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题16古代中国的农业学案含解析人民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题16古代中国的农业学案含解析人民版第1页
    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题16古代中国的农业学案含解析人民版第2页
    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题16古代中国的农业学案含解析人民版第3页
    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题16古代中国的农业学案含解析人民版

    展开

    这是一份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题16古代中国的农业学案含解析人民版,共1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耕作方式,土地制度,赋税徭役,水利兴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题16 古代中国的农业 思维引领中国古代农业发展迅速并领先世界的内在原因是什么?在此基础上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对国家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一、耕作方式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用火耕手段拓荒营田,进行最基本的种植经营。2.铁犁牛耕:(1)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铁犁牛耕传统耕作方式形成。(2)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大大超过前代,出现耧车、大镰等工具。东汉时出现一牛挽犁,取代之前的耦犁。(3)唐代出现曲辕犁,传统犁基本定型。精耕细作  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生产模式,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精耕细作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形成期,隋唐宋辽金元时期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素养点拨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正确分析我国古代农业发达的原因;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土地和税收制度变化的原因。二、土地制度1.演变过程:商周井田制——战国商鞅变法确定土地私有制——北魏到唐前期推行均田制2.土地兼并:(1)根源:封建土地私有制(2)表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3)危害:造成地权和劳动者分离,导致小农破产,社会动荡不安;导致国家赋税收入减少。对土地兼并问题的理解认识思维引领简析赋税、徭役的表现及影响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三、赋税徭役1.赋税:(1)表现:主要是田亩税、人头税。另有杂税、附加税和临时性征收。(2)影响:专制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民的沉重负担。2.徭役:(1)表现: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沉重无偿劳动。(2)影响:导致大批劳动者长期离开土地,破坏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引发社会动乱。思维引领战国至明清时期兴修了哪些水利工程?四、水利兴修1.战国: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和郑国主持修建的郑国渠。2.两汉:关中井渠;王景成功治理黄河。3.隋唐至明清:灌溉工具不断革新,陆续出现立井水车、高转筒车、水转翻车以及风力水车等。两税法两税法: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每户按资产交户税,按土地交地税,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它的实行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既扩大了税源,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土地兼并不再受到限制。探究点一 精耕细作——农业经济的发展1.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状况材料朝代粮食亩产水平(市斤)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春秋战国91(全国)614.82.394%秦汉117(全国)1 048.355.7294%魏晋南北朝122(北方)215(南方)1 167.73.8590%隋唐124(北方)328(南方)1 450.926.4290%——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思维交互: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至隋唐时期农业发展的趋势。微点拨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关键能力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关键信息通过表格中的数据对比分析得出结论提示:趋势:粮食亩产水平提高;人均粮食占有量增加;全国耕地面积增加;南方经济发展;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重下降。2.农耕技术的发展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和牛耕技术开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秦汉以来,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帝国前期,曲辕犁出现,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合在土质黏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思维交互:据材料概括春秋战国至唐朝时期牛耕技术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农业发展有何影响。微点拨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关键能力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正确解释历史事物关键信息由画线信息①②③可直接概括出变化影响结合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进行分析提示:变化:牛耕技术逐步推广普及(使用范围不断扩大,从黄河流域推广到江南);耕犁不断发展,耕作技术不断进步;因地制宜,出现适应不同地区土质、特点的耕犁。影响:提高了农业产量,发展了农业经济;改变了农业经营模式,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农业的主要经营模式。3.水利工程的兴修材料 我国古代是一个以农立国的社会,历代都把发展农业当作头等大事,尤其重视兴建水利工程。公元前246,为耗竭秦国国力,韩国派水工郑国入秦游说,在泾水和洛水间穿凿一条大型灌溉渠道。本为疲秦之策的郑国渠却在完工后发挥了强秦的作用,使干旱的关中平原旱涝保收,为战国时期秦国的强盛和统一六国奠定了经济基础。湖州太湖溇港是太湖流域特有的古代水利工程类型,源于在太湖滩涂上的纵港横塘的开凿。始建于春秋时期,北宋时形成完整体系。因为有了太湖溇港,太湖平原成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产区和蚕丝品生产地,孕育出苏湖熟、天下足的杭嘉湖平原和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陈晨《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何以千年不衰》思维交互: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重视兴修水利工程的原因。微点拨核心素养历史解释关键能力正确解释历史事物关键信息根据材料概括出农业的地位,再结合我国的自然地理特征进行解读提示:原因: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农业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中国水旱灾害频发,严重影响农业生产,水利灌溉是保证农业生产和提高农业产量的重要因素。4.小农经济的发展材料 自尧舜追溯农业发达之时,亦必在千年左右。我国农业发达,总在五千年以前了。中国的农业,是如何进化的呢?一言以蔽之,:自粗耕进于精耕。总而言之:农业有大农制和小农制。大农制的长处在于资本的节约,能够使用机械,以及人工的分配得宜。小农制的长处,则在以人尽其劳,使地尽其力。所以就一个人的劳力,论其所得的多少,是大农制为长。就土地同一的面积,论其所得的多少,则小农制为胜。中国农夫的技能,在小农制中,总可算首屈一指了。这都是长时间自然的进化——吕思勉《中国通史》思维交互: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分析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微点拨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关键能力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关键信息①②并结合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可得基本特征提示:基本特征:小农经营;自给自足;铁犁牛耕;精耕细作。有利因素: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和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大量水利工程的修建;政府对农业的重视。【拓展延伸】1.精耕细作的概念: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2.精耕细作在古代农业发展中的表现:(1)耕作方式发展: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经不断完善而为后世沿用。(2)耕作技术进步:耕作方法、田间管理系统完整,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3)改变农业环境:重视农田灌溉,改善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气候好坏。探究点二 租佃契约——土地政策与租佃关系1.土地制度的演变材料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逐渐表现出衰败的趋势,至春秋时期,井田制度已无法激励生产积极性,①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民不肯尽力于公田”“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迟也的局面时有发生。至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革,意在废弃井田制度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商鞅变法实行为田开阡陌封疆”“除井田,民得买卖,从而彻底废除了古老的田里不鬻政策——《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演进的逻辑及其当代启示》思维交互: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商鞅在制度和政策两个层面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贡献,分析战国时期土地制度发生变化的原因。微点拨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关键能力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正确解释历史事物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两个层面的贡献,由。①②并结合所学分析原因提示:贡献:制度上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政策上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原因:铁犁牛耕的使用;私田大量出现,井田制瓦解;井田制打击生产积极性;各国实行变法,从法律上确立土地私有制。2.租佃关系发展材料 宋代,买卖田宅必须经过立契的法定程序,①凡加盖官印的称为红契,表示官府确认,不加官印的称为白契。宋代法律规定,盗种公私田者,要受到笞刑或者徒刑的处罚。租佃契约到期,租佃关系结束,农民可以另租土地,地主可以另佃。契约未到期,禁止佃户逃离,也不允许地主私自撤佃。佃户欠租,官府要以强力帮助地主索取。尽管当时佃户的法律地位很低,但与部曲制的部曲相比地位和处境好一些宋代,典卖土地、房屋的现象成为普遍现象,被法律所承认并成为制度。——摘编自《宋代的租佃制和典卖制》思维交互:根据材料归纳宋代经济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其影响。微点拨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关键能力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正确解释历史事物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可得注重以法制规范经济行为,得出佃农处境改善,结合所学可得租佃关系普遍与其影响提示:特点:注重以法制规范经济行为,契约式租佃制普遍,佃农处境改善。影响:稳定了经济秩序,推动了农业发展,有利于商品经济的繁荣,加剧了土地兼并。名家评史宋初一反历代王朝抑制兼并的土地政策,采取了不抑兼并的措施。宋初把全部的政治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消除内部对皇权的威胁问题上,经济上采取大度宽容的办法,将臣下的注意力转移到财力方面。唐朝时期,随着均田制瓦解、两税法颁布,表明封建政府对土地私有化的变相承认,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土地兼并的进程随之加速。因此,土地兼并实乃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宋太祖实行藏富于民的思想,不管兼并者如何富有,只要在大宋国土之内,通过赋税,财富最终会归国家所有。——王兵《试论宋代不抑兼并土地政策对经济的影响》解读:宋朝通过不抑兼并增加社会财富,从而达到增加政府收入的目的。【拓展延伸】租佃契约关系的特征(1)土地出租者与土地租佃者之间采取了一种契约形式。契约内容包括田亩的位置、数量、类别以及地租偿付的方式及数量。(2)租佃制下,佃户有了迁移的自由,社会身份、地位在法律上有了显著的提高。魏晋隋唐时期的部曲、佃户都束缚在土地上,没有迁移的自由,到宋代时佃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大为削弱,佃户的身份、地位提高。(3)产品地租代替劳役地租成为占支配地位的地租形式。宋代地租主要有分成租和定额租两种。(4)租佃制呈现复杂化趋势。在经济发展较快的江浙地区,在土地所有者和实际耕种者之间出现了二地主阶层,从而使土地所有权、占用权和使用权分离。探究点 区域开发——大运河与江南经济的发展1.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材料 南方土地肥沃,水道交错,便于灌溉,气候温暖湿润,适宜农作物生长,还有丰富的资源随着南方地区的不断开发,适应水田生产的工具不断被创造出来。东晋南朝时,牛耕技术在南方逐渐普及,唐代发明了曲辕犁。从东汉末年开始,北方黄河流域屡遭战乱,而且战争规模大,持续时间长,破坏力强,使北方经济屡次遭到严重摧残。而江南地区相对安定,接纳了大量的北方流民。安史之乱后,北方人口大量南移,使黄河流域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由战乱前的60%下降到37%,长江流域首次成为中国人口的重心。人口的大量增加为江南经济注入新的力量,江南经济突飞猛进,迅速超过了北方。——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思维交互:根据材料,概括古代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微点拨核心素养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关键能力全面获取信息关键信息①②③④可直接概括出原因原因从自然环境、耕作技术、经济和政治等方面分析提示:自然条件优越;生产技术的提高与工具的改进;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安定;北民南迁。2.江南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影响材料一 至于元嘉……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今浙江绍兴)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值一金。……荆城(即荆州,指今湖北、湖南地区)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材料二 北方南下的个体流民或农户,不可能有现成的良田耕种,所以深入还未被圈占的山地,开垦小块土地以维生,便成为一种可能的选择。长江流域不少的丘陵、山地,为旱作农业的发展留下了很大空间。东晋南朝政权在发生大旱、稻作因缺水难以进行时,敦促种麦。东晋南朝时期面食流行,甚至成为朝廷规定的贡品。——何德章《六朝江南农业技术两题》思维交互:依据材料一、二,概括南朝南方经济开发的表现,并指出其影响。微点拨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关键能力全面获取信息、正确解释历史事物关键信息①②③④可直接概括出表现根据表现与当时的时代特征总结出南方经济开发的影响提示:表现:物产丰盈,粮食充足;南方土地大量开垦;纺织技术进步明显;商业活跃。影响:丰富了江南人民生活;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推动工商业发展及江南城市发展;江南地区影响力日益增强。【学术链接】六朝时期是珠江三角洲开发史上一个比较重要的时期,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第一,稻作农业的发展;第二,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如荔枝、香蕉等;第三,手工业生产进步,如造船、纺织等;第四,海外贸易崛起,如广州的海外贸易繁荣;第五,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摘编自赵庆伟《六朝时期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开发》3.大运河开凿的作用材料 589,隋朝统一全国,605,隋炀帝征调300万民工,6年的时间凿通了2 700多千米的大运河,沟通了五大水系,在南北之间建成了一条运输通道。运河沿岸经济繁荣,扬州、淮安成为大都市。唐代大运河连通了海上丝绸之路,不断接纳着日本、波斯、天竺等国的商船。——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思维交互: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大运河的作用。微点拨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关键能力正确解释历史事物;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关键信息①②③概括基本的作用,并结合时代特征与中国古代政治的特点补充完善提示:作用:加强了南北交流,巩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促进运河沿岸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连通海上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1.《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解析】A。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材料反映的信息是一个农夫可以养活五口甚至九口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促进了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这反过来又会强化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经济,从而促进个体小农经济在战国时期形成。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农业收益的增加不会抑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B错误;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是农业收益增加的原因,不是结果,C错误;这里的大土地所有制指的是当时的地主土地所有制,战国时期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个体小农)和地主土地所有制发展都较为迅速,小农经济不会阻碍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D错误。2.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部分文献记载。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载出处是故身率妻子,僇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杨恽《报孙会宗书》因释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后汉书·逸民传》立春东耕,为土象人,男女各二。(东汉)王充《论衡》A.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B.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C.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D.男耕女织生产开始确立【解析】C。根据文献身率妻子”“耕于陇上”“妻子耘于前所反映的历史信息,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夫妻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故选择C;文献没有涉及铁犁牛耕,排除A;精耕细作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这在文献中没有体现,排除B;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且文献没有体现女织,排除D3.光武帝刘秀曾两次下令度田(清丈土地,核实户口),但均告失败。特别是像河南、南阳等地,度田官都知道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根本不敢如实度田。据此可知光武帝度田              (  )A.触犯了地方豪强地主的利益B.削弱了中央政治经济力量C.破坏了均田制度的顺利推行D.推动了田庄经济迅速发展【解析】A。在光武帝下令度田之后,度田官不敢如实度田,因为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说明该政令会触犯地方豪强地主的利益,A正确;既然度田官不敢如实度田,可知度田令所起到的作用很小,即对中央政治经济力量的影响很小,B错误;均田制度是在北魏到唐前期实行的土地制度,与题干时间不符,C错误;田庄经济出现在东汉后期,而光武帝是东汉的初期,D错误。4.宋朝时期蔡襄《荔枝谱》载:福州种植荔枝最多,延迤原野,洪塘水西,尤其盛处,一家之有,至于万株。韩彦直《橘录》载:种橘大姓,不复计树若干,但云有几亩。由此可知,宋朝              (  )A.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瓦解B.农产品开始出现商品化趋势C.农业出现规模化和产业化趋势D.已经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解析】C。材料反映出当时福州等地有专门种植荔枝、橘子的大户,体现了农业出现规模化和产业化趋势,C正确;A是鸦片战争后,排除;B开始表述错误,排除;材料不能反映经济重心南移,排除D5.西晋末年,北方人民大量南流,东晋建立后,政府设立许多侨州、郡、县予以安置,他们被称为侨人。侨人的户籍称白籍。东晋咸和年间遂土断人户,即清理侨民户籍,使其同等于当地土著居民,成为纳调服役的编户齐民。土断政策(  )A.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和兵源B.不利于南北人民的融合C.加剧原住民和侨民之间的矛盾D.推动经济重心实现南移【解析】A。由材料政府设立许多侨州、郡、县予以安置,他们被称为侨人”“清理侨民户籍,使其同等于当地土著居民,成为纳调服役的编户齐民可知取消对侨人的优待,一律在所居郡县编入正式户籍,便于政府的统一管理,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和兵源,A正确;由材料可知,土断政策打破了北方人和南方人的区别对待,有利于南北人民的融合,B错误;由材料使其同等于当地土著居民可知缓和了原住民和侨民之间的矛盾,C错误;材料未涉及经济重心南移,D错误。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自大禹治水起,历代屡兴河役,形成了筑堤、改道、分疏、束水攻沙等治河理论,以及挑水坝、木龙、石堤、放淤等治河技术。宋元两代在黄河设行()都水监专事河防;明清两代设河道总督职掌河政。清前中期,治河一直是国之大计,河工每年的正常支出大约数十万两,如遇决堤则所费帑金不下数千万两,然而半数是中饱在贪吏的私囊——摘编自岑仲勉《黄河变迁史》材料二 1855,黄河在河南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改道入海。值军务未平,饷糈不继,清廷遂撒手河务,着直隶、河南、山东各省督抚饬令地方官吏疏浚积潦”“晓谕绅民等量力捐资,由此拉开晩清黄河治理地方化的序幕。新河道两岸的地方官绅筹措资金,断续维系治河工程。1870,长江大涝,两大水灾形成共振效应,重灾区扩展到四川、湖北等地。1900,直隶总督李鸿章派员前往黄河考察并得出结论:束河于一条河道违背自然规律;地方官吏贪污、玩忽职守、各自为政是形势糟糕的根源1901,对黄河治理的进一步研究随李鸿章的病故而中断,而此时的中国,已呈山雨欲来之势。——摘编自贾国静、王凤青《选择的无奈:晚清黄河治理地方化探析》(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黄河治理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黄河治理地方化的原因及影响。【解析】本题考查古代、近代对黄河的治理。第(1)题通过材料一大禹治水起,历代屡兴河役可以得出历史悠久;通过材料一形成了筑堤、改道、分疏、束水攻沙等治河理论,以及挑水坝、木龙、石堤、放淤等治河技术可以得出形成一定的治河理论和治河技术;通过材料一宋元两代在黄河设行()都水监专事河防;明清两代设河道总督职掌河政。清前中期,治河一直是国之大计可以得出政府重视,并设立专门机构负责。第(2)题原因通过材料二“‘值军务未平,饷糈不继,清廷遂撒手河务可以得出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无暇顾及;通过材料二地方官绅筹措资金,断续维系治河工程可以得出治河经费不足。影响通过材料二长江大涝,两大水灾形成共振效应可以得出治河效果不明显;通过材料二地方官绅筹措资金可以得出加重了人民负担;通过材料地方官吏贪污、玩忽职守、各自为政是形势糟糕的根源’”可以得出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答案:(1)特点:治河历史悠久;形成一定的治河理论与治河技术;历代政府重视,设有专门机构负责;治河效果有限。(2)原因:内忧外患,中央政府无暇顾及;国力衰弱,灾害频仍,治河经费不足;地方督抚势力上升。影响:治河效果不明显;加重地方和人民负担;激化社会矛盾,加速清朝灭亡。 

    相关学案

    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三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专题高效复习学案含解析人民版:

    这是一份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三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专题高效复习学案含解析人民版,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拓展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三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课题33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学案含解析人民版:

    这是一份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三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课题33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学案含解析人民版,共1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四大发明,中国的古代艺术,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三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课题30百家争鸣学案含解析人民版:

    这是一份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三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课题30百家争鸣学案含解析人民版,共11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孔子和早期儒学,其他主要学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