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2022届高中地理二轮专题复习高考必练必备(解析版)
2022届高中地理二轮专题复习高考必练必备 专题十一 热点聚焦6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学案
展开这是一份2022届高中地理二轮专题复习高考必练必备 专题十一 热点聚焦6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学案,共6页。
黄河流域治理的首要任务是治河,要将全流域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来研究其生态与环境的保护。
1.环境问题
(1)水资源供应紧张
黄河流域的生态十分脆弱,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对黄河流域造成了严重危害。近几十年来,黄河流域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获得足量的水资源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生活、生产用水需求,已经成为黄河流域面临的主要挑战。
(2)环境污染严重
黄河中上游地区的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等地的燃煤发电、煤化工,带来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正在严重破坏整条河流。
(3)水土流失加剧
由于过度放牧、滥挖滥采矿产资源,导致上游地区生态脆弱、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中游地区流经黄土高原,加剧了水土流失的发生,并进一步导致下游地区洪灾频繁。
(4)生物多样性减少
一条河流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是经过长时期形成的。水利工程不仅明显地改变着地形地貌,同时也大幅度地改变着河流自身的形态,降低了河流形态多样性,使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性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黄河来水来沙大为减少,大量生态用水被挤占,河流及流域生态系统遭受破坏,下游河道严重萎缩,泄洪能力急剧下降;水流自净能力衰退,水体污染严重,生物种群不断减少,某些水生动植物和洄游鱼类灭绝,河口三角洲侵蚀退化严重,依存于河水浸溢而繁衍的湿地消失。
2.治理措施
(1)建立黄河水利委员会等流域开发管理机构,实现上、中、下游水资源的合理分配。
(2)防治环境污染。以防为主,防治结合。调整产业结构,降低高耗能、耗水工业的比重;利用新技术,治理工业“三废”。
(3)上中游地区,建坝淤地、修筑梯田、植树造林、开展大规模的水土保持工作。
(4)下游加固黄河大堤,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使治水与防洪并举。
(5)加强监测。征收水费,树立环保意识,积极宣传。
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游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据此完成1~2题。
1.在黄土高原治理中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是( )
①固定表土 ②减少径流 ③沉积泥沙 ④降低风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修建水库不仅可以拦截泥沙,还可以放水冲沙,以减少下游河床淤积。冲沙效果最佳的水库放水方式是( )
A.洪水期持续放水 B.枯水期持续放水
C.洪水期集中放水 D.枯水期集中放水
答案 1.A 2.D
解析 第1题,黄土高原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而植被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作用,故A正确。第2题,将水库下游河床淤积的泥沙冲走需要河水具有较大的侵蚀和搬运能力,而河流的侵蚀与搬运能力与河流的流量和流速呈正相关。河流在洪水期不需水库放水即可完成河床清淤。河流在枯水期流量和流速均较小,侵蚀与搬运能力弱,此时水库中蓄积的水量集中放水,可以加大对下游河床的冲刷;持续放水需要的时间较长,单位时间内所放水量较小,清淤效果差,故D正确。
(2020·山东省5月模拟)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主要取决于其蒸散量、降水量以及黄河来水量的动态平衡。蒸散量是指植被蒸腾、水面蒸发以及土壤蒸发的水量。2002~2005年黄河三角洲湿地处于缺水状态,为保持湿地水量平衡,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稳定,需增加黄河来水进行补充(生态补水)。下图显示2002~2005年黄河三角洲湿地各月降水量与蒸散量。据此完成3~4题。
3.黄河三角洲湿地最需要生态补水的年份是( )
A.2002年 B.2003年
C.2004年 D.2005年
4.2002~2005年黄河三角洲生态补水需求存在年际差异,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湿地植被 B.降水量
C.太阳辐射 D.蒸散量
答案 3.A 4.B
解析 第3题,读图可知,2002年黄河三角洲湿地地区降水最少,属于干旱年,所以导致了天然水量供应的减少,因而最需要生态补水,选A。第4题,2002~2005年间该地区蒸散量相对稳定,但降水量年际变化大,蒸散量大于降水量时,需要生态补水,选B。
5.读“黄河流域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黄河上游地区重点开发的能源资源是________,其形成的有利自然条件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地区是黄河流域重要的灌溉农业区,其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是________,因此该地区农业发展的方向为________________。
(3)黄河流域下游的流域形态特征是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4)为了加快黄河中游地区煤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地方政府提出了下列两套方案进行讨论。你认为哪套方案更好?为什么?
答案 (1)水能 河流径流量大;落差大
(2)水源 节水农业
(3)狭长 黄河下游为“地上河”,其他河流无法汇入
(4)方案②更好。原因:方案②使产业结构多元化;产业链长,附加值高;资源综合利用程度高,污染物排放量小;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等。
解析 (1)图中显示,黄河上游地区水电站较多,说明重点开发的能源资源是水能;其形成的有利自然条件是河流径流量大,落差大。(2)A地区为河套平原,当地降水少,其农业生产主要依靠黄河水进行灌溉,所以其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就是水源,因此该地区农业发展的方向为节水农业。(3)据图可以看出黄河下游的流域形态特征是狭长,是因为黄河下游为“地上河”,其他河流无法汇入。(4)方案②更好,可从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等方面分析。
热点聚焦练
地处干旱区的宁夏银川市,其周边地区曾广布湖泊,明清时有“七十二连湖”的说法。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1999年开始,银川实施恢复湿地的计划。下图示意银川周围目前的湖泊分布。据此完成1~2题。
1.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的主要原因是( )
A.泥沙淤积 B.气候变暖
C.排水造田 D.黄河来水量减少
2.疏浚、恢复湖泊湿地,对银川环境的直接影响是( )
①增强城市排污能力 ②增加城市空气湿度 ③美化城市环境 ④增大城市气温年较差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1.C 2.B
解析 第1题,图示区域灌渠密布,说明耕地较多,湖泊变少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的排水造田,C正确。第2题,湿地对城市的直接影响是增加空气的湿度和美化环境,②③正确;湿地增大,可以降解污染,但湿地湖泊主要目的不是对城市污染进行净化,城市排污能力的提高主要依靠对城市污水的净化处理,①错误;湿地可调节气候,减小气温年较差,④错误。
陕西冉家沟流域(约35°N)丘陵广布,黄土深厚。由于毁林开荒,该流域土壤侵蚀严重。为了改善生态环境,该流域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主要种植豆科落叶乔木——刺槐。下表示意冉家沟流域不同种植方式的表层土壤状况。据此完成3~4题。
注:孔隙度是指土壤孔隙容积占土体容积的百分比。水与空气共存并充满于土壤孔隙中。
3.减轻土壤侵蚀最明显的种植方式是( )
A.林草结合 B.乔灌结合
C.封山育林 D.乔木纯林
4.除减轻土壤侵蚀外,该退耕还林工程还能( )
A.增加土壤矿物质 B.提高土壤坚实度
C.减少地下径流量 D.增强抗旱涝能力
答案 3.C 4.D
解析 第3题,从表中数据分析,当采用封山育林的种植方式后,土壤的孔隙度、含水量、有机质和氮含量都达到了最大值,所以该种种植方式减轻土壤侵蚀效果最明显。故C项正确。第4题,退耕还林不影响土壤矿物质,A错;根据表中退耕还林工程与撂荒地对比,退耕还林增加孔隙度,降低了土壤坚实度,B错;保持水土可以增加地下径流量,C错;增加了土壤含水量,增强抗旱涝能力,D对。
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西吉县蔡家川流域属于晋西黄土残塬沟壑区,流域面积为38 km2,长约14 km,年降水量575.9 mm,年均水面蒸发量1 732.9 mm,使得土壤水分成为限制该流域植被生长的重要条件。该流域土壤水分季节变化分为平稳期、波动期、积累期和消退期4个时段,其中7~8月为土壤水分积累期。该流域植被主要为刺槐、油松、侧柏等乔木,以及丁香、连翘、胡枝子等灌木。考察中发现,丁香林地9月份0~130 cm土壤平均含水量整体较刺槐和油松林地高。下图示意蔡家川流域位置与范围,下表示意刺槐、油松和丁香林地的基本概况。
(1)简述该流域的地貌特征。
(2)分析该流域7~8月为土壤水分积累期的气候原因。
(3)与刺槐和油松林地相比,分析丁香林地土壤平均含水量整体较高的原因。
(4)有人建议,该流域的水土保持应以自然恢复为主,请提出支持该建议的依据。
答案 (1)①地势总体西高东低,南北高中间低;②地形崎岖,支离破碎,以残塬沟壑为主。
(2)①该地区7~8月锋面雨带到达(或进入多雨季节),降水量大;②虽然该时期气温高,蒸发旺盛,但降水量大于蒸发量,以降水补给土壤水分为主。
(3)①丁香林属于灌木林,比刺槐林和油松林(乔木林)耗水少;②丁香林(灌木林)比刺槐林和油松林(乔木林)植被覆盖率高,雨水容易被林冠层和枯枝落叶层截留,有利于水分下渗;③丁香林(灌木林)比刺槐林和油松林(乔木林)种植密度小,耗水少;④丁香林(灌木林)地形坡度小,延缓地表径流汇流速度,产生的地表径流少,降雨更容易渗入土壤。
(4)①自然恢复投入的劳动力和资金少,成本低,减轻当地的经济负担;②自然恢复形成的生态系统丰富、稳定,水土保持效果更好;③该流域属生态脆弱地区,应减少人工干预。
孔隙度(%)
含水量(%)
有机质(g·kg-1)
氮含量(g·kg-1)
封山育林
48.5
14.5
15.2
1.17
乔灌结合
42.6
13.8
13.8
0.95
林草结合
42.5
14.1
15.2
1.12
乔木纯林
39.4
13.4
12.8
0.94
撂荒地
39.1
12.2
12.3
0.87
林地类型
林龄/a
平均胸径(地径)/cm
平均树高/m
郁闭度(覆盖度)/%
密度(株/hm2)
坡度/°
坡向
海拔/m
刺槐
26
10.17
9.45
70
2 500
20
阳坡
1 180
油松
26
8.21
8.56
70
2 200
19
阳坡
1 090
丁香
26
3.13
2.15
95
1 700
16
阳坡
1 100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2022届高中地理二轮专题复习高考必练必备 专题十二 热点聚焦7 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学案,共7页。
这是一份2022届高中地理二轮专题复习高考必练必备 专题十一 考点4 湿地的开发与保护学案,共6页。
这是一份2022届高中地理二轮专题复习高考必练必备 专题十一 考点3 森林的开发与保护学案,共6页。