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单元练习十二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解析版)
展开(2020·全国单元测试)下图为“‘砍树人’漫画图”。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所反映的环境问题是( )
A.生活能源短缺 B.土地荒漠化
C.全球变暖 D.生物多样性减少
2.“砍树人”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 )
①公平性原则 ②持续性原则 ③共同性原则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3.图中所反映的问题在哪里比较常见( )
A.云贵高原 B.河西走廊
C.东南丘陵 D.华北平原
答案 1.B 2.A 3.B
解析 第1题,读图可以看到图中有一位砍树人在砍伐最后一棵树,这棵树阻挡着上面的沙落下来,所以图中所反映的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B对;图示没有表现出生活能源短缺问题,A错;全球变暖与植被减少有关,但与图中的沙子无关,C错;图中没有其他生物,且生物多样性减少与沙子无关,D错。第2题,“砍树人”过度砍伐使子孙后代不能同现代人共同享用自然资源,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①正确;过度砍伐使植被减少,影响后续发展,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②正确;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主要针对区域合作、共同治理和保护环境,图示没有体现出该原则,③错误。选A。第3题,我国土地荒漠化问题主要出现在西北地区,河西走廊位于西北地区,而且土地荒漠化问题比较严重;云贵高原的土地荒漠化主要由水土流失造成,且多为石漠化,与图示不符;东南丘陵易出现水土流失;华北平原易出现土壤盐碱化。B正确。
(2020·全国单元测试)“快递盒”,即用塑料快递盒替代常用的纸箱。这种快递盒使用时是一个方形的塑料箱,签收后,快递小哥就会将它折叠起来,变成一块塑料板,带回仓库重复使用。据官方数据显示,这种共享快递盒单个制作成本是25元,平均每周可循环6次,预计单个快递盒使用寿命可达1 000次以上,单次使用成本为0.025元。据此,完成4~5题。
4.共享快递盒的出现,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环境的观念 B.公平的观念
C.经济的观念 D.权利的观念
5.如果共享快递盒大力推广,将会( )
①增加快递包装成本 ②增加快递发送速度 ③减少森林破坏 ④减少快递垃圾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4.A 5.D
解析 第4题,共享快递盒能够循环利用,从而减少了资源的浪费和废弃物的排放,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的观念,选A。第5题,如果共享快递盒得到大力推广,则能够循环利用,减少纸箱的使用,从而减少森林破坏,减少快递垃圾;用塑料快递盒替代常用的纸箱,可以循环利用,从而可以降低快递包装成本;对快递发送速度影响不大。选D。
(2020·江苏省如皋中学月考)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小汽车逐渐进入家庭并成为人们日常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废旧汽车处理市场潜力巨大。下图为“我国某废旧汽车回收利用示意图”。读下图完成6~7题。
6.废旧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 B.共同性原则
C.持续性原则 D.阶段性原则
7.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可以( )
①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②增加就业 ③缓解能源供需矛盾 ④减少环境污染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答案 6.C 7.A
解析 第6题,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是指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根据材料可知,废旧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了资源的消耗,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选C。第7题,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①正确。产业链延长,可以增加就业岗位,②正确。图中没有体现能源数量增多或能源利用率提高的信息,③错误。电池具有污染性,电池回收利用,可以减少环境污染,④正确。选A。
(2020·全国课时练习)下图为“某地循环农业模式物质流程图”。读图完成8~9题。
8.该农业模式体现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是( )
A.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
C.阶段性原则D.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9.该农业模式的优点有( )
①实现了废弃物零排放 ②改变了当地能源消费结构 ③增施有机肥,保护土地 ④农作物品种丰富,绿色优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8.B 9.D
解析 第8题,读图可知,该农业模式生产流程做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体现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是持续性原则,B正确。第9题,该农业模式做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但没有实现废弃物零排放,①错误;沼气的利用可以局部改善当地的生活用能结构(主要改善农村的生活用能结构),但不会改变当地能源消费结构,②错误;沼液、沼渣施肥,有利于土壤的保肥,减少污染,③正确;该循环农业模式增加了农产品的种类,且无化肥使用,产品绿色优质,④正确。选D。
(2020·滦南县一中期中)下表示意2000~2010年关中地区耕地转化为其他各类用地的比重(%),“园地”是指种植以采集果、叶、根茎等为主的集约经营的经济作物用地,常见的有果园、茶园和园林等。据此完成10~12题。
10.由表可推测2000~2010年环境质量显著变好的城市是( )
A.宝鸡 B.西安 C.咸阳 D.渭南
11.2000~2010年,四个城市耕地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治理环境污染 B.产业结构调整
C.城市规划建设 D.交通布局变化
12.2000~2010年,西安市耕地用途转变产生的负面影响可能是( )
A.土地价值降低 B.居住条件变差
C.水资源利用率降低 D.热岛效应增强
答案 10.A 11.B 12.D
解析 第10题,2000~2010年宝鸡市退耕还林比重最大,所以环境质量显著变好, 选A。第11题,2000~2010年,四个城市耕地主要转变为园地、林地,说明农业结构发生变化,种植业比重下降,林果业比重上升,其次转化为城市居住用地,说明城市化水平提高,城市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所以主要原因是产业结构调整, 选B。第12题,2000~2010年,西安市耕地用途主要转变为园地和居住用地,土地价值上升,A错误。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使居住用地增加,居住条件改善,B错误。经济园地灌溉设施较完善,城市人口增多,水资源利用率提高,C错误。城市建设面积增大,城市人口增多,城市热岛效应增强,选D。
(2020·河南省九师联盟模拟)绿色化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其内容涵盖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全面绿色转型。下图为“2015年我国各省区绿色化等级分布图”。据此完成13~15题。
13.2015年我国各省区绿色化空间分异格局是( )
A.山东省绿色化水平低于河南省
B.青海省绿色化水平高于河北省
C.陆地边境省区绿色化水平较高
D.绿色化水平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14.东南沿海地区绿色化水平高的主要原因是( )
A.森林面积较大 B.公园数量较多
C.人口增长较快 D.经济水平较高
15.西南省区实施区域化绿色发展战略的措施合理的是( )
A.加大重工业基地的建设
B.加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C.注重城市化速度的提升
D.注重不可再生能源的开发
答案 13.B 14.D 15.B
解析 第13题,山东省绿色化水平高于河南省,A错误;青海省属于高水平区,河北省属于低水平区,B正确;陆地边境省区中,新疆、广西属于中等水平区,C错误;图示我国绿色化水平分布不均,并未呈现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的分布情况,D错误。第14题,结合材料可知,东南沿海地区属于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由于产业发展速度较快,可以促进全面绿色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D正确。森林面积、公园数量、人口增长不是主要原因,A、B、C错误。第15题,实施区域化绿色发展战略要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西南省区自然环境多样,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应加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B正确。加大重工业基地的建设、注重城市化速度的提升、注重不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会加剧环境问题出现,A、C、D错误,选B。
(2020·吉林省白城市第四中学月考)碳生产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地区)国内生产总值总量与同期二氧化碳排放量之比,反映了单位碳排放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下图为“2000~2011年京津冀碳生产率变化趋势图”。据此完成16~18题。
16.关于三省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河北省的能源利用率高
B.北京市的碳排放量最多
C.天津市的碳生产率逐年增长
D.北京市的年均碳生产率增速最快
17.提高河北省碳生产率的有效措施是( )
①控制人口规模 ②承接京津产业转移 ③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④提高科技水平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8.天津市大力提高碳生产率能( )
A.提高企业竞争能力
B.减轻城市交通拥堵
C.增加城市热岛效应
D.减少酸雨发生频率
答案 16.D 17.C 18.A
解析 第16题,由材料可知,碳生产率反映的是单位碳排放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河北省的碳生产率最低,可以反映出能源利用率低;图中仅反映了碳生产率的高低及变化,根据图中信息无法计算出碳排放量;天津市的碳生产率在2009~2010年呈下降趋势,因此并不是逐年增长;图中反映的11年时间里,北京市的碳生产率增长最多,反映出年均增速最快。选D。第17题,科技水平高,则能源利用率高,碳生产率高;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可以降低碳的排放量;控制人口规模与碳生产率无关;河北省接受京津转移的产业多是高耗能产业,这些产业的转入会导致过多的二氧化碳排放,导致碳生产率下降。选C。第18题,提高碳生产率符合目前的节能减排潮流,能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减轻城市交通拥堵会提高碳生产率,但提高碳生率并不一定会减轻城市交通拥堵;提高碳生产率能减弱城市热岛效应;酸雨是二氧化硫及氮氧化物排放导致的,与碳生产率关联度较小。选A。
(2020·山东省历城二中月考)2019年9月1日,太湖结束了长达7个月的封湖禁渔期,迎来了秋汛开捕的第一天。读“太湖流域及附近地区示意图”,完成19~20题。
19.太湖定期禁渔最能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阶段性原则
20.太湖定期禁渔,可以( )
A.控制污水入湖,改善湖水质量
B.保证渔业资源持续利用
C.调节太湖的流量,从而减少旱涝灾害
D.让农民有充足的时间从事种植业生产
答案 19.B 20.B
解析 第19题,太湖定期禁渔是为了给鱼类提供休养生息的机会,从而保证渔业资源能被长期、稳定地利用,这最能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选B。第20题,太湖定期禁渔,可使渔业资源得以恢复,从而保证渔业资源的持续利用,B正确。太湖定期禁渔只是禁止捕鱼,不能控制污水入湖,A错;太湖定期禁渔无法调节太湖的流量,C错;太湖定期禁渔不是为了让农民有充足的时间从事种植业生产,D错。选B。
二、综合题(共50分)
21.(2020·山东省枣庄市4月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14分)
材料一 都江堰位于岷江冲积扇的顶端,主要是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和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两千多年来,都江堰水利工程一直发挥着引水、防洪、灌溉的巨大作用,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下面图a示意都江堰位置,图b示意都江堰水利工程。
材料二 山东省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暑假来到都江堰开展研学旅行活动。下表是该校张明同学做的研学考察记录。
(1)试运用河流流水运动规律说明鱼嘴的分水原理。(6分)
(2)简述在离堆上游建设飞沙堰的主要作用。(4分)
(3)都江堰是顺应自然规律,协调人地关系的典范,二王庙砖墙上题有“乘势利导,因时制宜”八个大字。请阐释其含义。(4分)
答案 (1)修建在江心的鱼嘴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引水灌溉;冬、春枯水季节,岷江水位较低,内江位于河流凹岸,河道深,流速快,进入的水量较多。夏、秋洪水季节,岷江水位升高,大部分江水流向外江。
(2)枯水期,飞沙堰高出水面,起到拦水坝的作用,可以保证内江水进入灌渠;汛期,洪水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起到二次分水、排沙的作用,减轻了洪水对灌区的威胁,并避免泥沙在灌渠中的淤积。
(3)乘势利导:利用水势和山形巧妙地开展工程布局,实现自动分洪、排沙、引水,使岷江水可以自流灌溉成都平原。因时制宜:根据季节变化、洪枯不同,防洪、灌溉并举,既为成都平原提供农业灌溉用水,又减少了旱涝灾害的威胁。
22.(2020·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月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
龙虾也称克氏原螯虾、红螯虾和淡水小龙虾,属于淡水经济虾类,因其食性杂、生长速度快、适应能力强而形成绝对的竞争优势。小龙虾从日本传入中国江浙地区。淮扬菜发源于扬州、淮安,菜系以本味本色为上乘;川菜以麻辣为鲜明特色。江浙地区最早兴起“麻辣小龙虾热”。麻辣小龙虾肉味鲜美、物美价廉,越来越受大众欢迎,迅速向西传至四川乃至全国。湖北潜江利用稻田养殖小龙虾,稻田养虾占总养虾面积的71%。据养殖户介绍小龙虾收入是水稻的三倍。最近两年市场上小龙虾的价格一直在涨,丝毫没有影响爱吃小龙虾的食客。下图为小龙虾养殖图和扩散图。
(1)据图分析小龙虾生存的自然环境特点。(3分)
(2)分析麻辣小龙虾兴起于江浙地区而非四川的原因。(3分)
(3)描述小龙虾的主要传播方向并解释原因。(3分)
(4)简述稻田养殖小龙虾对当地生态和经济发展的贡献。(3分)
答案 (1)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条件好;河、湖水域面积大,生存空间大;水生植物、动物多,食物来源充足。
(2)江浙地区是小龙虾自日本的传入地;江浙地区有大量来自四川、湖北等地喜欢川味食物的人口;麻辣小龙虾物美价廉,适合于普通群体消费,消费群体大。
(3)主要沿长江向西传播。原因:小龙虾适应能力强,养殖环境相似;饮食消费习惯相似。
(4)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光热资源、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充分利用稻田动植物资源,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保持农田良性生态系统;降低生产成本,节约养殖费用;小龙虾对稻谷生长环境的改善以及良好的生态起到了积极作用,促进了绿色有机农业的发展,使稻谷的品质较高;小龙虾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养殖小龙虾的收入更高,提高了整体经济效益。
解析 (1)从图中可以看出,小龙虾的养殖区集中在南方地区,主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纬度低,热量条件好;降水多,河、湖水域面积大,生存空间大;生物生长迅速,水生植物、动物多,食物来源充足。(2)从材料中可知,小龙虾从日本传入中国江浙地区,江浙地区是小龙虾自日本的传入地;江浙地区经济发达,吸引大量四川、湖北的人口迁入,这些地方的人口均喜欢川味食物,江浙地区最早兴起“麻辣小龙虾热”;麻辣小龙虾肉味鲜美、物美价廉,适合于普通群体消费,消费群体大。(3)从图中可以看出,小龙虾主要沿长江向西传播。长江流域主要位于南方地区,小龙虾适应能力强,养殖环境相似;长江沿线受自然条件影响,喜食麻辣,饮食消费习惯相似。(4)湖北潜江利用稻田养殖小龙虾,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光热资源、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充分利用稻田动植物资源,提高了资源利用率;龙虾粪便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保持农田良性生态系统;利用稻田空间,虾稻共养,降低了生产成本,节约了养殖费用;小龙虾还可起到松土的作用,对稻谷生长环境的改善以及良好的生态起到了积极作用,促进了绿色有机农业的发展,使稻谷的品质较高;据养殖户介绍小龙虾收入是水稻的三倍,小龙虾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养殖小龙虾的收入更高,提高了整体经济效益。
23.(2020·广东省东莞市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苏州某中学小明同学在日记中写道:今天终于来到久负盛名的蒋巷村。40年前,这里是“小雨白茫茫,大雨成汪洋”的穷乡僻壤。依托“农业起家、工业发家、旅游旺家”的发展理念,现在的蒋巷村已成为全国闻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范。走进蒋巷村,便看到村舍整齐,绿树成荫,还有络绎不绝的游客,在热闹的商店里购买着各种土特产。下面图a是蒋巷村的位置图,图b是蒋巷村的生态农业模式图。
(1)解释蒋巷村曾经“小雨白茫茫,大雨成汪洋”的自然原因。(3分)
(2)结合材料,简述蒋巷村是如何发展生态农业的。(3分)
(3)蒋巷村大米加工厂的产品主要以高端小袋包装米为主,请分析其原因。(3分)
(4)简述蒋巷村的发展经验对我国贫困农村脱贫致富的启示。(3分)
答案 (1)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夏季容易受江淮准静止锋影响,降水持续时间长;河网密布,泄洪不畅。
(2)秸秆入池,沼液还田,生产绿色能源和绿色肥料,减少化肥使用;种养结合,实现牲畜的粪尿养鱼,塘泥肥田;使用新能源,解决饲料、肥料、燃料之间的矛盾; 种植业和养殖业互惠互利,形成良好的生态农业系统。
(3)蒋巷村大米为绿色有机产品,品质优良,单价高;高端小袋包装米,附加值更高,经济效益更好;小袋包装可控制总价,迎合消费者需求;游客众多,小袋包装方便游客携带,促进销售。
(4)因地制宜,充分发掘和利用当地优势资源条件;加强对农产品的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生态农业;开发清洁能源,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 (1)从地理位置、气候、地形等方面来分析其“小雨白茫茫,大雨成汪洋”的自然原因。(2)生态农业的核心是废弃物的循环利用,达到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答题时围绕如何循环利用来展开。(3)加工厂生产高端小袋包装米属于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的延伸。据材料可知,蒋巷村大米质量比较高和观光旅游业比较发达,所以因地制宜地生产高端小袋包装米。蒋巷村大米为绿色有机产品,品质优良,单价高,小袋包装利于销售;高端小袋包装米,附加值更高,经济效益更好;小袋包装可控制总价,迎合消费者需求;游客众多,小袋包装方便游客携带,促进销售。(4)从蒋巷村的优势条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等方面分析其发展经验。
24.(2020·天津市宁河区芦台第一中学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金丝猴群常年栖息于海拔1 500~3 500 m的高山密林中,主要以浆果、竹笋、苔藓为食,亦喜食鸟蛋等,身上的皮毛美观华丽,质地柔软,可耐寒。目前全世界金丝猴有6种,除缅甸金丝猴和越南金丝猴外,其余4种均为我国特有的珍贵动物。历史时期金丝猴一直生活在热带低山森林带地区,曾经在我国广泛分布,而如今金丝猴的分布范围已经大为缩小,主要呈碎片状零星分布在六片狭窄区域。在横断山区,金丝猴是仅次于国宝大熊猫的明星物种,但是横断山脉阻碍了不同种类金丝猴之间的交流。下图为5种金丝猴分布示意图。
(1)说明横断山脉阻碍不同种类金丝猴之间交流的原因。(4分)
(2)分析金丝猴从热带低山森林带向目前分布区域转移的原因。(4分)
(3)请从政府角度,为保护金丝猴提出合理化建议。(4分)
答案 (1)横断山区山高谷深,阻碍了不同种类金丝猴之间的交流;横断山区气候的水平和垂直差异大,不同地区生存环境差异大,同类金丝猴长期习惯生存在特定区域,很难再适应其他环境差异大的区域(不同种类金丝猴对栖息地生态环境要求苛刻,对生存的生态环境变化极其敏感)。
(2)热带低山森林带地区,适合人类生存,随着人类的集聚规模扩大,加剧对该地区的资源开发,导致金丝猴活动范围急剧缩小;金丝猴的天敌很多,且非法偷猎行为时有发生。
(3)政府:划定自然保护区,保护金丝猴的生存环境;对数量较少的金丝猴物种进行人工繁育;加强管理,避免人类的猎杀(完善保护金丝猴的法律法规);实行生态移民。
解析 (1)横断山脉阻碍不同种类金丝猴之间交流的原因应该从地形、自然环境水平与垂直差异等方面进行说明。(2)金丝猴从热带低山森林带向目前分布区域转移的原因应从人类活动的干扰方面进行分析。(3)从政府角度看,一方面从宏观上可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金丝猴的生存环境不被破坏;另一方面从微观上,对数量较少的金丝猴物种进行人工繁育;出台政策法规保护金丝猴,加强管理,避免人类猎杀;实行生态移民,使居民远离核心保护区。项目
园地
林地
牧草地
居住用地
交通用地
水域
未利用土地
渭南
63.57
6.82
3.21
12.53
2.75
4.27
6.85
西安
42.29
4.68
0.05
41.07
5.01
3.93
2.97
咸阳
69.09
8.33
1.91
11.61
1.45
0.82
6.79
宝鸡
44.31
26.6
6.04
12.55
2.05
3.48
4.97
研学景点
考察内容
考察记录
宝瓶口
名称的由来和意义
由人工开凿而成,玉垒山被切开的部分被称为离堆,是控制下游灌区进水的咽喉,水量平稳、清澈
飞沙堰
主要特点和作用
是一道介于离堆和金刚堤之间的低坝,古时用笼石堆砌,现由混凝土浇灌。现正值汛期,大量内江水漫过飞沙堰,重新汇入岷江,并将砂石从水底抛出
鱼嘴
“四六分水,二八分沙” 的原理
位于金刚堤(江心洲)的顶端,水流冲击强烈,水位较高,外江水量比内江大且更加浑浊
专题16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清单: 这是一份专题16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清单,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练习[27] 第11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练习[27] 第11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含解析),共7页。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梳理+过关训练第21讲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梳理+过关训练第21讲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含解析),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