾的性质分析判断。
A.氢氧化钾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钾和水,因此露置在空气中会变质,故A正确;
B.氢氧化钾溶液呈减小,会使石蕊试液呈蓝色,故B错误;
C.碳酸铜不溶于水,因此不能与氢氧化钾反应,故C错误;
D.设与112g氢氧化钾完全反应的硫酸质量为x,
KOH+H2SO4=K2SO4+H2O;
56 98
112g x
56112g=98x;
解得:x=196g,
故D错误。
故选A。
14.答案: D
考点:碱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解答:根据氢氧化钙的用途分析。
A、氢氧化钙呈碱性,可改良酸性土壤,不符合题意;
B、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坚硬碳酸钙,可用作建筑材料,抹墙,不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钙与铵盐反应可产生氨气,用于检验铵盐,不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钠广泛用于制肥皂、造纸等工业,不是氢氧化钙的用途,符合题意;
故选D。
15.答案: C
考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答:A、根据氢氧化钠溶解放热分析;
B、根据氢氧化钠的强腐蚀性分析;
C、根据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溶液都呈碱性分析;
D、根据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分析。
A、 向接近沸腾的水中加入适量NaOH固体,氢氧化钠溶解放热,液体可以迅速沸腾 ,不符合题意;
B、 将少量头发加入到热的浓NaOH溶液中,氢氧化钠有腐蚀性,头发会逐渐溶解消失 ,不符合题意;
C、 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溶液都呈碱性,向久置于空气里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无法检验其是否变质 ,符合题意;
D、 向盛满CO2气体的集气瓶中加入适量浓烧碱溶液,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使装置内压强减小,鸡蛋被“吞”入瓶中 ,不符合题意;
故选C。
二、填空题
16.答案: (1)OH-
(2)中和酸性土壤(或中和酸性废液等)
(3)CuSO4+Ca(OH)2=Cu(OH)2↓+CaSO4 (X 是可溶性铜盐即可)
考点:碱的物理性质及用途,碱的化学性质
解答:(1)根据碱中氢氧根离子能使酚酞变红分析;
(2)根据氢氧化钙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分析;
(3)根据铜盐与氢氧化钙反应可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分析。
(1) 酚酞试液在Ca(OH)2溶液中显红色, 是氢氧化钙中的氢氧根离子使酚酞溶液变红;
(2)熟石灰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或中和酸性废液等;
(3) X溶液能与Ca(OH)2溶液反应并产生蓝色絮状沉淀, 则X溶液为可溶性铜盐,如硫酸铜与氢氧化钙的反应,方程式为 CuSO4+Ca(OH)2=Cu(OH)2↓+CaSO4 ;
故答案为:(1) OH- ;(2) 中和酸性土壤(或中和酸性废液等) ; CuSO4+Ca(OH)2=Cu(OH)2↓+CaSO4 (X 是可溶性铜盐即可) 。
17.答案: CO32-;取少量待检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BaCl2溶液,静置;在上层清液中滴加酚酞试液;若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酚酞试液不变色,则说明其已完全变质(合理即可)。
考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答:根据氢氧化钠变质是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及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溶液都呈碱性,要证明碳酸钠中不含氢氧化钠,需先除去碳酸钠再证明氢氧化钠分析。
氢氧化钠变质是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所以变质前溶液中离子为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变质后为钠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根据反应前后粒子种类可知, “ ”表示 CO32- ;要检验试剂完全变质,即需证明不含氢氧化钠,要先加氯化钙或氯化钡溶液等将碳酸钠除去,然后利用氢氧化钠的碱性加以验证。
故答案为: CO32- ; 取少量待检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BaCl2溶液,静置;在上层清液中滴加酚酞试液;若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酚酞试液不变色,则说明其已完全变质(合理即可)。
18.答案: (1)CuCl2+2NaOH═Cu(OH)2↓+2NaCl
(2)NaCl和 NaOH
考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碱的化学性质
解答:氢氧化钠先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再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据此分析判断。
(1)AB段,氢氧化钠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反应的方程式为: CuCl2+2NaOH═Cu(OH)2↓+2NaCl ;
(2)C点时,氢氧化钠和二者的反应都已经结束,此时加入的氢氧化钠过量,此时溶质为反应产物NaCl和NaOH。
19.答案: (1)碱
(2)部分变质
(3)检验并完全除去 Na2CO3
考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答:根据氢氧化钠变质会生成碳酸钠、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溶液都呈碱性及碳酸钠的性质分析。
(1)酚酞遇碱性溶液呈红色,说明甲溶液呈碱性;
(2)加入足量氯化钡产生白色沉淀,证明有碳酸钠,并将碳酸钠除去,再向上层清液中加酚酞,溶液呈红色,说明还有氢氧化钠,即氢氧化钠部分变质;
(3)因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溶液都呈碱性,但碳酸钠能与氯化钡反应产生沉淀,氢氧化钠不与氯化钡反应,加足量氯化钡溶液的目的是检验并完全除去碳酸钠;
故答案为:(1)碱;(2)部分变质;(3) 检验并完全除去 Na2CO3 。
20.答案: (1)B
(2)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使广口瓶内气压减小
(3)Na2CO3+2HCl=2NaCl+H2O+CO2↑
考点: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答:(1)根据气球变化的情况结合装置内压强的变化确定加入药品顺序分析;
(2)根据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会使装置内压强减小分析;
(3)根据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分析。
(1) 气球先膨胀,后变瘪说明装置内压强先变小后变大,所以加入药品顺序为先加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装置内压强减小,然后再加盐酸,盐酸与碳酸钠反应又产生二氧化碳,使装置内压强又变大;
(2) 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使广口瓶内气压减小 ,所以气球会膨胀;
(3) 气球“后变瘪” 是碳酸钠与盐酸反应产生了二氧化碳,压强增大,反应方程式为 Na2CO3+2HCl=2NaCl+H2O+CO2↑ ;
故答案为:(1)B;(2) 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使广口瓶内气压减小 ;(3) Na2CO3+2HCl=2NaCl+H2O+CO2↑ 。
三、实验探究题
21.答案: (1)二氧化碳可溶于水且与水发生反应
(2)AB组都变瘪,且B组瘪的更大
(3)不能,反应前氢氧化钠溶液为碱性酚酞为红色,反应前氢氧化钠溶液也呈碱性酚酞呈红色,无法说明发生化学变化
考点:碱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答:根据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结合对比实验的设计要求及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溶液都呈碱性解答。
(1)因二氧化碳可溶于水且与水发生反应也会使矿泉水变瘪,所以小明认为反应未发生;
(2)向集满二氧化碳的A、B塑料瓶分别注入等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和精水,AB组都变瘪,且B组瘪的更大 ,由此对比可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3) 应前氢氧化钠溶液为碱性酚酞为红色,反应前氢氧化钠溶液也呈碱性酚酞呈红色,无法说明发生化学变化,所以实验二的方案不能得出结论。
故答案为:(1) 二氧化碳可溶于水且与水发生反应 ;(2) AB组都变瘪,且B组瘪的更大;(3) 不能,反应前氢氧化钠溶液为碱性酚酞为红色,反应前氢氧化钠溶液也呈碱性酚酞呈红色,无法说明发生化学变化 。
22.答案: (1)不正确,无论氢氧化钠是否全部变质,都能让无色酚酞变红色
(2)部分变质
(3)解:如图所示。
考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答:(1)氢氧化钠变质,其实就是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钠。碳酸钠虽然是盐,但是它的溶液却呈碱性,也能使酚酞试液变成红色。
(2)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滴加酚酞后,溶液变成红色,说明溶液呈碱性,即溶液中还存在氢氧化钠,据此分析判断;
(3)根据稀盐酸与两种物质的反应分析即可。
(1)我认为小柯的观点不正确,理由:无论氢氧化钠是否全部变质,都能让无色酚酞变红色。
(2)根据乙图实验的现象可知,样品中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同时存在,可以确定样品的变质情况为部分变质。
(3)稀盐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这段时间内没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当氢氧化钠完全反应后,再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当碳酸钠完全反应后,不再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的质量保持不变,如下图所示:
四、解答题
23.答案: (1)CuCl2 和NaCl;40g
(2)反应至B点,与氯化铜反应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为200g-40g=160g,设生成沉淀质量为x,
2NaOH+CuCl2=2NaCl+Cu(OH)2↓
80 98
160g×10% X
80:98=(160g×10%):x
x=19.6g
则 反应至B点时,锥形瓶内溶液的质量为 100g+200g-19.6g=280.4g。
(3)由钠元素反应前后不变可知,生成氯化钠质量为200g×10%×2340÷2358.5=29.25g,
则反应至B点时,锥形瓶内溶液中NaCl的质量分数为29.25g280.4g×100%=10.43%;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碱的化学性质
解答:(1)根据向盛有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然后再与氯化铜反应,结合图像中所给数据分析;
(2)根据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的质量计算出产生氢氧化铜质量,反应后溶液为反应前总质量-氢氧化铜质量分析;
(3)根据钠元素质量守恒,利用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中钠元素即为生成氯化钠中钠元素,从而计算出氯化钠质量,再由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计算所得溶液质量分数分析。
(1)向盛有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然后再与氯化铜反应,A点为盐酸刚好反应完全,则溶液中溶质为CuCl2 和NaCl ,因该反应不产生气体和沉淀,所以溶液增重质量即为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质量,为40克。
24.答案: (1)一开始无明显现象,后有气体产生
(2)在第4次实验时,加入20g稀盐酸,
完全反应生成而氧化碳的质量:258.9g+20g-276.7g=2.2g;
设稀盐酸的质量分数为x,
Na2CO3+2HCl=2NaCl+H2O+CO2↑;
73 44
20gx 2.2g
7320gx=442.2g;
解得:x=18.25%。
(3)实验最终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220g+20g×4-295.6g=4.4g。
设参加反应的碳酸钠的质量为y,
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 44
y 4.4g
106y=444.4g;
解得:y=10.6g;
在第三次实验中,加入20g稀盐酸生成二氧化碳:240g+20g-258.9g=1.1g;
如果20g稀盐酸完成反应,那么应该生成二氧化碳2.2g;
根据二氧化碳质量与稀盐酸质量成正比可知,
与碳酸钠反应的稀盐酸的质量为:20g×1.1g2.2g=10g;
那么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稀盐酸的质量:20g-10g=10g;
则与全部氢氧化钠反应的稀盐酸的质量:20g+20g+10g=50g;
设氢氧化钠的质量为z,
NaOH+HCl=NaCl+H2O;
40 36.5g
z 50g×18.25%=9.125g
40z=36.5g9.125g;
解得:z=10g;
那么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10g10g+10.6g×100%=48.5%。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碱的化学性质
解答:(1)稀盐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再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据此描述反应现象。
(2)比较第3、4两组数据,得到与20g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然后再根据稀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的方程式计算出稀盐酸的质量分数;
(3)根据第5组数据计算出反应最终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然后根据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的方程式计算出参加反应的碳酸钠的质量。分析第三组数据,得到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稀盐酸的质量,再与前面加入的40g相加得到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稀盐酸的总质量,接下来根据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的方程式,计算出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的质量,最后根据氢氧化氢钠氢氧化钠+碳酸钠×100%计算出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
(1)在加入盐酸的过程中能观察到的现象是:一开始无明显现象,后有气体产生。
25.答案: (1)NaCl、NaOH、Na2CO3
(2)
Na2CO3+
2HCl═2NaCl+H2O+
CO2↑
106
73
44
m碳酸钠
50g×P%
2.2g
m=5.3g
P%=7.3%
NaOH+
HCl═NaCl+H2O
40
36.5
mNaOH
150g×7.3%
mNaOH=12g
P%= 12g17.3g×100% ≈69.4%
(3)CD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碱的化学性质
解答:(1)稀盐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再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P点时,没有生成气体,因此为稀盐酸与氢氧化钠的反应,根据反应产物和剩余的物质分析溶质种类。
(2)根据图像可知,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2g,而与碳酸钠反应的稀盐酸的质量:200g-150g=50g,根据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的方程式,计算出参加反应的碳酸钠的质量以及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稀盐酸的质量为150g,根据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的方程式计算出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的质量,将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质量相加得到总质量,最后计算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即可;
(3)根据反应产物和实验过程,对各个量的变化进行判断即可。
(3)A.当加入200g稀盐酸时,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恰好完全反应,此时pH=7,此后随着稀盐酸的加入,pH会逐渐减小,故A错误;
B.在氢氧化钠和稀盐酸的反应过程中,溶液增大的质量就等于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在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的过程中,溶液增大的质量等于加入稀盐酸与二氧化碳的质量之差,因此前者的增大速度大于后者,故B错误;
C.在氢氧化钠和稀盐酸的反应过程中,生成水的质量较多;在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的过程中,生成水的质量减小,故C正确;
D.无论是在氢氧化钠和稀盐酸的反应,还是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产物氯化钠的质量不断增大,且与加入稀盐酸的质量成正比,故D正确。
故选CD。
五、综合说理题
26.答案:
考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答:加入稀盐酸后,先与氢氧化钠反应,再与碳酸钠反应,根据反应产物分析溶液质量的变化规律即可。
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由于没有气体或沉淀生成,所以溶液质量的增加量就等于加入稀盐酸溶液的质量。当氢氧化钠完全反应后,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由于有气体生成,因此溶液质量增加量小于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当碳酸钠完全反应后,反应结束,溶液质量的增加量等于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因此开始和结束时图线的倾斜角度相同,且较大,而中间图线的倾斜角度偏小,如下图所示:
27.答案: 烧瓶将沉底:植物在烧瓶内进行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被NaOH溶液吸收,瓶内气体量减少,使瓶内气压减小,气球体积变小,浮力变小,使得浮力小于重力而下沉,最终沉底。
考点:植物的呼吸作用,浮力的变化,碱的化学性质
解答:(1)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2)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据此分析瓶内气压的变化,确定气球体积的变化;
(3)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可知,当液体密度不变时,浮力与V排成正比;
(4)根据浮沉条件确定烧瓶的运动状态。
最终发现烧瓶会沉底,理由是:植物在烧瓶内进行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被NaOH溶液吸收,瓶内气体量减少,使瓶内气压减小,气球体积变小,浮力变小,使得浮力小于重力而下沉,最终沉底。
第76讲 复分解反应及其用途 备战2022 浙教版科学 中考高频考点 加强练: 这是一份第76讲 复分解反应及其用途 备战2022 浙教版科学 中考高频考点 加强练,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备战2022 浙教版科学 中考高频考点 加强练 第28讲 重力及其应用: 这是一份备战2022 浙教版科学 中考高频考点 加强练 第28讲 重力及其应用,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22讲 三态变化及其性质 备战2022 浙教版科学 中考高频考点 加强练: 这是一份第22讲 三态变化及其性质 备战2022 浙教版科学 中考高频考点 加强练,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答题,实验探究题,综合说理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